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內容學習筆記

當編織遇上部落客Part 2 – Vlogging

昨天去參加了第二次的編織與部落客聚會,地點在我們小城市Järvenpää的編織咖啡館 – Lentävä Lapanen (飛翔的手套)。去年的聚會中,我們邊織毛線,邊聊了很多關於部落格的種種,昨天我們的主要題目,則是Vlogging,也就是用影音Video,來與讀者&閱聽著交流的方式。 去年的聚會記錄文章中我曾經寫過: 「這個聚會的芬蘭文名稱是taskuneuloosi(連結為芬蘭文),tasku在芬蘭文的意思是「口袋」,意指「隨時可帶著一起走」,neuloosi指的是處於非常享受的編織狀態,意思就是邀請熱愛、享受編織的人帶著自已進行中的編織作品,面對面的交流、互相認識、支持,同時,也在聚會中學習社群媒體相關的知識。」 與去年相同,這次聚會仍然由「口袋編織」(#taskuneuloosi) 的發起人寶琳娜(Pauliina Mäkelä -Kinda Oy)和瑪莉亞(Marja Nousiainen – Viestintä Oy Tulevaisuus)共同引導。昨天現場坐了大約25 位編織部落客,同時還有大約5位無法親臨現場,則透過我們的主題(線上串流影音-livestream video)來參與互動。 昨天整場活動中,我們主要嘗試使用Periscope和Snapchat兩種軟體。這兩種軟體,都提供想即時用影音傳播內容的人很方便的選擇,而且兩者都在芬蘭引起一陣流行潮流。 Periscope, Snapchat, Youtube,還是其它? 我們在聚會中討論著: 自己習慣使用哪一種影音傳播平台 ? 我自己最常用的,是Youtube。 過去十年來,斷斷續續的,有一陣沒一陣的用著。 一開始,是在赫爾辛基的一些設計活動中,拍下一些音樂現場表演節目上傳。去年起,則開始成立一個「芬蘭創意、人文、自然生活」頻道,開始更常放一些當地活動的影片,或是我們全家森林之旅的記錄,來與大家分享。每個月與王文華大哥的廣播連線,我也從今年起開始將錄音檔搭配相片上傳,算是個免費、方便、儲存空間又大的平台。 然而,Youtube要即時串流影音,畢竟沒有那麼方便,所以我幾個月前也開始試起了芬蘭正流行的Periscope,將我們全家的森林自然之旅用即時影音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我很喜歡這個軟體,因為它讓我可以現場看到大家的即時傳訊、增加互動的可能性,而且每次收到觀眾即時送來的「愛心」,都給我很多鼓勵! 至於芬蘭年輕人著迷的Snapchat,我還沒有用過,因為受限於自己目前的手機是Nokia Lumia,無法使用,這大概要等我將來某一天換回iPhone時才能玩玩看。不過呢,反正應用軟體實在多如過江之鯽,也不是每一種都要試試看,找到自己適合的、又方便讀者&觀眾收看的,就好了,不是嗎?! 選擇這麼多,到底要選哪個?  我們也在活動中討論到,社群媒體提供這麼多的影音選擇,到底該選哪個好? 帶領活動的寶琳娜說,對她而言,一直是個不斷改變中的選擇。我很同意,對我來說,也是一樣。 從十多年前開始玩社群媒體開始,自己面對的就是個「不斷更新中的選擇」。從電子報、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臉書,各有各的興旺時期,後來我玩了一小陣子的Podcast,從Bambuser,到現在的Youtube或Periscope影音,又是不斷有新的嘗試。 就像我們不斷變化中的生活一樣,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 不說平台,單以內容創造的方向來說,也是一樣的。 剛來芬蘭的我,多書寫著生活體驗與設計觀察。 過去幾年的我,因為有了孩子,開始有了許多教養相關的文字。 然而,作為一個居住芬蘭快滿十三年的移民,在不斷地努力深入融入這個社會的過程中,我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體會,我也書寫著自己的自我成長、心靈啟發、人生思索、和我的夢想。 而所有的社群媒體,都是一個管道,讓我用不同的方式,向這個世界發聲: 我是誰? 我在這裡做什麼? 我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感受什麼,又思考了什麼? 我想,選擇社群媒體就像選擇人生一樣,真的是個不斷改變、浮動的過程。在人生中,我們不斷地在作選擇。所使用的社群媒體,就如同所有的選擇一樣,也反映了當下的自己,每一個選擇,都是嘗試、都很新鮮、都在學習。 不斷學習中的人生,我覺得很迷人。 就在溫馨的氣氛與討論中,結束了這場「社媒影音串流實驗+編織討論會」。 從實體往網路延伸,我們也成立了臉書社群,打算以後繼續將芬蘭編織部落客集合起來,互相常常交流打氣。 我喜歡這樣的聚會。一部分的自己不能免俗地會客觀觀察記錄,另一部分的自己卻也自然會想融入,或是努力融入,因為,這就是我的生活。 在此,也分享我自己的影音分享平台和其它社群媒體平台, 即時影音串流 Periscope: https://www.periscope.tv/shaninordic (所有影片在串流後24小時內可觀看) Youtube影音分享: Youtube: […]


當編織遇上部落格: 記一場芬蘭部落客聚會

兩週前,我去參加了一場有趣的聚會,聚會的芬蘭文名稱是taskuneuloosi(連結為芬蘭文),tasku在芬蘭文的意思是「口袋」,意指「隨時可帶著一起走」,neuloosi指的是處於非常享受的編織狀態,意思就是邀請熱愛、享受編織的人帶著自已進行中的編織作品,面對面的交流、互相認識、支持,同時,也在聚會中學習社群媒體相關的知識。 它的原始點子來自2010年芬蘭推特社群常辦的taskulounas活動(意思是口袋午餐),就是推特使用者邀請推特朋友們一起吃午餐,每次可以指定一個特定話題來討論。2013年起,我猜想因為發起人寶琳娜自己除了是社群達人外,也是編織高手,所以「口袋編織」聚會順勢而生,總共舉辦過四次,這回是第五次。 過去這一年來,我開始投入編織的世界,學習之餘,也三天兩頭往小城市的編織咖啡館「飛翔的手套」(Neulekahvila Lentävä Lapanen)跑。編織咖啡館裡可以學編織(我常常是編到一半不會編或是編錯跑去求救)、或是聚會交流、喝咖啡吃點心,這裡幾乎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場域,於是這回對於這個「編織+部落客」的聚會,我很期待。 在場大約有二十位喜愛編織的人,大部分的人有自己的部落格,然而也有些人完全沒有。其實,有沒有都沒關係。聚會就在人人手上既是毛線又是鉤針的場景下,輕鬆的開始。 這次聚會由「口袋編織」的發起人寶琳娜(Pauliina Mäkelä -Kinda Oy)和瑪莉亞(Marja Nousiainen – Viestintä Oy Tulevaisuus)共同引導。兩位都是芬蘭社群媒體領域的女性創業家,一開始她們先請大家自我介紹。 大家一個接著一個,聊起自己的編織歷程:為什麼會寫部落格,有什麼樣的心得、什麼樣的疑惑,寶琳娜和瑪莉亞一邊引導討論、一邊記錄、並寫下部落格相關的討論議題。 比方其中一位編織部落客,開始寫部落格的原因,是想記錄自已一年下來到底會織多少雙毛襪,寫著寫著,部落格「毛襪的一年」(Villasukkavuosi)就在這一天同時過了一歲生日! 下圖那位年輕的攝影師小姐,當天正好自己的攝影公司也在隔壁開幕,除了受邀來為編織咖啡館拍照記錄外,也順帶對大家分享在芬蘭拍照的相關法規規定: 比方,在大街上的公共場合,基本上可以隨意拍照人相(當然有禮貌一點的還是問一下最好),但是在密閉的場所,例如這個活動場合,就需要詢問是否所有可能被拍到的人都同意被拍攝。 這樣的聚會,對我而言很新鮮。 回想一下,我好像很少有機會參加部落客聚會,雖然從2004-2005左右就開始寫部落格,但人在北歐,台灣辦什麼聚會通常都參加不到,倒是因為部落格的存在而交了很多朋友、也開啟了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寫稿、出書、甚至其它的工作機會。最重要的,是很多當下的過程和心情,都一一記錄在部落格中。 唯一記得的「部落客聚會」,是2007年因為入選華文部落格大獎,正好回台就去共襄盛舉,雖然沒得獎,卻在現場和大學弦樂團的學妹相認,這又是個因為部落客聚會而牽起的緣份! 聚會總是如此,一群人因著共同的喜好而聚在一起,總會發現共同點,有些原本網路上就認識,進而見面很讓人欣喜,有的原本互不相識,因著這樣的聚會而聚在一起就成為朋友。 這次,也是如此。 透過聚會,不斷認識有趣的人 引領編織部落客聚會的寶琳娜,我在五六年前就在芬蘭社群媒體的講座場合認識她,辦專案時還邀請她來演講過,這回再次異地重聚。而瑪莉亞是本地城市市民運動的領導者,兩三個月前為Shopping Design寫稿時還曾跟她連絡過,這會也終於「面對面相識」。 還有一位熱中於在部落格上報導地方文化事務的報社記者米娜,之前只在部落格上看過她的小相片,不知道她是誰,當天現場一見才覺得好面熟,這才想起兩個月前幼兒園的家長會談,曾邀一位「孩子已經畢業的家長」回幼兒園分享,原來就是她啊!! 自我介紹一輪後,也發現身邊正好坐著一位本地的手工藝老師和織品設計師,目前她進行中的設計專案,正好跟我的興趣相符! 我很有興趣了解,當場又跟她聊得很開心,也說好會繼續追蹤她的設計專案進度,有機會還可以報導一下! 這樣的體驗讓我很開心,以往,部落格為我聯結的是台灣的人事物,或散居世界各地的台灣朋友。如今開始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從部落格和編織出發,聯結到自已目前居住區域的人事物,並因此不斷認識有趣的人,這樣的聯結像是個小漣漪,並且正不斷擴大中。 當天,甚至還有遠從芬蘭中部南下參加編織部落客聚會的朋友,光是搭車單程就要三個多小時,然而她說: 「當編織遇上部落客,這樣的聚會再遠我都要來!」 鼓勵大家,勇敢寫部落格、互相串連 還有一點很新鮮的是,以往我「想像中」的部落客聚會,都是已經寫了一段時間的人共同來聚會。這次聚會中,其實有少數人並沒有部落格,只是喜歡編織,因著「編織」這個主題來參加聚會。也有一部分的人,雖然寫過部落格,卻不是很熱中,而且充滿疑問,或是有疑慮和不同的想法,於是,我們也在聚會中交換心得。 聚會的最後,寶琳娜和瑪莉亞請大家回家為這場聚會,寫一篇文章做為記錄,並且互相聯絡留言,對於從未寫過部落格、或是有部落格、卻不知道該寫什麼的人而言,算是個很好的開始。 其中,瑪莉亞正好也致力於推動鼓勵更多女性創業家使用社群媒體。她說,任何一個領域的創業家,都可以試著舉辦這樣的聚會,邀請同樣領域的部落客一同討論參加,這就是擴展專業網絡或人際網絡的一個好方式,以我在現場的觀察看來,的確如此啊! 小城市的編織咖啡館,在舉辦這場聚會之後,就得以聯結更多編織主題的部落客,說不定還能找到客座寫手呢! 關於部落格的各種思考主題 在二十個參加者都介紹完一圈(順便也把自己寫部落格的心得拿來討論一番後),居然已經過了兩個小時! 然而大家樂在其中,完全沒注意到時間的流逝。 瑪莉亞幫忙把大家對部落格的思考與討論主題寫在牆面紙上,包括: 如何開始寫部落格? 部落格上要寫什麼? 如何拍好照片、圖片的力量? 時間分配的問題,如何抽出時間寫部落格 部落格的行銷 部落格文章的長度 我可以藉由部落格帶給他人什麼價值? 如何結束一個部落格 如何重新開啟一個擱置已久的部落格 如何在其它社群媒體的平台上分享部落格的內容 如何吸引讀者留言? 讀者是誰? 是為自己記錄生活,還是為特定讀者而寫? […]


簡報的藝術? 先推翻對投影片的認知!

又是兩週沒寫部落格文章了,先向久候的朋友們說聲抱歉。十一月自己的活動一直不少,先是受邀去芬蘭東部小鎮參加工作坊,簡報「社群媒體為移民帶來的可能性」與「芬蘭高等教育移民的困境」, 然後是去芬蘭西部一個熟悉的小城,簡報之前做過的專案。最近一直「做簡報」的結果,就是心思也常放在簡報投影片該如何圖文融合、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切中要點這回事上,坦白說,還真不容易啊! 這一篇,就先分享一些簡報相關的筆記與心得吧。 先從之前參加過的一場芬蘭ICT科技對教育運用的研討會說起。 當時一位在芬蘭坦佩雷科技學院教書的講者,分享了做簡報的方法,他說,第一步,就是要先推翻對投影片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