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新書讀後感+抽獎活動

九月初,收到遠流出版社的來信,希望能邀請介紹這本新書《我想過北歐式生活》給我的讀者。

近年來大概丹麥溫馨生活Hygge風在世界大盛行,之前也曾推薦過類似的書籍,因此原本我一開始並沒有太高的興緻,直到仔細翻讀了一次這本書後,倒是改觀了,感覺這位作者實在很認真可愛,她的筆觸幽默,閱讀廣泛,對北歐式的生活梳理有一些細膩的人文思考之處,加上在飲食界工作的專業背景,讓這本書多出不少北歐式食譜供讀者參考。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她雖然來自挪威,但其實居住倫敦,書中很多段落,都讓人看見「北歐式生活」,其實並不需要「人在北歐」也能實踐。

Untitled

北歐式生活,其實是一種選擇與態度

在收到書稿的同時,我其實也在個人生活中,經歷到一種「人在北歐」,卻「生活的不太北歐」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北歐式生活?

在大多數人的想像中,應該是一種: 親近大自然、閒適自在、工作與生活平衡、不會太過忙碌、家居佈置簡潔的樣子?

Untitled

然而此刻的我,居住在北歐十數載,過的卻是有此以來的工作生涯中,最忙碌的一段時光。

因為我的工作性質,需要處理國際媒體事務和來芬蘭的參訪,經常加班、也常常覺得生活與工作不夠平衡,而且不只是我,誰說北歐人都絕對不加班? 那是一種只看到多數表面的想像與簡化。

以我的公司來說,加班的還不止我一個,多的是同事或專家們,會因為工作進度的需求,在三更半夜或周末回覆電子郵件,跟我從前所體驗的、所聽說的「北歐人晚上和周末不會工作」,完全不相同。

說穿了,還是要看工作性質、公司性質、組織性質而異。我也曾經在芬蘭做過幾個,「晚上和周末絕對不用加班的工作」,但這個正好不是。

有些工作性質,就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彈性」,才能處理好與國際交流的相關事務,同樣的,一些「專家級的人士」,既是為自己的專長領域負責,也就不見得會固守所謂的「工時限制」。

然而,我們畢竟確實地受到北歐&芬蘭勞工法規的保障,也確實有著一種尊重人性的彈性工作文化,因此我必須強調的是,這些「加班」和「假期時間回覆郵件」的現象,多是出於一種「自我的要求與選擇」,並非老闆或公司硬性規定。此外,即使我常常「加班」,那些所謂的「加班」時數,通通是可以另外放假補回來的。

從北歐人的日常工作現實面「滾了一圈」後再跳出來看,我絕對不會說,北歐人的生活,就「一定是某種樣子」,但是我們的確可以說,那是一種出自內在價值觀與心態的選擇,哪怕外在環境有所限制,透過價值上的選擇,一樣可以過出某種「你心目中的北歐式生活」。

Untitled

在繁忙的大城市中,實現北歐式生活

比方住在倫敦的作者本人,僅管此刻居住的地方,不再像小時候的挪威一樣到處是森林,而她也曾在工作的繁忙中讓自己失衡過(就跟我現在的狀態其實有點像),然而她會覺察到這一點、重新把自己整理起來,重新養成出門運動的習慣:

大城市附近沒有森林?就去城市的公園;

天氣不好? 穿好適當的衣服一樣可以跑步;

沒地方運動? 換一條路多走路散步也是運動。

我喜歡她在書中說的: 把運動的習慣當做是股票組合的遊戲,一旦決定要這麼做,就一定找得到各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起來的不同方式去實踐。

對照到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想要花園卻沒有,就先從買植物回來照顧開始;
工作太忙太累,就從明天開始,固定去公司咖啡座休息一下看看報;
生活的限制,其實正是考驗我們的價值觀,與創意的時候。

北歐人的一切,從設計到生活習慣,都與大自然四季的變化習習相關。四季變化看似美好,嚴寒的冬季其實也充滿限制與考驗,然而,許多創意和突破,卻也正從環境的考驗而生。

如果說北歐式生活,是一種心態與選擇,那麼我想,可以學習在生活中實踐的,是多去親近在地的大自然,從中去體會跟土地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就會在其中長出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哪怕生活的樣子看起來「不北歐」,但本來也就「不需要是」,如果真心欣賞北歐,那麼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價值觀上的相通相契,而不是表面上的模仿。一如作者在倫敦大都會中,努力過著她心中的「北歐式生活」一樣,重點不是形式,而是一種選擇。

Untitled

北歐式的生活價值選擇?

如果生活是一種價值上的選擇,那什麼是北歐式的選擇? 作者在書中提及的,除了一切都來自與大自然的深刻關係外,還有北歐人熱愛運動的習慣,那不只是國際獎牌得到幾個,也不是患得患失的、所有運動都必須冠上國家認同的標籤,而是一種隨意自在的、從尊重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身體所出發的真實。

作者也提到一種回到根本的手作精神。

手作精神,其實在北歐也正在復興當中,編織重新成為年輕一代的嗜好,採野菜漿果也開始更為流行起來,好像所有老祖母年代的知識,現在才被挖出來重新當寶。

然而,沒有野菜野莓可以採、沒有時間沒有花園種菜、沒有時間手作…怎麼辦呢?

我正好前兩週讀了一本關於由瑞典人寫的「自給自足」生活之書。作者寫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現代社會聽來很不可思議,沒有自己的田地更是難以完全實現,但是誰說,生活中的一切一定要非黑即白,沒有百分之百實現的可能就只能放棄?

沒有野莓可採,一樣可以去鄉間認識在地的野菜可食用植物;

沒有花園種菜,就買幾個綠意盎然又好照顧的盆栽和香草,不僅好聞好食,室內就是一幅新的生機風景;

沒有時間手作? 假日也可以作果醬、烤麵包、甚至只是為自己沖上一杯精心調製的熱可可,也是手作精神啊!

Untitled

北歐式的生活,我越來越覺得,是來自一種在「不得不的限制中,選擇簡單、選擇創造美好」的價值觀。長長嚴冬,在北歐本來是種限制,卻讓北國人更懂得用燭光營造美好氛圍,也讓北國設計更加實用精簡,更讓手工精神得以發揮。

一般人總嚮往「北歐式生活」的美好,殊不見得此種生活來自背後曾有的限制,限制讓開花結果成為可能,而如今工商業社會繁忙的生活,真的也不只是在「北歐以外的國家」才有,一如前述,北歐當地人也深受起挑戰 (記得我在開頭說的,自己人在芬蘭,還是有工作和生活,目前無法完全平衡的問題吧?!)。

傳統的採莓採菇嗜好,其實實踐的人口有減少的現象,年輕一代的芬蘭人,許多早就忘了古早時代的工藝,而需要重新「復興」、「學習」。因此,當人們可能羨慕著「北歐式生活」時,現代的北歐人,可也正在重新學習「老祖母一代的生活、與自然更親近的生活、更多自給自足的可能、更多手作學習的機會」。

這個世界,無論是北歐還是其它地方,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他鄉」,一切都是比較級,而且,取乎於心的選擇,和生活中的實踐。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與自己的心相呼應的感受。

想過「北歐式生活」嗎? 先從理解它開始,然後無論你人在何地,在限制中都可以做選擇,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選擇,生活,就會變得不一樣。

Untitled

新書抽獎活動:

時間: 周二9月26日上午起至周六9月30日晚間23:59為止

獎品: 《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書籍一本,共會抽出三位幸運讀者

活動辦法: 請到北歐四季的臉書專頁的抽獎發文上,寫下  「你為什麼嚮往北歐式生活?」、或是「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2選1 即可),就可以抽獎囉! (發文會在9月26日上午刊出喔)

 

註: 本文圖片皆取自《我想過北歐式生活》 一書

 

 

 

 

 

 

 

《養心日月談》 – 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

今年春天,李鳳山師父出了新書《養心日月談》。朋友第一時間快遞寄給我新書閱讀,還寄給我限量簽名版 (感動!) 雖然當時讀得很快,但工作也不巧正處於最繁忙之際,一直無暇好好寫一篇文章分享,這會終於放夏天大假,我又重新讀了一次,平順的文字深入淺出,每每停頓三思,裡頭都有大智慧。

書總共分為三大篇章,一開始從最接近生活的修心例子講起,接著聊到練功修身與身心健康的關係,最後則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心物合一,不只獨善其身,也期許藉由練功與傳播正向的力量來兼善天下,一本談養心修身的書,也同時讓人感受到梅門的起心動念與宗旨。

Untitled

「平甩功」,是李鳳山師父與弟子們,在梅門推廣多年的功法。我自己當年是因著對自然療法的興趣,上網搜尋到平甩功,好奇地在家自己甩三十分鐘,就感覺到手上有氣感,練了一段時間後感覺很不錯,回台放假時就報了名去練功,自己很有收穫,接著又把爸媽和弟妹都介紹去,全家一起受益。

猶記課堂上,師兄師姐們再三強調,練功,不可忘了心法,也因此,梅門的養生氣功班也跟想像中的不同,並不是一開始就練功,強調的也不是要有多少招式或功法,而是回到根本,在每一堂課時,都先有一段心法上的討論、靜坐、而後才開始練功。

讀著這本書,我也彷彿重新溫習了一段,「有師父心法陪伴的練功時光」。

書中很多片段,就跟我以前聽師父說道理或是聽師兄姐的心法分享一樣,乍看之下好像很「平常容易」,可是細細咀嚼就會發現,要做到並做好、需要深入的體會與實踐,最好還要加上練平甩功,讓身心和諧合一,一旦真的這麼持續,日復一日的就會發現,身心都多一份篤定、也更加平衡自在。

Untitled

養生,從養心開始

讀這本書,三不五時會從師父舉例的古書文句中,得到新的啟發。

如古代醫書<素問>中說:「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師父在書中將這段話對應到春天的養生之道,做了更多的詮釋:「生而勿殺,就是不管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落實在你生,我也生的行動上。」「春天先捨,夏秋冬才有得…捨是最好的耕耘。」(p52-53) 光是這幾段話,就讓我咀嚼再三,原本看來沒有切身相關的文句,也突然有了新的意義: 原來醫書中寫的就生活與生命的道理,要養身,就要先養心。

李鳳山師父的書

師父也在書中談到教養,提醒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專長,好好地鼓勵孩子擅長的部分,而不是要求孩子什麼都要好。只要鼓勵好的部分,等孩子根基穩固,枝葉繁茂後,其它方面也會開竅,因為「一通百通」。(p85)

這一點,也適用於對待其它人事物: 如果能夠多多鼓勵他人好的部分,張揚「善」的那一面,每個人都更能各盡其材,人與人之間也更能往平和大同的世界邁進一步。

這其實是很深廣的做人道理,養的不只是身體、生活、生命、還是世界的生機。

「一通百通」也是從前在梅門練平甩時,常常聽到的提醒。練功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不要求一蹴可及,而是從根本做起,點滴實踐,細水長流,以練功來說,練著練著,從把一條經脈練通開始,其它也慢慢能通。教養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專注在他好的地方,他就會從這裡暢通起來,找到自己的路,並長成一棵獨一無二的大樹。

李鳳山師父的書(p87)

養身,重在持續鍛鍊

接著,師父提到該如何「真修實煉」 。練功沒有撇步,就是要從身到心,從內到外,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的下功夫。

師父在書中常舉一些中文文句中的妙處, 提醒大家多多體會思考,就會發現處處是智慧與禪意。此刻寫文的同時,我正好也重複地、定睛地看著這句「從身到心」,是啊,我們平常不是都說「身心」「身心」嗎,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不是反過來說,現在仔細想來,也許古人早已體認到,身體的大智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從練身體開始,就能幫助心得到真正的安穩。

平甩也是如此,甩著甩著看似簡單,但是每天規律地甩,無形中就會帶來許多好處。

一如書中所言,我們的身體三天一個小汰換,七天一個大汰換,有在練功的人,其實自己會有感覺,不用等一天三天七天,每一次甩,身體的感覺都不一樣,有時自以為沒什麼事,一甩就發現其實有個部位卡住,甩一甩才鬆開,有時則是電腦用太久肩膀酸痛,甩一甩氣血暢通了就舒服許多,有時則是一早起來頭暈腦脹的,甩個二十分鐘就神智清明重新有了精神。每日平甩,也是與自己的身體多親近一分。規律的甩,病痛就不容易生成,即使是已經有的疾病,也會因此而得到空間修復進而往痊癒的方向走。

空間哪裡來? 就是從把身體練鬆、把心也練出彈性開始啊。

李鳳山師父的書 (p113)

隨時開始都不晚

說到練功,我其實頗為慚愧,因為過去的一年多來,我自己幾乎完全荒廢了練功。

朋友們都知道,我一直是個重視養生的人,一向對自然醫學或功法情有獨鍾,原本我也一直過著頗養生的生活,然而去年夏天突如其來的新工作,其作息不定、工作超載的情況,這一年來將我的作息和習慣整個打亂,僅管心中清楚明白,操勞會讓身心疲累、精力也不如往前,但當人處在忙碌的滾輪中,一個又一個應接不暇的任務就是會讓人無法跳脫,於是就繼續處於一種混亂的惰性中。

因此我完全可以體會,那種忍不住想: 「我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練功?」的狀態是怎麼回事。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睡眠重的不是長度而是品質,品質夠好,睡得少也會精神好,昨晚我就有實際的驗証。

Untitled

這兩週我正好放長假,昨晚心念一動: 何時開始重新練功都不晚,決定睡前重新開始一個好的循環,重拾平甩功,結果原本我放假以來,每天不睡到九點無法起床(起來也是昏昏沉沉的居多),今早七點半就醒了,而且精神明顯好很多,今天早上我一起床又先練功,平甩之外把養生氣功也從頭到尾練一遍,太久沒練的結果就是很慚愧的發現,後面有一兩個動作幾乎有點忘記,還好身體比大腦爭氣,腦子一時想不起來,直接作下去,身體的記憶就自己接起來。

此時再重讀師父的書,特別有感覺,也同時決定,重新開始永遠都不晚,我決定讓平甩功再次成為生活的規律中心。有中心才能抗衡搖擺,有中心才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這也是平甩不只是一種「功法」的體証之一。

不說別的,以前在課堂上就曾親眼見到一位七十幾歲的老爺爺,是快七十歲時受了傷才開始練功,已經練到可以劈腿了呢,可謂越練越年輕的鐵証。

Untitled

這本新書,每篇篇幅都不長,很容易消化吸收,但是細細體會後,會在其中不斷找到深意。

而且本書還有個有趣的特色,就是每一篇都有一個QR碼,可以直接掃描、連結到師父的聲音檔,不想用讀的,就用聽的,我甚至覺得,「用聽的」吸收效果可能更好,因為在這個訊息過量的時代,每天的閱讀量過大,人很容易囫圇吞棗的文字看過就忘,用聽的則不一樣,師父說明心法時,抑揚頓挫,慢慢地說,讓人邊聽也邊跟著慢了下來,建議大家也可以坐下來,眼睛閉上,靜靜地坐著,用心聽,用心體會,哪怕只是五分鐘,一字一句都往心裡去,無形之中就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智慧,我們當時練功也是這樣聽心法的,越聽越有滋味。

Untitled(p186)

本書的最後,有簡單的平甩功圖示,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上網看平甩功的標準示範,配合看書、聽心法和練功,加上練完功後靜坐一下,慢慢啜幾口溫水,就是最好的日常養生之道。

就用這篇遲來的分享文,跟大家分享這本好書。

誠品購書連結
博客來購書連結
金石堂購書連結

一併參考: 2012年寫的回台的身心靈饗宴(一),記錄下和梅門飲食的相遇和李鳳山師父當年的新書<飪養之道>。

*多接近自然、多練功、多靜坐、多讀心法,就對了。
Untitled

《Hygge-練習丹麥幸福哲學》讀後感 + 抽獎活動

幾週前收到三采文化的來信,邀請我推薦這本新書-《Hygge-練習丹麥幸福哲學》。曾經在丹麥住過快兩年的時光,我清楚地記得什麼是Hygge,對我而言,那是一種生活價值觀的日常實踐: 相信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讓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個片刻,都溫馨美好。

Hygge在丹麥是人人朗朗上口的字,倒是這幾年,世界的確像是吹起一陣嚮往Hygge的風潮,光是芬蘭本地,這幾年也翻譯了好幾本名為Hygge的丹麥文書,本本都不同,但是都圍著Hygge打轉,也許,讓日常生活美好的嚮往與實踐,是這個越來越快速運轉、越來越難以掌握的世界中,人們開始最想真實把握的事?

hygge book cover

我翻了一下編輯寄來的書稿,翻到一頁看似簡單、卻讓我「怦然心動」的提案:

「角落」: 裝飾家中時,記得保留「充電空間」,這不是指手機或電腦使用的插座,而是讓自己和家人可以休憩的角落,這裡可給我們安全感,恢復活力。(第130頁)

看到的當下,我恍然大悟,為什麼前一陣子三不五時覺得煩燥,除了工作忙碌之外,回到家的居家空間很小,加上六歲的孩子玩具和物品越來越多,客廳變成遊戲間,沙發上擺滿書和用品,完全沒有了一個自己的「角落」,我覺得沒辦法真正「休息到」,空間的侷促和生活的忙碌,逐漸累積成一種煩燥的情緒,像滾雪球一樣地不斷轉著。

有時候,真的就只是一個簡單的改變和實踐,心靈和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哪怕只是為自己留出一方「角落」。

38

我想起另外一本去年在芬蘭紅了一陣子的書。那是一本教人緩慢生活的書,作者在其中讓我「怦然心動」的一句話大意好像是這樣的:

我們總是期盼著旅行,期盼著脫離日常,殊不知「日常」,才佔了我們生命最大的比重。也許我們不該嚮往著脫離日常,而是該讓日常的每一個細節,都更為美好。(這是我的詮釋和記憶,書中句子怎麼寫的,我早已忘了)。

但這樣的這句話,一直留在我心裡。

如果我們的生活,成為只盼望著旅行、盼望著放假,那麼佔了我們生命最大比重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失去了它的角色與意義。

也許正是這樣的體悟,讓Hygge的理念開始在世界流行起來,也讓越來越多人對它感興趣。

49

原本,在翻看全書之前,我以為作者只是到丹麥各處,去探訪不同人對Hygge的理念與實踐而已,真正翻閱此書時,才覺得很驚喜,因為這本書其實比我原本想像的還要豐富和多面向,不只是舉各式各樣的日常生活實踐範例,也同時對丹麥的文化,做了一些深入淺出的介紹,也許可以說,既可以輕輕鬆鬆地讀過,但也可以從中看到一些社會性的議題討論、丹麥文化的反射、甚至一些Hygge面臨的「挑戰」。

1011_16238

比方,書的一開始,就藉由對不同人的訪談,探討起Hygge文化價值觀的歷史因素,居然跟丹麥這個國家面積不斷縮小也脫不了關係。(p22)

書的最後部分,則提到Hygge的實踐,在同質性高的旅群中運作得最好,因此有時會讓人覺得內向與排外(p198)。這一段看得我點頭如搗蒜,跟我在丹麥居住的經驗吻合。

請別誤會,「排外」不見得是指種族歧視,而是我當時常覺得丹麥人太懂得在彼此之間製造溫馨快樂的氣氛,群體之間「自己人」相處地太融洽,反而就讓「外地人」不是那麼容易融入。然而他們那份Hygge精神,卻又正是最值得推廣與學習的一部分。凡事皆有兩面,無所謂好壞,只是需要了解。

39

對我而言,這本書還帶了了一份親切感,書前書後附上的各種Hygge字彙,和許多日常生活形容Hygge片刻的衍生字,都像是帶我重回了丹麥時光,念著念著,丹麥語的記憶也又回到我的舌尖。

我想,想看Hygge生活提案的朋友,書中確實可以找到很多實例,從家居佈置、到一年四季,無時無刻不是經營Hygge的好時機,甚至附上了幾個Hygge食譜、Hygge手工藝,讓人感受到Hygge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樂趣。

1011_16240

想了解丹麥文化的朋友,也會透過這本書而有些基本的認識。

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參加以下這個抽獎活動,到我的臉書上留言,告訴我「你會想做什麼,讓自己的日常生活更美好?」是每天睡前讀幾頁書,還是整理出自己的「角落」,還是固定慢跑? 分享你的Hygge片刻,或是此後的Hygge宣言,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喔!

獎品: Hygge -練習丹麥幸福哲學 新書一本

抽獎日期: 即日起至下周二晚上(4月11日)台灣時間午夜12點為止,五天的時間

抽獎辦法: 到北歐四季的臉書專頁上留言: 「你會想做什麼,讓自己的日常生活更美好?」

歡迎參加囉!

以下是更多書籍的內頁舉例,跟大家分享 (照片提供: 三采文化)

1011_16244

1011_16241

1011_16239

【抽獎活動】跟隨你的心 – Chao & Eero Jewel

新的一年剛開始,農曆春節又正當頭,新春期間來與大家分享一個抽獎活動,也正好呼應我此時的心情: 新的一年,正是時候重新傾聽自己的心,為自己邁出「心」的一步。

來自台灣的Chao和來自芬蘭的Eero,在2011年時,創造了這個「跟隨你的心」(Follow Your Heart)系列,既是慶祝他們共組的品牌Chao & Eero,於2005的情人節那天成立滿六年,同時也是一份心的宣言: 對珠寶設計的愛、和對夢想的追求,他們都將從此跟隨心的聲音,一同攜手前進。

他們真心的願望,和這個動人的系列,正好在此時此刻,呼應著我的心。

每年的一月份,不知是否因為正好是我的生日月的關係,我總覺得自己特別容易在此時,感受到「心的聲音」。這一陣子的我,常常問著自己: 自己真心愛著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自己生命中真正珍愛的人是哪些? 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該如何,才能夠跟著心走,卻又築夢踏實,無論每日的工作生活有多麼繁瑣,都能不忘初心?

步入了人生的中年,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年輕時也大不相同,終於體會時間沒有永遠,生命不會長存,我們真正能擁有的,只有眼前、當下的這一刻,我多麼希望能夠每一刻都提醒自己: 聽從我的心,跟隨我的心走,因為她真的知道,最適合我的路,無論我的大腦裡有多少的雜音,我要做的只是放掉它們,讓自己有機會聽見「心的聲音」。

於是,當好朋友Chao邀請我舉辦抽獎活動時,我馬上覺得,這就是我此刻心境的寫照!

「跟隨你的心系列」(Follow your heart),可以給朋友、給情人、更可以給自己。我們最初的情人,也許一開始就該先是自己,因為懂得愛自己,才會懂得愛人,能跟隨心的腳步走,才能走出真正心之所向的珍愛人生。

就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一整系列的「跟隨你的心」,是否也呼應了你「心的呼喚」。

2017 – Lovesome

Darling pendant

Chao希望用這個新設計能帶給人新鮮創意,並讓世界更為亮眼美麗。她在夏天盛開的繁花中得到靈感,設計了這個有如片片花瓣疊在一起的心。 有趣的是,我第一眼看見它的聯想,竟然是「北極光」,也許我的心呼應的是此時的北國冬雪,感覺像是看見冬日天空中舞動閃爍的極光。 第二眼看見它,又讓我聯想到貝殼的晶瑩珠光。夏之心,冬之光,海之貝,設計反映的不只是設計者的心,更是觀看者的心之反射。你呢? 它讓你想到什麼?

2016 Onni (Luck)

Darling pendant

芬蘭文中的Onni,指的是「幸運」,由四片心形葉所組成的幸運草,讓人看來就由心中發出微笑。能帶著微笑的心看著世界,幸運其實已經朝你迎來。

2015 Omppu (Apple)

Darling pendant

Lookbook_Omppu and cupid

每年秋天,Chao&Eero都會到自己家附近採蘋果,採擷果實的活動看似微小,卻總為他們帶來大大的快樂,於是Chao設計了藏在蘋果裡的愛心,細微的常常不受到注意,卻又精緻可愛地讓人會心一笑。

其實關於蘋果之心,我還有個動人的故事,是華德福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的,我曾寫在這個部落格裡,故事的名稱叫做「蘋果裡的小星星」:

從前,有一個很想要有孩子的星星,因為一直不能如願而越來越蒼白,直到有一天,天神告訴它,只要你學會等待,你將會有很多很多的孩子。結果那年秋天,蘋果大大豐收並灑了滿地,每顆蘋果裡,都是小星星,孩子們指著天上的星星: 這些一定都是星星的小孩,從此之後,每一顆流星,都為蘋果帶來星星的孩子。

這個故事,讓我從此吃起蘋果,都是不同的滋味。 看著蘋果之心,我感受到一份豐盛的滿足,和甜甜的溫暖。

2014 Cubid – 愛神

Darling pendant

這個設計,來自一種芬蘭夏日常見的植物: 薺菜。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常被稱為「牧人的錢包」的倒三角形角果中間,其實看來像是「愛神的箭」。Chao 用她細微的感受力與觀察力,設計了這個作品,讓人感受到一份對自然的愛,與和諧。

2013 Darling – 親愛的

Darling pendant

兩顆緊緊結合的心,有如翅膀,正準備向前飛翔。兩顆心靠在一起,成為彼此的扶持,可以飛得更高、更遠、更穩。那是愛的力量。對於Chao與Eero而言,這也是他們兩顆心合而為一的設計宣言。

2012 Heart and Love

HEARTpendant

LOVE earrings

這是由Chao的先生Eero所設計的作品: 象徵心的項鍊,象徵愛的耳環。靈感來自街頭藝術與塗鴉。

2011 Passion (熱情)

Darling pendant

2011年,在跟隨你的心系列開始之際,Chao與Eero分別設計了代表自身設計語言的一個作品,彼此不同,又相呼應。 Chao的作品,淺淺地彎成一個弧度的心,有如藏在心底深處的熱情,若隱若現,將語又未語,要專心凝視,用心感受,才體會得到。

2011 Strength (韌性)

Strength/ small pendant

同是2011年的作品,當Chao的作品內醞女性的柔美時,Eero的心則展現不屈不撓的陽剛氣息。剛柔並濟的2011年系列,是他們以設計對話、呼應、成長、攜手前行的印記。

「跟隨你的心」系列,不同的年份,展現了對愛的不同詮釋,同樣的,是一份從心出發的真誠設計,我可以從每一個作品中,看見那份心意,也從中聽見自己心的聲音。

一如Chao & Eero所言: 「如果你真心相信某件事,你就應該很努力地去實現它。跟隨你的心,你一定會找到屬於你的路。」

我從他們的設計之路上,一路看見這句話的真心實踐,這個系列也如此提醒著我: 不忘初心,相信自己的心。

今年除夕的那一天,我就帶著2017年的Lovesome出門,讓它在我的胸前閃亮著,這也將會是我常戴的項鍊,因為它呼應著我的心: 「跟我一起走」。

Untitled 欣賞完作品,就是抽獎活動啦!

抽獎獎品: 「跟隨你的心」系列最新項鍊Lovesome

活動時間: 即日起至2月2日週四台灣午夜時間23:59為止

活動辦法: 請至北歐四季臉書頁的活動貼文下回覆以下問題 (擇一回覆即可)

1 你最喜歡「跟隨你的心」系列中的哪一個作品? 為什麼呢?

2 新年新希望,有沒有什麼「跟隨你的心」而許的願望,想跟大家分享呢?

看著這個系列,分享你的願望,相信也更容易有成真的力量呢!

在此祝大家新春快樂,幸運中獎!

抽獎活動進行的同時,在2月15日之前,用這個折扣碼Scandi15在Chao & Eero的網站上購物(任何系列皆可),都可享有15%的折扣喔! 想為自己或情人添一個小禮的朋友,請把握機會喔!

Lookbook_Onni

 

Chao & Eero 官網

Chao & Eero Facebook Page

北歐四季抽獎頁

【使用分享】來自瑞典&台灣的設計餐具 – Bonnsu寶貝碗

幾個月前,收到Bonnsu兒童設計餐具-寶貝碗(Miniware)的邀請試用,試用後也真的很喜歡,就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體驗。

Bonnsu是個來自瑞典&台灣的餐具設計品牌,品牌的背景是一對身為設計師的瑞典爸爸&台灣媽媽,自己有了新生寶貝後,希望能創造出環保、具設計感、又具實用性的兒童餐具,結合台灣媽媽的姓(Su),和瑞典爸爸的姓(Bonnier),設計品牌Bonnsu就此誕生。

Bonnsu2
(圖片來源: Bonnsu)

Continue reading “【使用分享】來自瑞典&台灣的設計餐具 – Bonnsu寶貝碗”

【好書推薦】跟孩子一起學養生: 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漫畫版)

上個月收到出版社朋友送我的兩本書,花了點時間讀過,覺得很有趣,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一本是由吳清忠先生所寫的「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另一本是由他和他當中醫的兒子吳嘉維共同撰寫的、專讓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人體使用手冊」漫畫版

「人體使用手冊」這本書,我想對中醫和養生有興趣的朋友來說都不陌生,當年第一本(2009)剛出版時,我記得曾造成一股「敲膽經」的旋風,也是我接觸市面上中醫養生書籍的啟蒙書之一,它對我最直接的影響力,除了深入淺出的讓我對中醫養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外,還讓我接著又繼續買了十幾本相關書籍,到現在書櫃上的這些養生書,我一本都還捨不得賣出或送人,總覺得這是一輩子與中醫學問的連結,也是一輩子的參考書。

今年,吳清忠先生再出「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裡頭除了介紹他近年來在中醫科學化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提供一些簡易的按摩方式,幫助大家更能維持&或讓身體回復健康。

翻閱這本書時,我邊翻邊點頭,因為有不少實用的養生方式,其實都跟我自己這幾年來的做法相呼應,有的還跟我的中醫師說得一模一樣。

Untitled

日常生活的簡易按摩

比方,現代人常一整天看著電腦或手機工作,眼睛容易疲勞老化,兩年前我去看中醫師時,他就教我一招: 可以天天用食指關節處,在眼睛的上下眼緣處,從中間到旁邊按摩,還記得他跟我說,「你一次按五十下,有時間就做,會發現眼睛視力越來越好,眼睛也越來越明亮。」我在書中,就看到一模一樣的建議!

有沒有效呢?! 坦白說我並不是每天或常常會記得做,但是,有做就有效,而且很明顯,如果當天一直看著電腦,按摩起來就會感覺比較痠痛(顯然經絡塞住的地方也多),但如果當天一整天都在戶外接觸大自然、運動,按摩起來就覺得很輕鬆,至少我確實體驗到,我們的身體經絡狀態,每天都跟著我們的生活狀態在微調,有沒有照顧到身體、有沒有保養它,長期下來,的確會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又從這本書裡,學到一個以前不知道的眼部按摩方式: 就是從眼睛晴明穴往上,一直按摩到額頭髮際處,同樣可以舒通眼部附近的經絡。實際實驗結果,真的有感覺喔! 我相信,兩種按摩方式加在一起,的確是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隨手都可以做的眼部保養(當然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恆心和毅力!)。

此外,書中也建議大家,要每日梳頭,這一點我也很有體會。

Untitled

幾年前,一個好朋友送我一把牛角梳,說她自從天天梳頭梳一年後,白頭髮都不見了。我自己也感覺到,每天梳頭的同時,好像也同時在梳理塞在頭部的很多思緒,白頭髮有沒有變少我不敢說(本來也沒有很多嘛,呵),但是梳頭通經絡,這一點感受很明顯。

沒睡飽覺、特別疲累、明顯氣血不足時,梳頭通常比較會有「痛點」,反之,梳頭感覺就很輕鬆,因此每天梳頭的同時,都可以從中感覺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書中標明清楚經過頭上的幾條經絡線,大家可以邊梳邊參考,哪邊有點痛,就是那條經絡不通了,要多梳幾下,並配合按摩囉。

此外,書中也介紹了其它的簡易按摩法,例如心包經按摩、推背等。書中教的心包經按摩方式,十分簡單易懂,我試了一下,非常喜歡按摩心包經的感覺,而且就在手臂上,很容易自己天天做。

至於推背,需要有另外一個人幫忙,因此我還沒嘗試過,倒是我本來就常幫孩子捏脊,這也是中醫師教我的,說常常捏,孩子抵抗力就會好。每當我家孩子感冒發燒,我就在他身上擦一點植物油,或加上可增強抵抗力的精油,幫他捏脊按摩,捏著捏著,孩子舒服放鬆,就睡著了。有時,身邊剛好什麼油也沒有,就什麼都不用擦,單捏脊也是有效的。

記得有一回,我們全家到墾丁玩幾天,一南下,阿雷就突然開始在半夜發高燒,還好他大白天精神都很不錯,所以我們不是太擔心,只是觀察到他燒燒退退的,尤其一到夜間就燒起來。

我們家的育兒習慣是,孩子發燒時不用藥抵制,只給他自然的療法,幫他捏脊按摩。那幾個夜晚,每當阿雷因為發燒不舒服而醒來,就是在媽媽的捏脊按摩中,再次放鬆沉沉睡去。原本預約了數天後回台北找醫生看診,但人還沒回到家,他的燒已完全退了,倒是背後出了一些淡淡的疹子,這才知道,果然碰上猜想中的「玫瑰疹」。當時我真心感謝古代中醫知識流傳至今的智慧,讓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最自然又簡單的方式,幫孩子保養健康、增強抵抗力。

從小捏到大的經驗,我確實相信,人體背後的兩條膀胱經,有重要的排毒和保健功用。

這些實用的經絡按摩方式,在書中都有詳細的圖示說明,除此之外,書中也包括了一些人體自癒的基本觀念介紹,和一些病因實例的探討,從乾癬到哮喘如何改善,再到經常甩手可免病氣入侵(練平甩功練兩三年的我,這一點體會深刻啊),還有感冒流鼻涕都是身體在排寒等,這些觀念和實際上的應對做法,我相信都會對相信身體自癒力的朋友們很有幫助。

【漫畫版】康康虎幫忙教孩子養生

接著,我好奇地打開人體使用手冊的漫畫版,想看看這本漫畫如何教孩子養生。

原來,漫畫的主角是一隻超愛養生的小老虎,名叫康康虎,從小就對中醫養生很有興趣,來到人類社會後,住進有兩個小孩的家中,邊觀察他們生活中不好的習慣,邊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建議他們改善。

我拿我家阿雷來作實驗,跟他一起在沙發上坐下,開始翻起這本「養生漫畫」。

Untitled

裡頭一共分十章,包括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心吃冰傷心臟等…一直到兒童視力保健、生氣的規則。 五歲的阿雷,非常有興趣,每聽完一章,他都會說還要繼續聽,原本我只打算一次講一兩章就打住,分多次講,結果因為他聽的津津有味,我們頭一次翻開書就直接講了六章。

也許是因為,阿雷有個喜歡「健康養生」的媽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下就有些「健康意識」,看到書中康康虎的教導,我們母子常會互相應和,比方康康虎教到吃冰對身體不好,阿雷就會說,「所以我平常也不吃冰,但是偶爾吃可以對不對?」呵,沒錯。即使他想吃冰,也會說,「我知道,要小口小口,不冰的時候才吞下去。」

看到康康虎在教疏通經絡,我也會趁機跟他說: 現在你知道媽媽為什麼常常幫你捏脊,而且很有用,對不對? 「嗯!」阿雷認真的點點頭。

有些他已經知道的東西,康康虎就好像再幫他複習一次一樣,對媽媽我來說,則是「你看,康康虎也這樣說」,似乎讓他又更進一步了解,媽媽的「日常養生教導」背後的原理。

有時,他還會三不五時地自己拿來運用,比方有一次,爸爸想幫阿雷在沙拉裡找鳳梨,直接就把筷子放到阿雷的碗裡攪啊攪,阿雷馬上哇哇叫: 「康康虎說不可以這樣啦! 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到人家的碗裡面去攪東西。」我笑了,才講過一次「公筷母匙」的章節他就記住了,可見「漫畫養生書」對這年紀的小孩,是有效果的。

Untitled

在漫畫養生的內容最後,還有附幾十頁的「親子手冊」,針對每一章的內容,再詳細跟父母解說。

比方脊椎側彎,其實也跟愛生悶氣有關,手冊中就教父母,如果小孩子愛生氣,該用什麼方式幫忙疏通,從身體的照護出發,聊到心理健康對孩子的影響,讓孩子在每一次的失敗中,明白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孩子面對世界的韌性與彈性越強,越不容易有不必要的壓力或自我要求,身體,也就會更放鬆、更健康。

兩本有趣的養生好書,一本大人看,一本爸媽和孩子一起看,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囉。

博客來連結:

「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

「人體使用手冊」(漫畫版)

 

 

將孩子養成「創意無限的幽默咖」! – 賴馬家的52週生活周記

最近我又讀了一本賴馬的新書:「賴馬家的52周生活周記」。

在讀之前我就很好奇,這麼一個在圖畫中用各種細節、在幽默中讓人會心一笑又帶來啟發的繪本作家,家庭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

讀了以後的結論是: 這真是個放鬆、創意、又幽默的家庭啊! 難怪孕育出的繪本也帶著這樣的特質!

我想,讀這本書,會讓爸媽們覺得很「安慰」,因為: 育兒很忙碌,手忙腳亂是正常的(看,賴馬家也一樣啊)

家裡亂亂的也是正常的(這表示孩子可以更自由發揮手作啊! 賴馬說,房子只是身外之物,真的…)

小孩「亂講一通」或是自己變出不合實際又奇妙的組合,更是值得鼓勵的 (這也在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意啊!)

光是看到賴馬夫妻「扮奧客」,對於小孩玩家家酒時捧上的「牛奶冰淇淋」、「草莓冰淇淋」說「這太普通了!」,反而對「香腸冰淇淋」說「這個太棒了!」就讓我拍手叫好! (第212頁)

IMG_9298

然後我在好玩又好笑的圖文細節裡,看到這句具有「總結性威力」的句子。

「一點一滴的將孩子灌注成創意無限的幽默咖,是我們家教養的重要目標。」 可不是嗎?! 也許我們都該想想,孩子的未來真正需要的能力,是什麼?

對我而言,絕對不是智識,而是人格特質。

終有一天,無論他們懂什麼知識、或是會不會什麼技能,他都要去走自己的人生。在無法預期的人生裡,再厲害的高材生也一樣會碰到失敗與低潮,這時候,什麼樣的能力能派得上用場呢? 不就是「創意」和「幽默」嗎?!

當孩子能對困境幽默以對,再重的挫折,也能輕輕的放下。當他有創意,再大的危機,他也一定能想出適合自己的解法。

於是,在讀完這本真實又輕鬆的育兒周記後,讓人體會到,育兒的撇步不是焦急著針對各種問題,找出一百分的解答,而是學習在心態上放輕鬆,帶著孩子一起過生活,對每一個(忙碌又混亂)的細節幽默以對、欣賞那每一句迸發著想像力的童言童語,因為這些都是一去不回的童年時光,甚至接受自己的「平凡」(我們偶爾都是會暴走的爸媽,看,賴馬家也是喔!)。

只要我們學著「放鬆心情」、「創造讓孩子可以動手發揮的環境」、甚至不用刻意去「教」,孩子想學的時候,你自然會感受得到(或是他們自己會來要求)。

尤其,在這個忙碌的時代裡,「不做」比「做」要難,「放輕鬆」也比「努力」更難,然而,創意與幽默,卻必須來自這些放手與輕鬆的時刻啊!

IMG_9052

書中,也讓我看到很多似曾相識的場景,比方,不教孩子畫畫,只準備好畫具,讓孩子自由發揮; 或是看到賴馬的小女兒小滴,說m 是躺著的3,也讓我會心一笑。

因為我們家也是這樣的,不刻意教孩子畫畫或寫字,單純欣賞他筆下的美好, 所以阿雷自發性寫出的「s」字母常常是「躺著」的。但我覺得,「他不是在寫字,他可是在畫圖呢!」我很珍惜這個年紀,孩子自然想嘗試的動機,和每一個動手呈現的創意。這些時刻,將來可不會重來一次喔!


IMG_9162

在書中看見賴馬家與我們家的一些小呼應,竟也讓我在心中有著一種安慰,同時覺得,台東和芬蘭的心理距離,原來並不「遙遠」,無論身處何地,家長都可以用自己相信的教養方式來教孩子。
想將

孩子一點一滴養成「創意無限的幽默咖」嗎? 翻翻這本書,相信你也會有所體會,與孩子一起笑到翻的時刻,就是最美的生活細節,也會是未來孩子面對人生的能量。

*《賴馬家的52周生活周記簿》: http://bit.ly/1KMJzSk

* 20年經典重現三繪本,首刷加贈【手工書達人王淑芬-一張紙變立體卡DIY材料包】: http://bit.ly/賴馬20年經典重現

影子怪獸,讓人學習跨越「想像的害怕」

我一直喜歡賴馬的書。第一次讀到他的兒童繪本,是2003年。

當時的我剛移居芬蘭,對芬蘭兒童文學起了莫大興趣,自己跑去芬蘭出版社毛遂自薦想幫忙推廣介紹兼翻譯之餘,還不忘「順手」把台灣的好繪本帶上桌文化交流一下,也想讓芬蘭人見識一下,我們台灣繪本也是很棒的喔! 當時被我帶上桌的,就是賴馬的「帕拉帕拉山的妖怪」、和「早起的一天」。

許多年後,我真的因緣俱足了翻譯了一本芬蘭繪本,同時也成為一個小男孩的媽媽。這兩本賴馬的繪本,自然成為我們母子床邊故事的讀本。

「早起的一天」,讀來總讓人彷彿進入一個和樂又充滿朝氣的世界,我喜歡帶著阿雷一起,欣賞書中的各個角色,感受三代同堂的親情與歡樂。

「帕拉帕拉山的妖怪」,則讓人看見我們心中的妖怪,原來可能都只是「小小的影子」而已。書中的白豬魯魯,被夜裡的妖怪影子嚇跑,全村也因此不得安寧,最後才發現原來「妖怪」,只是兩隻小豪豬的影子嘛!
IMG_9292

讀完書後,我們母子就三不五時會玩起「影子實驗遊戲」: 打開客廳的光源,伸手在牆上映出手的影子,有時靠近一點,有時站遠一點,觀察影子的大小有什麼不一樣,就是好玩的生活遊戲!

走在戶外陽光下散步時,我們也看著影子,有時影子好長,有時影子好短,阿雷會追著媽媽的影子跑,或是讓媽媽追著他的影子。

影子的存在如此真實,然而影子又不代表真實,這樣的體驗,讓影子成為「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即使從此遇見如書中一般嚇人的「影子」,也不用覺得「可怕」,因為「影子」可以變大,當然也可以縮小,一如很多我們自以為「可怕」的事物一樣,也許我們怕的,一直都只是個「影子」。

IMG_9294

從此,阿雷如果害怕的時候,我總是告訴他,「你記不記得帕拉帕拉山的妖怪裡那個好可怕的妖怪影子,其實只是兩隻小豪豬,一點都不可怕對不對,這件事也是一樣喔!」

依此類推,如果他遇見不喜歡吃的菜餚,我也會告訴他: 「你記不記得上次你也很不想吃新的菜,結果嘗一口後好好吃喔,要不要試試看啊?」

我試著從「影子」經驗出發,讓阿雷體驗所有想像與實際的不同,雖然不見得每次都會成功(因為小孩不見得每次都捧場啊!),然而共同閱讀「影子妖怪」的體驗,卻讓我們母子都有機會,試著一次又一次地,跨越想像中的「害怕」與「不喜歡」,發現讓人驚喜的「真實」。

我想,育兒也是如此的吧! 無論是爸媽還是孩子,我們都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細節裡,既體驗著真實,又挑戰著自己的想像,每一日的生活,也因此呈現各種趣味。
* 20年經典重現三繪本,首刷加贈【手工書達人王淑芬-一張紙變立體卡DIY材料包】λ>> http://bit.ly/賴馬20年經典重現

*《帕拉帕拉山的妖怪》http://bit.ly/1KMJf6nλ

*《早起的一天》http://bit.ly/1VG5xamλ

推薦好書 – 成為母親之後

今天要跟大家推一本好書: 「成為母親之後」(羽茜著&時報出版)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認識羽茜。

然而,光是聽到這本新書的名字,就已經吸引了我,已經成為母親的我。

也許是因為,我也有著許多,「成為母親之後」的心情,有許多曾經寫下卻成為從未正式發表的日記,也有許多在育兒的瑣碎中來不及寫出的心情,在讀著這本書的同時,一點一滴都重新回到我的心裡。

IMG_5593

Continue reading “推薦好書 – 成為母親之後”

推薦好書- 被禁止的事 | 與其只說「不可以」,不如一起思考「為什麼」!

今天要向各位朋友推薦一本很棒的好書: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IMG_3357

我和本書的作者羅怡君,因為正好有共同的朋友,讓我很幸運地有緣拜讀她的第一本書刺蝟媽媽和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當時閱讀她的文章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覺得她真是思緒敏捷清楚又非常認真,雖然我們未曾謀面,然而透過網路無國界的交流,我也三不五時得以在網上閱讀她精彩的文字與認真的教養體現。

以書與文字會友,我們就這樣從素不相識,成為臉書上的「筆友」,這回特別感謝怡君跨海送我這個筆友一本她的新作,拜讀之後,除了繼續讚嘆她的思考能力外,也非常佩服她,總是能從生活中的小細節中,一步又一步地引導孩子一起思考,對於孩子每一個關於「為什麼不可以」的疑問,她從不敷衍帶過,而是認真地跟孩子一起想,有時孩子直覺性的回答,甚至更直指問題的核心,也讓成人有所學習。

對我而言,看著書中這對母女一個又一個的思考與互相學習的過程,真是讓人佩服又深具啟發。

相較之下,我在這方面算是個「懶媽」,對於家中這個四歲多快滿五歲的皮蛋男孩,別說是跟他一起思考「為什麼不可以」了,我只覺得自己用「不可以」的次數根本是與日俱增。我很佩服怡君在養育孩子時對思考的堅持、與引導孩子、和孩子共同討論的耐心,這些都是我遠遠不及的,而這本書,正好適時給我一個提醒。雖然我在日復一日的育兒生活中,還是很難完全不說「不可以」,至少我開始一邊說一邊開始想到她在書中思考著的那些生活大小事,突然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啟發。

其實,別說年幼的孩子了,只要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人一旦開始逐漸獨立,越長越大,許多別人說的「不可以」都會逐漸失去真實的意義,唯有真實了解思辨「為什麼不可以」,我們才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認同的價值觀與答案。

而這本書,就是這樣既「小」也「大」,從在家裡、關於自己的事出發,到在學校、在生活周圍發生的事,再到在電視裡看到的事。

為什麼大人可以,孩子不行?
老師沒說不行,就可以做嗎?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嗎?
對不起之後,一定要沒關係嗎?
不想跟他玩,就是霸凌嗎?
不想讓別人難過,如何說不?

這些,都是書中的舉例,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大事,都是思考的起點。不止是被禁止的事,也包括該鼓勵的事,還包括更多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常規」,仔細想來,裡頭都有很多的問號,而這些,都是孩子會問「為什麼」的事。

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會那樣。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反映出一個大世界,在與孩子一同探討的過程中,不僅更了解孩子,其實也在建構孩子的社會價值觀與世界觀。父母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每當孩子問我「為什麼」時,其實都在重新給我機會,再次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命的道理。

我開始體會,與其只是常常說「不可以」,或許該多跟孩子一起思考「為什麼」。

而書的一開始,就讓我很感動。

怡君在自序「社會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中說:「因為你,我決定成為全世界最自私的人。我想要你快樂,所以你身旁的人不能悲傷… 我希望你能放心地相信別人,不需要小心拿捏分寸,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你才會一點也不覺得孤單。一切都是因為你,要你好,就要別人一起好。… 」

讀著讀著做媽的我眼眶就含淚了,全書讀到最後,看到她努力地和孩子一起思考著這兩年來讓社會不太平靜的新聞和議題,讀到她在鼓勵孩子的正義勇氣和教孩子自我保護之間的平衡拿捏與掙扎,無一不是現代父母每日要面臨的課題,而怡君在每一則新聞背後,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用深愛孩子的心,不厭其煩地讓孩子從小就慢慢建立自已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

我確實也跟著相信,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就是從小讓孩子慢慢成為為一個懂得付出、關心社會、又能尊重自己、勇敢獨立思考的個體。

因為只有大家好,世界好,我們才會一起好。連一個孩子對環境都有影響力,更別說是我們成人,沒有一根小草的力量應該被忽視,很多時候,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我們更該從自己做起,從心到行動,不去忽視每一個正面的力量。

而我除了欣賞書中的思辯外,也最感動於其中所蘊含的這份正面力量,這是來自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深厚又清晰,正透過這樣一本書,想像漣漪一樣地不斷延伸到這個社會。

有興趣的朋友,去翻翻這本書吧,思考的啟發,正面的力量,都在這本用心又精彩的好書裡!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