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與城市間,來來去去,我始終對於赫爾辛基,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是個一直在蛻變的城市,一個從來不忘記時間的城市。一個百萬人口不到的城市,我卻從未對她厭倦,因為她在時光之流的更新中始終維持不變的,是一份溫暖的人性。
走進城市博物館,讓人看見赫爾辛基的過去: 一個展場用1930-1960年代拍攝的多部電影,呈現赫爾辛基當年的建築、佈景及服裝設計;
另一個展場則展著從1700年起,在赫爾辛基設計製造的日常用品,並將過去與現代的用品相對照,展現設計沿革與延續的不同面向;
還有一個展場將19世紀初的咖啡時光場景搬進現代,200年前的人喝咖啡配什麼烘培點心、聽什麼音樂,200年前的咖啡文化在此重現。
當人與身邊的環境互動,以不同的方式不斷被觀察記錄時,一座城市就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人們就總是可以繞富興味的,走進不同的時光迴廊,重新了解自己的城市。
而城市的未來,將在赫爾辛基的水岸邊重生。
此時此刻,許多水岸邊的老舊工業區與舊港口,正逐一被規畫為新住宅區,一幅又一幅的城市建設遠景,描繪在市民眼前,而這不光是從上到下的政策規畫,還是開放給全市民討論對話的藍圖。
市府在城市正中心設了個名為「碼頭」(laituri)的展覽空間,邀請全民來了解、檢視現有的城市規畫藍圖,並給予批評建議,以激發更多對話的可能性,對話的邀請對象,包括年輕學童。
當赫爾辛基的市民與決策者討論赫爾辛基未來的古根漢美術館時,年輕學童也設計了他們心中的美術館模型,在此展出; 同樣的,幾年前名為豌豆島的工業區正在重新規畫時,市府也邀請學童參與,將學童看待自然環境的眼光與思考,真正納入城市規畫的考量之中。
而城市的現在,表面上看來,以設計之都為名而有著各種設計展覽與活動,然而更直指城市靈魂核心的,是那一波接著一波的城市文化草根運動。
一個完全由民間發起的餐廳日,受到熱烈響應,成了從芬蘭延燒到國際的創意,在這一日中,任何人都可以任何地點開個一日餐廳,有十幾個國家,超過700個餐廳加入;
繼餐廳日之後,又出現「二手市集日」,每個人家門口都可以在這一天變成二手市集,販賣交換彼此不需要的物品;
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裡,「社區小徑步道」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導覽民眾在自家附近的社區散步,去了解社區的歷史、自然與人文,感受時光形塑出的環境,與環境圍繞著的,市民的家。 這樣的民間草根力量,在過去幾年來有如雨後春筍在各地發生,各種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都來自市民自發的行動與用心。
還未使用過的土地,被城市中的「業餘農夫」們,實驗過起自耕自食的生活;
還有一群社區居民,合力尋找並租下土地,雇用專業農夫為他們生產在地青菜;
一群廚師們,共同組織快樂街頭遊行,以宣示赫爾辛基的飲食特色與價值觀;
還有兩位廚師,滿懷理想地實驗如何只用太陽能,做出從前菜到主菜到甜點的戶外午餐;
一位藝術家,在國會大樓前組織裝置藝術花海,讓國會成為市民的花園;
一群熱愛音樂的朋友們,組織了探戈樂團,並刻意選擇奇怪的地點演奏,在極地森林裡的舞台、在溫室,在電車上。活動大受歡迎,因為他們復興的不只是經典探戈樂曲,還有人們的熱情。
這所有的行動,看似是市民們單純為了好玩或是帶著理想而生,然而卻也脫離不了芬蘭人熱愛自然與生活環境的心。
在過去芬蘭貧窮戰亂時,人們的食衣住行完全仰賴自然,如今在現代化的首都赫爾辛基,自然仍無所不在,走在這個城市的地景之中,到處是自然時光的印記,壺穴、巨石,這些千百萬年前陸地與海洋共同疇成的雕塑,仍然散落城市各處,走在街上,路障竟是可愛的石頭烏龜,有如自然對人們的提醒: 請別忘了慢下腳步。
城市慶典中,四季與看天生活的傳統也仍然延續,在慶祝赫爾辛基立都滿200年的活動中,就有好幾個「從植物看歷史」活動,帶領民眾前往芬蘭港外的碉堡,從植物的時光印記來了解島上的歷史過往;
此外,芬蘭人的月份名稱,許多都與自然相關,二月是樹上結著冰凍雪珠的「珍珠月」,五月是冬雪融盡、農傢工作開始的「種田月」,六月是「夏月」,七月則是「稻草月」,每年七月稻草收成時,城市更廣邀市民志工前往幫忙收割。
據說,今年甚至有250位市民到場,許多人攜家帶眷,想讓自己的子女或孫子女們,一起體驗那古早時代的農家精神,那指的不只是農務本身,還是居住在同一個村落的人們,群策群力志願幫忙完成共同目標且不求回報的精神,芬蘭文裡甚至有個專門形容它的詞: Talkoot。
農家的talkoot精神,延續為城市裡的人們為美好生活共同付出的努力。
芬蘭人在森林中,有所謂的「每個人的權益」(everyman’s right),表示每個人都有權在森林湖邊田野中漫步並採擷森林裡的莓果蘑菇,如今,赫爾辛基的市民將這權利內化並轉化為,「每個人都有權擁有城市空間,並為自己身邊的環境行動」的權益,因為城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再只是森林湖泊,也是一切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事物。
一本名為「Helsinki beyond dreams」的書也因此誕生,搜集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記錄赫爾辛基人,如何將在自然中求生傳承下來的堅忍精神,結合傳統芬蘭農家的志工(talkoot)精神,加上熱情與創意使城市變得更適宜人居,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夢。
而這一切,其實才是這個城市設計靈魂的核心。
只有當人們,學會真心認識自己周圍的環境,才會因著了解關心而懷有夢想,因著夢想而採取行動、創造新象與新設計。這樣的設計,不再只是擺在櫥窗中的商品,而是讓生活與城市更美好的行動,那是比商品本身,更重要的人文價值,沒有它,設計就失去了深層的意義。
於是當我們說,芬蘭人的日常生活中,設計無所不在,指的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設計用品,而是在於人,是人,參與了城市的生活與設計藍圖,是人,在其中創造、實現夢想,並寫下一個又一個,在時光中的城市故事。
於是,赫爾辛基這個城市,在朝著未來不斷轉動的同時,我也看見她藏在最底蘊的動力: 那是赫爾辛基市民,將與自然的深刻連結,轉化為對城市與周邊環境的希望、夢想與行動,而自然,始終在那裡,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註: 本文原發表於可口雜誌Cacao Vol8 2012 赫爾辛基與時間意念 Helsinki / Consciousness of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