小城市,也有大世界
小城市的國際行銷之路?
上週,我去參加了一個工作坊,主題是「如何向國際行銷我們的城市」。 舉辦這個工作坊的,是芬蘭西部一個只有五萬六千人口的小城市,與鄰近的七個鄉鎮。整個區域加起來,也僅有十四萬的居民。沒錯,僅有十四萬居民的小城市與鄰近鄉鎮,一樣可以行銷自己,只是,怎麼做? 從一年多前開始,幾個城鎮共同訂下一套「行銷城市」的計畫,希望提高城市「可見度」、為城市建立獨有的「定位」、吸引更多人才與企業流入,尤其將目標族群,鎖定在來自當地,卻離開小城到首都發展的人,希望吸引他們回來故鄉貢獻所長,安居樂業。 工作坊的焦點,除了討論如何繼續在芬蘭境內爭取人才與企業之外,也集中焦點探討,如何向「國際」,行銷這個城市?如何在國際上,建立這個小小城市的「城市品牌」? 聽起來是很有趣的主題,要做到可真不容易。與其說從工作坊中可以找到答案,不如說,工作坊的目的是廣邀城市行政、企業、學術、文化、旅遊等各領域的相關人士與年輕學生,齊聚一堂集思廣益,從不同的視角各自出發,希望讓接下來的方向更清楚而具體。 這個過程其實也不斷地刺激人思考:怎麼樣,才會是一個適合生活、又有競爭力的好城市?因為,光是「行銷」沒有用,城市本身,也要真的有那個「底子」,才能讓人在「看見」它之後,真正做出搬遷來此、或是在此投資的決定。 在這篇文章裡,我先很快的速記下幾個討論到的主題,既為自己做一個記錄,也做為以後再延伸討論分享的素材。
歐亞之間的快速航線:Via 赫爾辛基
這幾年來回台灣,每逢有朋友問起,從北歐怎麼搭機回台灣?我總會說:坐芬蘭航空直飛亞洲各大城市,只要8-10個小時,再轉機回台灣。聽到的朋友總是很吃驚:「沒想到芬蘭居然這麼近?!」 其實從地球儀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從赫爾辛基飛越俄國和中國的上空,正是歐洲北部飛亞洲最短的距離,赫爾辛基這幾年來,也成為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快速航線站。「亞洲與歐洲之間快速的轉機站」,是赫爾辛基這個城市,正在為自己建立的新定位。 城市就跟人一樣,總是需要認清自己,並找到自己的獨特與優勢,赫爾辛基「認清自己」的過程暫且容後再提,當芬蘭航空(Finnair)從赫爾辛基出發的亞洲航線不斷增加時,對於欲前來北歐旅遊或商務旅行的朋友,最具體的就是:來北歐不用繞道巴黎或是阿姆斯特丹轉機,可以搭芬蘭航空,從香港、東京、大阪、名古屋、漢城、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直飛赫爾辛基。從上海到赫爾辛基,9.5小時,從漢城到赫爾辛基,10小時(回程會因為順風,各再減一小時)。這樣的航線,就是我過去幾年來,返鄉的方式。 Picture Source: www.viahelsinki.com
重新發現自己的城市
許多來過赫爾辛基的朋友,都會發現,這區區一百萬人口的芬蘭首都,真的不大,真要列出可以參觀的旅遊景點或是可以閒逛的購物去處,也真的不多。僅管如此,我卻一直喜歡著這個城市,並從中不斷發現新趣味,也許是因為,我常看見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分享他們眼中的城市,同一座城市,也可以不斷的打開再打開,重新去發現。而且我覺得她很有個性,有時候怪得可愛。
妳,想不想參選市議員?
「妳,想不想參選市議員?」在六月底的某個午後,我的老闆這麼對我說。 其實,她是這麼開頭的:「妳知不知道,今年十月底有市議員選舉?」 那是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我在辦公大樓的走廊,遇上正要去吃午餐的老闆。 從老闆的語氣,我彷彿有點猜到,她接下去可能要說的話,果然…「妳,想不想參選市議員?」
芬蘭小城市的文化嘉年華
芬蘭許多大城小鎮,每年都會各自舉辦類似的「藝術之夜」或「文化之夜」,無論我住在芬蘭哪一個城市,「藝術之夜」我從不錯過,尤其是小城市的文化之夜,難得展現地方活力(只有在此時晚上出門會在街上看見人…),哪怕只是為了感受那難得的「氣氛」(或說是人味),就一定要出門走走。 昨晚,我好奇的去逛了這個小城市春天的主要活動「文化之夜」(城市自己稱它做”Seinäkuun yö”),一開始,待沒多久我就想回家了,因為與之前住過的較大城市類似活動相比,小城市的活動並不是那麼有「看頭」,然而多待上一陣子,我卻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還湊巧看到一場如嘉年華般的森巴舞表演,捕捉到一些動人的畫面。 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其實也是自己心的反映。 下圖:小女孩正倚著被披上彩紙的白樺樹,看火舞表演
今天,我上了芬蘭報紙…
今天我上報了。生平第一次接受報紙媒體的人物專訪,不是在台灣,竟是在芬蘭。 寫下這個段落的此時,我坐在電腦前,還沒來得及去買報紙,只能從網頁上看著文章的標題和第一段,以及自己模糊的照片。標題寫著「芬蘭設計到台灣」,接下來的段落寫著「五年前隨夫定居芬蘭的凃翠珊,因著念書與工作行遍各地,十年前第一次因實習來到芬蘭…」然後就看不到下文了! 芬蘭時間週六早晨八點,家對面有賣報的商家還未開門,報紙卻已經到了很多當地芬蘭人的早餐桌上,只是我還看不到,因為不知道記者寫了什麼,還真讓人興奮又緊張啊。 上圖就是網頁上找到的文章開頭,Copyright and Source: http://www.ilkka.fi 給對芬蘭文有興趣的朋友:Suomi=芬蘭, Muotoilu=設計, 台灣應該很好辨識…:)
有一種城市的名字,叫做家
你是否曾經,在成長的過程中,迫不及待的想遠離自己的城市,到想像中更有趣、更美好、更大、或更有前景的地方,去看世界。 一直到離開許久以後,也許你又會在某些情境下,想念起曾經成長的地方,那裡有美好的回憶,和所有的不完美,也許是難聞的氣味、嚇人的擁擠、或是曾經讓你想跑遠的任何東西。 我越來越覺得,那帶著喜歡與討厭,雜陳著五味記憶的情緒,常是最讓人想念的,家的味道。 來自瑞典的日瑞混血女歌手Maia Hirasawa,唱的這首Gothenburg(瑞典文為Göteborg),就讓人在她如陽光般溫暖的動人歌聲下,感受到一份回家的心情。
這些年,我住在Alvar Aalto的城市裡
我們現在的住家,距離小城中心的教堂,步行只有十分鐘。每個星期天早晨九點,教堂的鐘都會準時響起。昨天早晨我就在這個由Alvar Aalto設計的教堂鐘聲中醒來。Alvar Aalto是芬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設計大師,當建築評論家Sigfried Giedion形容「無論Alvar Aalto走到哪裡,芬蘭都跟隨著他」時,我則想形容自己十多年來的北歐搬遷是「無論我搬到哪裡,都”躲”不開Alvar Aalto」,就連在星期天早晨的被窩裡也不例外。 Aalto Centre by Alvar Aalto, Seinäjoki, photo by 北歐四季
令人愉悅的北歐酷都
常看北歐四季透明筆記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喜歡赫爾辛基這個城市,僅管無論是比建築物的大氣漂亮、比生活氛團的溫馨精緻、還是比購物飲食的多樣選擇,她都比不上北歐鄰居斯德哥爾摩和哥本哈根,然而我就是喜歡看她,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向國際發聲。
遇見「最好的圖書館員」(Updates: March 5)
Updates March 5: 1.向「最好的圖書館員」致敬活動結果出爐,當日借書量6672本,比原記錄還多出2567本。 2 「最好的圖書館員」說,其實從當天來圖書館的人潮就看的出來:「如果我能從每一個來祝福我的人那裡,都得到一根頭髪,我現在一定是滿頭頭髮。」(北歐四季註:因為「最好的圖書館員」沒有頭髮,其實他在文章的照片中,你找到了嗎?:) 新來的朋友們,請先閱讀下面文章,你就懂了。^^ ------------------------ 在《北歐四季透明筆記》這本書裡,我寫過一篇「從文化英雄到平民英雄」,今天就來說說我與一位「平民英雄」的相遇,他是—「最好的圖書館員」。 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間,是芬蘭二月二十九日星期五下午三點半,我剛從圖書館走路回家,扛了一堆書。 此時「最好的圖書館員」,正要離開工作了四十年的圖書館,在眾人的祝福下,退休。 而我遇見這位「最好的圖書館員」,是在去年秋天,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設計的圖書館裡。 上圖: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設計的圖書館,位於Seinäjo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