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新書讀後感+抽獎活動

九月初,收到遠流出版社的來信,希望能邀請介紹這本新書《我想過北歐式生活》給我的讀者。

近年來大概丹麥溫馨生活Hygge風在世界大盛行,之前也曾推薦過類似的書籍,因此原本我一開始並沒有太高的興緻,直到仔細翻讀了一次這本書後,倒是改觀了,感覺這位作者實在很認真可愛,她的筆觸幽默,閱讀廣泛,對北歐式的生活梳理有一些細膩的人文思考之處,加上在飲食界工作的專業背景,讓這本書多出不少北歐式食譜供讀者參考。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她雖然來自挪威,但其實居住倫敦,書中很多段落,都讓人看見「北歐式生活」,其實並不需要「人在北歐」也能實踐。

Untitled

北歐式生活,其實是一種選擇與態度

在收到書稿的同時,我其實也在個人生活中,經歷到一種「人在北歐」,卻「生活的不太北歐」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北歐式生活?

在大多數人的想像中,應該是一種: 親近大自然、閒適自在、工作與生活平衡、不會太過忙碌、家居佈置簡潔的樣子?

Untitled

然而此刻的我,居住在北歐十數載,過的卻是有此以來的工作生涯中,最忙碌的一段時光。

因為我的工作性質,需要處理國際媒體事務和來芬蘭的參訪,經常加班、也常常覺得生活與工作不夠平衡,而且不只是我,誰說北歐人都絕對不加班? 那是一種只看到多數表面的想像與簡化。

以我的公司來說,加班的還不止我一個,多的是同事或專家們,會因為工作進度的需求,在三更半夜或周末回覆電子郵件,跟我從前所體驗的、所聽說的「北歐人晚上和周末不會工作」,完全不相同。

說穿了,還是要看工作性質、公司性質、組織性質而異。我也曾經在芬蘭做過幾個,「晚上和周末絕對不用加班的工作」,但這個正好不是。

有些工作性質,就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彈性」,才能處理好與國際交流的相關事務,同樣的,一些「專家級的人士」,既是為自己的專長領域負責,也就不見得會固守所謂的「工時限制」。

然而,我們畢竟確實地受到北歐&芬蘭勞工法規的保障,也確實有著一種尊重人性的彈性工作文化,因此我必須強調的是,這些「加班」和「假期時間回覆郵件」的現象,多是出於一種「自我的要求與選擇」,並非老闆或公司硬性規定。此外,即使我常常「加班」,那些所謂的「加班」時數,通通是可以另外放假補回來的。

從北歐人的日常工作現實面「滾了一圈」後再跳出來看,我絕對不會說,北歐人的生活,就「一定是某種樣子」,但是我們的確可以說,那是一種出自內在價值觀與心態的選擇,哪怕外在環境有所限制,透過價值上的選擇,一樣可以過出某種「你心目中的北歐式生活」。

Untitled

在繁忙的大城市中,實現北歐式生活

比方住在倫敦的作者本人,僅管此刻居住的地方,不再像小時候的挪威一樣到處是森林,而她也曾在工作的繁忙中讓自己失衡過(就跟我現在的狀態其實有點像),然而她會覺察到這一點、重新把自己整理起來,重新養成出門運動的習慣:

大城市附近沒有森林?就去城市的公園;

天氣不好? 穿好適當的衣服一樣可以跑步;

沒地方運動? 換一條路多走路散步也是運動。

我喜歡她在書中說的: 把運動的習慣當做是股票組合的遊戲,一旦決定要這麼做,就一定找得到各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起來的不同方式去實踐。

對照到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想要花園卻沒有,就先從買植物回來照顧開始;
工作太忙太累,就從明天開始,固定去公司咖啡座休息一下看看報;
生活的限制,其實正是考驗我們的價值觀,與創意的時候。

北歐人的一切,從設計到生活習慣,都與大自然四季的變化習習相關。四季變化看似美好,嚴寒的冬季其實也充滿限制與考驗,然而,許多創意和突破,卻也正從環境的考驗而生。

如果說北歐式生活,是一種心態與選擇,那麼我想,可以學習在生活中實踐的,是多去親近在地的大自然,從中去體會跟土地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就會在其中長出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哪怕生活的樣子看起來「不北歐」,但本來也就「不需要是」,如果真心欣賞北歐,那麼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價值觀上的相通相契,而不是表面上的模仿。一如作者在倫敦大都會中,努力過著她心中的「北歐式生活」一樣,重點不是形式,而是一種選擇。

Untitled

北歐式的生活價值選擇?

如果生活是一種價值上的選擇,那什麼是北歐式的選擇? 作者在書中提及的,除了一切都來自與大自然的深刻關係外,還有北歐人熱愛運動的習慣,那不只是國際獎牌得到幾個,也不是患得患失的、所有運動都必須冠上國家認同的標籤,而是一種隨意自在的、從尊重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身體所出發的真實。

作者也提到一種回到根本的手作精神。

手作精神,其實在北歐也正在復興當中,編織重新成為年輕一代的嗜好,採野菜漿果也開始更為流行起來,好像所有老祖母年代的知識,現在才被挖出來重新當寶。

然而,沒有野菜野莓可以採、沒有時間沒有花園種菜、沒有時間手作…怎麼辦呢?

我正好前兩週讀了一本關於由瑞典人寫的「自給自足」生活之書。作者寫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現代社會聽來很不可思議,沒有自己的田地更是難以完全實現,但是誰說,生活中的一切一定要非黑即白,沒有百分之百實現的可能就只能放棄?

沒有野莓可採,一樣可以去鄉間認識在地的野菜可食用植物;

沒有花園種菜,就買幾個綠意盎然又好照顧的盆栽和香草,不僅好聞好食,室內就是一幅新的生機風景;

沒有時間手作? 假日也可以作果醬、烤麵包、甚至只是為自己沖上一杯精心調製的熱可可,也是手作精神啊!

Untitled

北歐式的生活,我越來越覺得,是來自一種在「不得不的限制中,選擇簡單、選擇創造美好」的價值觀。長長嚴冬,在北歐本來是種限制,卻讓北國人更懂得用燭光營造美好氛圍,也讓北國設計更加實用精簡,更讓手工精神得以發揮。

一般人總嚮往「北歐式生活」的美好,殊不見得此種生活來自背後曾有的限制,限制讓開花結果成為可能,而如今工商業社會繁忙的生活,真的也不只是在「北歐以外的國家」才有,一如前述,北歐當地人也深受起挑戰 (記得我在開頭說的,自己人在芬蘭,還是有工作和生活,目前無法完全平衡的問題吧?!)。

傳統的採莓採菇嗜好,其實實踐的人口有減少的現象,年輕一代的芬蘭人,許多早就忘了古早時代的工藝,而需要重新「復興」、「學習」。因此,當人們可能羨慕著「北歐式生活」時,現代的北歐人,可也正在重新學習「老祖母一代的生活、與自然更親近的生活、更多自給自足的可能、更多手作學習的機會」。

這個世界,無論是北歐還是其它地方,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他鄉」,一切都是比較級,而且,取乎於心的選擇,和生活中的實踐。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與自己的心相呼應的感受。

想過「北歐式生活」嗎? 先從理解它開始,然後無論你人在何地,在限制中都可以做選擇,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選擇,生活,就會變得不一樣。

Untitled

新書抽獎活動:

時間: 周二9月26日上午起至周六9月30日晚間23:59為止

獎品: 《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書籍一本,共會抽出三位幸運讀者

活動辦法: 請到北歐四季的臉書專頁的抽獎發文上,寫下  「你為什麼嚮往北歐式生活?」、或是「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2選1 即可),就可以抽獎囉! (發文會在9月26日上午刊出喔)

 

註: 本文圖片皆取自《我想過北歐式生活》 一書

 

 

 

 

 

 

 

《養心日月談》 – 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

今年春天,李鳳山師父出了新書《養心日月談》。朋友第一時間快遞寄給我新書閱讀,還寄給我限量簽名版 (感動!) 雖然當時讀得很快,但工作也不巧正處於最繁忙之際,一直無暇好好寫一篇文章分享,這會終於放夏天大假,我又重新讀了一次,平順的文字深入淺出,每每停頓三思,裡頭都有大智慧。

書總共分為三大篇章,一開始從最接近生活的修心例子講起,接著聊到練功修身與身心健康的關係,最後則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心物合一,不只獨善其身,也期許藉由練功與傳播正向的力量來兼善天下,一本談養心修身的書,也同時讓人感受到梅門的起心動念與宗旨。

Untitled

「平甩功」,是李鳳山師父與弟子們,在梅門推廣多年的功法。我自己當年是因著對自然療法的興趣,上網搜尋到平甩功,好奇地在家自己甩三十分鐘,就感覺到手上有氣感,練了一段時間後感覺很不錯,回台放假時就報了名去練功,自己很有收穫,接著又把爸媽和弟妹都介紹去,全家一起受益。

猶記課堂上,師兄師姐們再三強調,練功,不可忘了心法,也因此,梅門的養生氣功班也跟想像中的不同,並不是一開始就練功,強調的也不是要有多少招式或功法,而是回到根本,在每一堂課時,都先有一段心法上的討論、靜坐、而後才開始練功。

讀著這本書,我也彷彿重新溫習了一段,「有師父心法陪伴的練功時光」。

書中很多片段,就跟我以前聽師父說道理或是聽師兄姐的心法分享一樣,乍看之下好像很「平常容易」,可是細細咀嚼就會發現,要做到並做好、需要深入的體會與實踐,最好還要加上練平甩功,讓身心和諧合一,一旦真的這麼持續,日復一日的就會發現,身心都多一份篤定、也更加平衡自在。

Untitled

養生,從養心開始

讀這本書,三不五時會從師父舉例的古書文句中,得到新的啟發。

如古代醫書<素問>中說:「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師父在書中將這段話對應到春天的養生之道,做了更多的詮釋:「生而勿殺,就是不管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落實在你生,我也生的行動上。」「春天先捨,夏秋冬才有得…捨是最好的耕耘。」(p52-53) 光是這幾段話,就讓我咀嚼再三,原本看來沒有切身相關的文句,也突然有了新的意義: 原來醫書中寫的就生活與生命的道理,要養身,就要先養心。

李鳳山師父的書

師父也在書中談到教養,提醒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專長,好好地鼓勵孩子擅長的部分,而不是要求孩子什麼都要好。只要鼓勵好的部分,等孩子根基穩固,枝葉繁茂後,其它方面也會開竅,因為「一通百通」。(p85)

這一點,也適用於對待其它人事物: 如果能夠多多鼓勵他人好的部分,張揚「善」的那一面,每個人都更能各盡其材,人與人之間也更能往平和大同的世界邁進一步。

這其實是很深廣的做人道理,養的不只是身體、生活、生命、還是世界的生機。

「一通百通」也是從前在梅門練平甩時,常常聽到的提醒。練功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不要求一蹴可及,而是從根本做起,點滴實踐,細水長流,以練功來說,練著練著,從把一條經脈練通開始,其它也慢慢能通。教養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專注在他好的地方,他就會從這裡暢通起來,找到自己的路,並長成一棵獨一無二的大樹。

李鳳山師父的書(p87)

養身,重在持續鍛鍊

接著,師父提到該如何「真修實煉」 。練功沒有撇步,就是要從身到心,從內到外,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的下功夫。

師父在書中常舉一些中文文句中的妙處, 提醒大家多多體會思考,就會發現處處是智慧與禪意。此刻寫文的同時,我正好也重複地、定睛地看著這句「從身到心」,是啊,我們平常不是都說「身心」「身心」嗎,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不是反過來說,現在仔細想來,也許古人早已體認到,身體的大智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從練身體開始,就能幫助心得到真正的安穩。

平甩也是如此,甩著甩著看似簡單,但是每天規律地甩,無形中就會帶來許多好處。

一如書中所言,我們的身體三天一個小汰換,七天一個大汰換,有在練功的人,其實自己會有感覺,不用等一天三天七天,每一次甩,身體的感覺都不一樣,有時自以為沒什麼事,一甩就發現其實有個部位卡住,甩一甩才鬆開,有時則是電腦用太久肩膀酸痛,甩一甩氣血暢通了就舒服許多,有時則是一早起來頭暈腦脹的,甩個二十分鐘就神智清明重新有了精神。每日平甩,也是與自己的身體多親近一分。規律的甩,病痛就不容易生成,即使是已經有的疾病,也會因此而得到空間修復進而往痊癒的方向走。

空間哪裡來? 就是從把身體練鬆、把心也練出彈性開始啊。

李鳳山師父的書 (p113)

隨時開始都不晚

說到練功,我其實頗為慚愧,因為過去的一年多來,我自己幾乎完全荒廢了練功。

朋友們都知道,我一直是個重視養生的人,一向對自然醫學或功法情有獨鍾,原本我也一直過著頗養生的生活,然而去年夏天突如其來的新工作,其作息不定、工作超載的情況,這一年來將我的作息和習慣整個打亂,僅管心中清楚明白,操勞會讓身心疲累、精力也不如往前,但當人處在忙碌的滾輪中,一個又一個應接不暇的任務就是會讓人無法跳脫,於是就繼續處於一種混亂的惰性中。

因此我完全可以體會,那種忍不住想: 「我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練功?」的狀態是怎麼回事。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睡眠重的不是長度而是品質,品質夠好,睡得少也會精神好,昨晚我就有實際的驗証。

Untitled

這兩週我正好放長假,昨晚心念一動: 何時開始重新練功都不晚,決定睡前重新開始一個好的循環,重拾平甩功,結果原本我放假以來,每天不睡到九點無法起床(起來也是昏昏沉沉的居多),今早七點半就醒了,而且精神明顯好很多,今天早上我一起床又先練功,平甩之外把養生氣功也從頭到尾練一遍,太久沒練的結果就是很慚愧的發現,後面有一兩個動作幾乎有點忘記,還好身體比大腦爭氣,腦子一時想不起來,直接作下去,身體的記憶就自己接起來。

此時再重讀師父的書,特別有感覺,也同時決定,重新開始永遠都不晚,我決定讓平甩功再次成為生活的規律中心。有中心才能抗衡搖擺,有中心才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這也是平甩不只是一種「功法」的體証之一。

不說別的,以前在課堂上就曾親眼見到一位七十幾歲的老爺爺,是快七十歲時受了傷才開始練功,已經練到可以劈腿了呢,可謂越練越年輕的鐵証。

Untitled

這本新書,每篇篇幅都不長,很容易消化吸收,但是細細體會後,會在其中不斷找到深意。

而且本書還有個有趣的特色,就是每一篇都有一個QR碼,可以直接掃描、連結到師父的聲音檔,不想用讀的,就用聽的,我甚至覺得,「用聽的」吸收效果可能更好,因為在這個訊息過量的時代,每天的閱讀量過大,人很容易囫圇吞棗的文字看過就忘,用聽的則不一樣,師父說明心法時,抑揚頓挫,慢慢地說,讓人邊聽也邊跟著慢了下來,建議大家也可以坐下來,眼睛閉上,靜靜地坐著,用心聽,用心體會,哪怕只是五分鐘,一字一句都往心裡去,無形之中就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智慧,我們當時練功也是這樣聽心法的,越聽越有滋味。

Untitled(p186)

本書的最後,有簡單的平甩功圖示,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上網看平甩功的標準示範,配合看書、聽心法和練功,加上練完功後靜坐一下,慢慢啜幾口溫水,就是最好的日常養生之道。

就用這篇遲來的分享文,跟大家分享這本好書。

誠品購書連結
博客來購書連結
金石堂購書連結

一併參考: 2012年寫的回台的身心靈饗宴(一),記錄下和梅門飲食的相遇和李鳳山師父當年的新書<飪養之道>。

*多接近自然、多練功、多靜坐、多讀心法,就對了。
Untitled

《Hygge-練習丹麥幸福哲學》讀後感 + 抽獎活動

幾週前收到三采文化的來信,邀請我推薦這本新書-《Hygge-練習丹麥幸福哲學》。曾經在丹麥住過快兩年的時光,我清楚地記得什麼是Hygge,對我而言,那是一種生活價值觀的日常實踐: 相信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讓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個片刻,都溫馨美好。

Hygge在丹麥是人人朗朗上口的字,倒是這幾年,世界的確像是吹起一陣嚮往Hygge的風潮,光是芬蘭本地,這幾年也翻譯了好幾本名為Hygge的丹麥文書,本本都不同,但是都圍著Hygge打轉,也許,讓日常生活美好的嚮往與實踐,是這個越來越快速運轉、越來越難以掌握的世界中,人們開始最想真實把握的事?

hygge book cover

我翻了一下編輯寄來的書稿,翻到一頁看似簡單、卻讓我「怦然心動」的提案:

「角落」: 裝飾家中時,記得保留「充電空間」,這不是指手機或電腦使用的插座,而是讓自己和家人可以休憩的角落,這裡可給我們安全感,恢復活力。(第130頁)

看到的當下,我恍然大悟,為什麼前一陣子三不五時覺得煩燥,除了工作忙碌之外,回到家的居家空間很小,加上六歲的孩子玩具和物品越來越多,客廳變成遊戲間,沙發上擺滿書和用品,完全沒有了一個自己的「角落」,我覺得沒辦法真正「休息到」,空間的侷促和生活的忙碌,逐漸累積成一種煩燥的情緒,像滾雪球一樣地不斷轉著。

有時候,真的就只是一個簡單的改變和實踐,心靈和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哪怕只是為自己留出一方「角落」。

38

我想起另外一本去年在芬蘭紅了一陣子的書。那是一本教人緩慢生活的書,作者在其中讓我「怦然心動」的一句話大意好像是這樣的:

我們總是期盼著旅行,期盼著脫離日常,殊不知「日常」,才佔了我們生命最大的比重。也許我們不該嚮往著脫離日常,而是該讓日常的每一個細節,都更為美好。(這是我的詮釋和記憶,書中句子怎麼寫的,我早已忘了)。

但這樣的這句話,一直留在我心裡。

如果我們的生活,成為只盼望著旅行、盼望著放假,那麼佔了我們生命最大比重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失去了它的角色與意義。

也許正是這樣的體悟,讓Hygge的理念開始在世界流行起來,也讓越來越多人對它感興趣。

49

原本,在翻看全書之前,我以為作者只是到丹麥各處,去探訪不同人對Hygge的理念與實踐而已,真正翻閱此書時,才覺得很驚喜,因為這本書其實比我原本想像的還要豐富和多面向,不只是舉各式各樣的日常生活實踐範例,也同時對丹麥的文化,做了一些深入淺出的介紹,也許可以說,既可以輕輕鬆鬆地讀過,但也可以從中看到一些社會性的議題討論、丹麥文化的反射、甚至一些Hygge面臨的「挑戰」。

1011_16238

比方,書的一開始,就藉由對不同人的訪談,探討起Hygge文化價值觀的歷史因素,居然跟丹麥這個國家面積不斷縮小也脫不了關係。(p22)

書的最後部分,則提到Hygge的實踐,在同質性高的旅群中運作得最好,因此有時會讓人覺得內向與排外(p198)。這一段看得我點頭如搗蒜,跟我在丹麥居住的經驗吻合。

請別誤會,「排外」不見得是指種族歧視,而是我當時常覺得丹麥人太懂得在彼此之間製造溫馨快樂的氣氛,群體之間「自己人」相處地太融洽,反而就讓「外地人」不是那麼容易融入。然而他們那份Hygge精神,卻又正是最值得推廣與學習的一部分。凡事皆有兩面,無所謂好壞,只是需要了解。

39

對我而言,這本書還帶了了一份親切感,書前書後附上的各種Hygge字彙,和許多日常生活形容Hygge片刻的衍生字,都像是帶我重回了丹麥時光,念著念著,丹麥語的記憶也又回到我的舌尖。

我想,想看Hygge生活提案的朋友,書中確實可以找到很多實例,從家居佈置、到一年四季,無時無刻不是經營Hygge的好時機,甚至附上了幾個Hygge食譜、Hygge手工藝,讓人感受到Hygge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樂趣。

1011_16240

想了解丹麥文化的朋友,也會透過這本書而有些基本的認識。

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參加以下這個抽獎活動,到我的臉書上留言,告訴我「你會想做什麼,讓自己的日常生活更美好?」是每天睡前讀幾頁書,還是整理出自己的「角落」,還是固定慢跑? 分享你的Hygge片刻,或是此後的Hygge宣言,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喔!

獎品: Hygge -練習丹麥幸福哲學 新書一本

抽獎日期: 即日起至下周二晚上(4月11日)台灣時間午夜12點為止,五天的時間

抽獎辦法: 到北歐四季的臉書專頁上留言: 「你會想做什麼,讓自己的日常生活更美好?」

歡迎參加囉!

以下是更多書籍的內頁舉例,跟大家分享 (照片提供: 三采文化)

1011_16244

1011_16241

1011_16239

關於工作,你最在乎的是什麼?

關於工作,你最在乎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不同年紀的人,答案大概都不一樣。

有沒有小孩的人,答案應該也會因此有所出入。

我想像一下,自己二十來歲的時候,對於工作最在乎的,就是要能實現自己。職位、名利對我而言,從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能在工作中實現所長、做自己,一直是我在選擇工作時,重要的考量。

現在已經步入中年,這個因素仍然重要(所以我仍然不會只要有工作就做,還是會堅持著一定程度的適才適性),然而,我也逐漸覺得,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對我而言,早已是比「一份工作本身」,更重要的事。

Untitled

Continue reading “關於工作,你最在乎的是什麼?”

芬蘭雖小,卻是「冰雪強國」- 我從門外漢變球迷的故事

我目前的工作,是邀請國際媒體記者來參訪芬蘭,參訪的部分通常以國家產業發展為主,當然也結合芬蘭國家形象的推廣。

上週,我帶了幾位來自北京的媒體記者,參訪芬蘭的冬季運動科技相關領域公司與組織。北京即將在2022年舉辦冬奧,而前一兩週的芬蘭,則正在舉辦北歐式滑雪世界級賽事(Nordic Ski World Championship),有不少經驗可以分享給未來的冬奧城市北京。

芬蘭作為一個人口少、歷史也不長的國家,冬季運動成績卻很讓人刮目相看。

IMG_2929

Continue reading “芬蘭雖小,卻是「冰雪強國」- 我從門外漢變球迷的故事”

【抽獎活動】跟隨你的心 – Chao & Eero Jewel

新的一年剛開始,農曆春節又正當頭,新春期間來與大家分享一個抽獎活動,也正好呼應我此時的心情: 新的一年,正是時候重新傾聽自己的心,為自己邁出「心」的一步。

來自台灣的Chao和來自芬蘭的Eero,在2011年時,創造了這個「跟隨你的心」(Follow Your Heart)系列,既是慶祝他們共組的品牌Chao & Eero,於2005的情人節那天成立滿六年,同時也是一份心的宣言: 對珠寶設計的愛、和對夢想的追求,他們都將從此跟隨心的聲音,一同攜手前進。

他們真心的願望,和這個動人的系列,正好在此時此刻,呼應著我的心。

每年的一月份,不知是否因為正好是我的生日月的關係,我總覺得自己特別容易在此時,感受到「心的聲音」。這一陣子的我,常常問著自己: 自己真心愛著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自己生命中真正珍愛的人是哪些? 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該如何,才能夠跟著心走,卻又築夢踏實,無論每日的工作生活有多麼繁瑣,都能不忘初心?

步入了人生的中年,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年輕時也大不相同,終於體會時間沒有永遠,生命不會長存,我們真正能擁有的,只有眼前、當下的這一刻,我多麼希望能夠每一刻都提醒自己: 聽從我的心,跟隨我的心走,因為她真的知道,最適合我的路,無論我的大腦裡有多少的雜音,我要做的只是放掉它們,讓自己有機會聽見「心的聲音」。

於是,當好朋友Chao邀請我舉辦抽獎活動時,我馬上覺得,這就是我此刻心境的寫照!

「跟隨你的心系列」(Follow your heart),可以給朋友、給情人、更可以給自己。我們最初的情人,也許一開始就該先是自己,因為懂得愛自己,才會懂得愛人,能跟隨心的腳步走,才能走出真正心之所向的珍愛人生。

就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一整系列的「跟隨你的心」,是否也呼應了你「心的呼喚」。

2017 – Lovesome

Darling pendant

Chao希望用這個新設計能帶給人新鮮創意,並讓世界更為亮眼美麗。她在夏天盛開的繁花中得到靈感,設計了這個有如片片花瓣疊在一起的心。 有趣的是,我第一眼看見它的聯想,竟然是「北極光」,也許我的心呼應的是此時的北國冬雪,感覺像是看見冬日天空中舞動閃爍的極光。 第二眼看見它,又讓我聯想到貝殼的晶瑩珠光。夏之心,冬之光,海之貝,設計反映的不只是設計者的心,更是觀看者的心之反射。你呢? 它讓你想到什麼?

2016 Onni (Luck)

Darling pendant

芬蘭文中的Onni,指的是「幸運」,由四片心形葉所組成的幸運草,讓人看來就由心中發出微笑。能帶著微笑的心看著世界,幸運其實已經朝你迎來。

2015 Omppu (Apple)

Darling pendant

Lookbook_Omppu and cupid

每年秋天,Chao&Eero都會到自己家附近採蘋果,採擷果實的活動看似微小,卻總為他們帶來大大的快樂,於是Chao設計了藏在蘋果裡的愛心,細微的常常不受到注意,卻又精緻可愛地讓人會心一笑。

其實關於蘋果之心,我還有個動人的故事,是華德福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的,我曾寫在這個部落格裡,故事的名稱叫做「蘋果裡的小星星」:

從前,有一個很想要有孩子的星星,因為一直不能如願而越來越蒼白,直到有一天,天神告訴它,只要你學會等待,你將會有很多很多的孩子。結果那年秋天,蘋果大大豐收並灑了滿地,每顆蘋果裡,都是小星星,孩子們指著天上的星星: 這些一定都是星星的小孩,從此之後,每一顆流星,都為蘋果帶來星星的孩子。

這個故事,讓我從此吃起蘋果,都是不同的滋味。 看著蘋果之心,我感受到一份豐盛的滿足,和甜甜的溫暖。

2014 Cubid – 愛神

Darling pendant

這個設計,來自一種芬蘭夏日常見的植物: 薺菜。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常被稱為「牧人的錢包」的倒三角形角果中間,其實看來像是「愛神的箭」。Chao 用她細微的感受力與觀察力,設計了這個作品,讓人感受到一份對自然的愛,與和諧。

2013 Darling – 親愛的

Darling pendant

兩顆緊緊結合的心,有如翅膀,正準備向前飛翔。兩顆心靠在一起,成為彼此的扶持,可以飛得更高、更遠、更穩。那是愛的力量。對於Chao與Eero而言,這也是他們兩顆心合而為一的設計宣言。

2012 Heart and Love

HEARTpendant

LOVE earrings

這是由Chao的先生Eero所設計的作品: 象徵心的項鍊,象徵愛的耳環。靈感來自街頭藝術與塗鴉。

2011 Passion (熱情)

Darling pendant

2011年,在跟隨你的心系列開始之際,Chao與Eero分別設計了代表自身設計語言的一個作品,彼此不同,又相呼應。 Chao的作品,淺淺地彎成一個弧度的心,有如藏在心底深處的熱情,若隱若現,將語又未語,要專心凝視,用心感受,才體會得到。

2011 Strength (韌性)

Strength/ small pendant

同是2011年的作品,當Chao的作品內醞女性的柔美時,Eero的心則展現不屈不撓的陽剛氣息。剛柔並濟的2011年系列,是他們以設計對話、呼應、成長、攜手前行的印記。

「跟隨你的心」系列,不同的年份,展現了對愛的不同詮釋,同樣的,是一份從心出發的真誠設計,我可以從每一個作品中,看見那份心意,也從中聽見自己心的聲音。

一如Chao & Eero所言: 「如果你真心相信某件事,你就應該很努力地去實現它。跟隨你的心,你一定會找到屬於你的路。」

我從他們的設計之路上,一路看見這句話的真心實踐,這個系列也如此提醒著我: 不忘初心,相信自己的心。

今年除夕的那一天,我就帶著2017年的Lovesome出門,讓它在我的胸前閃亮著,這也將會是我常戴的項鍊,因為它呼應著我的心: 「跟我一起走」。

Untitled 欣賞完作品,就是抽獎活動啦!

抽獎獎品: 「跟隨你的心」系列最新項鍊Lovesome

活動時間: 即日起至2月2日週四台灣午夜時間23:59為止

活動辦法: 請至北歐四季臉書頁的活動貼文下回覆以下問題 (擇一回覆即可)

1 你最喜歡「跟隨你的心」系列中的哪一個作品? 為什麼呢?

2 新年新希望,有沒有什麼「跟隨你的心」而許的願望,想跟大家分享呢?

看著這個系列,分享你的願望,相信也更容易有成真的力量呢!

在此祝大家新春快樂,幸運中獎!

抽獎活動進行的同時,在2月15日之前,用這個折扣碼Scandi15在Chao & Eero的網站上購物(任何系列皆可),都可享有15%的折扣喔! 想為自己或情人添一個小禮的朋友,請把握機會喔!

Lookbook_Onni

 

Chao & Eero 官網

Chao & Eero Facebook Page

北歐四季抽獎頁

「我們的節慶」(Our Festival),創造藝術新體驗

芬蘭有個藝術家故居群集的杜蘇拉湖畔(Tuusula Lake),每年七月底為期一週的「我們的節慶」,打破音樂和各種藝術的疆界,創造嶄新體驗。比方讓音樂與飲食、設計、文學、視覺藝術激盪,在各故居和意想不到的場合演出,例如森林、湖邊、船上。

節慶的藝術總監,是曾經獲得西貝流士小提琴比賽首獎的芬蘭名提琴家Pekka Kuusisto,他不只常打破音樂彊界,讓古典、搖滾、民謠跨界對話激盪,在「我們的節慶」中,不同的藝術形式也得以跨界結合,創造全新風格的藝術體驗。

Kavelykonsertti_KuusistoAltstaedt5049m

YoHalosenniemi_puutarhakonsertti3828m

Continue reading “「我們的節慶」(Our Festival),創造藝術新體驗”

【使用分享】來自瑞典&台灣的設計餐具 – Bonnsu寶貝碗

幾個月前,收到Bonnsu兒童設計餐具-寶貝碗(Miniware)的邀請試用,試用後也真的很喜歡,就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體驗。

Bonnsu是個來自瑞典&台灣的餐具設計品牌,品牌的背景是一對身為設計師的瑞典爸爸&台灣媽媽,自己有了新生寶貝後,希望能創造出環保、具設計感、又具實用性的兒童餐具,結合台灣媽媽的姓(Su),和瑞典爸爸的姓(Bonnier),設計品牌Bonnsu就此誕生。

Bonnsu2
(圖片來源: Bonnsu)

Continue reading “【使用分享】來自瑞典&台灣的設計餐具 – Bonnsu寶貝碗”

【好書推薦】跟孩子一起學養生: 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漫畫版)

上個月收到出版社朋友送我的兩本書,花了點時間讀過,覺得很有趣,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一本是由吳清忠先生所寫的「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另一本是由他和他當中醫的兒子吳嘉維共同撰寫的、專讓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人體使用手冊」漫畫版

「人體使用手冊」這本書,我想對中醫和養生有興趣的朋友來說都不陌生,當年第一本(2009)剛出版時,我記得曾造成一股「敲膽經」的旋風,也是我接觸市面上中醫養生書籍的啟蒙書之一,它對我最直接的影響力,除了深入淺出的讓我對中醫養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外,還讓我接著又繼續買了十幾本相關書籍,到現在書櫃上的這些養生書,我一本都還捨不得賣出或送人,總覺得這是一輩子與中醫學問的連結,也是一輩子的參考書。

今年,吳清忠先生再出「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裡頭除了介紹他近年來在中醫科學化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提供一些簡易的按摩方式,幫助大家更能維持&或讓身體回復健康。

翻閱這本書時,我邊翻邊點頭,因為有不少實用的養生方式,其實都跟我自己這幾年來的做法相呼應,有的還跟我的中醫師說得一模一樣。

Untitled

日常生活的簡易按摩

比方,現代人常一整天看著電腦或手機工作,眼睛容易疲勞老化,兩年前我去看中醫師時,他就教我一招: 可以天天用食指關節處,在眼睛的上下眼緣處,從中間到旁邊按摩,還記得他跟我說,「你一次按五十下,有時間就做,會發現眼睛視力越來越好,眼睛也越來越明亮。」我在書中,就看到一模一樣的建議!

有沒有效呢?! 坦白說我並不是每天或常常會記得做,但是,有做就有效,而且很明顯,如果當天一直看著電腦,按摩起來就會感覺比較痠痛(顯然經絡塞住的地方也多),但如果當天一整天都在戶外接觸大自然、運動,按摩起來就覺得很輕鬆,至少我確實體驗到,我們的身體經絡狀態,每天都跟著我們的生活狀態在微調,有沒有照顧到身體、有沒有保養它,長期下來,的確會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又從這本書裡,學到一個以前不知道的眼部按摩方式: 就是從眼睛晴明穴往上,一直按摩到額頭髮際處,同樣可以舒通眼部附近的經絡。實際實驗結果,真的有感覺喔! 我相信,兩種按摩方式加在一起,的確是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隨手都可以做的眼部保養(當然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恆心和毅力!)。

此外,書中也建議大家,要每日梳頭,這一點我也很有體會。

Untitled

幾年前,一個好朋友送我一把牛角梳,說她自從天天梳頭梳一年後,白頭髮都不見了。我自己也感覺到,每天梳頭的同時,好像也同時在梳理塞在頭部的很多思緒,白頭髮有沒有變少我不敢說(本來也沒有很多嘛,呵),但是梳頭通經絡,這一點感受很明顯。

沒睡飽覺、特別疲累、明顯氣血不足時,梳頭通常比較會有「痛點」,反之,梳頭感覺就很輕鬆,因此每天梳頭的同時,都可以從中感覺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書中標明清楚經過頭上的幾條經絡線,大家可以邊梳邊參考,哪邊有點痛,就是那條經絡不通了,要多梳幾下,並配合按摩囉。

此外,書中也介紹了其它的簡易按摩法,例如心包經按摩、推背等。書中教的心包經按摩方式,十分簡單易懂,我試了一下,非常喜歡按摩心包經的感覺,而且就在手臂上,很容易自己天天做。

至於推背,需要有另外一個人幫忙,因此我還沒嘗試過,倒是我本來就常幫孩子捏脊,這也是中醫師教我的,說常常捏,孩子抵抗力就會好。每當我家孩子感冒發燒,我就在他身上擦一點植物油,或加上可增強抵抗力的精油,幫他捏脊按摩,捏著捏著,孩子舒服放鬆,就睡著了。有時,身邊剛好什麼油也沒有,就什麼都不用擦,單捏脊也是有效的。

記得有一回,我們全家到墾丁玩幾天,一南下,阿雷就突然開始在半夜發高燒,還好他大白天精神都很不錯,所以我們不是太擔心,只是觀察到他燒燒退退的,尤其一到夜間就燒起來。

我們家的育兒習慣是,孩子發燒時不用藥抵制,只給他自然的療法,幫他捏脊按摩。那幾個夜晚,每當阿雷因為發燒不舒服而醒來,就是在媽媽的捏脊按摩中,再次放鬆沉沉睡去。原本預約了數天後回台北找醫生看診,但人還沒回到家,他的燒已完全退了,倒是背後出了一些淡淡的疹子,這才知道,果然碰上猜想中的「玫瑰疹」。當時我真心感謝古代中醫知識流傳至今的智慧,讓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最自然又簡單的方式,幫孩子保養健康、增強抵抗力。

從小捏到大的經驗,我確實相信,人體背後的兩條膀胱經,有重要的排毒和保健功用。

這些實用的經絡按摩方式,在書中都有詳細的圖示說明,除此之外,書中也包括了一些人體自癒的基本觀念介紹,和一些病因實例的探討,從乾癬到哮喘如何改善,再到經常甩手可免病氣入侵(練平甩功練兩三年的我,這一點體會深刻啊),還有感冒流鼻涕都是身體在排寒等,這些觀念和實際上的應對做法,我相信都會對相信身體自癒力的朋友們很有幫助。

【漫畫版】康康虎幫忙教孩子養生

接著,我好奇地打開人體使用手冊的漫畫版,想看看這本漫畫如何教孩子養生。

原來,漫畫的主角是一隻超愛養生的小老虎,名叫康康虎,從小就對中醫養生很有興趣,來到人類社會後,住進有兩個小孩的家中,邊觀察他們生活中不好的習慣,邊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建議他們改善。

我拿我家阿雷來作實驗,跟他一起在沙發上坐下,開始翻起這本「養生漫畫」。

Untitled

裡頭一共分十章,包括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心吃冰傷心臟等…一直到兒童視力保健、生氣的規則。 五歲的阿雷,非常有興趣,每聽完一章,他都會說還要繼續聽,原本我只打算一次講一兩章就打住,分多次講,結果因為他聽的津津有味,我們頭一次翻開書就直接講了六章。

也許是因為,阿雷有個喜歡「健康養生」的媽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下就有些「健康意識」,看到書中康康虎的教導,我們母子常會互相應和,比方康康虎教到吃冰對身體不好,阿雷就會說,「所以我平常也不吃冰,但是偶爾吃可以對不對?」呵,沒錯。即使他想吃冰,也會說,「我知道,要小口小口,不冰的時候才吞下去。」

看到康康虎在教疏通經絡,我也會趁機跟他說: 現在你知道媽媽為什麼常常幫你捏脊,而且很有用,對不對? 「嗯!」阿雷認真的點點頭。

有些他已經知道的東西,康康虎就好像再幫他複習一次一樣,對媽媽我來說,則是「你看,康康虎也這樣說」,似乎讓他又更進一步了解,媽媽的「日常養生教導」背後的原理。

有時,他還會三不五時地自己拿來運用,比方有一次,爸爸想幫阿雷在沙拉裡找鳳梨,直接就把筷子放到阿雷的碗裡攪啊攪,阿雷馬上哇哇叫: 「康康虎說不可以這樣啦! 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到人家的碗裡面去攪東西。」我笑了,才講過一次「公筷母匙」的章節他就記住了,可見「漫畫養生書」對這年紀的小孩,是有效果的。

Untitled

在漫畫養生的內容最後,還有附幾十頁的「親子手冊」,針對每一章的內容,再詳細跟父母解說。

比方脊椎側彎,其實也跟愛生悶氣有關,手冊中就教父母,如果小孩子愛生氣,該用什麼方式幫忙疏通,從身體的照護出發,聊到心理健康對孩子的影響,讓孩子在每一次的失敗中,明白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孩子面對世界的韌性與彈性越強,越不容易有不必要的壓力或自我要求,身體,也就會更放鬆、更健康。

兩本有趣的養生好書,一本大人看,一本爸媽和孩子一起看,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囉。

博客來連結:

「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

「人體使用手冊」(漫畫版)

 

 

芬蘭孩童學建築,不是為了成為建築師…

芬蘭有這麼一所著名的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Arkki,專門提供建築課程給4歲到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所謂的「學建築」,並不是老師做模型示範,「教」孩子怎麼做。事實上,我看到的情況正好相反。

所謂的「學習」,就是讓孩子「自由發揮」。

TS Lumia 1020_20140507_17_28_31_Pro

有一回,我與孩子阿雷參加由建築學校辦的免費兒童樂高和保麗龍工作坊。現場的孩子,從三歲兒到小學生,各自發揮想像力,拿著切割成不同形狀的保麗龍「蓋房子」,或是圍坐成一桌,從一桶又一桶的樂高中找材料,聚精會神的動手創造。

我原想想看看芬蘭老師怎麼教小孩建築,結果我根本不知道老師在哪裡,因為我看不出來誰是老師,誰是家長,現場的成人們,大都只是站在孩子後面看著孩子做,偶爾孩子找不到特定材料,成人才幫忙找一下。同時也完全沒有人「教」孩子怎麼做,他們只是提供材料,讓孩子自己發揮創意。

雖然這不是正式的課程,只是開放的工作坊,卻讓我對芬蘭孩童建築教育現場有了第一印象: 成人似乎常後退一步,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

TS Lumia 1020_20140507_17_20_17_Pro

兒童與青少年,竟然可以參與都市建築規畫!

對於芬蘭兒童建築教育的第二印象更有趣,那就是兒童居然也可以參加都市建築規畫!

2007年,當赫爾辛基市要將一塊名為「豌豆島」(Hernesaari)的舊港口開發為新區時,不僅邀請三個專業的建築事務所提出設計圖參考,也邀請兩組「非專業」的提議,共同發想城市的未來。「非專業組」的其中之一是住在「豌豆島」附近的民眾,另外一組就是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Arkki的學生。

最後,這群年紀從4到19歲孩子的共同提案,就與專業的建築師提案並列,甚至被民眾票選為最受歡迎的提案之一。

又過了幾年,當赫爾辛基市政府考慮將一塊港灣邊的土地做為「古根漢博物館」的預定地時,建築學校的學生同樣參與點子發想,小學生也提出自己的「建築設計」,並在展場中展出未來的博物館模型。

看見建築學校的孩童們參與城市建築規畫,讓我覺得很驚艷,驚艷的並不是作品本身「多好看」,而是看到小小年紀的孩童,就開始學著觀察了解生活四周的環境和地景,同時有機會實際參與規畫,成人也予以尊重,並重視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作品,這一點讓我很感動,也讓我對芬蘭兒童建築教育的理念更加好奇。

DSC01189

DSC01197

「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

2015年的夏天一正好有機會與一些來自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拜訪建築學校Arkki,校長碧荷拉.梅斯卡能女士(Pihla Meskanen)本身是一位建築師,從二十三年前設立建築學校後,就一路投身於兒童建築教育,她告訴我們,這些給孩童和青少年的建築課,並非學校必修課,而是下課後的嗜好,一週一次,課程一個半小時,就跟其它的嗜好課程一樣,要自己付費。4歲到6歲的孩童由爸媽之一陪同參與,7歲以上就正式獨立上課。

說到「課餘嗜好」,或許會讓人想到坊間各種「才藝班」,然而,校長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培養興趣嗜好以及訓練才藝之間,心態上其實很不同。

「雖然從4歲到19歲,基礎建築教育可以上滿1300小時,但是這個時數其實很少,我們不可能教會孩子關於建築的一切,所以課程中最重要的事,從來就不是一定要孩子學會什麼,而是培養孩子們對建築的興趣,這樣他們將來才會有動機,自己去學習。」

那興趣又該怎麼培養呢?

「我們會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讓孩子去玩! 比方,我們從來不會在課堂上跟孩子說,今天要學建築的結構,身為建築教育者,我們會將教育理念、和想讓孩子學習的東西,”藏”在遊戲中。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學習觀察建築結構,卻不知不覺地從遊戲中學會。只有當孩子覺得好玩時,他們才會有動機繼續學下去。」

WP_20150710_12_14_17_Pro

芬蘭家長,一樣會期望太多?

果然一如我所想像,芬蘭的藝術教育,重視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而不是結果,難怪他們鼓勵孩子與青少年參與都市建築規畫,重點就是要孩子們從生活中養成觀察環境的思考習慣,同時,孩子獨有的創意也會為成人帶來新的靈感啟發。

只是,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的作品不夠「美觀」,家長們可以接受嗎?

校長笑了,「其實,有些芬蘭家長也會期待孩子做出「美美的藝術品」,當成果不如「預期」時,就難免失望。這種時候,我們都必須耐心和家長溝通,重點不在於孩子最後成品的模樣,而是在過程中,孩子學到了什麼。」

我想,這一點不只是建築,也延伸到其它的學科上。如果把焦點放在過程,而不是對成果有預設的要求,想必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能從中擁有更多愉快又沒有壓力的時光。

TS Lumia 1020_20140507_17_14_00_Pro

讓孩子學建築的目的? 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當孩子在這裡學了多年的建築後,會被授予一張結業証書,証明曾學過的時數等資訊。當我們問校長,這張証書,會對孩子們上大學是否有幫助時,她說:

「沒有特別的幫助。想上大學,靠的不是你有什麼証書,而是你的能力。」

所以從頭到尾,給孩子的建築教育重視的,都是啟發孩子的興趣,並在遊戲中無形中培養孩子的能力,所謂的「証書」或「結果」,都不是最重要的事。

看到芬蘭的孩子這麼小就可以學建築,還可以參與城市建築規畫,難免讓人好奇猜想,這些上過多年建築課的學生,最後有成為建築師嗎?

碧荷拉校長說,「我們沒有實際統計過,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幾千個學生中,大約有一百多位成為建築師。」

看起來不是非常多,沒有統計也隱約顯示這並非教育的目的,那麼到底孩子為什麼要學建築呢?

「除了開發他們的創造力之外,學建築,就跟學習其它的嗜好一樣,都是要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啊! 」校長說,「就像我,我小時候學芭蕾、學畫畫、我從來沒想到我會成為建築師,結果我現在竟然從事建築教育。生命中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會累積成我們想像不到的樣子,每一步,都讓孩子成為獨特的自己,所以讓孩子學建築,只是多打開一扇窗,多提供孩子生命創造的養分。」

一場與校長的對談,讓我們對芬蘭兒童建築教育多了一些認識,同時也點出芬蘭教育「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精神。

無論是什麼學科,是建築、設計、音樂、還是其它,當孩子還小時,芬蘭人出發點從來不是為了「訓練」未來的音樂家或建築師,而是提供孩子們創造的養分,讓他們感受人生的寬廣與豐富,並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力,讓他們從中找出自己的路。

這也是觀察、參訪芬蘭兒童建築教育,帶給我的啟發: 也許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放下功利心,放下一定要「為了成為什麼而學什麼」的預設前提,用更開放的心,來看待孩子所接觸的各種嗜好或活動。

未來永遠不在我們的預設之中,無論學什麼,也許都只是要幫助孩子更認識自己,無論那個「媒介」是建築、音樂、繪畫、還是其它,只要孩子能從中吸收各種養份,快樂地享受過程,終將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

也許,這才是教育真正重要的事吧。

原本發表於商周專欄的文章連結:

相關文章: 找到天賦,然後呢? 從音樂天賦的發現與失落說起

我2015年的新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