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的阿公阿嬤日與婆媳「衝突」說起,談尊重

一兩個月前,阿雷的幼兒園辦了阿公阿嬤日,特別邀請阿公阿嬤來參觀幼兒園,並實地參與幼兒園的晨圈時光。阿雷一早就非常興奮地拉著阿公阿嬤,主動開門,想為他們介紹他「白天的家」。

IMG_0001

只見孩子們圍坐成一圈,阿公阿嬤們圍坐外圈,聽老師說故事,看老師如何帶領孩子們唱唱歌、玩遊戲,阿公阿嬤們都體驗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

半小時後,阿公阿嬤輪流自介紹:是哪個孩子的阿公阿嬤,住在哪裡。孩子們看著他們的阿公阿嬤,眼神發亮。

接下來,孩子們請阿公阿嬤跟他們一起,品嘗孩子前一天特地烘培好的甜麵包,並帶著阿公阿嬤,介紹在幼兒園的生活,哪裡是午睡的地方,哪裡有照片,自己有什麼作品被展出。

IMG_0006

我發現,哪怕是平常要好的朋友,阿公阿嬤一來,大家還是各自依偎在自己的阿公阿嬤身邊,因為這樣的機會真的很難得啊!

我想,阿公阿嬤們,一定很有興趣參與孩子的生活,只是平常不一定都有那個機會,因此,有的阿公阿嬤甚至遠從三百多公里外來參加(包括我公婆),還有一位曾組父,也從四百公遠的小鎮過來,幼兒園裡,就這樣三代、四代同堂。

我旁觀著孩子的笑顏和阿公阿嬤們對幼兒園生活的關注,忍不住在心裡面想著芬蘭人的祖孫關係,和對三代關係的看法。

IMG_0016

還沒搬來北歐之前,我一直以為芬蘭人的祖孫關係可能比較淡泊,感覺上「西方世界的外國人」比較重視小家庭,較沒有東方大家庭的概念。然而當了媽媽之後,我才開始體會到,其實芬蘭人也很重視祖孫關係,不然幼兒園就不會邀阿公阿嬤來訪了!

而且芬蘭朋友們,如果父母正好住得近,其實也常會請父母幫忙帶小孩,有活動也會邀請上一輩參與,而上一輩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則不大會干預晚輩的作法。

換句話說,了解,參與,尊重,似乎是他們三代相處的重要原則。我自己也從實際經驗中學習到這一點。

IMG_0034

與婆婆的第一次「衝突」: 餵母奶還是配方奶?

我婆婆是個非常友善又溫暖的人,嫁來芬蘭後,回婆家我不但從來沒有壓力,甚至覺得像是放假一樣的輕鬆又舒服。我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衝突」,是在阿雷出生後。

當時阿雷剛出生兩個多月,我的母奶量不足卻仍然堅持要餵母奶,有一次婆婆來訪,看到阿雷喝完母奶還哇哇哭,就提議要給他多加配方奶,當時我一心只想讓他頻繁吸奶來「追奶」,便婉拒了婆婆的提議。

看得出來,婆婆欲言又止,很想說服我又不好意思多說,當場雖沒強求,回到家仍然忍不住打了一通電話給我,翻出老公當年同月齡時的體重身高來和阿雷比較,同時強調她兩個孩子都是喝配方奶長大的,一樣長得很好。

當時的我,和老公正好因工作關係分居兩個城市,自己一個人帶小孩,新手媽媽既累壓力又大,追奶也追得辛苦,一聽到婆婆這麼說就怒氣上衝,最後我忍著怒氣堅持著: 「他是我的孩子,請您放心,做媽的不會存心餓到他。」

後來,自己也覺得也此言不甚得體,但當下實在也難以控制自己的心情。沒想到婆婆不但沒生氣,反而特地打一通電話來道歉,說她實在關心孫子太心急,的確她不該試著介入我的方式,她相信每個媽媽最知道怎麼帶自己的孩子,並且希望這次的經驗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係。

坦白說,我蠻感動的,媳婦大膽地請婆婆尊重,婆婆不但沒有責罵,反而用同理心給予我想要的尊重,而我們之後也沒有因此疏遠或尷尬,她仍是那個極好相處又溫和開心的婆婆,我想我一直記得這個「衝突」本身帶來的教育意義。

IMG_9868

意見也許不同,仍然可以互相尊重

而阿雷,有個東方的媽媽,和西方的婆婆,很明顯地我們在飲食習慣上的給予也會有所不同。婆婆通常盡可能的尊重我們的方式,而孩子雖然在婆家特別調皮搗蛋,然而畢竟祖孫相處的機會難得,我們也會放手讓婆婆去帶 ,不會去干涉或介意。婆婆曾經說: 「其實人都是當了祖父祖母後,才像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孫子和對孩子的心態完全不一樣。」

因為作父母的,總是有很多責任感,覺得需要教導孩子各種生活常規,然而祖父母的角色不同,也許就只是想單純的含飴弄孫,對孩子通常特別包容,也許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偶爾會有些「溺愛」,但還好我的芬蘭婆婆很尊重我們的教養原則,我們也同樣包容阿雷和祖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接受偶爾的「生活常規出軌」,彼此互相尊重,就可以相處愉快。

IMG_0030

讓孩子與祖父母擁有「屬於他們的時光」

看到阿雷在阿公阿嬤日中,享受著與親愛阿公阿嬤的共處,我甚至刻意走遠一點,幫他們拍完祖孫合照紀念後,就閃到一邊去看別的東西了,因為我希望,他們可以擁有這「完全屬於祖孫的體驗」,沒有一個「媽媽」在一旁盯著看。

IMG_0004

我想,我畢竟是幸運的,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家庭,都會有三代相處模式的差異,有些家庭也許容易些,有些家庭也許辛苦些,只是以我自己有限的經驗中,我想,孩子能有祖父母的陪伴是幸福的,就讓孩子多擁有一些與祖父母共處的記憶,擁有祖父母無保留的愛吧。

而公婆對我的尊重與包容,我也謹記感謝在心頭,我想,跨越種族文化家庭背景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家庭成員之間,相處上最重要的是,也許,還是回到「尊重」兩字吧。

新書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自由之丘),裡頭有許多談「尊重」的篇章,那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尊重,醫護人員對孕產婦的尊重,也是老師與護士對孩子的尊重。

博客來購書頁: bit.ly/1FhjD9K
金石堂購書頁: bit.ly/1Nnm4NE
誠品購書頁: bit.ly/18n95e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