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芬蘭的家附近,有一段森林小徑,我們常帶著孩子到那裡去散步。
有一天早上,我帶著孩子,和兩位來訪的香港朋友,到森林裡去「觀察青蛙蛋和小蝌蚪」時,三不五時看到附近小學的孩子們,從我們身邊經過。
「蒲公英花這樣夠不夠啊?」 「應該可以吧,不然去那裡再採一些…還要多撿幾根樹枝…」小學生們的身影在林中穿梭著、互相交談討論著,似乎在忙著些什麼。
我邊帶小孩、邊回答朋友的問題、邊看著這些來來去去的身影,心想,也許是小學的戶外生態課?
緩步走回家的路上,經過小學的操場與森林小徑的交接處,眼前的景像才讓我「驚艷」了一下:
只見地上堆了好幾個,用蒲公英花草的不同部位、樹枝、石頭等大自然裡撿來的材質,創作出的各式「建築」或「藝術作品」: 幾個女孩作出一個教堂、幾個男孩作出一個水族館、還有幾個小朋友,共同堆出一間小屋,小屋後面還有院子。 原來,這就是他們剛才在林中穿梭、撿拾花草樹枝的用意: 他們在尋找自然材質,好用來創作!
我們好奇地上前詢問老師,「請問小朋友們在做什麼呢? 」老師先把發言權交給孩子,轉身問他們: 「你們想用英文介紹自己的作品嗎?」 幾個被問的孩子們,靦腆地笑了一下,跑開了。
老師轉過頭來笑著對我們說: 「這是我們藝術及技能課程中的其中一環,帶孩子來大自然,讓他們自己找素材來創作作品。」
「這是多大的孩子呢?」我問,「小學五年級,十一歲左右」
「為什麼選擇蒲公英的草和花做為素材之一呢?」「你看到了,芬蘭春夏到處是蒲公英,採也採不完,而且他們只會採自己需要的量。」老師回答。
沒錯,蒲公英目前多得不得了,且繁殖力超強,說它是那種春風吹又生的野草也不為過,因此摘取蒲公英,並不會對自然造成破壞。創作藝術的同時,孩子們也同時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花與草、莖與葉、不同的重量、顏色、軟硬度,在手與自然材質的接觸中,對自然的了解,雙手技巧的運用,都不著痕跡地更加深入。
看到這些芬蘭孩子們,用在森林裡拾撿的花草與樹枝,堆出他們想呈現的空間作品,也讓我想起芬蘭一位兒童建築教育專家多年前曾對我說的一句話: 「有些人會說自己不會畫畫,但還好沒有人會說他不會建造東西!」
的確,沒有孩子不會「建造東西」,也沒有孩子不會「創作藝術」,只要你放手讓孩子去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孩子的作品一定會讓你驚艷,而大自然裡,也到處是可運用的素材。 與老師聊著聊著,一回頭才發現,我家三歲半的兒子,早就自顧自地撿了一些樹枝,在旁邊「煎起魚」來了。
一個與小學生藝術課的巧遇,在我心裡激起一些漣漪,每一個漣漪都小小的,卻串起一種奇妙的幸福感。
因為,在這個巧遇中,我看見的不只是小學的一堂課程片段,還看見尊重、看見創造力、也看見孩子與自然之間的親近關係。
我看見,孩子們很自在地享受著他們的戶外藝術課,也看見老師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尊重孩子一時的靦腆,不會去強迫或說服他們使用英文對我們說話。
我看見, 十一歲的孩子們用自然素材建構空間藝術,三歲的孩子也用自然素材現場「烹調」, 這樣的景象再次驗証我的教養觀: 現成的玩具不用多買,但卻要常帶孩子走進自然,因為東西越少,孩子越能發揮想像力,帶孩子走進自然裡,簡單的木條、落葉、野草,就可以拿來「炒菜」、創作、玩空間、發揮想像力創造出各種可能性。下圖中,男孩們就把花草樹枝,做成他們心目中的「水族箱」。
看見十一歲孩子的一堂藝術課,是在自然中如此自在地探索、創作、合作、分享,並有所學習,我覺得很開心,也很放心,這樣的育兒環境,我真心喜歡。
我看見芬蘭的孩子從小到大,都與自然那麼地親近,也看見育兒這條路上,自然最好的另一個例証。 那自然,是環境中的大自然,也是心中的自然。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地理環境、與教育文化,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的持平比較,也不需要完全互相拷貝,但我越來越相信,最自然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從小就有機會,走進自然,用所有的感官來觀察了解身邊的自然環境,從中學習動手創造,並在自然中學著尊重生命、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了解自然的可能,同時也體會自然的限制。
這樣的教育,我盡可能地希望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落實,也很偶然地在巧遇的芬蘭小學課中看見一部分,你呢,你從這裡看見了什麼,是否也對你有任何啟發呢?
(下圖: 那天早晨帶孩子去拍的青蛙蛋,已經變成很多小蝌蚪了)
很讚的教學方式! (^_^)b
想起小時候很少有機會被帶到戶外去上課。就算有,也只是一般的校外教學去遊樂園玩。很少有機會走到大自然裡認識花花草草
這樣的教學真的很棒呀!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來自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