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論壇,在夏日長假促進社會對話 -SuomiAreena

芬蘭論壇(SuomiAreena)是個每年七月在波里市(Pori)舉辦的公眾論壇,連續五天在城市各街角、公園、咖啡廳、廣場、購物中心、甚至教堂等地舉辦數百場,並與歐洲著名Pori爵士節同時舉辦,強調在輕鬆的氛圍下,討論影響芬蘭未來的多元議題,例如城鄉差距、健保制度、教育國際行銷,青少年的未來、人工智慧、國防政策、英國脫歐等。

SuomiAreena Puuvillassa 2014(Photo source:  Johanna Sjövall/Staart Agency)

芬蘭論壇的創始人,覺得夏日一個月的長假,正適合鼓勵全民對話。2006年初辦時,只有25場活動,500人參加,2018年則有約兩百場活動,超過67000民眾參與。講者也來自各行各業,例如政治人物、音樂家、作家、廚師、運動員、企業家,也有國外貴賓、Youtubers等。同時,孩子也有機會參與,今年一間教育遊戲公司Fun Academy,就邀請三至九歲的兒童參加太空人研習營,既用太空主題做科學實驗、從中學習團隊溝通技能,也可與各行各業的著名專家,針對人工智慧、媒體素養、再生能源、教育與人生等主題對話。

SuomiAreena Puuvillassa 2014
(Photo source:  Johanna Sjövall/Staart Agency)

過去曾有國會議員,整批坐飛機來跟民眾討論重大議題,隔日再坐飛機回去投票表決,也曾有人道救援組織在現場搭帳篷,讓人們親身體驗難民處境以促進議題討論。今年則多出讓民眾上台發表演說的場域,並舉辦冰球慈善活動、及國會議員對娛樂圈名人的足球賽。無論是活動或論壇,都試著打破社會籓籬,促進思辨對話與分享交流。

Untitled
(photo source: Greenpeace Finland)

文字: 凃翠珊 Tsui-Shan Tu

圖片: Suomi Areena、Fun Academy

Suomi Areena: https://suomiareena.fi/in-english

*原文刊載於Shopping Design雜誌2018年8月號

姆米杯瘋狂日記事

昨天,8月9日,是芬蘭國寶作家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的生日,於是設計品牌Arabia推出「只賣24小時」的限量姆米杯,來慶祝這個日子。一個行銷活動,造成芬蘭人為之瘋狂搶購,也造成許多爭議,成為昨日芬蘭社交媒體上最大的話題。

Untitled

我其實是一直到前一天晚上才注意到這個新聞,開賣當下,馬上上網訂購,結果是網站根本進不去,就算等到正常進去了,每一步都要等很久,快結帳時,又被網站踢出來。忙了20分鐘我也不想再試了,決定睡覺去。

第二天我早起,正好我們城市有Iittala的專賣店,七點開賣杯子,我六點二十五分到,前面已經排了六十個人。店員拿了莓子口味的甘草糖請排隊的民眾吃,快七點時,我後面的人潮已經排了兩倍長 (看圖)。

Untitled

Untitled

第一個買到的民眾出來時,大家為她鼓掌慶祝,結果她竟然說: 「我半夜一點就來排了!」(也太瘋狂)

我大概排到7.25分就買完結帳出來,買了一個給自己,一個給媽媽。算一算,排隊到買完總共時間一小時,還可以接受。後來聽說,全芬蘭最後一個限量姆米杯在當日早上十一點多賣出。由於赫爾辛基市中心有兩間店,是凌晨就開賣,據說還有人半夜在那裡排隊兩小時哩。

瘋狂排隊本身只是一個現象,那麼爭議在哪裡呢?

Untitled

首先,網站無法負荷即時流量,造成很多民眾好不容易等到可以按下訂購鍵,甚至到了付錢的階段,卻突然進不去,或直接被網站踢出來,或是等了一個小時好不容易買到要付帳時,卻被通知賣光了…最後,在網站上能否買到,完全靠運氣,十分不公平。
再者,姆米杯一個29.9歐元,規定一個人最多只能買六個,結果網站大當站沒多久,拍賣網站上就出現投機客,一個杯子要價250歐,許多民眾開始生氣。

第二天,又爆出新聞,僅管品牌指示一個人最多買六個,赫市有一家店面,一開賣時完全沒限制量,直到一段時間後,才開始限制,一個人最多買「12個」,12個?? 新聞上報後,批評又更多了。看報上說,居然還有人是一買到,就跑到隊伍後面,想用高價賣出,讓原本美麗的杯子,變成名符其實的「黃牛杯」。

昨天,拍賣網站上滿是投機客,最扯的情況是一個30歐不到的杯子,拍賣網站上賣兩千多歐。打開社群媒體,許多人怨聲連連,投機客讓一些真正想收藏、喜歡杯子的人買不到,有人並建議,將來再有類似活動,應該每個人限量一至兩個,從網站到店面銷售的管理面都應該要做更好,雖然投機客一定會有,至少會少很多。

我其實沒有收藏姆米杯的習慣。家中十幾個杯子,除了少數兩三個是自己買的之外,其它好像都是婆婆送的。會去買這個杯子,是因為我實在喜歡它的樣子。姆米媽媽摟著姆米,站在自然裡看著夕陽美景,感受母子的親密,好像我和阿雷啊! 這大概是我看過最喜歡的姆米杯之一,正好我們城市也有店,也正好起得早,臨時起意去買,也順利買到很是幸運。

Untitled

我沒有特意多買,因為我想真心喜歡的人還是比投機客多很多,將心比心,如果每個人都只是想佔最大的便宜,買最大的量,又不是真的需要自用或送人,就會造成更多真心喜歡想買的人,卻買不到的遺憾。

人的欲望總是無止盡,要貪心投機很簡單,要節制欲望卻不容易,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只是取自己所需,不多拿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生活和心思都會簡單很多,其實,也會過得更快樂健康。

一如姆米故事書裡Snifkin說過的那句話: 「…但當你開始想要擁有的時候,就會這樣。我只是欣賞它們,我離開時它們還在我腦中。這樣一來,我的雙手便一直都空閒著,因為我也不需要提行李。」—姆米谷慧星來襲

一個美麗的獨特姆米杯,是芬蘭的一日話題,其實也帶來人生與抉擇的思考。

Untitled

新年新希望如何實現? 芬蘭人這麼建議…

今年二月時,我在Shopping Design雜誌的設計快訊(Design Vision)中,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芬蘭新年新希望網站。網站邀請大家許下新年新希望,接下來就會寄email提醒你,有沒有做到呢? 也可以在網上幫別人的新年新希望打氣按讚。

寫這一篇快訊的同時,我發現芬蘭好多媒體,每年都在新舊年相交時,訪問專家,並發表一篇類似「新年新希望,該如何實現?」的文章,而且都還挺實用的。

WP_20150411_16_50_52_Pro

Continue reading “新年新希望如何實現? 芬蘭人這麼建議…”

時間與自然中的設計之都 – 赫爾辛基 (原發表於可口Cacao雜誌Vol.8)

在城市與城市間,來來去去,我始終對於赫爾辛基,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是個一直在蛻變的城市,一個從來不忘記時間的城市。一個百萬人口不到的城市,我卻從未對她厭倦,因為她在時光之流的更新中始終維持不變的,是一份溫暖的人性。

sailing to the sea

走進城市博物館,讓人看見赫爾辛基的過去: 一個展場用1930-1960年代拍攝的多部電影,呈現赫爾辛基當年的建築、佈景及服裝設計;

另一個展場則展著從1700年起,在赫爾辛基設計製造的日常用品,並將過去與現代的用品相對照,展現設計沿革與延續的不同面向;

還有一個展場將19世紀初的咖啡時光場景搬進現代,200年前的人喝咖啡配什麼烘培點心、聽什麼音樂,200年前的咖啡文化在此重現。

當人與身邊的環境互動,以不同的方式不斷被觀察記錄時,一座城市就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人們就總是可以繞富興味的,走進不同的時光迴廊,重新了解自己的城市。

城市某區自然步道,是一片美好風景

而城市的未來,將在赫爾辛基的水岸邊重生。

此時此刻,許多水岸邊的老舊工業區與舊港口,正逐一被規畫為新住宅區,一幅又一幅的城市建設遠景,描繪在市民眼前,而這不光是從上到下的政策規畫,還是開放給全市民討論對話的藍圖。

市府在城市正中心設了個名為「碼頭」(laituri)的展覽空間,邀請全民來了解、檢視現有的城市規畫藍圖,並給予批評建議,以激發更多對話的可能性,對話的邀請對象,包括年輕學童。

當赫爾辛基的市民與決策者討論赫爾辛基未來的古根漢美術館時,年輕學童也設計了他們心中的美術館模型,在此展出; 同樣的,幾年前名為豌豆島的工業區正在重新規畫時,市府也邀請學童參與,將學童看待自然環境的眼光與思考,真正納入城市規畫的考量之中。

學童古根漢創作3

而城市的現在,表面上看來,以設計之都為名而有著各種設計展覽與活動,然而更直指城市靈魂核心的,是那一波接著一波的城市文化草根運動。

一個完全由民間發起的餐廳日,受到熱烈響應,成了從芬蘭延燒到國際的創意,在這一日中,任何人都可以任何地點開個一日餐廳,有十幾個國家,超過700個餐廳加入;

繼餐廳日之後,又出現「二手市集日」,每個人家門口都可以在這一天變成二手市集,販賣交換彼此不需要的物品;

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裡,「社區小徑步道」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導覽民眾在自家附近的社區散步,去了解社區的歷史、自然與人文,感受時光形塑出的環境,與環境圍繞著的,市民的家。 這樣的民間草根力量,在過去幾年來有如雨後春筍在各地發生,各種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都來自市民自發的行動與用心。

人們在城市中心的湖畔邊享受天光

還未使用過的土地,被城市中的「業餘農夫」們,實驗過起自耕自食的生活;

還有一群社區居民,合力尋找並租下土地,雇用專業農夫為他們生產在地青菜;

一群廚師們,共同組織快樂街頭遊行,以宣示赫爾辛基的飲食特色與價值觀;

還有兩位廚師,滿懷理想地實驗如何只用太陽能,做出從前菜到主菜到甜點的戶外午餐;

一位藝術家,在國會大樓前組織裝置藝術花海,讓國會成為市民的花園;

一群熱愛音樂的朋友們,組織了探戈樂團,並刻意選擇奇怪的地點演奏,在極地森林裡的舞台、在溫室,在電車上。活動大受歡迎,因為他們復興的不只是經典探戈樂曲,還有人們的熱情。

電車上的探戈之旅2

這所有的行動,看似是市民們單純為了好玩或是帶著理想而生,然而卻也脫離不了芬蘭人熱愛自然與生活環境的心。

在過去芬蘭貧窮戰亂時,人們的食衣住行完全仰賴自然,如今在現代化的首都赫爾辛基,自然仍無所不在,走在這個城市的地景之中,到處是自然時光的印記,壺穴、巨石,這些千百萬年前陸地與海洋共同疇成的雕塑,仍然散落城市各處,走在街上,路障竟是可愛的石頭烏龜,有如自然對人們的提醒: 請別忘了慢下腳步。

路障是可愛的烏龜

城市慶典中,四季與看天生活的傳統也仍然延續,在慶祝赫爾辛基立都滿200年的活動中,就有好幾個「從植物看歷史」活動,帶領民眾前往芬蘭港外的碉堡,從植物的時光印記來了解島上的歷史過往;

此外,芬蘭人的月份名稱,許多都與自然相關,二月是樹上結著冰凍雪珠的「珍珠月」,五月是冬雪融盡、農傢工作開始的「種田月」,六月是「夏月」,七月則是「稻草月」,每年七月稻草收成時,城市更廣邀市民志工前往幫忙收割。

據說,今年甚至有250位市民到場,許多人攜家帶眷,想讓自己的子女或孫子女們,一起體驗那古早時代的農家精神,那指的不只是農務本身,還是居住在同一個村落的人們,群策群力志願幫忙完成共同目標且不求回報的精神,芬蘭文裡甚至有個專門形容它的詞: Talkoot。

農家的talkoot精神,延續為城市裡的人們為美好生活共同付出的努力。

芬蘭人在森林中,有所謂的「每個人的權益」(everyman’s right),表示每個人都有權在森林湖邊田野中漫步並採擷森林裡的莓果蘑菇,如今,赫爾辛基的市民將這權利內化並轉化為,「每個人都有權擁有城市空間,並為自己身邊的環境行動」的權益,因為城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再只是森林湖泊,也是一切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事物。

白教堂前是市民的大客廳2

一本名為「Helsinki beyond dreams」的書也因此誕生,搜集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記錄赫爾辛基人,如何將在自然中求生傳承下來的堅忍精神,結合傳統芬蘭農家的志工(talkoot)精神,加上熱情與創意使城市變得更適宜人居,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夢。

而這一切,其實才是這個城市設計靈魂的核心。

只有當人們,學會真心認識自己周圍的環境,才會因著了解關心而懷有夢想,因著夢想而採取行動、創造新象與新設計。這樣的設計,不再只是擺在櫥窗中的商品,而是讓生活與城市更美好的行動,那是比商品本身,更重要的人文價值,沒有它,設計就失去了深層的意義。

railway station1

於是當我們說,芬蘭人的日常生活中,設計無所不在,指的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設計用品,而是在於人,是人,參與了城市的生活與設計藍圖,是人,在其中創造、實現夢想,並寫下一個又一個,在時光中的城市故事。

於是,赫爾辛基這個城市,在朝著未來不斷轉動的同時,我也看見她藏在最底蘊的動力: 那是赫爾辛基市民,將與自然的深刻連結,轉化為對城市與周邊環境的希望、夢想與行動,而自然,始終在那裡,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春天,降臨赫爾辛基

註: 本文原發表於可口雜誌Cacao Vol8 2012 赫爾辛基與時間意念 Helsinki / Consciousness of Time

芬蘭創意: 穿高跟鞋賽跑募款

芬蘭援外組織「女人銀行」(Women’s Bank),在全芬蘭各地募款以幫助開發中國家的女性創業。

其中一個有趣的募款活動,是每年五月在亞爾文帕市(Järvenpää)中心步行街上的「穿高跟鞋賽跑」(芬蘭文名:Korkkarijuoksut),一組四人穿高跟鞋接力賽跑,每個人要交報名費80歐元。

他們希望用創新好玩的點子,募款之餘也讓市民同樂,並增加曝光度。今年的十支隊伍來自在地公司、劇場、及民間組織,其中兩隊清一色都是穿高跟鞋的男生!

男生競賽者1

劇場隊伍3

很多隊伍志不在贏,不但沒有跑很快,還刻意跑很慢,好盡情展現特色。

比方,其中一個劇場隊用咖啡杯當接力棒,邊跑邊表演;

劇團隊伍1

教會天使隊派出四個穿著打扮各不相同的天使,每一個人飛的姿勢都不同;

教會天使隊

家政組織隊則拿撖麵棍跑步,果然很有家政特色;

家政組織用橄麵棍當接力棒

還有隊伍拿滑雪杖當接力棒!

拿滑雪杖當接力棒的隊伍

所有的參加者都如此樂在其中,邊跑邊演戲,同時娛樂自己與觀眾,也有劇場成員邊跑邊發表演傳單,我拍著拍著也收到一張! 看大家玩得如此開心,同時作慈善,就讓人熱血沸騰,忍不住認真考慮明年是不是也來捐八十歐元,找朋友組隊參加!

而今年最引人注目的焦點,當然就是全由男生組成的隊伍了。大男人們腳踩高跟鞋,跑起來飛快,不但一點也不比女人遜色,最後還由地方酒吧的四位男生獲得冠軍!今年第四次舉辦的活動,現場充滿歡笑,也成為市民們喜愛的夏日傳統。

男生隊伍2

今年的勝利隊,酒吧男生隊

*當天我也拍了幾小段影片,剪輯起來分享給大家:

影片發在我的youtube頻道:芬蘭創意、人文、生活

*女人銀行: https://www.naistenpankki.fi/en

*本文原刊登於Shopping Design雜誌2015年6月號設計快訊。部落格版本配合照片分享有稍微改寫加長。

 

芬蘭新鮮事: 圖書館現場,體驗國家廣播直播

這幾天小鎮圖書館一直在宣傳,請大家在今天下午15.05-15.55到圖書館,參加芬蘭國家廣播電台Yle的現場直播節目”Kultakuume” (淘金熱)。這裡淘的金,是文化的金,因為這是個國家廣播電台每天播出的文化節目,有許多針對當前文化領域的訪談與評論。

看來,四萬人的小城圖書館,有國家廣播電台來作直播節目,可是一件盛事呢,好奇心驅使,平常沒特別聽芬蘭廣播的我,也跑去一瞧究竟。

WP_20150409_15_08_06_Pro

自己大學時曾在廣播電台實習了幾年,廣播對我而言算是個熟悉的媒體,不過,芬蘭人還是又讓我「驚訝」了一次,因為他們在圖書館的「現場」廣播節目安排,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我原以為,今天節目特別搬到圖書館現場的意思,就只是地點位移到錄音間之外,但還是一樣在圖書館安排定點訪問,今天一去才發現,哇,他們很用心的在短短四十分鐘內,安排了好多內容,而且訪問的位置還一直變換。

主訪的地方,是在圖書館的正中心,搭建好主要的收音設備,然而,訪談中間,主持人之外,還會有另一位記者,跑去圖書館音樂借閱區,用手上的麥克風訪問音樂區的兩位負責人。

WP_20150409_15_18_21_Pro

他們也訪問常來借書的兩位民眾(圖書館有事先安排好受訪者),一位是年僅15歲的女孩,坐在主要訪談場地,另一位,記者又換地點,跑到圖書館的另一邊訪問一位年紀大的長者。

看著看著就覺得很有趣,明明不是電視節目,其實不管在哪裡受訪,聽廣播的民眾都是看不到畫面的,然而不知是否因為現場有一些民眾作「觀眾」,還是因為他們希望節目的訪談聲音能在收音感受上有些變化,所以地點有輪流切換,也或許是希望訪談「自然」,所以訪問音樂區的負責人時,就前往音樂區訪問囉…

WP_20150409_15_11_06_Pro

今天的主題,談的是「小城圖書館音樂部門」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Youtube頻道盛行,到底還有沒有人借閱圖書館的音樂CD和樂譜呢? 因此也請來地方音樂學校的老師、學生、和地方音樂家輪流受訪,聊圖書館的音樂部門在他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他們自身的閱讀習慣、使用圖書館的習慣。

他們每一位,都現場表演音樂,老師以彈琴開場,學生既吹法國號,也彈了一首西貝流士作的樂曲,最後在地方樂團的音樂家歌聲與鋼琴聲中結束。今天是「現場直播」節目,同時從頭到尾都是用現場音樂配上現場訪談。

回家後上網才發現,原來這個節目固定有「圖書館巡禮」,今天正好是到我們小城這一站,四十分鐘內,音樂表演三段,受訪者七人,場景三個,主持人加記者兩人,人和場景換來換去,但串連地還是很順,我覺得真的有認真用心製作,事先也準備地很周全啊!

WP_20150409_15_50_04_Pro

我印象深刻的是,當音樂部門的負責人受訪時,他被問到: 「哪種音樂類型最常被借閱呢?」他說: 「有些搖滾樂曲…也有些交響樂曲…但其實聽音樂是很個人的事情,每個人對音樂有不同的感受,音樂的價值不能以借閱的排行傍來論定…圖書館音樂部門就是要提供各式各樣的音樂給民眾…」在一旁聽著的好幾位民眾都點頭豎起了大姆指。

另外他也在其中一段受訪中說: 「希望民眾們多提一些回饋意見給圖書館,因為圖書館員說的,管理者不一定會採納,但是民眾提的意見,他們反而會聽,因為圖書館就是要為民眾服務!

既然今天的主題是圖書館音樂部門的功用,節目結束後,身為居民的我也覺得應該要表示支持,馬上跑去音樂部門,借了一片西貝流士的CD,同時也拿了一個「驚喜袋」!

WP_20150409_16_09_30_Pro

好玩的驚喜袋服務

小城圖書館從去年起就推出「驚喜袋服務」,由館員們設計出不同內容的驚喜袋,讓民眾借回家,也得以有機會嘗試平常不會借閱的書籍或音樂。

我翻看一下音樂部門的驚喜袋,上面有各種不同的主題,比較平常的例如「大提琴的音樂」、「各種交嚮樂」、比較特別的主題則有「讓你心靈放鬆的音樂」、「這些音樂也算音樂嗎?」(哪天真的要借這一袋回家聽聽是什麼名堂) 。

借閱時,音樂圖書館的負責人之一跟我說: 「剛剛才訪談完,我現在還頭暈腦脹…我是個很容易緊張的人,很容易! 所以我剛才真的很緊張,真的不太適應受訪…」

我趕緊對他說: 「你表現得很好啊,訪談的也很好喲!」他聽了非常開心,而我,則覺得圖書館員好可愛啊,這麼真實又坦誠。

WP_20150409_16_47_47_Pro

帶了一袋音樂CD回家,和一個新的「聽&看廣播體驗」,很喜歡這個廣播節目,以後應該會開始收聽,芬蘭生活趣事又多一椿,生活,果然是天天有新風景啊,只要自己願意去發現。

WP_20150409_16_48_48_Pro

 

當編織遇上部落格: 記一場芬蘭部落客聚會

兩週前,我去參加了一場有趣的聚會,聚會的芬蘭文名稱是taskuneuloosi(連結為芬蘭文),tasku在芬蘭文的意思是「口袋」,意指「隨時可帶著一起走」,neuloosi指的是處於非常享受的編織狀態,意思就是邀請熱愛、享受編織的人帶著自已進行中的編織作品,面對面的交流、互相認識、支持,同時,也在聚會中學習社群媒體相關的知識。

它的原始點子來自2010年芬蘭推特社群常辦的taskulounas活動(意思是口袋午餐),就是推特使用者邀請推特朋友們一起吃午餐,每次可以指定一個特定話題來討論。2013年起,我猜想因為發起人寶琳娜自己除了是社群達人外,也是編織高手,所以「口袋編織」聚會順勢而生,總共舉辦過四次,這回是第五次。

過去這一年來,我開始投入編織的世界,學習之餘,也三天兩頭往小城市的編織咖啡館「飛翔的手套」(Neulekahvila Lentävä Lapanen)跑。編織咖啡館裡可以學編織(我常常是編到一半不會編或是編錯跑去求救)、或是聚會交流、喝咖啡吃點心,這裡幾乎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場域,於是這回對於這個「編織+部落客」的聚會,我很期待。

WP_20150110_11_33_03_Pro

在場大約有二十位喜愛編織的人,大部分的人有自己的部落格,然而也有些人完全沒有。其實,有沒有都沒關係。聚會就在人人手上既是毛線又是鉤針的場景下,輕鬆的開始。

這次聚會由「口袋編織」的發起人寶琳娜(Pauliina Mäkelä -Kinda Oy)和瑪莉亞(Marja Nousiainen – Viestintä Oy Tulevaisuus)共同引導。兩位都是芬蘭社群媒體領域的女性創業家,一開始她們先請大家自我介紹。

大家一個接著一個,聊起自己的編織歷程:為什麼會寫部落格,有什麼樣的心得、什麼樣的疑惑,寶琳娜和瑪莉亞一邊引導討論、一邊記錄、並寫下部落格相關的討論議題。

比方其中一位編織部落客,開始寫部落格的原因,是想記錄自已一年下來到底會織多少雙毛襪,寫著寫著,部落格「毛襪的一年」(Villasukkavuosi)就在這一天同時過了一歲生日!

下圖那位年輕的攝影師小姐,當天正好自己的攝影公司也在隔壁開幕,除了受邀來為編織咖啡館拍照記錄外,也順帶對大家分享在芬蘭拍照的相關法規規定: 比方,在大街上的公共場合,基本上可以隨意拍照人相(當然有禮貌一點的還是問一下最好),但是在密閉的場所,例如這個活動場合,就需要詢問是否所有可能被拍到的人都同意被拍攝。

WP_20150110_12_31_45_Pro

這樣的聚會,對我而言很新鮮。

回想一下,我好像很少有機會參加部落客聚會,雖然從2004-2005左右就開始寫部落格,但人在北歐,台灣辦什麼聚會通常都參加不到,倒是因為部落格的存在而交了很多朋友、也開啟了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寫稿、出書、甚至其它的工作機會。最重要的,是很多當下的過程和心情,都一一記錄在部落格中。

唯一記得的「部落客聚會」,是2007年因為入選華文部落格大獎,正好回台就去共襄盛舉,雖然沒得獎,卻在現場和大學弦樂團的學妹相認,這又是個因為部落客聚會而牽起的緣份!

聚會總是如此,一群人因著共同的喜好而聚在一起,總會發現共同點,有些原本網路上就認識,進而見面很讓人欣喜,有的原本互不相識,因著這樣的聚會而聚在一起就成為朋友。

這次,也是如此。

WP_20150110_12_34_19_Pro

透過聚會,不斷認識有趣的人

引領編織部落客聚會的寶琳娜,我在五六年前就在芬蘭社群媒體的講座場合認識她,辦專案時還邀請她來演講過,這回再次異地重聚。而瑪莉亞是本地城市市民運動的領導者,兩三個月前為Shopping Design寫稿時還曾跟她連絡過,這會也終於「面對面相識」。

還有一位熱中於在部落格上報導地方文化事務的報社記者米娜,之前只在部落格上看過她的小相片,不知道她是誰,當天現場一見才覺得好面熟,這才想起兩個月前幼兒園的家長會談,曾邀一位「孩子已經畢業的家長」回幼兒園分享,原來就是她啊!!

自我介紹一輪後,也發現身邊正好坐著一位本地的手工藝老師和織品設計師,目前她進行中的設計專案,正好跟我的興趣相符! 我很有興趣了解,當場又跟她聊得很開心,也說好會繼續追蹤她的設計專案進度,有機會還可以報導一下!

這樣的體驗讓我很開心,以往,部落格為我聯結的是台灣的人事物,或散居世界各地的台灣朋友。如今開始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從部落格和編織出發,聯結到自已目前居住區域的人事物,並因此不斷認識有趣的人,這樣的聯結像是個小漣漪,並且正不斷擴大中。

當天,甚至還有遠從芬蘭中部南下參加編織部落客聚會的朋友,光是搭車單程就要三個多小時,然而她說: 「當編織遇上部落客,這樣的聚會再遠我都要來!」

WP_20150110_13_18_57_Pro

鼓勵大家,勇敢寫部落格、互相串連

還有一點很新鮮的是,以往我「想像中」的部落客聚會,都是已經寫了一段時間的人共同來聚會。這次聚會中,其實有少數人並沒有部落格,只是喜歡編織,因著「編織」這個主題來參加聚會。也有一部分的人,雖然寫過部落格,卻不是很熱中,而且充滿疑問,或是有疑慮和不同的想法,於是,我們也在聚會中交換心得。

聚會的最後,寶琳娜和瑪莉亞請大家回家為這場聚會,寫一篇文章做為記錄,並且互相聯絡留言,對於從未寫過部落格、或是有部落格、卻不知道該寫什麼的人而言,算是個很好的開始。

其中,瑪莉亞正好也致力於推動鼓勵更多女性創業家使用社群媒體。她說,任何一個領域的創業家,都可以試著舉辦這樣的聚會,邀請同樣領域的部落客一同討論參加,這就是擴展專業網絡或人際網絡的一個好方式,以我在現場的觀察看來,的確如此啊! 小城市的編織咖啡館,在舉辦這場聚會之後,就得以聯結更多編織主題的部落客,說不定還能找到客座寫手呢!

WP_20150110_13_25_28_Pro

關於部落格的各種思考主題

在二十個參加者都介紹完一圈(順便也把自己寫部落格的心得拿來討論一番後),居然已經過了兩個小時! 然而大家樂在其中,完全沒注意到時間的流逝。

瑪莉亞幫忙把大家對部落格的思考與討論主題寫在牆面紙上,包括:

如何開始寫部落格?
部落格上要寫什麼?
如何拍好照片、圖片的力量?
時間分配的問題,如何抽出時間寫部落格
部落格的行銷
部落格文章的長度
我可以藉由部落格帶給他人什麼價值?
如何結束一個部落格
如何重新開啟一個擱置已久的部落格
如何在其它社群媒體的平台上分享部落格的內容
如何吸引讀者留言?
讀者是誰? 是為自己記錄生活,還是為特定讀者而寫?

寶琳娜則當場用Google Doc作筆記,把大家的簡介和討論的議題記錄起來並即時分享,也方便我們大家後續參考。

WP_20150110_13_26_20_Pro

短短一小時內,要討論這麼多主題,幾乎都只能點到為止,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的,是讓愛編織的大家,無論有沒有部落格,都能自在分享的開始。

聚會結束時,我的心滿滿的,非常的豐收開心,並不是因為我從中學到很多部落格的知識,而是在場的人,有的寫了很久的部落格,有的才剛開始,這樣的差異,正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同一件事。

有些我早已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對於一些部落客或是正想開始接觸部落格的人來說,可能充滿各種考量與焦慮,聽聽不同人運用部落格的經驗,也讓我更能跳出自己的經驗範圍來想事情。

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份「相聚」,讓我多認識好幾位「可能談得來」、「可能志同道合」的芬蘭人,或是「很有趣、讓我想持續關注她部落格上寫什麼」的人。覺得透過交流聚會,自己在冷冷的冬日又被充滿了電,全身心都暖暖的,而且又與自己的城市,與芬蘭生活,有了更深一層的聯結,人的聯結。

這,總是聚會讓人最開心的事吧!

WP_20150110_13_12_51_Pro
*中場休息時間,正好繼續編織圍巾。

WP_20150110_13_18_31_Pro

WP_20150110_12_28_11_Pro
*別開生面的「手持棒針部落客聚會」

 

芬蘭二手市集日

繼聞名國際的芬蘭創意餐廳日(Restaurant Day)之後,芬蘭又多了個二手市集日 (芬蘭文:siivouspäivä:中文直譯就是「清潔日」)。

這裡的「清潔」,指的是清除舊物。在這一天裡,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點,擺攤賣舊貨,2012年五月第一次舉辦,吸引了至少六百位以上的民眾在城市各地設攤。

工作坊的空間外面,用水桶告示宣傳活動
*工作坊的空間外面,用水桶告示宣傳活動 (攝影: 北歐四季)

Continue reading “芬蘭二手市集日”

從芬蘭日報的移民作家專欄說起…

今天早上打開赫爾辛基日報,發現日報的移民作家專欄上路了…

大約兩個月前,赫爾辛基日報刊登啟示,邀請居住在芬蘭、有興趣成為日報專欄作家的新移民來寫作,專欄主題與移民議題完全無關,而是以每個人自己的生活出發,寫身邊日常生活的事物。

總共有102個人報名,表示有興趣為日報寫專欄,有興趣寫專欄的人有男有女,歐洲、非洲、亞洲、美洲人都有,並有各式各樣的職業與家庭背景。最後他們挑選了四個人,新專欄作家們分別來自索馬利亞、美國、烏茲別克、以及西西里,兩男兩女。除了來自美國的T之外,其它三位都在芬蘭住了十幾年以上,會直接使用芬蘭文寫作專欄。

而日報記者則在報上寫下: 「仔細地看過所有人的自我介紹後,我敢很確定地說,芬蘭境內有非常多很棒的作家,而他們的故鄉都遠在他方。」

記者也強調,找移民來當專欄作家,目的並不是希望他們寫任何跟移民相關的事物,而是希望讓他們從自身出發,寫自己與身邊的大小事。

我非常喜歡這樣的作法,也覺得日報此舉,很值得稱許。

Continue reading “從芬蘭日報的移民作家專欄說起…”

當芬蘭圖書館遇上電子書

昨天早上看報說,赫爾辛基的市立圖書館,下週一(五月三日)起將開始出借民眾電子書閱讀器。赫爾辛基的市立圖書館有四十幾個分館,電子書閱讀器將集中在其中三個圖書館提供租借服務。

報上的資訊是: 其中一個圖書館會提供Cybook Opus,另外兩個則提供Sony E-Book Reader Touch。目前總共有15台可以出借,初期圖書館會先在閱讀器裡,預先裝好無版權限制的書,例如經典文學等,同時會提供資訊指導使用者,自行用載具來下載圖書館原本就有的電子書收藏。

由於我現在不住在赫爾辛基,無法馬上去試借看看,不過之前似乎聽說目前住的小鎮圖書館,也有計畫在今年購入電子書閱讀器,要是真的進了,我一定會衝去借來玩!

Continue reading “當芬蘭圖書館遇上電子書”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