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回到源頭」的生日餐

推到 Twitter!
推到 Plurk!

一週前,我們藉由慶生之名,去吃了一頓我的生日餐。

餐廳的名字,叫做「回到源頭」(Juurella),在自己的生日即將到來前,「回到源頭」慶祝,再適切不過了吧!

坦白說,我會想來這家餐廳,確實是帶著一點「尋找源頭、想念家鄉」的情緒。

IMG_8196

為了「回到源頭」,我們去這間餐廳

這家餐廳,位在我幾年前居住的芬蘭西部小鎮塞納約基(Seinäjoki)上。

說來有趣,在芬蘭住過六個城市,這個人口只有約五萬人的小城市,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卻最讓我有家的感覺。

也許是因為,我們夫妻第一次合力貸款買下的家,是在這裡。

還有,住在這裡的三年間,我找到了在芬蘭的「立足點」,在教育組織裡,有一份適才適性的工作,工作環境和合作網絡我都很喜歡。

當時我們住在市中心的小河邊,天天走路穿過森林小橋河流,十五分鐘內就到辦公室,工作之餘,我們就在河邊散步、到河裡划獨木舟、很簡單樸實,平凡也快樂。

僅管我也喜歡現在住的城市亞爾文帕市(Järvenpää),然而我想當年這個小城,在各方面條件俱足的情況下,讓我的移居芬蘭生活,有了一個在心情感受與在異鄉自我實現上,都最完整的「家」,因此,它 在我心中始終有著無可取代的非凡意義。

Untitled

再說回這間名為「回到源頭」(Juurella)的餐廳,其實是在我們搬離小城後才開張的。

我三不五時看到前同事們,一個個在那裡吃飯、開會,「終於我們小城也有間精緻餐廳了!」的評語,如雪片般三不五時就飛在我的臉書朋友動態上,看得我心動不已,於是這次藉由慶生之名,我無論如何也想去吃一次,哪怕在我們目前住的小城附近,其實有更「經濟實惠」的選擇,我還是想在「生日」前,回到「家鄉=源頭」一趟。好像藉由去這裡吃飯,就能找到一些已然「遠去」的過去。

周五的晚上,不是太大的餐廳,幾乎完全客滿。我坐在那裡,體驗著期待已久的饗宴,同時也觀察著這間餐廳。

氣氛,很不一樣。 精緻飲食,並由老闆親自招待,這在芬蘭似乎不是太常見。餐廳的創辦人,自己也端著餐盤遊走在桌間跟客人寒暄。鄰座,一家三代從祖父母到小朋友,開心地談笑著,絲毫沒有任何拘束感,既是精緻餐點,卻仍保有某種人與人之間特別接近的小鎮風情。

「由源頭出發」的菜餚與佈置

菜,自然是好吃的。 前菜,湯,甜點,都反映出芬蘭食材的自然絕配,並強調食材的源頭: 都來自在地的各式農場。坐定不久,廚房就送來招待小菜,用白樺樹的木墊當盛盤,老公那口是大麥, 小紅莓醬,白梭鱸魚,我這口則是當地農家乳酪、蔓越莓、芬蘭裸麥麵包乾。

廚房招待

接下來的前菜,主廚上了「歐洲防風草濃湯」(Parsnip soup)(右上角)。老公的主菜則是當天新鮮的白梭臚魚、配上大麥、烤紅蘿蔔脆片、最傑出的是粉紅色的小紅莓荷蘭醬! 我的主菜則是大麥、根莖蔬菜、茴香、牛肝菌菇。那個牛肝菌菇一咬下去,真是驚人的美味! 明明是菇,第一印象卻像是燉五花肉一般的鮮美還多了一份清甜!

主菜前菜

最後,老公的甜點是當地農家起司拼盤,我的甜點是「藍莓與白樺」,也就是 「藍莓雪酪配上焦糖烤布蕾」

白樺樹在哪裡?

侍者笑著說: 「我們的烤布蕾裡,有加白樺樹水喔!」

哇哇哇,原來如此! 所謂的白樺樹水,就取自於芬蘭到處都有的白樺樹,每年春天在發芽時,有兩週的期間,如果在樹枝上鑽一小洞,可以取到的清甜樹水。

IMG_8209IMG_8214

水足飯飽之餘,我們也欣賞著餐廳的佈置,許多角落都使用當地著名陶藝家Päivi Rintaniemi的作品,包括角落的花盆、食器、會議室的餐具。我之前曾因為工作關係,與這位陶藝家有些接觸,如今看到她的作品在小鎮上有個好的展示與使用空間,心裡也同樣為她高興。

IMG_8183

餐巾,用的則是鄰近城鎮有名的亞麻布織品品牌Jokipiin,有一次前老闆送我聖誕節禮物,就買了他們家的桌巾呢,此時在餐廳看見,既有親切感,又勾起當年的回憶。

一切,都要「回到源頭」,從食材、到設計、用品,都要使用在地的,最好!

IMG_8206

餐廳的理念和幾道食譜,也化為一本書,就叫做「真正的回到源頭」(Aidosti Juurella)。裡頭包括許多與餐廳合作的在地食材與農場介紹,從牧場到起司工廠,在在讓身為顧客的我們感受到: 來這間餐廳,也同時在支持著在地的創業家、和在地的農家,這頓餐,越吃越有意義了。

IMG_8178

大餐付錢,老公要求不找零!?

我看著一群又一群的客人,跟老公說: 「看來大家都很支持這家在地的精緻餐廳啊!」雖然餐費不便宜,但回想一下,上一回我們特別為了慶生來吃這種餐廳,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呢。

結帳時,老公掏出紙鈔給侍者,並說: 「不用找了! 零錢就當作是小費吧! 」

當下我大驚! 因為芬蘭餐廳,大部分的時候是不需要給小費的,這裡的侍者有固定薪資,就算想給小費,10%的小費也夠了,老公留下的小費零頭,可是我們今天大餐的20%價格啊!

我其實很想當場攔阻下來,但當時又想,我該尊重他的決定,所以我就硬是努力閉嘴了! (心理暗暗想的是,早知道你沒打算拿回找零,不如讓我再多點東西,呵)

離開後我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回答: 「我想表達我的支持,支持他們好好努力經營下去,反正我們十年上一次精緻餐廳,十年後我們再來,他們還可以在這裡。」

我不語了。

IMG_8198

因為「認同家」,所以「甘願付」

芬蘭人總是以自己的家鄉和根為傲,無論家鄉多小,五萬人、一千人,居民都會努力支持自己家鄉的一切。這種「愛國愛鄉」的情操,常常會不著痕跡地,流露在生活中的每個選擇裡。

我們這次不也是如此嗎? 上芬蘭餐廳從來沒給過小費的老公,這回居然這麼慷慨…他本來想去的是另外一間,是因為我堅持他才來陪我來這間,結果吃完後,比我還大方…

而我,明明有更經濟的選擇,還是堅持自己的生日,就要回到這裡吃…

也許,這十多年的芬蘭生活,我也內化了這樣的情感,很偏執地願意多花一點錢,支持家鄉的好。支持一個「城市驕傲」之一的餐廳、支持餐廳背後所有努力堅持的小農、支持在地方上一點一滴耕耘的藝術家。

而家鄉,對不斷搬遷的我來說,也不只一個,台灣是我的原鄉,芬蘭是第二個家鄉,其中,還有這麼一個小鎮,曾讓我如此有「家的存在感」,哪怕已經搬離數年,在我心底深處的某個角落,仍然暗暗地「以她為家」、「為她驕傲」、並真心感謝她曾經如此張開雙臂接納一個「異鄉人」,並且從身心都豐富了我的生活。我的孩子,當年也在這裡出生,在林邊,在水邊,在我們那以愛築起的巢裡。

這個晚上,我們以生日為名,「回到源頭」,回到「家」了。

人不斷走到哪裡,總是要「回家」的吧?! 除了每日安頓我們身心睡眠的家,還有心靈的家,有遙遠的故鄉,第一故鄉…第二故鄉… 每一次回到這個城市,我都覺得自己像是「回家了」。

上個月回到台灣,也覺得在故鄉母語環繞的風景中,自己的根紮得更深,回家,總是給人更多往前走的力量,無論那個家,是「哪個家」。

我想我很幸運,在異鄉,也曾有那麼一個讓我覺得像是「家鄉」的地方,三不五時可以回去看看,連結一份根的力量。

Juurella餐廳

* * * * * * * * * * IMG_8200

這是餐廳女廁前,貼著的幽默標語: 「首先上帝創造了男人,然後他有了個更好的點子…」

席間我問老公: 「新年新希望,你覺得我這個做老婆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他想都不想地回答: 「我應該送你一束花。」
我以為他沒聽清楚,又問了一次。
他還是看著我說: 「我應該送你一束花。」
「這是什麼意思啊,是說我做得太好了嗎?」
「嗯! 對呀!」
我忍不住笑了。
完全超乎我預料的答案。

所以,女人是比較完美,哦?

雖然自知不是什麼完美老婆,也知道可以改進的地方是什麼,但是聽到這樣的答案,心裡還是甜甜的,這算是個「回鄉之旅」中的,附帶「生日禮物」吧…

歐迎加入北歐四季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更多生活思考
北歐四季 on Facebook
Twitter It! Plurk this! Share to Facebook!

If you enjoyed this post, please consider to leave a comment or subscribe to the feed and get future articles delivered to your feed reader.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