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日月談》 – 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

推到 Twitter!
推到 Plurk!

今年春天,李鳳山師父出了新書《養心日月談》。朋友第一時間快遞寄給我新書閱讀,還寄給我限量簽名版 (感動!) 雖然當時讀得很快,但工作也不巧正處於最繁忙之際,一直無暇好好寫一篇文章分享,這會終於放夏天大假,我又重新讀了一次,平順的文字深入淺出,每每停頓三思,裡頭都有大智慧。

書總共分為三大篇章,一開始從最接近生活的修心例子講起,接著聊到練功修身與身心健康的關係,最後則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心物合一,不只獨善其身,也期許藉由練功與傳播正向的力量來兼善天下,一本談養心修身的書,也同時讓人感受到梅門的起心動念與宗旨。

Untitled

「平甩功」,是李鳳山師父與弟子們,在梅門推廣多年的功法。我自己當年是因著對自然療法的興趣,上網搜尋到平甩功,好奇地在家自己甩三十分鐘,就感覺到手上有氣感,練了一段時間後感覺很不錯,回台放假時就報了名去練功,自己很有收穫,接著又把爸媽和弟妹都介紹去,全家一起受益。

猶記課堂上,師兄師姐們再三強調,練功,不可忘了心法,也因此,梅門的養生氣功班也跟想像中的不同,並不是一開始就練功,強調的也不是要有多少招式或功法,而是回到根本,在每一堂課時,都先有一段心法上的討論、靜坐、而後才開始練功。

讀著這本書,我也彷彿重新溫習了一段,「有師父心法陪伴的練功時光」。

書中很多片段,就跟我以前聽師父說道理或是聽師兄姐的心法分享一樣,乍看之下好像很「平常容易」,可是細細咀嚼就會發現,要做到並做好、需要深入的體會與實踐,最好還要加上練平甩功,讓身心和諧合一,一旦真的這麼持續,日復一日的就會發現,身心都多一份篤定、也更加平衡自在。

Untitled

養生,從養心開始

讀這本書,三不五時會從師父舉例的古書文句中,得到新的啟發。

如古代醫書<素問>中說:「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師父在書中將這段話對應到春天的養生之道,做了更多的詮釋:「生而勿殺,就是不管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落實在你生,我也生的行動上。」「春天先捨,夏秋冬才有得…捨是最好的耕耘。」(p52-53) 光是這幾段話,就讓我咀嚼再三,原本看來沒有切身相關的文句,也突然有了新的意義: 原來醫書中寫的就生活與生命的道理,要養身,就要先養心。

李鳳山師父的書

師父也在書中談到教養,提醒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專長,好好地鼓勵孩子擅長的部分,而不是要求孩子什麼都要好。只要鼓勵好的部分,等孩子根基穩固,枝葉繁茂後,其它方面也會開竅,因為「一通百通」。(p85)

這一點,也適用於對待其它人事物: 如果能夠多多鼓勵他人好的部分,張揚「善」的那一面,每個人都更能各盡其材,人與人之間也更能往平和大同的世界邁進一步。

這其實是很深廣的做人道理,養的不只是身體、生活、生命、還是世界的生機。

「一通百通」也是從前在梅門練平甩時,常常聽到的提醒。練功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不要求一蹴可及,而是從根本做起,點滴實踐,細水長流,以練功來說,練著練著,從把一條經脈練通開始,其它也慢慢能通。教養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專注在他好的地方,他就會從這裡暢通起來,找到自己的路,並長成一棵獨一無二的大樹。

李鳳山師父的書(p87)

養身,重在持續鍛鍊

接著,師父提到該如何「真修實煉」 。練功沒有撇步,就是要從身到心,從內到外,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的下功夫。

師父在書中常舉一些中文文句中的妙處, 提醒大家多多體會思考,就會發現處處是智慧與禪意。此刻寫文的同時,我正好也重複地、定睛地看著這句「從身到心」,是啊,我們平常不是都說「身心」「身心」嗎,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不是反過來說,現在仔細想來,也許古人早已體認到,身體的大智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從練身體開始,就能幫助心得到真正的安穩。

平甩也是如此,甩著甩著看似簡單,但是每天規律地甩,無形中就會帶來許多好處。

一如書中所言,我們的身體三天一個小汰換,七天一個大汰換,有在練功的人,其實自己會有感覺,不用等一天三天七天,每一次甩,身體的感覺都不一樣,有時自以為沒什麼事,一甩就發現其實有個部位卡住,甩一甩才鬆開,有時則是電腦用太久肩膀酸痛,甩一甩氣血暢通了就舒服許多,有時則是一早起來頭暈腦脹的,甩個二十分鐘就神智清明重新有了精神。每日平甩,也是與自己的身體多親近一分。規律的甩,病痛就不容易生成,即使是已經有的疾病,也會因此而得到空間修復進而往痊癒的方向走。

空間哪裡來? 就是從把身體練鬆、把心也練出彈性開始啊。

李鳳山師父的書 (p113)

隨時開始都不晚

說到練功,我其實頗為慚愧,因為過去的一年多來,我自己幾乎完全荒廢了練功。

朋友們都知道,我一直是個重視養生的人,一向對自然醫學或功法情有獨鍾,原本我也一直過著頗養生的生活,然而去年夏天突如其來的新工作,其作息不定、工作超載的情況,這一年來將我的作息和習慣整個打亂,僅管心中清楚明白,操勞會讓身心疲累、精力也不如往前,但當人處在忙碌的滾輪中,一個又一個應接不暇的任務就是會讓人無法跳脫,於是就繼續處於一種混亂的惰性中。

因此我完全可以體會,那種忍不住想: 「我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練功?」的狀態是怎麼回事。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睡眠重的不是長度而是品質,品質夠好,睡得少也會精神好,昨晚我就有實際的驗証。

Untitled

這兩週我正好放長假,昨晚心念一動: 何時開始重新練功都不晚,決定睡前重新開始一個好的循環,重拾平甩功,結果原本我放假以來,每天不睡到九點無法起床(起來也是昏昏沉沉的居多),今早七點半就醒了,而且精神明顯好很多,今天早上我一起床又先練功,平甩之外把養生氣功也從頭到尾練一遍,太久沒練的結果就是很慚愧的發現,後面有一兩個動作幾乎有點忘記,還好身體比大腦爭氣,腦子一時想不起來,直接作下去,身體的記憶就自己接起來。

此時再重讀師父的書,特別有感覺,也同時決定,重新開始永遠都不晚,我決定讓平甩功再次成為生活的規律中心。有中心才能抗衡搖擺,有中心才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這也是平甩不只是一種「功法」的體証之一。

不說別的,以前在課堂上就曾親眼見到一位七十幾歲的老爺爺,是快七十歲時受了傷才開始練功,已經練到可以劈腿了呢,可謂越練越年輕的鐵証。

Untitled

這本新書,每篇篇幅都不長,很容易消化吸收,但是細細體會後,會在其中不斷找到深意。

而且本書還有個有趣的特色,就是每一篇都有一個QR碼,可以直接掃描、連結到師父的聲音檔,不想用讀的,就用聽的,我甚至覺得,「用聽的」吸收效果可能更好,因為在這個訊息過量的時代,每天的閱讀量過大,人很容易囫圇吞棗的文字看過就忘,用聽的則不一樣,師父說明心法時,抑揚頓挫,慢慢地說,讓人邊聽也邊跟著慢了下來,建議大家也可以坐下來,眼睛閉上,靜靜地坐著,用心聽,用心體會,哪怕只是五分鐘,一字一句都往心裡去,無形之中就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智慧,我們當時練功也是這樣聽心法的,越聽越有滋味。

Untitled(p186)

本書的最後,有簡單的平甩功圖示,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上網看平甩功的標準示範,配合看書、聽心法和練功,加上練完功後靜坐一下,慢慢啜幾口溫水,就是最好的日常養生之道。

就用這篇遲來的分享文,跟大家分享這本好書。

誠品購書連結
博客來購書連結
金石堂購書連結

一併參考: 2012年寫的回台的身心靈饗宴(一),記錄下和梅門飲食的相遇和李鳳山師父當年的新書<飪養之道>。

*多接近自然、多練功、多靜坐、多讀心法,就對了。
Untitled

歐迎加入北歐四季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更多生活思考
北歐四季 on Facebook
Twitter It! Plurk this! Share to Facebook!

If you enjoyed this post, please consider to leave a comment or subscribe to the feed and get future articles delivered to your feed reader.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