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抽空去看了一個藝術展,展名為「湖畔的魔力」(Järven lumo)。
在上個世紀初之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交際,幾位芬蘭藝術、文學、音樂史上最著名且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人士,紛紛從首都赫爾辛基移居到赫市北方約三四十公里處的杜蘇拉湖畔(Tuusula Lake),對他們而言,赫爾辛基的喧囂,無法提供他們平靜的藝術創作環境,此外,這些有小孩的家庭,也希望可以提供孩子一個更接近自然的生長環境,於是,他們遷居到當年離首都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湖畔、一同蓋屋、蓋工作室、一起造花園,這群藝術家,對芬蘭後來的國族認同與藝術成就都有很大的影響,湖畔在當時也成了重要的藝術聚落,直到百餘年後的今天,Tuusula湖畔仍保有他們的故居,供訪客參觀,而這個展覽,則展出那個年代裡,這幾位藝術家在湖畔的創作、生活、與作品。
(湖畔的魔力-展覽宣傳圖) http://www.ateneum.fi/
我從去年此時,就一直期待著這個展覽,因為此時的我,就住在離Tuusula湖畔的不遠處,這些藝術家們的故居,就在離我們家不遠的「博物館湖畔之路」上,我們常常騎車、開車經過,每一次我都忍不住想駐足欣賞,春夏秋冬都被那美麗的湖畔風光吸引,經過的一個又一個藝術家故居與工作室,也讓我懷想當年的場景。
因此,一看到今秋主要展覽的主題,就是那個年代湖畔藝術家們的生活,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來看,當我看到自己熟悉的湖畔自然景觀,展現在芬蘭最具代表性的幾位藝術家們畫布上時,那種感覺,真的很特別。
有趣的是,看展的同時,我也不斷感受到,百多年前的時光,與今日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遙遠,藝術家們夢想並實現了的湖畔藝術生活,其實又何嘗不是我自己心中的一個理想自然生活樣貌呢?!
湖畔藝術生活的開始
當年,率先在1897年搬來湖畔居住的,是著名文學家Juhani Aho和他同為藝術家的妻子Venny Soldan-Brofeldt。接著,描繪芬蘭自然風光最具代表性的畫家Pekka Halonen、擅長描繪人物的名畫家Eero Jänefel、當時已闖出名號的音樂家西貝流士、還有詩人J.H.Erkko。
走在展場中,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自然的魔力,無時無刻不在Pekka Halonen的畫作中出現。我很喜歡看他畫湖,每一個時節,湖的樣子都在改變,就連湖上的冰,也每個時節都不一樣。
秋天入冬之季,湖上開始結著薄冰,早春,湖上的冰則將融未融,雪上的光,湖邊的夕陽,他筆下的每一幅畫作,都是芬蘭人最熟悉的季節映像。已經在芬蘭居住超過十年的自己,則在凝視他的畫作的同時,映照著自己記憶中的四季。
Ensi Lumi (初雪) – Pekka Halonen, 圖片來源: http://www.halosenniemi.fi/sivu.tmpl?sivu_id=206
花園,是勞力付出,也是生計來源
花園,對這群藝術家來說無比重要,早在他們各自的房子都還未建成之際,花園裡早已播下種子。他們一起買種子,在播種與收割的時節都一起分享。花園,是夢想實現的一部分,也是他們重要的生計來源之一。
食物,來自自家的花園,生養出來的孩子,當然也得到花園裡去幫忙農務家務。看著他們的花園生活,突然讓我有種時光錯置的感覺:
這種有一塊自己的花園、自己一方田地的夢想,是百多年前藝術家們的想望與實現,不也是在這個繁忙年代,許多人所嚮往的生活方式嗎?
離開首都塵囂,走進自然,在湖畔擁有自己的一片家園,收割自己的根莖類作物與蔬果,這樣與土地完全親近、並仰賴土地維生的生活,當然也得經歷許多辛苦,只是看到畫作中那些花園中的璀燦,我彷彿也感受到藝術家們在花園中投注的生命力,與果實為生活帶來的光亮。
Tomatoes by Pekka Halonen
圖片來源: http://stilllifequickheart.tumblr.com/post/992798641/pekka-halonen-tomatoes-1913
藝術與生活,如實地交織存在著
對當年的他們而言,在湖畔建屋,屋子既是家的所在,也同時是工作室。哪怕是休閒時間,藝術與生活也完全的結合在一起。這群藝術家的妻子們,竟然也都是藝術領域出身,每個人身上都不只一把刷子,有鋼琴家、有畫家、有戲劇表演者…。
她們之中,其中兩位在顧家務之餘,還同時精通數國語言,從各國翻譯了許多作品以支持家用以及先生的藝術夢想,而西貝流士的家中,所有的家具都是他那從藝術學院畢業的妻子Aino所設計,這些藝術家庭的閒暇娛樂,就是聚集在一起,並且邀請許多當年重要的文人藝術家前來造訪,名詩人、名童書作家、名說故事者、戲劇劇本創作者…都是湖畔藝術聚落的常客。
工作是藝術、生活也是藝術,孩子們當然也自然地沉浸在藝術中,除了常常要當爸爸(或媽媽)的畫像模特兒之外,孩子們也被鼓勵用藝術自我表現表達,而這些孩子大部分的幼兒時間,都是在家中受教育,也就是所謂的「home schooling」,home schooling的最後階段,孩子們到赫爾辛基去完成學業,最後,都從赫市最好的基礎學校畢業。能在這接近自然、充滿藝術氛團、耳濡目染各種傑出繪畫、音樂、文學、戲劇的環境下長大,又從小被鼓勵自我表達,這些孩子的童年想必很幸福,同時,這也是我心目中美好的成長環境。
重點,不在於孩子將來是否要成為藝術家,而是那美的薰陶,我相信會對成長的孩子心靈帶來美的體驗與啟發,那也許無以量化,卻會成為生命中蘊藏的能量與寶藏。
Marsh Marigold: Eero Järnefelt
圖片來源: http://nordic-aputsiaq.blogspot.fi/2013/08/butter-cups-marsh-merigoldsand.html
愛國思潮報刊,今日赫爾辛基日報的前身
這些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齊聚Tuusula湖畔,不只是藝術理念與生活理念的相通與長久以來的友誼,就連在政治理念上,他們也同屬於當年強調發展芬蘭國族意識的Young Finnish Party成員。芬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藝術家們,都分別在自己的領域中,尋找並建立著芬蘭人的民族認同,欣賞這個年代的藝術與音樂、文學,總是讓人動容,也一向是我最喜歡、也最有興趣的芬蘭藝術發展時期。
Young Finnish Party這個政黨,當年也創辦了一個報刊為自己發聲,當年芬蘭仍是帝俄的一部分,後來報刊被迫停辦,然而不到四天,他們又馬上新辦一份報刊,這份新報刊的名字,就叫做Helsingin Sanomat。
在展場看到這段解說,我嚇了一跳,因為赫爾辛基日報,到目前,仍是目前芬蘭影響力最大、訂戶最多的日報。沒想到的是,它的誕生,竟也與這些遁居湖畔的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們,緊緊相連。
這些Tuusula湖畔的藝術家們,實現的不只是自己藝術與生活的理想,同時也真實地參與了芬蘭人從藝術與音樂中建立自己民族認同的過程,連在媒體與政治上,也與社會的脈動密不可分。一個展覽看下來,看到很多熟悉的東西,也學到很多新的東西,體驗充實而豐收。
離開展場後,展覽中的一切仍在我心中留下漣漪,我逐漸的發覺,今日回家有股衝動馬上寫篇隨記的理由,是因為看了這個展覽,也讓我更了解自己。
看到他們那親近自然、接近土地,並讓藝術充滿的生活,與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長環境是如此的呼應,這也讓我更加明白,為什麼當初會選擇讓孩子去上他目前的幼兒園,因為走進那裡,那充滿藝術美的環境、接近自然的庭院、和許多手工的玩具與活動,都是如此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原來,自己的選擇,都真實地反映出自己心目中的想望。
夏天的Tuusula湖畔,當天我們騎腳踏車繞湖一周(攝影北歐四季)
當年,率先搬到湖畔的文學家Juhani Aho,與妻子選擇搬到我目前居住的城市Järvenpää,西貝流士與妻子的故居也同在這個城市,當年,選擇這裡的好理由,是因為既能擁有自己的一片自然清靜天地,卻又離首都的文化生活不遠。
今日,又何嘗不是如此? 許多有家庭的孩子,從首都赫爾辛基搬到我們這附近,因為如今從Järvenpää到赫爾辛基市中心,火車只要26分鐘,一點都不遠,許多人上下班就在Järvenpää和赫市之間通勤。百多年前文人們為生活做的選擇,竟與今人的選擇,也有所呼應。當年藝術家們跟著四季慶祝各種慶典的方式與飲食,也跟我們現在做的幾乎一樣。歷史,從來都不是那麼遙遠,讓我在看展的同時,彷彿也有那麼一絲絲,走進了他們的時代。
看展之餘,可以體驗的東西還不少。
美術館裡的孩子活動
在二樓半的展場一角,美術館與芬蘭幼兒園博館館合作,展出許多1910-1950年代間,在幾間赫市幼兒園裡小孩們的玩具。古早的玩具,配合著這個「湖畔的魔力」藝術展,真是特別有味道。
我逐一摸著古早年代的小孩玩具,好多木頭和羊毛製品,說明上寫著,當年物資短缺,孩子們的玩具也不多,許多都得自己手作,聽起來不如今日的孩子們豐足,要什麼有什麼,然而玩具越少,孩子們的創造力也許反而越高,手作玩具,對孩子手腦的啟發,恐怕多過當今五光十色的電子玩具。
也許,有時所謂的短缺,其實也是一種豐富。
網上,也可以欣賞展覽
回到家後,我還發現,展場現場的導覽,其實上網就可以欣賞。
這個網頁,就針對展場中的十幅畫,做更仔細的導覽,可以用芬蘭文、瑞典、英文來聆聽,以下是英文連結:
http://www.ateneum.fi/en/shores-lake-exhibitions-audio-guide
這裡,可以看到展覽的主要內容說明:
http://www.ateneum.fi/en/node/1688
這個展覽,到明年二月初結束,有機會來赫市一遊的朋友,別忘了去Ateneum國家美術館欣賞,沒機會來的朋友,網上,也可以感受一部分湖畔的藝術生活。
看著導覽、回味著展覽,對我而言這有如一場多方位體驗的藝術之旅。
*Tuusula湖畔的博物館之路,我們開車常常經過 (攝影北歐四季)
看展之前,我常經過這些藝術家的湖畔故居,畫中的建築與自然景色,都覺得熟悉,在展場中,我得以更了解他們當年的家常生活與藝術、教育理想,回到家中,又可以上網深化了解,接下來,又該是深度走訪每一個藝術家故居的時候了。
下回,有機會再來分享,這些藝術家故居的故事了。
註:
參觀藝術家故居,能夠開車是最方便的。如果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以由赫市中央火車站,搭火車前往Järvenpää,車行時間約26分鐘,夏天的時候,Järvenpää的美術館提供便宜的租腳踏車服務,可以騎車繞湖畔,實際探訪當年的藝術聚落、湖邊美景、和藝術家們的故居。
喜欢读你的文字,希望能成为你的朋友
很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