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選的編輯傳來一個好玩的「多元智能」測驗,讓人了解自己與孩子的天賦。我家阿雷只有四歲多,做媽的幫他回答時,坦白說有一大部分目前還只是用猜的,覺得對他的潛能還需要多觀察了解,無法在此時此刻就確認一些答案。
倒是我自已,看到自己的音樂智能最高,邏輯數學智能最低時,忍不住笑出來,往事開始浮上心頭,也重新思考了所謂天賦這回事。如果多元智能的測驗與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寬廣的角度來了解孩子的天賦,那麼我的人生體驗,大概就是一段關於「找到天賦」以後,「然後呢」的思考。
音樂天賦的發現與失落
我的母親是鋼琴老師,從小教我彈鋼琴時,就發現我有「絕對音感」,從而送我去學小提琴,四歲學琴,六歲順利考上音樂班,我的音樂之路就此開始。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的自己,非常享受作曲的樂趣,迷上電影「似曾相識」的主題曲,也試著邊聽邊記譜,然後自己彈出來,一路也以優良的音樂成績讀到小學快畢業,雖然我不是天才,但若說對音樂創作有興趣、天賦也落在「音樂」上,應該說得通。
不過,我的音樂之路,到了小學六年級就「戞然而止」,不是因為天賦不見了,而是導因於一個有點「戲劇性的變化」。
五年級時,我的主修小提琴得到第二名的佳績,音樂總成績還全班第一,沒想到在六年級那一年,小提琴主修的成績竟然落到第七名,前五年一直都是前四名之內的啊,畢業演奏會時,小提琴主修前六名可以獨奏,而我最後一年的意外滑鐵盧,卻讓我正好被擠在獨奏的大門外,與前一年的「落差」太大,我知道爸媽心裡有些失望,但同時也更肯定了我「轉出音樂班」的決定。我和媽媽原本就一致同意,人生的路很寬廣,音樂當興趣就好,當媽媽提議要不要轉到普通班時,我的心是雀躍的,如今期末成績未如預期更強化了這個決定,終於不用天天練琴,終於可以多出好多課外的時光! (由此可見,哪怕知道天賦是什麼,但那個興趣在壓力下,某種程度也是可能被抹滅的…)
接下去的歲月,音樂仍然偶爾在我生命中出現,在合唱團當伴奏,在大學弦樂團當小提琴首席,然而音樂對我而言不再是以它為職業必須苦練的追求,而我對於這樣的人生其實也很滿意,只是偶爾會想起,這個天賦中斷了沒有持續發展下去,是不是有那麼一絲可惜? 偶爾,心中也有些許的失落感…
倒是這幾年來,我因著心中的熱情與無法停止的創作慾而寫稿寫書,有了另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有一天父親對我說: 「小時候讓你去學琴好像浪費了嘛,花了那麼多錢,當年音樂班很貴的啊,原來你的天賦是在寫作,其實完全不需要去讀音樂班啊?」
然而,我卻也一點一滴的在生活中發現,那個音樂天賦和曾有的音樂訓練,並沒有真正的離我遠去,相反的,它不斷地在我的生活中以某種形式,影響著我,甚至我的孩子。
天賦與職涯發展之間,原來不是一條直線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學音樂的出路,不是當老師,就是演奏家,二選一。媽媽自己是音樂老師,對這個職業並不特別推祟,而我這個女兒一上台就常失常,看來也不是演奏家的料,理所當然的離開音樂之路也沒什麼可惜。
我一直到成年出國之後,才不斷地在生活中發現,原來音樂的路其實也可以好寬廣,不是只有音樂老師和演奏家兩種選擇,可以是幕後工作者、可以是製作人、可以是編曲家作曲家、可以是幼兒音樂教育家,可以是音樂史研究員,還可以走音樂科技相關的路線…
我這才明白,路從來就不是一條,我們的天賦與我們會從事的職業,並沒有百分之一百的直線關係,它可能蜿蜒曲折,就像這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一樣,然而只要我們忠於自己,天賦總會有一個方式,找到它發揮的方向。
天賦,可以有另一種展現!
比方,我逐漸發現,小時候的音樂背景,其實以間接的方式,影響著我在異鄉的生活。
比方,我也許語言不一定學得好,但是我的語感一向很準,可以很快地模仿當地人說話的語言音調,一位從事音樂療法的英國同學就對我說: 「你的語感,來自音樂的背景無誤!」我這才知道,學語言的腦與學音樂的腦其實是同一邊。
還有我的打字速度飛快,這一點,無疑來自從小練琴的訓練。
最近的芬蘭研究不斷指出,長期學某一種樂器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從小就是個專注力很持久的人,尤其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心無旁騖,不知是不是曾經長期學音樂的關係?
如果說,我的文字裡有任何順暢的美感,我想那也來自音樂,因為文字之於我,也許不知不覺地成為音樂的一種: 有節奏、有韻律、有聲音。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小時候的音樂背景與環境,那麼今天我大概沒辦法打字打那麼快,寫作的成果至少會少一半,我的作品、適應異鄉語言的能力,應該也會打一些折扣。 於是我恍然大悟:「爸,其實你們當年真的沒有浪費錢啊,音樂的價值,一點一滴地在生活中以另一種形式回來了!」
更好玩的是,我沒想到音樂的背景還影響了我的新嗜好: 編織!
一年半前,我加入芬蘭本地編織團,生平第一次拿起勾針和棒針學編織,結果編出來的作品讓編織老手們嚇一大跳: 「你怎麼可能從來沒有編織過,卻能編得這麼均勻? 」
我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明明一直覺得自己手工藝是很不在行的啊!
大夥一番推論後,一致認為這是從小學琴的結果! 雖然學琴與編織看似是兩回事,但手指頭的靈活度、力道、和平衡平均感,其實都儲藏在身體的記憶裡。
是啊,誰說編織,不是一種手指頭展現的音樂節奏呢? 那是身體內化的能力,看來非關音樂,其實也絕對相關音樂啊。 沒想到,在離開音樂之路的幾十年後,音樂仍然以某種形式,繼續在異鄉為我的生活打開這一扇又一扇的窗。
誰知道呢,也許音樂,仍會在未可知的未來某些點上,繼續回到我的生命中給我驚喜…
父母的天賦,進一步影響孩子
我也發現,也許正因為音樂對我而言是最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於是阿雷還小時,我就自然而然會因著自己的喜好,而帶他去參加音樂遊戲課、聽免費音樂會。在家裡也會自然地對他唱歌、用音樂跟他創作各種遊戲。
如今的阿雷,音樂上有沒有天賦我不敢說,但他確實是個有音樂感的孩子,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受到媽媽的影響,也許都是? 原來,「阿公阿嬤當年的投資與接送,其實也無形中投資到下一代身上」?
天賦,以一種我們未必能在當下得知的方式,有著它自我展現的道路,一如人生。
觀察芬蘭人如何讓孩子在音樂中遊戲,也讓我很有感觸,印象中,在我年幼時,音樂從來沒有那麼「好玩」過,如果音樂很「好玩」,那麼年幼的孩子,對音樂保持熱情與興趣,真的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數學,真的沒天賦?
另外,在多元智能測驗中,我的數學邏輯能力最低。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很懶得計算,和好友們去吃飯,我一定是那個等大家都算好每個人要平均分攤多少錢再告訴我就好的人。對於數字,我自認為不在行。大概沒有朋友會相信,我大學聯考考得最好的科目,是「數學」,甚至比我公認拿手的「國文」還高,沒記錯的話,好像是97分,接近滿分!
然而,一個聯考數學高分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對數學與數字一竅不通也沒有興趣,這代表了什麼呢?
也許我們可以說,考試,考出來的從來就不代表天賦的能力,也完全沒有評量到生活的能力啊。就像音樂,一連串的考試與比賽,沒有進一步發展我的天賦,反倒成為一種讓我想逃離的壓力,也許,如果換一種方式,天賦可以有另一種不一樣的發展?
興趣與態度,才是根本
我的生活經驗,一路教導著我: 天賦,真的不是絕對。無論是什麼天賦,都有無限寬廣的道路可以選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多很多不同層面的綜合,一種天賦,可能影響好幾種不同的能力,多種興趣,也許在未來的某條路上結成各式各樣的果實。
相反來說,如果沒有興趣做為後盾,哪怕有天賦也是枉然,就像小時候學琴的我,當年的我還未真正發展出對音樂的「真實興趣」,哪怕好像有天賦,音樂對我而言,大多數的時候仍只是不斷地練琴,於是,我終究沒有走上音樂這條路,還好,它仍以其它的姿態,在我的生命中展現風采。
於是,當我思考著,該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如何支持他的天賦時,我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多抱持一顆開放的心,畢竟未來的世界永遠未可知,孩子甚至可能有多面向的興趣與才能,有些甚至不是馬上就觀察得到,也許我們能夠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無論他的天賦是什麼,又或是否在某一方面特別有天賦,都能如實的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並且以身作則的影響他們: 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永遠不怕勇敢嘗試探索未知的自己,在有天賦的領域裡,也能幫助他們始終保有熱情與興趣,勇敢做自己,不怕失敗的去嘗試追求,如此,天賦才會在生命中,展現它的價值。
想更了解自已與孩子的天賦,可以作作這個測驗。
更多芬蘭育兒與生活的分享,請參考北歐四季臉書專頁。
我的新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中,有一整篇章「給孩子最好的聲音」,分享在芬蘭的音樂育兒體會,歡迎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