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建築與人的對話

【月亮的另一面】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

多年來,我在自己的部落格與書中,分享了不少芬蘭生活、教育、與設計,讓我感動的地方。目的,從來就不是要讚揚「芬蘭有多好」,「國外月亮」也真的沒有比較圓,我一直覺得,如果我的分享以正面的居多,那純是來自於自己的心與生活、環境的對話。因為喜歡發掘生活中的美善,因此分享出來的,自然多是讓人感覺美好和有共鳴與感動的事物。 僅管如此,這並不表示,芬蘭的一切都「很好」、「很完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國家也是。 今天就來分享「月亮的另一面」,一個芬蘭不太讓人羨慕、讓芬蘭家長們心頭糾結之處: 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 芬蘭學校的空氣問題: 「黴菌學校」 芬蘭有全世界最潔淨的空氣與大自然,然而「建築內部的空氣」,卻問題重重。 今天正好在報上看到,我們小鎮上其中一所學校,最近正面臨嚴重的室內空氣問題。學校的一部分結構可能滋生黴菌,有些學生因此有過敏症狀,家長已帶回家自學,有些學生因為過敏症狀,被安排到其它學校或幼兒園的臨時空間上課,目前沒有症狀的學生,則留在原校的特定空間上課。 家長們自然對這樣的臨時解決方式有很多不滿之處,覺得不是對每個孩子都公平,聽說也正在醞釀是否要發起罷校運動。 其實,兩天前我才在另一份報紙上,看到一個芬蘭西部小鎮的學校,正因為室內空氣和黴菌問題,引發家長抗議與罷校,也是有家長毅然決然把孩子帶回家自學。 讓人難過的是,這些並不是特例,而是這幾年在芬蘭各地不斷爆出的現象: 學校空氣品質不佳,潛在或實質的黴菌問題讓人頭痛。 乾淨的芬蘭,怎麼會有黴菌學校? 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時,完全無法理解的地方。 芬蘭的室外空氣,的確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潔淨,然而建築內部的空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黴菌學校 」,指的是學校建築,因為空氣不夠流通、建築結構上的錯誤、或維護上的不當、建材使用的選擇…等諸多因素造成溼氣在室內排不出去,從而影響牆面結構、滋生黴菌、或造成室內空氣品質惡化的結果。 「黴菌學校」或室內空氣品質有問題的學校,不見得是發生在年久失修的建築裡,也同樣可以發生才新建兩三年的學校、辦公大樓、住家,聽來讓人莞爾,卻都是真實的故事。 在室內外溫度相差大的芬蘭,窗戶都常用了三層來保溫隔絕,然而如果建築材料、空氣流通、維護上沒有同樣做好配套,就增加了空氣問題的可能性。 我曾住過的另一個西部小鎮,就曾有剛蓋好沒幾年的公家機關,因為黴菌問題而不得不遷址裝修; 我從前的辦公室舊址,也曾因為室內空氣問題而讓我們退租,改去租全新的辦公大樓; 朋友中也很不巧地有人,在買了重新裝修的屋子數年後,才發現是黴菌屋。 僅管問題不只存在於學校,但是學校畢竟是讓孩子們成長的地方,空氣品質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和免疫力,也因此讓做家長的更是在意並且不得不關注。 根據其中一份統計,三分之二的芬蘭學校,有室內空氣的問題,五分之一的芬蘭學校,是「黴菌學校 」,聽了是不是很嚇人? 統計準不準確,我不敢說,但「黴菌學校 」、或是其它「室內空氣品質有問題的學校」,在芬蘭確實是眾所週知。有些學校不得不整個拆除重建,有的學校必須將學生暫時移往他處上課,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 室內空氣問題的部分成因 也許大家會覺得很難想像,芬蘭這麼乾燥的地方,怎麼會有建築的黴菌問題呢? 這一點也讓我狐疑很久,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是簡單歸類一下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節約能源,卻設計&維護不當: 芬蘭建築過去幾十年來,強調節約能源,因此特別加強了隔離空氣的部分。以具體的經驗來描述,比方我老公小時候上學時,下課時間,教室窗戶是完全打開來透氣的,然而現在的學校,窗戶都不開了,而是用空氣流通系統來引流乾淨空氣入內,並排出室內空氣。系統本身只要學校放假,就會因為節省能源與經費而不運作,如果系統本身又有維護不當之處,就更容易有問題。 -建材的選擇與建造過程有問題: 在興建學校時,如果因為預算而選擇較差的材質,或是在建造時,隔離的材質選的不夠適當,都可能增加未來室內空氣變差的風險,如果再加上建造時可能發生的錯誤,就更容易出問題了 因此,吊詭的是,芬蘭老一點的房子,也就是那些古早年代、沒有特別強調用結構和建材來「節約能源」的房子,只是單純用傳統建材、傳統工法建造的房子,反而都比較「健康」,有問題的,大都是用新建材、強調節約能源的房子。 也因此,每次我與老公討論,買獨棟房子時該注意的事項時,他總說: 「最好是找老一點的房子、而且中間沒有裝修過。」因為中間裝修越多,越無法保証裝修時使用的材質是否適當、工程是否夠好,無形中增加很多無法控制的因素,並增加黴菌滋生的可能性。 未來學校,原木屋建築?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一些芬蘭的原木屋公司 (log house),開始興建一些完全用原木製造的幼兒園、甚至全芬蘭也有那麼一間學校是用原木做的,因為原木是最好最健康的建材,可以確保室內空氣清新,且不太可能會滋生黴菌問題。 然而,這樣的原木屋幼兒園或是學校,在芬蘭仍是非常少數。蓋好的原木屋幼兒園數量還很少,有的還只在準備興建階段,而原木屋學校,到目前為止可能只有一間。 看到現代化又健康的原木幼兒園或是學校,真的會覺得心嚮往之,但仔細追究背後的源由,其實是因為全芬蘭實在太多學校有空氣問題了,為了「解決問題」,原木屋公司就想出這麼個「好生意」。好是好,但畢竟是較貴的建材,大多數城市其實不見得願意、或是有能力花費這樣的經費,因此,要用原木來解決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恐怕也不是短期間做得到的。 芬蘭家長的心頭憂 這件事到底在芬蘭家長的心頭上有多重呢? 隨便舉個例子: 一個月前我們回阿雷的幼兒園參加節慶時,一個家長頭一句話就是問我們: 「阿雷現在的學校,空氣品質怎麼樣?」 還有一個家長,買了一棟裝修如新的住屋,卻在兩年前發現是「黴菌屋」,不只孩子有過敏症狀,全家都不得不另外租屋而住,聽了都讓人心疼。現在她最關心的事,就是「孩子已經容易過敏了,這所城市到底哪所學校確定空氣品質良好?」為了一年後即將上學的孩子,她願意特別為了學校而搬遷到附近的住處,可惜沒有人能夠保証一切。 阿雷今年上小學前的家長說明會,也是一開始就向家長們報告「本校的室內空氣品質狀況」。校長說:「目前有問題的是室內運動廳的空氣,大廳空氣品質不好,因此要關閉整修半年,但是至少不像xxx校那麼嚴重,需要整個拆除重建。」 當下聽了心中忍不住苦笑,室內空氣品質成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條件了,但也慶幸,「好在」沒那麼差。 我心裡最近因此也很感慨,因為我們這間城市,一間全城聲譽最好的學校,一年前因為室內空氣的問題太過嚴重,整個學校決定拆光重建,因此孩子們都得暫時換到別的學校讀書,兩三年沒有自己的校園。 另一個非常適合有孩子家庭居住的理想社區,原本也是我們考慮會想未來入住的地點,最近正好就因為前述爆發的黴菌風波,也讓我們打消了未來可能搬往那個社區的念頭。 阿雷目前就讀的學校算是「還好」,「只有」運動空間有空氣品質問題,所以會暫時關閉數個月,等修整好了才讓孩子進入,至少阿雷目前的教室是沒問題的。不過也因為這樣,學校特別通知家長們把孩子的保暖衣都準備好,因為「秋天大部分的運動課都會在外面上」。 […]


赫爾辛基新建築: Wooden Design Hotel

如果你在九月底之前來到赫爾辛基,那麼你也許會有機會,看到這佇立在城市南方港灣不遠處的新建築: Wooden Design Hotel。


這些年,我住在Alvar Aalto的城市裡

我們現在的住家,距離小城中心的教堂,步行只有十分鐘。每個星期天早晨九點,教堂的鐘都會準時響起。昨天早晨我就在這個由Alvar Aalto設計的教堂鐘聲中醒來。Alvar Aalto是芬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設計大師,當建築評論家Sigfried Giedion形容「無論Alvar Aalto走到哪裡,芬蘭都跟隨著他」時,我則想形容自己十多年來的北歐搬遷是「無論我搬到哪裡,都”躲”不開Alvar Aalto」,就連在星期天早晨的被窩裡也不例外。 Aalto Centre by Alvar Aalto, Seinäjoki, photo by 北歐四季


城市規畫,芬蘭學童民眾一起來

想到城市規畫,你想到什麼? 你能否想像,芬蘭3歲的小孩和18歲的青少年,都同樣參與城市新區的規畫設計? 如果有一天,你所居住的城市,不再只是一個事先規畫好、讓你不得不接受的生活空間,而是邀請你,一起參與未來建設的規畫設計,你是否有興趣? 至少我,對這樣的可能性感到振奮,而這樣的例子,也正在赫爾辛基誕生! * 赫爾辛基邀請民眾與學童一起規畫的城市新區「豌豆島」。Photo by TEEMU KUUSIMURTO / Helsingin Sanomat


芬蘭遊戲木屋開門,小孩當家

擁有一棟自己的木屋,是許多芬蘭人的夢想,然而這樣的夢想,似乎從小就已經開始,芬蘭小孩常渴望擁有一間自己的「遊戲木屋」,當大人的居家木屋是件費時費力的大工程時,小孩的木屋可就輕鬆簡單多了,唯一的目的,就是用來玩。


芬蘭住屋奇想:貝殼房與葉子屋

一個適合人居住的住家,該是什麼樣子?僅管每個人的答案不同,每當我看見有人跳脫一般的住房思惟,實驗並落實著自己的理想時,就覺得耳目一新,比方把家變成一只貝殼,或是一片落在森林間的葉子。


芬蘭快報:屬於市民的赫爾辛基客廳

如果說赫爾辛基是我們市民的家,那她的客廳,應可說是白教堂前面的廣場。每回有任何大活動,無論是慶節還是合唱,這裡經常都是舉辦的地點,將這裡比喻為赫爾辛基客廳,再恰當不過。


在芬蘭,打造夢想木屋

我們一直有一個夢想,想親手打造一間屬於自己的木屋,就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芬蘭人的木屋夢。 還未移居北歐之前,小木屋總讓我聯想到歐洲美好雅緻的生活情調,移居到芬蘭之後才發現,這裡的木屋與想像中的木屋不同,少了一份典雅,卻多了一份簡單與原樸,因為對森林之國的人們來說,木頭是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建材,蓋木屋不是為了追求優雅情趣,而是每日生活中,遮風擋雪避寒的實際需要。


芬蘭廳的設計精神

喜歡北歐設計的人,應該對Alvar Aalto不陌生。他設計了二十世紀的Iittala經典:湖泊花瓶,而這以芬蘭湖泊形狀為靈感所設計的花瓶,不僅是設計史上的經典,也讓芬蘭名揚世界 (註一)。Alvar Aalto身為舉世聞名的建築師與設計師,是北歐小國芬蘭歷史上的驕傲。他在赫爾辛基市中心留下的地標「芬蘭廳」(Finlandia Hall),除了對芬蘭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之外,也讓人得以一窺大師的設計精神與建築理念,就如同許多美好的事物一樣,動人的不只是自身,還有那背後的思考 與時代意義。 【代表時代精神的芬蘭廳】 冬天的芬蘭廳,最能讓人感受芬蘭精神,芬蘭人一直在嚴冬中求生、在嚴冬中抵禦外侮,在嚴冬中慶祝獨立。看那被枯木圍繞,在冰雪中屹立的芬蘭樓,彷彿也讓人感覺到,芬蘭人在逆境中撐過難關堅持到底的意志力,那芬蘭人獨特的「sisu」。 話說當年,十九世紀初沙皇剛統治芬蘭時,在城市的中心設計了著名的白教堂與兩旁新古典主義的典雅建築,不僅象徵帝國的榮耀,也為赫爾辛基留下一座美麗的廣場及地標。 當Alvar Aalto開始設計芬蘭樓時,他強調,1917年獨立的芬蘭,應該要有個象徵獨立的新市中心廣場,及建築規畫,於是他充滿理想地開始設計,並提出「自由之道」的規劃。 僅管因為諸多因素,許多當初他心目中的理想,包括「自由之道」,如今都仍未實現,至少,在他於1976年闔上雙眼,離開人世之前,得以親眼看見,這 從外觀到內部的每一個細節,都由他親自設計完成的芬蘭廳。我一直覺得,芬蘭廳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充滿象徵意義,它與芬蘭國家博物館,隔街相望,當國家博物 館的設計,象徵著芬蘭人尋找民族之根的努力時,現代的芬蘭樓,則讓人看見小國在世界發光的設計精神。兩個完全不同形式的建築,隔著對街相互呼應著不同時代 的芬蘭 精神,並為赫爾辛基充滿各種時期的歷史建築景觀,留下一筆現代的印記,因而當我從芬蘭樓內部的一扇大窗,看到整棟國家博物館時,忍不住會心一笑。 【保護樹的自由波浪】 芬蘭廳最初建造的用途是用作音樂廳,若從空中觀之,建築本身就像是一座鋼琴,而建築內部的空間動線和建築裝飾也予人音樂流動般的感受,訪客可以清楚地看到牆面有如黑白琴鍵,就連洗手間也不例外,想必這樣的設計,讓音樂愛好者上洗手間時,也多了一份愉悅的感受。 我曾經因為不同的原因來過幾次芬蘭廳,為了聽音樂會而來,也為工作上需要前來開會,在芬蘭廳用作會議廳的那一翼,可以明顯地看到它的牆面並非直線 型,而是波浪型,用意除了是要打破直線型牆面的呆板外,更讓人感動的,是大師的另一個動機:他想保留地景上的幾棵樹,們的芬蘭廳就有了今天的面貌,因為大 師不想破壞樹的原貌! 這一點讓人深刻體會,建築景觀尊重自然並保持和諧的意涵,僅管芬蘭新生代的建築或設計師常說,他們想擺脫大師榮耀的「陰影」,走出自己的路,我仍然 清楚地看到,這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精神,從到新生代的設計師,始終如一。體會了這一點之後,再看這立於芬蘭廳波浪型的牆面邊的樹,就有了另一份感動。 而Alvar Aalto花瓶裡呈現的自由波浪,在他的建築中也常可清楚看見,他曾在許多建築及展場的設計作品中使用波浪,在芬蘭樓裡自然也可以看見波型的設計,然而也 許較不常為國外人士所知的是,Alvar Aalto的姓「Aalto」,在芬蘭文裡的意思,其實也正是波浪呢。 【與人互動的建築細節】 對於Alvar Aalto來說,他所有的傢俱和雕塑,其實都是建築的一部分,也因建築而生(註二),從芬蘭廳裡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細節,他設計了所有的牆壁、門把、燈飾, 扶手,而他在 設計時,也指定的很清楚,什麼地方該配什麼傢俱,每一張椅子、每一盞燈,該要放在哪裡。他也堅持扶手要用皮質,因為這樣才能給人一種溫暖的感受,對他而 言,人是主角,建築與傢俱都因人而存在,這也是他的設計與建築,總帶著人性化和諧與溫暖的原因。 我在芬蘭廳裡專注的欣賞,在這設計給人的建築中行步遊移,在建築外觀繞了一圈又一圈,怎麼也不覺得膩,看他所設計的傢俱,如何與空間呼應,看建築,如何與環境和諧共存,看細節中的每一分人性用心,建築在這裡彷彿是「活著」的,與人從心靈上互動。 【失誤中的經典】 僅管人們讚賞芬蘭樓,說它是大師建築設計生涯功力的累積,不可不提的是,這一棟具有紀念性質的建築,也同時記錄下經典大師的設計「失誤」。 第一個失誤,是芬蘭樓牆面的材質。Alvar Aalto將白色的大理石與黑色的花崗岩,結合在芬蘭樓裡,因為大理石與地中海地區的文化相呼應,而Alvar Aalto一直想將這樣的文化介紹給芬蘭,可惜這材質並不適合芬蘭的氣候,芬蘭樓完成不到十年的期間裡,外牆的材質就出了問題,表面開始彎曲,好不容易全 部換新在1998年整修完成後,現在不到十年,又開始有彎曲的跡象,可說十分讓人頭痛。 第二個失誤,則是在於音樂廳的音響設計上。Alvar Aalto將音樂廳頂端挑高,想製造有如挑高教堂裡的那種美好音效,可惜他的實驗並怎麼不成功,建築本身視覺上是美麗的,但是音響效果真的不怎麼樣,最後 不得不把音樂廳的地毯拿走,並填住天花板頂的一些空隙,才略為改善。 僅管這些都是這棟傑出建築裡的「失誤」,然而我卻覺得,這樣的「失誤」,一點也不減少芬蘭廳的設計魅力,甚至因為更讓人看見,大師的人性與理念:他 願意在這 濃縮一生創作精華的作品中,繼續勇於嘗試實驗,哪怕是錯誤,也讓人對這麼一個,敢於走在時代前端、不斷創新冒險的建築師Alvar Aalto,肅然起敬。 許多人,不論在創作中,還是在人生的路上,都害怕出錯,總希望能搜集到最好的建議,一次就做對,我前一陣子正好看到一本教人不要犯錯的書,坦白說我 一點都不同意,相反的,就是要犯錯,才會學習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別人的忠告也許很受用,然而總想一次就做對,就只會是表面上的成功,長期而言,會讓人 怯於冒險,無法進步。「避免犯錯」,也許是急功近利的文化特質,很快可以看到好的成果,卻不會有創意與實力的真實累積。 Alvar Aalto曾說,「建築無法拯救這個世界,但是可以做為一個好的典範。」(註二)僅管他在說這句話時,想強調的是建築之於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意義,對我 來說,看著這 世界級的大師,在赫爾辛基的市中心,留下他的設計精華與錯誤,就已經是一個好典範了。如果連大師都有無法更改的錯誤長留人間,那我們又怕什麼呢?僅管勇敢 去創新、嘗試、創造吧,這是芬蘭樓在其精彩人性的建築與設計之餘,帶給我的,最動人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