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起,打開生活,練習「勇氣」

人們總說,孩子是打開生活的一扇窗。

今年秋天當我們母子一起加入人僅四萬人的小城市亞爾文帕童軍團(Järvenpään Scout)專門為學前幼兒和家長舉辦的「家庭童軍團」後,這樣的體驗繼續不斷地打開。

繼上次跟大家分享的、得到許多讀者在臉書留言好評的「在城市中心尋寶」之後,我們又有了一個芬蘭生活新體驗:第一次,母子一起去超市街頭「義賣」,賣芬蘭童軍的耶誕月曆!

所謂的童軍團耶誕月曆,或更正確的說是「將臨月曆」(Advent Calendar),指的是在耶誕節前的四周開始使用的月曆,每天都可以打開一格,藉此等待盼望著耶誕的來臨。每年此時,芬蘭市面上都會有很多式各樣的耶誕月曆,為人們準備一份「期待耶誕」的心情。

芬蘭童軍團總在每年十一月時賣傳統的耶誕月曆,所有收入都歸童軍團運用,換句話說,也就是為童軍孩子營隊募經費。這兩個月從其它童軍團員的無私付出之餘,我們母子受益良多,當然也樂意盡義務幫忙,為孩子們多籌一些資源!

這是我第一次上街對不認識路人賣東西,感覺很刺激好玩,還沒去之前我居然已經開始期待了! 東西通通擺出來: 月曆、傳單、零錢盒、膠帶,小城童軍團的圍巾、小朋友自己用樹葉印的圍巾。

IMG_5669

原來,這是一場「勇氣」的練習

到了超市,佈置好攤位,我往前一站,開始手舉著月曆對路人們說「童軍團耶誕月曆喔」,邊「叫賣」邊觀察路人的表情,同時提醒自己,無論對方的反應是什麼,都要繼續樂觀地面帶微笑。

有的人禮貌性的搖搖頭說不,有的人假裝沒聽見沒看見,有的人一直滑手機,有的人會好奇問一下價錢,有的人說哎呀我很想支持,但我已經買了啊! (因為到處都有童軍團在賣,不是只有我們),有人搖頭說我不是童軍團的,有人則熱情回應「我每年都一定要買童軍團的耶誕月曆,今年也不例外!」還有人直言說: 「我很想買,但我只想跟小朋友買!」 可惜當時阿雷還躲在後面不肯出來配合,我還來不及說這裡也有一個小小朋友啊,客人就快速飄走了。

這樣的場合,對媽媽來說是勇氣的練習,對阿雷來說當然也是。

一開始他一開始躲在一邊,無論怎麼哄都不肯出來幫忙賣,直到我告訴他:「真的有人只想跟小朋友買呢,你可以來幫媽媽嗎?其實你只要站在媽媽旁邊就好了喔!」

原本躲在一邊「害羞」的他,一聽到媽媽需要幫忙,馬上勇敢站出來,站在我身邊陪著我。

這讓我想到一本很棒的繪本「魔奇魔奇樹」,裡頭的主角小孩豆太,原本很膽小,半夜上廁所都需要爺爺陪,卻在爺爺生病的夜晚,為了救爺爺,突然就有勇氣在暗夜自己衝出門去找醫生。 孩子都是這樣的吧,為了他們在乎的人會有勇氣,看到阿雷為了媽媽願意勇敢站出來賣東西,媽媽也覺得很感動呢!

說來很神奇,五歲的小小孩一站到我身邊,手上一舉著月曆,哪怕他一句話也沒說,十分鐘內就來了兩個人光看著他就笑笑的掏錢了!果然大家都想買小朋友賣的東西,因為想給孩子們一份支持和鼓勵! 我也藉著這個機會,讓阿雷有機會學習服務,讓他自己負責給客人月曆,幫忙收錢,媽媽找好錢請他交給客人,同時向對方說謝謝。

IMG_5967

用成功的經驗鼓勵孩子

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後,阿雷興緻大增,開始越來越大膽,會拿著月曆搖來搖去,一會舉高高,一會左搖右擺,當他聽媽媽說「這裡有賣童軍團耶誕月曆」說了至少有一百次之後,竟然主動跟我說: 「媽媽你下一個不要說,我也會說了!換我說!」然後他就如法炮製,下一個路人經過時,他就用細細小小的聲音說: 「童軍團的耶誕月曆喔!」雖然路人沒有買,但小孩可愛的舉動還是把人逗笑了。

我也同時給他機會教育:別人不買沒有關係,我們還是要開心地繼續賣下去喔! 我自己也一直微笑以對,希望能影響阿雷,讓他從生活的小事中學會,別人不見得都會配合我們、或接受我們的提議,但是,我們可以學著越挫越勇,或著至少不用為此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最後,我們母子倆成功地在一小時內賣了八份月曆,真的很開心! 上街「義賣真心覺得有意義的東西」本來就好玩,更重要的是,阿雷也有了「上街義賣」的經驗,我們又一起在芬蘭,經歷了人生中的另一個「第一次」!

IMG_5671

從「不敢賣」變成「很愛賣」,最後竟成為「小童軍英雄」

前兩天,我們正好又有機會在一個多元文化活動裡賣月曆,這會阿雷駕輕就熟,不再害怕了,他開始「勇敢」到足以自己走到老太太或老先生的面前,把月曆拿到人家的臉前面問: 「要買聖誕月曆嗎?」 面對一個勇敢賣月曆的五歲孩子,人們即使不打算買,也會非常和善的跟他對談,我從旁觀察阿雷,對於不買的人,他也沒什麼失望的表情,顯然已經開始習慣這就是一種常態。

這回,我完全不用幫忙,只要當阿雷在玩的時候告訴他:你看那邊有個奶奶對我們的攤位好奇,去問問他吧,他就會勇敢自己向前了,甚至勇敢地讓我驚訝。

IMG_5964

有一回,一位老太太說: 「這個多少錢?」
阿雷: 「七歐元」
老太太: 「有點太貴了啦」
雷: 「只是一個銅板加一張紙鈔而已啊!」
老太太也笑了: 「有這麼會賣東西的小朋友,我只好買了」

聽到他如此高明的「說服術」,我們大人已經在旁邊笑翻了,其實說不定他也只是因為剛才正好看到前一個買月曆的人掏這樣的錢,所以他想描述一下七歐元實際上是什麼而已,然而看到他不屈不撓地半小時內賣掉四份月曆,我打從心裡覺得,這一個月來總共三次帶他上街賣月曆的經驗,沒有白費。

當天,我們童軍團在攤位上,既賣月曆,也同時展覽小朋友用自然材質做的藝術創作,阿雷一直待在攤位旁,時而在地上鑽來鑽去,時而向路人介紹他的作品,時而勇敢地賣月曆,這些畫面都被童軍團的負責人補捉下來,放上網路,說這個小小孩「在介紹自已的作品同時,也賣出幾份月曆」,真是「幼兒童軍的小英雄」啊!

IMG_5982

打開生活,體會傳統

這個活動,不僅讓我們母子都有所學習,也讓我多認識了芬蘭的耶誕月曆傳統。原來當年把「耶誕月曆」這個傳統引起芬蘭的,就是芬蘭的童軍團。因為童軍團在1947年引進耶誕月曆,如今芬蘭市面上才會有琳瑯滿目的樂高耶誕月曆、巧克力耶誕月曆等,但是對很多芬蘭人來說,還是只有「童軍團的耶誕月曆」是真正傳統的耶誕月曆。不花俏,也沒有巧克力,卻忠實地記錄並傳承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傳統和歷史。

藉由帶著孩子一起打開生活的窗,一起勇敢體驗新事物,看似是我們在「幫忙童軍團義賣月曆」,其實最大的豐收,都在我們心裡。

我們都更認識一份傳統,也多了更多的勇氣,更是一份會永遠記得的美好體驗。 謝謝阿雷,又陪媽媽一起,有了我們共同的「第一次」。

歡迎參考我的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  

和我的臉書專頁: 北歐四季

跟孩子一起,在自己的城市裡「尋寶」!

幾週前,我們小鎮的童軍團,為家長與學齡前的孩子,準備了一場「城市定向」活動。

一般所謂的定向活動,指的通常是在野外,藉由地圖、指北針和導航等工具,由某地引導到下一個地點的活動。原本看似跟「親子活動」無關,然而,童軍團卻把它變成「親子一起在城市裡挖寶」的城市定向活動!

首先,我們在火車站邊的公園集合,請孩子們與家長一起,看看四週,尋找一棵自己想要抱抱的大樹。然後大家接力,輪流跑去抱大樹,就在大家跑來跑去抱樹的暖身運動中,活動順利開場!

IMG_3811

接著,小孩們分別得到一張有著七張照片的「定向地圖」(下圖右邊),爸媽們則得到一張「文字指示」(下圖左邊)。目的,是由爸媽根據文字念給孩子們聽,一起尋找正確的方向前進,孩子則根據手上的照片,同時四處找尋照片裡的雕像或地標風景。找到之後,爸媽再根據文字指示,跟孩子一起多了解這個地標的意義,一起認識這個城市。

IMG_5570

我們所住的亞爾文帕市(Järvenpää),正是芬蘭大音樂家西貝流士的故居所在地,所以城市中西貝流士的足跡無所不在。這回,親子定向活動的第一站,就是火車站和圖書館中間的西貝流士雕像。爸媽帶著孩子們一起研究,不是只看看雕像就算囉,給爸媽的活動文字指示,就像是某些童書附贈的「家長指導手冊」一樣,為家長舉例提示,比方可以問孩子: 「這個雕像是誰?」「他的手上拿什麼東西?」「他在看向何方?」「他住在哪裡?」一個雕像,就可以有很多引導式的討論。

IMG_3814

接著,大家依照指示往前走,找到火車站邊的「城市塗鴨」,一起觀察欣賞。

爸媽們帶著孩子一起數,有什麼水果,有什麼字母? 平常經過時不會注意的角落,都因著這個活動而鮮明了起來。

我發現自己雖然常常經過這面塗鴨,但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的好好看著它,也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急急地走過,不見得都記得停下來欣賞細微處的風景。我想阿雷應該也是第一次,特別停下來,仔細地看著這片塗鴨吧!

IMG_3817

就這樣,一群爸媽與孩子們,在城市正中心方圓一公里內的大街小巷裡,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欣喜地發現一些以前從來沒發現過的事物。

我一向自認為已經是個喜歡停下腳步、觀察欣賞的人,然而這個活動卻讓我發現: 還不夠,原來我觀察的還不夠仔細! 有些雕像,如果不是在很醒目的位置,哪怕從附近走過,也不見得會發現,更別說這回我們都跟孩子一起,遠看、近看、還上前摸摸看,感覺那是什麼材質。

一個親子的城市定向活動,讓我自以為已經熟悉的城市,又像一本新書一樣,重新在眼前開啟了新的扉頁。

IMG_3832

最後,我們來到小城市的步行街。步行街的名字,叫做Janne。

記得五年前剛搬來的時候,我只知道城市中有條Janne街,卻不知道這名字有任何意義。直到五年後的現在,在全芬蘭慶祝西貝流士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的薰陶下,我才明白,原來Janne是西貝流士的本名,這條街,原來是以大師命名!

果然,一切的背後都有其意義存在,只是我自己有沒有去發現這層意義而已!

IMG_3834

我也在活動中,發現一個天天近在眼前,我卻從來沒發現的事:

這條Janne街,就連燈具、地板的顏色,都為紀念西貝流士這位大師,而有背後的設計意義。比方,對於西貝流士來說,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音符,因此而紀念音樂大師的步行街,也刻意在不同的區塊,運用不同的色彩來代表音調,街旁甚至有個小鍵盤呢!!

孩子們在在鍵盤前跑來跑去,在為紀念西貝流士所設計的藍色天鵝那裡爬上爬下,給爸媽的文字指示中則說,藍色,對西貝流士來說,是A大調。 並請家長帶著小朋友們一起觀察: 「路燈是什麼形狀,你覺得它像什麼?」「到處看一看,這附近的地面是什麼顏色?」「這是什麼樂器?」「彈彈你最喜歡的曲子」「這些藍色的鳥在看哪裡?」「這些鳥的心情如何?」

有些提問,是觀察,有些提問,是想像,無止境的討論,可以從城市的一個小角落開始。

IMG_3836

IMG_3840

一個小時的「城市定向」活動,就在這條西貝流士的步行街上,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當童軍團的主辦人問我們感想時,幾乎每個現場的媽媽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太有趣了,我自己都學到好多東西!!」

我也跟主辦人切磋了一下,問她如何設計這樣的活動。

她說: 「我上週自己帶著相機在市中心走一趟,拍下一些有趣的事物和地標,再上網找相關資料,活動就這樣準備好囉! 可惜其中一個街道邊的花盆,已經被搬走了,結果今天孩子們沒找到。」

我說: 「沒找到沒關係啊,那又是另一種定向活動的挑戰。我家老公就拿著你的相片,對照花盆的背景,最後找到原先花盆的置放地點,還看到地上一個坑洞的痕跡呢!」

IMG_3822

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家,這樣的體驗對我而言好新奇,像是跟孩子一起,在自己的城市尋寶一樣,而且活動的背後,其實意義深遠。

比方,我自己小時候,並沒有學會去關心、認識自己四周的環境,長大後,城市裡頭最熟悉的事物,通常也侷限在「自己感興趣又有需要的範圍」,比方商店、餐廳、書店、車站等等。

然而,脫離這些「功能性」的場域,城市就沒有意義了嗎? 當然不是的,如果我們願意從小處去發掘,去找出每一個街頭巷尾的風景,每一棟舊厝背後的故事、每一個設計或雕像背後的理由,其實城市到處都是故事。

IMG_3849

離開前,我回頭看看西貝流士的雕像,心裡滿是感謝,我又更多了解他一分,也更了解這個城市一分。

而這個活動,可以說是「家長們因著孩子的活動而跟著一起學習」,看似只是簡單的趣味小活動,卻無形中在紮根: 為孩子和自己,紮下關心自身環境、了解所居城市的根。

這樣的根,會讓孩子更有機會,長成一個關心城市與環境的人,關心與了解得以自然地從自身所處之地開始,而不只是嚮往盼望著遠方的美好風景。

原來很多東西,都可以從生活四周自己創造的遊戲開始,只要有心,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舉辦。

下回,不用等童軍團辦,我也可以在自家附近走一圈,製作簡單的地圖,跟孩子一起玩。只要我們自己願意,搜集街頭巷尾的資料,發現一些細微處的風景,就可以為自己和孩子創造一個「認識街頭巷尾」、「認識城市」的定向遊戲! 其實,在過程中,學習最多的,我想不只是孩子,也會是我們自己呢!

更多芬蘭育兒與生活的分享,請參考北歐四季臉書專頁

我的新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

芬蘭耶誕月曆哪來的? 從母子上街一起賣月曆說起

2015年11月2日,我們母子又有了芬蘭生活中的一個新鮮體驗: 第一次,一起去超市街頭賣東西,賣芬蘭童軍傳統的耶誕月曆!

我原本一直以為,如果要母子上街賣東西,應該會是賣「餐廳日的小吃」吧,結果沒想到,我們的第一次,是去賣耶誕月曆,然而也更有意義!

事情是這樣的:  這個秋天,我和阿雷一起加入了小城童軍團專門為學前幼兒和家長舉辦的「家庭童軍團」,每年在十一月時賣芬蘭耶誕月曆,是芬蘭童軍團的傳統,於是我和阿雷馬上響應,畢竟秋天短短兩個月內,我們母子兩人都從童軍團的活動中收穫很多啊,感謝他人的無私付出之餘,我們當然樂意盡我們的義務幫忙,而且所有收入都歸芬蘭童軍團和小城童軍團運用,響應付出,也是幫孩子們的活動多籌一些資源呢。

這是我第一次上街對路人賣東西,感覺很刺激好玩,還沒去之前我居然已經開始期待了! 東西通通擺出來: 月曆、傳單、零錢盒、膠帶,小城童軍團的圍巾、小朋友自己用樹葉印的圍巾。

IMG_5669

到了超市,佈置好攤位,我往前一站,手拿著月曆,開始對路人們一一說「童軍團耶誕月曆」喔,邊「叫賣」邊觀察路人的表情,其實很有趣。

有的人禮貌性的搖搖頭說不,有的人假裝沒聽見沒看見,有的人一直滑手機,有的人會好奇問一下價錢,有的人說哎呀我很想支持,但我已經買了啊! (因為到處都有童軍團在賣,不是只有我們),有人搖頭說我不是童軍團的,有人則熱情回應「我每年都一定要買童軍團的耶誕月曆,今年也不例外!」還有人直言說: 「我很想買,但我只想跟小朋友買!」

可惜當時阿雷還躲在後面不肯出來配合,我根本來不及說我這裡也有一個小小朋友啊,客人就快速飄走了。 而阿雷呢,他一開始躲在一邊,無論怎麼哄都不肯出來幫忙賣,後來他坐在旁邊的桌子上看著路人,直到我告訴他: 「真的有人只想跟小朋友買呢,你可以來幫媽媽嗎? 其實你只要站在媽媽旁邊就好了喔!」

IMG_5671

說來真的很神奇,五歲的小小孩一站到我身邊,手上舉著月曆,哪怕他一句話也沒說,十分鐘內就來了兩個人光看著他就笑笑的掏錢了 (果然大家都想買小朋友賣的東西啊,好像是給他們一份支持一樣! ),我也藉著這個機會,讓阿雷有機會學習服務,讓他自己負責給客人月曆,幫忙收錢,媽媽找好錢請他交給客人,同時對對方說謝謝。

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後,阿雷興緻大增,開始越來越大膽,會拿著月曆搖來搖去,一會舉高高,一會左搖右擺,當他聽媽媽說「這裡有賣童軍團耶誕月曆」說了至少有一百次之後,竟然主動跟我說: 「媽媽你下一個不要說,我也會說了!」然後他就如法炮製,下一個路人經過時,他就用細細小小的聲音說: 「童軍團的耶誕月曆喔!」(partiolaisten adventtikalenteri!) 雖然路人沒有買,但小孩可愛的舉動還是把人逗笑了。

我也一直給他機會教育: 別人不買沒有關係,我們還是要開心地繼續賣下去喔! 

最後,我們母子倆成功地在一小時內賣了八份月曆,真的很開心! 上街「叫賣」其實挺好玩的,我很喜歡也還想再找機會去賣,但前提是要賣「我真的喜歡或覺得有意義的東西」才行,更重要的是,阿雷也有了人生第一次「上街賣東西」的經驗,我們又一起在芬蘭,經歷了人生中的另一個「第一次」!

IMG_5675

芬蘭傳統耶誕月曆,原來來自童軍團!

我也是經由這次的體驗才知道,原來當年把「耶誕月曆」這個傳統引起芬蘭的,就是芬蘭的童軍團。

所謂的耶誕月曆,或更正確的說是「將臨月曆」(Advent Calendar),指的是在耶誕節前的四周開始使用的月曆,每天都可以打開一格,藉此等待盼望著耶誕的來臨。

1947年,芬蘭童軍團把將臨月曆引進芬蘭,從此之後將臨月曆或耶誕月曆,就盛行於芬蘭。 雖然現在商店中有樂高耶誕月曆、巧克力耶誕月曆等琳瑯滿目,但是童軍團的耶誕月曆跟一般的耶誕月曆不同喔!

市面上的「耶誕月曆」通常從12月1日開始計算,但童軍團的耶誕月曆維持傳統,固定從慶祝將臨期的那個周日開始(通常是11月底),也就是說,童軍團賣的其實該說是「將臨月曆」,也是芬蘭最傳統、原汁原味的「耶誕月曆」!

寫文的同時,跟朋友聊天才知道,原來各國童軍團在耶誕前會賣的東西不一樣,芬蘭童軍團選擇賣將臨月曆,反映的是一份對歷史傳統的珍視啊! 因為將臨月曆,正是芬蘭童軍團歷史的一部分呢!

除此之外,六十八年來每一份月曆的設計都不同,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當年的設計傳統,芬蘭童軍團也在網上詳細列出不同年代的將臨月曆設計師、及其風格與特色。我看了說明之後,就愛上這樣的傳統了!

這顯然是一個有「歷史」的月曆,它記錄了傳統的流變,寫下了不同年代的風格,還記錄了芬蘭童軍團的歷史,又珍視不同年代的設計並認真保存,這樣的月曆我真的很樂意幫忙賣,再說,賣完後的所得,都會全數用在孩子的童軍活動身上,何樂而不為呢?!

就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這既是傳統、也是生活設計品的「芬蘭童軍團將臨月曆」(所有照片都擷取自芬蘭童用團宣傳將臨月曆的網站,我只有取一部分作例子,網站上可以欣賞更多喔: all the pictures below, source: Adventtikalenteri (http://www.adventtikalenteri.fi/galleria/)

每十年,一個傳統的回顧 1940年代的將臨月曆,通常是一個房子上面很多窗戶的概念,每一天都開一個窗格:

screen-capture

1950年代的將臨月曆背後總寫著,「將臨月曆的目的,是讓孩子在等待耶誕之時有更多的樂趣,用充滿色彩的繪團幫助他們一步步期待耶誕的來臨… 如果把月曆掛在窗口,每打開一格,那一格都會有光線透進來,照亮打開的那一格月曆。」所以從50-80年代,月曆的背後都是用某種烘焙紙的材質,好讓光線容易穿透照亮圖片,隨著等待耶誕,光明也一步一步地進屋來,真是很棒的的想法啊!

screen-capture-1

1960年代,有的月曆開始設計成可以折疊然後成為立體式的站在桌上,比方1960年代的房子,和1962年的燭火。

screen-capture-3

1970年代的風格:

screen-capture-4

1980年代,第一次在月曆的反面印上出版者 芬蘭童軍團的字眼,前面是芬蘭文,後面是瑞典文 Suomen Partiolaiset – Finlands Scouter ry

screen-capture-5

1990年代:

screen-capture-6

2000年代,除了將臨月曆之外,也會同時附上六張明信片。而2007年為慶祝童軍團的將臨月曆傳統滿50周年,特別選出前幾年最受歡迎的將臨月曆-2001年的那份月曆,重新印製並請插畫家為每一個窗格都畫一次新圖。看! 2001年和2007年果然是姐妹作喔,而且我也喜歡這張的感覺!

screen-capture-7

最後就是2010年代之後的月曆:

screen-capture-10 今年2015年的是這一張: IMG_5665

這樣一個一個年代的欣賞下來,自已都覺得跟著歷史走了一趟,也對「將臨月曆」這個傳統又多了一些新的認識。同時不禁「第100次以上」的感受到,芬蘭人真的好在乎歷史啊,一個小小的將臨月曆歷史,都有這麼多的記錄和考究,假想一下,當全芬蘭每個組織、每個城鎮都這麼做時,這個國家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中,留下來的「傳統」和「記錄」其實根本是出奇的完整與豐富,也因此讓住在這裡的我們,永遠有探究不完的故事了。

就在這裡為自己的新發現作記錄,也分享給大家。:)

* 芬蘭童軍團將臨月曆的照片,皆取自童軍團的將臨月曆網站

* 有人有興趣一起體驗使用芬蘭最傳統的將臨期月曆嗎? 有的話歡迎出聲,我們可以討論是否方便郵寄,月曆是7歐元,但是額外的運費要自己付喔^^

推薦好書 – 成為母親之後

今天要跟大家推一本好書: 「成為母親之後」(羽茜著&時報出版)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認識羽茜。

然而,光是聽到這本新書的名字,就已經吸引了我,已經成為母親的我。

也許是因為,我也有著許多,「成為母親之後」的心情,有許多曾經寫下卻成為從未正式發表的日記,也有許多在育兒的瑣碎中來不及寫出的心情,在讀著這本書的同時,一點一滴都重新回到我的心裡。

IMG_5593

Continue reading “推薦好書 – 成為母親之後”

推薦好書- 被禁止的事 | 與其只說「不可以」,不如一起思考「為什麼」!

今天要向各位朋友推薦一本很棒的好書: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IMG_3357

我和本書的作者羅怡君,因為正好有共同的朋友,讓我很幸運地有緣拜讀她的第一本書刺蝟媽媽和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當時閱讀她的文章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覺得她真是思緒敏捷清楚又非常認真,雖然我們未曾謀面,然而透過網路無國界的交流,我也三不五時得以在網上閱讀她精彩的文字與認真的教養體現。

以書與文字會友,我們就這樣從素不相識,成為臉書上的「筆友」,這回特別感謝怡君跨海送我這個筆友一本她的新作,拜讀之後,除了繼續讚嘆她的思考能力外,也非常佩服她,總是能從生活中的小細節中,一步又一步地引導孩子一起思考,對於孩子每一個關於「為什麼不可以」的疑問,她從不敷衍帶過,而是認真地跟孩子一起想,有時孩子直覺性的回答,甚至更直指問題的核心,也讓成人有所學習。

對我而言,看著書中這對母女一個又一個的思考與互相學習的過程,真是讓人佩服又深具啟發。

相較之下,我在這方面算是個「懶媽」,對於家中這個四歲多快滿五歲的皮蛋男孩,別說是跟他一起思考「為什麼不可以」了,我只覺得自己用「不可以」的次數根本是與日俱增。我很佩服怡君在養育孩子時對思考的堅持、與引導孩子、和孩子共同討論的耐心,這些都是我遠遠不及的,而這本書,正好適時給我一個提醒。雖然我在日復一日的育兒生活中,還是很難完全不說「不可以」,至少我開始一邊說一邊開始想到她在書中思考著的那些生活大小事,突然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啟發。

其實,別說年幼的孩子了,只要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人一旦開始逐漸獨立,越長越大,許多別人說的「不可以」都會逐漸失去真實的意義,唯有真實了解思辨「為什麼不可以」,我們才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認同的價值觀與答案。

而這本書,就是這樣既「小」也「大」,從在家裡、關於自己的事出發,到在學校、在生活周圍發生的事,再到在電視裡看到的事。

為什麼大人可以,孩子不行?
老師沒說不行,就可以做嗎?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嗎?
對不起之後,一定要沒關係嗎?
不想跟他玩,就是霸凌嗎?
不想讓別人難過,如何說不?

這些,都是書中的舉例,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大事,都是思考的起點。不止是被禁止的事,也包括該鼓勵的事,還包括更多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常規」,仔細想來,裡頭都有很多的問號,而這些,都是孩子會問「為什麼」的事。

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會那樣。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反映出一個大世界,在與孩子一同探討的過程中,不僅更了解孩子,其實也在建構孩子的社會價值觀與世界觀。父母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每當孩子問我「為什麼」時,其實都在重新給我機會,再次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命的道理。

我開始體會,與其只是常常說「不可以」,或許該多跟孩子一起思考「為什麼」。

而書的一開始,就讓我很感動。

怡君在自序「社會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中說:「因為你,我決定成為全世界最自私的人。我想要你快樂,所以你身旁的人不能悲傷… 我希望你能放心地相信別人,不需要小心拿捏分寸,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你才會一點也不覺得孤單。一切都是因為你,要你好,就要別人一起好。… 」

讀著讀著做媽的我眼眶就含淚了,全書讀到最後,看到她努力地和孩子一起思考著這兩年來讓社會不太平靜的新聞和議題,讀到她在鼓勵孩子的正義勇氣和教孩子自我保護之間的平衡拿捏與掙扎,無一不是現代父母每日要面臨的課題,而怡君在每一則新聞背後,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用深愛孩子的心,不厭其煩地讓孩子從小就慢慢建立自已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

我確實也跟著相信,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就是從小讓孩子慢慢成為為一個懂得付出、關心社會、又能尊重自己、勇敢獨立思考的個體。

因為只有大家好,世界好,我們才會一起好。連一個孩子對環境都有影響力,更別說是我們成人,沒有一根小草的力量應該被忽視,很多時候,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我們更該從自己做起,從心到行動,不去忽視每一個正面的力量。

而我除了欣賞書中的思辯外,也最感動於其中所蘊含的這份正面力量,這是來自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深厚又清晰,正透過這樣一本書,想像漣漪一樣地不斷延伸到這個社會。

有興趣的朋友,去翻翻這本書吧,思考的啟發,正面的力量,都在這本用心又精彩的好書裡!

 

田園夢續集: 夢想實現在「轉彎處」

初夏時曾與大家分享過,這個夏天,我和阿雷多了一個新嗜好: 到菜園裡種菜。

幾個月來,這個種菜的過程不斷地讓我思考夢想這件事。

種菜的源由,是因為我有個田園夢: 希望能擁有自己的一個小屋,和一片花園。每次帶孩子回婆家,看他在婆家花園裡恣意玩上一整天,多麼希望我們自己家也有這樣一片花園,讓他可以天天在土地上打滾玩耍,在自然中長大。

看起來雖不是很驚人的夢想,然而我們礙於現實,到目前還無法實現擁有,因此每當看到能幸運擁有自己一片花園的朋友,多少有些羨慕。

然而就在初夏時,我突然醒悟,人生中很多事,與其羨慕,不如想辦法,換一種方式去實現它。無法擁有自己的花園,那麼去租一片田園,趁夏天時享受田園之樂,也算是用另一種方式實現夢想啊?!

心動不如行動,我馬上去向市政府租了一塊菜園! 芬蘭每個大城小鎮,幾乎都有一些菜園出租,租金不貴,我們租的菜園,這個夏天只要13歐元(500台幣不到),政府會在夏初時先幫忙整地,整好後我們就可以去種菜。

WP_20150602_19_02_27_Pro

跟孩子學習,換個角度看事情

之前也在文章中跟大家提過: 第一次去菜園,我就傻住了!

雖然政府有整過地,但是這塊地正好是黏土土質,一旦下雨遇溼乾燥後,泥土就全部變成又大又硬的「黏土石頭」,我們仍然要自己想辦法重新把「石頭」鏟小才能種菜,就連菜園老將們都對我們搖搖頭說: 「這塊地確實難搞啊!」

那怎麼辦呢?我無助的求救,「不怎麼辦,種子灑下去就對了!」他們開玩笑地說。

從來沒從事過園藝,一開始的我真的就是個慌亂的新手,還得面對超級難整理的土地,理想與現實中的差距確實不小,後來我體會到,老手們說的沒錯,很多事情就是不見得能夠如心所願,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我們只能盡可能的去做

僅管我鏟地鏟沒兩下就對這塊地有種絕望的感覺,然而阿雷卻在旁邊跟我說: 「媽媽,這裡太好玩了啦! 我們可不可以每天都來玩?!」,他光是坐在地上玩泥土,拔雜草就很開心了,三不五時還拿起我的耙子跟著一起耙土!

我這才提醒自己: 租菜園的目的,本來就不是非收成不可啊,我想要的,不就是讓他有一片空間,自由自在地玩泥土和大地聯結嗎? 其實,我們已經在實現夢想了呢! 

WP_20150602_18_43_50_Pro

從整難整的地開始,我想我整個夏天,都在自己的菜園中,不斷地咀嚼「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一邊在租來的菜園裡種菜,一邊在心裡想著,這跟我想要的「自己有一片花園」有什麼不一樣?

依稀記得年輕時讀過的一本書裡,有這麼一句話: 「沒有人承諾你一片玫瑰花園」。擁有一片花園雖美好,但付出和努力也是必要的,如今面對菜園也是一樣,付出並享受其中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事! 同時,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跟著我一起更認識大自然,和人生中一些不得不的「限制」。

後來我學老手們,另外買一些花園用土,在要種東西的地方加用這些品質好的土,慢慢地,這塊難種的地,也逐漸被整得有模有樣了起來。自己看了也很有成就感,比較上圖和下圖,天壤之別,真的是我們努力後的成果啊!

我突然發現,這個「天壤之別」的過程,如果我真的一開始就如願地擁有花園,我根本沒有機會體會到,也就沒有機會學習這樣的功課!

WP_20150813_20_57_34_Pro

菜園裡的生命課

從去年起,我就常帶著阿雷去森林裡採野菜,野菜其實也是「雜草的一種」,今夏在菜園中,我們一樣找到很多野菜,讓媽媽我特別有成就感的是,阿雷常常比我先發現!

他會指著剛冒出頭不久的「雜草」說: 「媽媽你看這是蕁麻葉!」而媽媽我,也驚喜地在菜園中找到一直很想要吃吃看的「野生三色菫」,學習辨認它們的葉片,在「除雜草」時「手下留情」。

我們母子都在菜園中,開始「重新認識」各種植物: 原來馬鈴薯的葉子長這樣,原來洋蔥東倒西歪時表示它快要成熟,原來玉米是這樣來的,原來櫛瓜、黃瓜是這種長法,原來…原來… 每一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都在菜園中有了更完整的生命軌跡,從此以後,吃櫛瓜、黃瓜、玉米,感覺再也不會相同,那是一種與土地連結更深的富實。

 

IMG_2735

從照顧菜園中,養成對自然與農人的敬意 

多了一個菜園,自己也像是多了一個小孩。

每天,我都覺得自己像是個「看天色行事」的業餘農人,想出門玩幾天,也得先觀察一下天氣,會不會下雨,需不需要請鄰居幫忙澆水,如果是連續大晴天,甚至可能得放棄出門計畫,好確保我那些需要水份的櫛瓜、蕃茄等作物可以得到灌溉。如果知道暴風雨即將來臨,哪怕在一天忙碌的行程後有多疲累,我還是無論如何會騎車到菜園裡,趁風雨襲來前採收一些花朵作物,或是為較嬌弱的作物蓋上薄布做為屏障。

因為珍惜自己親手種下的每一株植物,我從來沒有如此關心天氣,有了親自力行的體會後,我打從心底感謝農夫,因為我終於知道他們有多辛苦,要為土地投注多少的心力與愛,如果因為天災人禍而喪失辛苦種下的作物,會有多傷心多難過。

原本以為租一塊菜園,是給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沒想到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深深地被教育了。

IMG_2519

從種子到收成,就是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課 

這一個多月來,作物們開始到了可以逐一收成的季節,阿雷也開始在我們的菜園裡,採下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小黃瓜、櫛瓜、豆子、馬鈴薯!

他也跟著我一起,天天從菜園裡採無農藥的生菜回家,讓「從產地到餐桌」成為具體的日常生活實踐。

每一種作物的成長,都為我們母子帶來無限驚奇。阿雷總會在菜園裡邊逛邊驚呼: 「哇媽媽你看玉米已經長這麼高,你有比它高嗎?」(當然沒有啊)

「哇櫛瓜好大喔,我可以採它嗎?!」(可以啊!)

「哇媽媽你看,這裡有蕁麻葉!」(阿雷好厲害啊,媽媽都沒發現就被你找到了!)

每天,菜園裡都提供他各式各樣「哇」的驚奇。他常常興奮地對我說: 「媽媽,我們把這裡當作是我們家的花園好不好?」光是這句話就讓我覺得租個菜園真是值得了!! 「當然好,這裡就是我們家的花園啊!」

原來,菜園不是「夢想替代品」,它就是另一個「夢想」

有一回和好朋友聊天,聊到我們共同的夢想: 擁有一片自己的花園讓孩子可以在其中長大。「有花園你就不用去租菜園囉!」好友這麼說。

這個夏天前,我也是這麼想的,如果能有自己的花園多好,如果不是因為不可得,我也不會去租一塊(其實還蠻難整地)的菜園。這件事的最初,完全就是因為「夢想暫時無法實現,所以只好轉個彎」的結果。

然而,我現在的想法不同了! 花園,仍然是我的夢想藍圖,但是租來的菜園,其實已經是另一個「不一樣的夢想實踐」! 它教會我這麼多的生命功課,在我生命的一角,已有了那獨立存在的價值。

我從鄰居農人那裡,學到如何幫櫛瓜授粉,學到如何照顧作物,昨天鄰居農人還跟我說了一些祕技呢,還秀給我看他自己在種薑!

在我的的小黃瓜未成熟之前,另一位鄰居農人採了好幾袋小黃瓜回家時,總不忘分給我五六根!

我甚至在菜園中,跟來自肯亞的鄰居農人學習怎麼修剪蕃茄,同時特別參觀了其它農人美不勝收的菜園,為明年的菜園吸收了許多靈感!

看到鄰人們得以種出兩百公斤的小黃瓜,一兩百顆的小蕃茄,原來這片「荒蕪之地」,可以這麼多的豐收!

原來,這個菜園,已經不再只是「花園夢想的替代品」,而擁有了屬於它自己的豐盛,和美好意義。

IMG_2625

這個體會給我很大的啟發。

夢想實現的方式,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有時候轉個彎所實現的,不見得就比較不好,哪怕夢想不是菜園而是其它,也是一樣的。

夢想中的「育兒環境」不可得嗎? 轉個彎,也許會發現另一種實現的方式?

夢想中的大房子大空間不可得嗎? 轉個彎,小公寓也有它的好處!

夢想中的一切,轉個彎,也許可以發現此時此刻的現實中,有另一種美好之處,甚至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夢想更接近。

「沒有人承諾你一片玫瑰花園。」

是的,所以我更珍惜著我的菜園,因為沒有人承諾,所以我學習付出與珍惜,珍惜與鄰居農人因種菜而結下的美好緣份,珍惜上天讓我有機會,體會實現夢想的另一種方式。

我真心希望,能跟更多人分享這樣的體會:

不用過於羨慕別人擁有「自己夢想又遙不可及」的東西,低頭細數自己的擁有,換一種眼光,也許夢想其實早等在「轉彎處」。

 

IMG_2644

更多芬蘭育兒與生活的分享,請參考北歐四季臉書專頁

我的新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

時間與自然中的設計之都 – 赫爾辛基 (原發表於可口Cacao雜誌Vol.8)

在城市與城市間,來來去去,我始終對於赫爾辛基,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是個一直在蛻變的城市,一個從來不忘記時間的城市。一個百萬人口不到的城市,我卻從未對她厭倦,因為她在時光之流的更新中始終維持不變的,是一份溫暖的人性。

sailing to the sea

走進城市博物館,讓人看見赫爾辛基的過去: 一個展場用1930-1960年代拍攝的多部電影,呈現赫爾辛基當年的建築、佈景及服裝設計;

另一個展場則展著從1700年起,在赫爾辛基設計製造的日常用品,並將過去與現代的用品相對照,展現設計沿革與延續的不同面向;

還有一個展場將19世紀初的咖啡時光場景搬進現代,200年前的人喝咖啡配什麼烘培點心、聽什麼音樂,200年前的咖啡文化在此重現。

當人與身邊的環境互動,以不同的方式不斷被觀察記錄時,一座城市就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人們就總是可以繞富興味的,走進不同的時光迴廊,重新了解自己的城市。

城市某區自然步道,是一片美好風景

而城市的未來,將在赫爾辛基的水岸邊重生。

此時此刻,許多水岸邊的老舊工業區與舊港口,正逐一被規畫為新住宅區,一幅又一幅的城市建設遠景,描繪在市民眼前,而這不光是從上到下的政策規畫,還是開放給全市民討論對話的藍圖。

市府在城市正中心設了個名為「碼頭」(laituri)的展覽空間,邀請全民來了解、檢視現有的城市規畫藍圖,並給予批評建議,以激發更多對話的可能性,對話的邀請對象,包括年輕學童。

當赫爾辛基的市民與決策者討論赫爾辛基未來的古根漢美術館時,年輕學童也設計了他們心中的美術館模型,在此展出; 同樣的,幾年前名為豌豆島的工業區正在重新規畫時,市府也邀請學童參與,將學童看待自然環境的眼光與思考,真正納入城市規畫的考量之中。

學童古根漢創作3

而城市的現在,表面上看來,以設計之都為名而有著各種設計展覽與活動,然而更直指城市靈魂核心的,是那一波接著一波的城市文化草根運動。

一個完全由民間發起的餐廳日,受到熱烈響應,成了從芬蘭延燒到國際的創意,在這一日中,任何人都可以任何地點開個一日餐廳,有十幾個國家,超過700個餐廳加入;

繼餐廳日之後,又出現「二手市集日」,每個人家門口都可以在這一天變成二手市集,販賣交換彼此不需要的物品;

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裡,「社區小徑步道」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導覽民眾在自家附近的社區散步,去了解社區的歷史、自然與人文,感受時光形塑出的環境,與環境圍繞著的,市民的家。 這樣的民間草根力量,在過去幾年來有如雨後春筍在各地發生,各種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都來自市民自發的行動與用心。

人們在城市中心的湖畔邊享受天光

還未使用過的土地,被城市中的「業餘農夫」們,實驗過起自耕自食的生活;

還有一群社區居民,合力尋找並租下土地,雇用專業農夫為他們生產在地青菜;

一群廚師們,共同組織快樂街頭遊行,以宣示赫爾辛基的飲食特色與價值觀;

還有兩位廚師,滿懷理想地實驗如何只用太陽能,做出從前菜到主菜到甜點的戶外午餐;

一位藝術家,在國會大樓前組織裝置藝術花海,讓國會成為市民的花園;

一群熱愛音樂的朋友們,組織了探戈樂團,並刻意選擇奇怪的地點演奏,在極地森林裡的舞台、在溫室,在電車上。活動大受歡迎,因為他們復興的不只是經典探戈樂曲,還有人們的熱情。

電車上的探戈之旅2

這所有的行動,看似是市民們單純為了好玩或是帶著理想而生,然而卻也脫離不了芬蘭人熱愛自然與生活環境的心。

在過去芬蘭貧窮戰亂時,人們的食衣住行完全仰賴自然,如今在現代化的首都赫爾辛基,自然仍無所不在,走在這個城市的地景之中,到處是自然時光的印記,壺穴、巨石,這些千百萬年前陸地與海洋共同疇成的雕塑,仍然散落城市各處,走在街上,路障竟是可愛的石頭烏龜,有如自然對人們的提醒: 請別忘了慢下腳步。

路障是可愛的烏龜

城市慶典中,四季與看天生活的傳統也仍然延續,在慶祝赫爾辛基立都滿200年的活動中,就有好幾個「從植物看歷史」活動,帶領民眾前往芬蘭港外的碉堡,從植物的時光印記來了解島上的歷史過往;

此外,芬蘭人的月份名稱,許多都與自然相關,二月是樹上結著冰凍雪珠的「珍珠月」,五月是冬雪融盡、農傢工作開始的「種田月」,六月是「夏月」,七月則是「稻草月」,每年七月稻草收成時,城市更廣邀市民志工前往幫忙收割。

據說,今年甚至有250位市民到場,許多人攜家帶眷,想讓自己的子女或孫子女們,一起體驗那古早時代的農家精神,那指的不只是農務本身,還是居住在同一個村落的人們,群策群力志願幫忙完成共同目標且不求回報的精神,芬蘭文裡甚至有個專門形容它的詞: Talkoot。

農家的talkoot精神,延續為城市裡的人們為美好生活共同付出的努力。

芬蘭人在森林中,有所謂的「每個人的權益」(everyman’s right),表示每個人都有權在森林湖邊田野中漫步並採擷森林裡的莓果蘑菇,如今,赫爾辛基的市民將這權利內化並轉化為,「每個人都有權擁有城市空間,並為自己身邊的環境行動」的權益,因為城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再只是森林湖泊,也是一切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事物。

白教堂前是市民的大客廳2

一本名為「Helsinki beyond dreams」的書也因此誕生,搜集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記錄赫爾辛基人,如何將在自然中求生傳承下來的堅忍精神,結合傳統芬蘭農家的志工(talkoot)精神,加上熱情與創意使城市變得更適宜人居,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夢。

而這一切,其實才是這個城市設計靈魂的核心。

只有當人們,學會真心認識自己周圍的環境,才會因著了解關心而懷有夢想,因著夢想而採取行動、創造新象與新設計。這樣的設計,不再只是擺在櫥窗中的商品,而是讓生活與城市更美好的行動,那是比商品本身,更重要的人文價值,沒有它,設計就失去了深層的意義。

railway station1

於是當我們說,芬蘭人的日常生活中,設計無所不在,指的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設計用品,而是在於人,是人,參與了城市的生活與設計藍圖,是人,在其中創造、實現夢想,並寫下一個又一個,在時光中的城市故事。

於是,赫爾辛基這個城市,在朝著未來不斷轉動的同時,我也看見她藏在最底蘊的動力: 那是赫爾辛基市民,將與自然的深刻連結,轉化為對城市與周邊環境的希望、夢想與行動,而自然,始終在那裡,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春天,降臨赫爾辛基

註: 本文原發表於可口雜誌Cacao Vol8 2012 赫爾辛基與時間意念 Helsinki / Consciousness of Time

【推薦好書+贈書活動】蘿瑞娜-沒有成績單的童年

今天,要來跟大家推薦另一本好書,是我在瑞典的朋友、也是大家熟知的廚藝高手: 瑞典的蘿瑞娜所出的新書: 沒有成績單的童年。

蘿瑞娜在我眼中,一直是「神人級」的全才主婦和作家,很難想像,她如何可以做得一手好菜、照顧全家人的身心和胃、讓婚姻家庭充滿美好氛圍、照顧教養三個小小孩,同時還可以書一本接著一本地出,只能說,佩服不已啊!

很榮幸地,能被蘿瑞娜邀請,為她的新書寫一篇推薦文,在這裡分享這篇推薦文的同時,也舉辦贈書抽獎活動,給北歐四季的讀者喔!

蘿瑞娜書2

【活動細節如下】

活動時間: 即日起到台灣時間周二(7/28)午夜23:59止。

活動贈品: 將隨機抽出三本在北歐四季專頁留言參加活動的讀者,由出版社贈書 (限台澎金馬地區)

活動方式: 請在北歐四季頁面的活動貼文下面,留言分享: 「瑞典教育,為什麼吸引你? 」或是 「你對瑞典的印象或體驗?」

也提供書中幾個篇幅給大標給大家參考(可以直接使用大標中的答案,這樣超級簡單的吧,呵! )

● 讓孩子從玩耍中學習!
● 沒有標準答案,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不做評分,而是重視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 培養興趣,而不是訓練才藝!
● 重視團隊合作,同時鼓勵個人表現!
● 在大自然中學習,培養觀察力!?

歡迎到活動頁面參加喲!

這裡也分享我為這本新書寫的序:

———–

從日常生活創造幸福 / 凃翠珊

我和很多人一樣,一開始對蘿瑞娜的認識,來自她精彩的食譜。

我們同樣居住在食材選擇不算豐厚的北歐,因此她的食譜常是我第一個想參考的對象,每當我看到她居然在瑞典還能變出各式好吃的台式料理和甜點,就覺得很佩服。

有一回,我從芬蘭飛到瑞典參加我們共同朋友辦的聚會,見到心目中的「料理偶像」本尊,這才驚喜地進一步認識蘿瑞娜:原來她不只很會做菜、還有專業的教育背景,聽她在聚會中分享如何將瑞典的冰雪環境,融入與孩子共同的生活創意實驗時,我真心感受到她是個不斷認真學習、並且用「愛」灌溉自己與家人的媽媽。

當過媽媽的都知道,照顧小小孩的同時,還要擁有自我揮灑的時間,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蘿瑞娜照顧三個可愛寶貝的同時,寫書做菜佈置家居也樣樣行,我一直好奇秘訣在哪裡。看了書就發現,她用愛讓這一切都成為「全家共同的體驗」。陪伴孩子的同時,也放手讓他們嘗試,並珍惜與先生相處的每一刻時光,於是先生和孩子都自然而然成為最好的幫手,家庭也成為靈感的泉源。

蘿瑞娜還將她的教養專業融入書中,每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對她而言都是最好的教育機會。於是她分享如何讓孩子嘗試失敗,好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將超市與廚房,變成食育和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最佳場所: 孩子們也跟著她一起,在生活小細節中學習創造美感。這正是北歐人的生活態度啊! 從創意到美的啟發,都是從日常生活開始,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四季中到處是創作靈感、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多運動、相信並尊重孩子、將舞台交給他們自由發揮。

於是,蘿瑞娜在書中寫下她們一家在瑞典的實踐,這樣的瑞典體驗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遙遠」,因為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國度,而是在於態度與價值觀。世界上並沒有完美之地,然而借鏡他山之石,總是能讓我們從不同文化的啟發中,重新思考各種可能性。

就像她在書中所說,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努力成為那樣的父母,看完這本書,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她們一家五口總是有幸福燦爛的笑容,因為蘿瑞娜是如此用心經營生活中的每一個片刻,用食物寵愛家人、從細節中教養孩子,並且不斷地從環境中學習,這讓我看見,創造幸福的那把鑰匙,就在自己手中,從珍惜與用心開始。

博客來: 沒有成績單的童年 

 

 

 

推薦好書:裸食廚房

一個多月前,看到朋友惠民出新書「裸食廚房」,寫道她一寫書就會忍不住「把當下所知道值得分享的全美美的放進書頁」,真是心有戚戚焉,好能體會這樣的心情,因為我也是如此,寫一本書,一不小心就會放了兩本書的內容,也是「忍不住就是要全部收錄、才合乎自己心意」。

兩週前,我有幸收到作者親自遠從美國舊金山灣寄到芬蘭的簽名書,書本編排大氣美麗,打開來細細翻讀,深感這確實是一本用心、別緻、又很有料的好書!

IMG_1430

在網路上認識惠民(Min) 好幾年,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個文筆極好,又在飲食和食材的堅持上非常用心的作家,不說別的,光是三不五時在臉書上看到她為兒子小查準備的便當,都讓人食指大動,讓我也跟著很想吃便當 (要不要也考慮也來一本便當書,呵)。

跟惠民比起來,我實在是廚房幼幼班,偶爾喜歡在廚房裡玩耍,不過只夠自娛家人,上不了檯面,倒是當惠民說要寄一本新書送我時,我一整個雀躍起來,惠民說這本書的內容我應該用得著,打開翻閱果然如此!

IMG_1433

從廚房的儲食櫃如何打理(望向我那雜亂的儲食櫃…)、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各種基本功與食材介紹,光是玩這部分的延伸食譜,就讓我不亦樂乎了,對「懶人廚娘」我來說,能照著書中的輕鬆步驟就做出有「像餐廳裡端出來的」的家常食物,實在是太有成就感!

我第一個下手嘗試的書中目標,是「迷迭香黑醋粟輕全麥蘇打麵包」。家裡沒有黑醋粟乾,所以我第一次用葡萄乾,第二次用蔓越莓乾取代 (對,因為太簡單又太好吃,所以短期內馬上做了兩次,今天家裡麵包吃光了,估計待會又要去做第三次!)。

IMG_1364

結果,我敢說,這是我做過最簡單上手又最好吃的麵包之一,連烘烤差不多三四十分鐘內竟然就可以完成,每次一上桌就一掃而空,老公的評語是: 「好像在餐廳吃的手工麵包一樣!」當下真是超樂的啊! 尋常的一餐,也因此馬上變得不一樣!

接著我的目光掃到「不勞可獲的超能量美味生蜂蜜醋飲」,用料很簡單,就是奇亞籽加醋和蜂蜜。我這才很不專業又很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在餐廳裡我很愛喝的醋飲,常常就是使用奇亞籽,這會櫃子裡前一陣子買下又沒找到方式常用的奇亞籽,突然就有了用武之地!

最近每天一早起來,就忍不住先來一杯不勞可獲的美味醋飲補充能量,同時腦中已經開始盤算著,等到自家附近莊園的生蜂蜜收成後也要趕快去買一罐,到時用在這醋飲中,想必會更加美味!

IMG_1372

的確,惠民在這本書中,也持續強調她的「裸食精神」,真的有用心去搜尋真實的在地食材,一定會發現好食材本身點石成金的效果。這一點,我近年也開始有深刻體認。

就拿蜂蜜來說,從小喝到大,原本就只覺得是「蜂蜜」而已,一直到去年喝到自家附近莊園從整片德國洋甘菊和夏日野花中誕生的生蜂蜜,才讓我大為驚艷: 從來不知道蜂蜜可以這麼好喝!

嘗一口蜂蜜就讓我聞到夏日那片田野的氣息! 一口蜂蜜中蘊含的是整個自然裡的感官之旅,透過味覺、嗅覺,帶領我穿越當下已遠離的某個時空,留住那些感官曾體驗的記憶。所以我完全可以體會,那種等待著將一個「真正好品質的在地食材」,加入每一道菜、每一個烘焙的心情,因為,滋味真的就是不同啊!

IMG_1431

我第三個嘗試的食譜,是「萬用經典義大利青醬食譜」。這個夏天,我自己做過兩次青醬,一次是採芬蘭初夏到處都是的野菜-寬葉羊角芹、加上向日葵花子而成。

收到惠民這本書時,芬蘭林間的寬葉羊角芹已經長得高大開了花,不再是最佳的使用時機,於是我就照著惠民的食譜,採了一些家中正好還有剩的新鮮羅勒加上還剩下的些許松子,結果,嘿,又是道簡單、快速上手,卻好滋好味,讓我在吃完後對老公說: 「好吃快速又簡單,以後我們不用上超市買青醬了,就自己來吧!」

IMG_1434

雖然到目前為止,只來得及試做三道,然而這本書從頭到尾都貫串著這樣的精神,讓人容易上手、做出來卻滋味不凡,從中學習手作裸食、打點廚房彈藥庫的同時,也對如何選對食材、吸取最多的營養有更多的認識。

坦白說,我「初階」到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全穀類如糙米,泡水一小時不夠,最後泡個至少一天!) 某日午餐,家裡什麼料都不太夠,竟也照著書中食譜,靠手作麵包和手製青醬義大利麵,和自己的希波克拉底湯,端出一回「什麼都只有一點點,但也還挺像樣」的豐盛午餐。

IMG_1392

書中還有很多篇幅,講各式各樣漬物發酵的作法,同樣是看得我心癢癢,殊不知,我常在心中想著,如果有些事先做好的瓶瓶罐罐放在冰箱,每餐東舀一匙西舀一匙的,一定大大增加菜餚的豐盛度,結果我就在書中看到惠民的親身實踐,哪怕在工作忙碌的閉關趕稿時期,有這些預先做好的漬物陪伴,哪怕是快速午餐也可以吃得很不錯! (這根本是我最需要的章節啊!)

IMG_1432

加上芬蘭這裡,春夏時期雖然眾多野菜,但時間過了超市青菜選擇就少得可憐,難怪惠民寄書前跟我說,「這本書妳應該用得上。」果然如此! 漬物發酵一定是保存芬蘭短短夏日收成的妙法,我想我下一步就要來好好鍛鍊惠民書中所寫的「讓時光妙手加持的料理魔法」,相信一定會讓我家菜餚因此更生色不少。

因此,非常樂意真心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六十幾道食譜,各式各樣惠民多年沉浸廚藝世界的私房累積,加上精彩深厚的文字功力,信手拈來的生動比喻,都讓人感受到背後十幾年的踏實工夫。

IMG_1435

裸食廚房,真心推薦!

博客來書店

誠品書店

金石堂書店

註: 本文圖片除了兩張是我自己試做的之外,所有書頁皆來自裸食廚房一書喔!

也請參考惠民的臉書專頁

Min的裸食廚房

和網站: http://www.mindestyle.com/

 

芬蘭創意: 穿高跟鞋賽跑募款

芬蘭援外組織「女人銀行」(Women’s Bank),在全芬蘭各地募款以幫助開發中國家的女性創業。

其中一個有趣的募款活動,是每年五月在亞爾文帕市(Järvenpää)中心步行街上的「穿高跟鞋賽跑」(芬蘭文名:Korkkarijuoksut),一組四人穿高跟鞋接力賽跑,每個人要交報名費80歐元。

他們希望用創新好玩的點子,募款之餘也讓市民同樂,並增加曝光度。今年的十支隊伍來自在地公司、劇場、及民間組織,其中兩隊清一色都是穿高跟鞋的男生!

男生競賽者1

劇場隊伍3

很多隊伍志不在贏,不但沒有跑很快,還刻意跑很慢,好盡情展現特色。

比方,其中一個劇場隊用咖啡杯當接力棒,邊跑邊表演;

劇團隊伍1

教會天使隊派出四個穿著打扮各不相同的天使,每一個人飛的姿勢都不同;

教會天使隊

家政組織隊則拿撖麵棍跑步,果然很有家政特色;

家政組織用橄麵棍當接力棒

還有隊伍拿滑雪杖當接力棒!

拿滑雪杖當接力棒的隊伍

所有的參加者都如此樂在其中,邊跑邊演戲,同時娛樂自己與觀眾,也有劇場成員邊跑邊發表演傳單,我拍著拍著也收到一張! 看大家玩得如此開心,同時作慈善,就讓人熱血沸騰,忍不住認真考慮明年是不是也來捐八十歐元,找朋友組隊參加!

而今年最引人注目的焦點,當然就是全由男生組成的隊伍了。大男人們腳踩高跟鞋,跑起來飛快,不但一點也不比女人遜色,最後還由地方酒吧的四位男生獲得冠軍!今年第四次舉辦的活動,現場充滿歡笑,也成為市民們喜愛的夏日傳統。

男生隊伍2

今年的勝利隊,酒吧男生隊

*當天我也拍了幾小段影片,剪輯起來分享給大家:

影片發在我的youtube頻道:芬蘭創意、人文、生活

*女人銀行: https://www.naistenpankki.fi/en

*本文原刊登於Shopping Design雜誌2015年6月號設計快訊。部落格版本配合照片分享有稍微改寫加長。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