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好書- 被禁止的事 | 與其只說「不可以」,不如一起思考「為什麼」!

今天要向各位朋友推薦一本很棒的好書: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IMG_3357

我和本書的作者羅怡君,因為正好有共同的朋友,讓我很幸運地有緣拜讀她的第一本書刺蝟媽媽和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當時閱讀她的文章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覺得她真是思緒敏捷清楚又非常認真,雖然我們未曾謀面,然而透過網路無國界的交流,我也三不五時得以在網上閱讀她精彩的文字與認真的教養體現。

以書與文字會友,我們就這樣從素不相識,成為臉書上的「筆友」,這回特別感謝怡君跨海送我這個筆友一本她的新作,拜讀之後,除了繼續讚嘆她的思考能力外,也非常佩服她,總是能從生活中的小細節中,一步又一步地引導孩子一起思考,對於孩子每一個關於「為什麼不可以」的疑問,她從不敷衍帶過,而是認真地跟孩子一起想,有時孩子直覺性的回答,甚至更直指問題的核心,也讓成人有所學習。

對我而言,看著書中這對母女一個又一個的思考與互相學習的過程,真是讓人佩服又深具啟發。

相較之下,我在這方面算是個「懶媽」,對於家中這個四歲多快滿五歲的皮蛋男孩,別說是跟他一起思考「為什麼不可以」了,我只覺得自己用「不可以」的次數根本是與日俱增。我很佩服怡君在養育孩子時對思考的堅持、與引導孩子、和孩子共同討論的耐心,這些都是我遠遠不及的,而這本書,正好適時給我一個提醒。雖然我在日復一日的育兒生活中,還是很難完全不說「不可以」,至少我開始一邊說一邊開始想到她在書中思考著的那些生活大小事,突然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啟發。

其實,別說年幼的孩子了,只要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人一旦開始逐漸獨立,越長越大,許多別人說的「不可以」都會逐漸失去真實的意義,唯有真實了解思辨「為什麼不可以」,我們才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認同的價值觀與答案。

而這本書,就是這樣既「小」也「大」,從在家裡、關於自己的事出發,到在學校、在生活周圍發生的事,再到在電視裡看到的事。

為什麼大人可以,孩子不行?
老師沒說不行,就可以做嗎?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嗎?
對不起之後,一定要沒關係嗎?
不想跟他玩,就是霸凌嗎?
不想讓別人難過,如何說不?

這些,都是書中的舉例,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大事,都是思考的起點。不止是被禁止的事,也包括該鼓勵的事,還包括更多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常規」,仔細想來,裡頭都有很多的問號,而這些,都是孩子會問「為什麼」的事。

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會那樣。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反映出一個大世界,在與孩子一同探討的過程中,不僅更了解孩子,其實也在建構孩子的社會價值觀與世界觀。父母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每當孩子問我「為什麼」時,其實都在重新給我機會,再次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命的道理。

我開始體會,與其只是常常說「不可以」,或許該多跟孩子一起思考「為什麼」。

而書的一開始,就讓我很感動。

怡君在自序「社會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中說:「因為你,我決定成為全世界最自私的人。我想要你快樂,所以你身旁的人不能悲傷… 我希望你能放心地相信別人,不需要小心拿捏分寸,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你才會一點也不覺得孤單。一切都是因為你,要你好,就要別人一起好。… 」

讀著讀著做媽的我眼眶就含淚了,全書讀到最後,看到她努力地和孩子一起思考著這兩年來讓社會不太平靜的新聞和議題,讀到她在鼓勵孩子的正義勇氣和教孩子自我保護之間的平衡拿捏與掙扎,無一不是現代父母每日要面臨的課題,而怡君在每一則新聞背後,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用深愛孩子的心,不厭其煩地讓孩子從小就慢慢建立自已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

我確實也跟著相信,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就是從小讓孩子慢慢成為為一個懂得付出、關心社會、又能尊重自己、勇敢獨立思考的個體。

因為只有大家好,世界好,我們才會一起好。連一個孩子對環境都有影響力,更別說是我們成人,沒有一根小草的力量應該被忽視,很多時候,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我們更該從自己做起,從心到行動,不去忽視每一個正面的力量。

而我除了欣賞書中的思辯外,也最感動於其中所蘊含的這份正面力量,這是來自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深厚又清晰,正透過這樣一本書,想像漣漪一樣地不斷延伸到這個社會。

有興趣的朋友,去翻翻這本書吧,思考的啟發,正面的力量,都在這本用心又精彩的好書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