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手記】那天,我聽見魯冰花的聲音
離我們的住所大約六公里處,有一個大湖,每年夏天,我們一定沿著湖騎一周,二十幾公里,因為繞湖一周,本身就是件好玩又有趣的事。
那天,我與老公又騎車繞湖一周,半路上,他突然停下來說: 「你聽!」
我側耳傾聽,車聲、蟲鳴鳥叫聲、風聲… 到底要聽什麼?
「魯冰花的聲音啊!」他說,「魯冰花的豆莢,此時正在慢慢打開,讓種子蹦出來。」
我再聽,隱約果然聽到一點類似「豆莢打開」的聲音,卻又不太清楚。
「馬路對面有一片魯冰花,你要不要直接走近一點聽?」他說。
我走過去,站在魯冰花的面前,眼睛閉上,這才清晰地聽見,「劈啪劈啪」的聲音,果真傳入耳中,像是自然中的爆米花!
(上圖: 花已謝、結了莢的魯冰花)
後來,我們繼續騎車回家,還有大約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呢。
說也奇怪,自從聽見魯冰花的聲音後,我的聽覺體驗像是被打開了一樣,開始沿路都不停地聽見魯冰花那「劈啪劈啪」的聲音。
我於是忍不住下車,又蹲在路邊魯冰花旁,觀察它、摸摸它,這會又有了新的認識。
原來,那「劈啪劈啪」的聲音,是豆莢一點一滴「準備打開」的聲音,光是「劈啪」一聲,還不會開,可能要「劈啪劈啪」很多很多次之後,豆莢才會打開,種子才會蹦出來。至於要幾次、要多久,我也不知道,也許,要慢慢地等待…
騎著車,耳邊聽著那劈啪劈啪的自然節奏,心裡很開心,因為自己的聽覺感官,又因此多打開了一點點。
在芬蘭居住了十一年有餘,我一定不是第一次聽見魯冰花的聲音,只是在過去,我顯然「聽而不聞」,有聽見也當沒聽見,根本沒去注意過這細微的聲音。
人都是這樣的吧,每天,我們聽到很多聲音,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總是選擇性的接收,接收那些我們最能理解、最常聽到、最習慣的聲音,其餘的,也許都被當成背景雜音,自動處理過濾掉了。
更多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腦袋瓜裡,聲音就多得不得了,大概根本沒時間去注意到自然中那些真實的聲音。
然而,當我們終於可以讓腦中的噪音安靜一下下,開始得以聽見那些自然中細微的聲音時,或許,就又多回歸了自然一小步,心也因此更靜,更有空間,容納來自天地間的美。
我回想起2003年剛抵達芬蘭時,看著婆家窗前吃穀物的鳥兒們,一開始我以為牠們全都是麻雀,一直等到一兩個月後,我才在不斷地觀看中發現,原來每隻鳥都長得不一樣; 原來牠們之中,大多數都不是麻雀; 原來之前的自己,感官有如被迷霧和自以為是幪住了,自以為聰明的大腦,根本沒有去仔細觀察分辨所有的鳥類,直到在大自然鄉間待了一個月多後,看的感官才突然「醒」過來…
而這一次,學會「聽見」魯冰花的聲音,也帶給我同樣的感受。
聽覺,好像又再度「醒來」一點點…
魯冰花,是芬蘭自然中常見的夏季花朵,初來時總覺得那紫色或粉紅的一片花海美極了,知道這就是「魯冰花」後,更是感到親切(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節目),而且,看到它就讓我感到,芬蘭夏天來了。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這花在芬蘭算是「外來種」,因為繁殖很快,而且長的地點都跟芬蘭本土的柳蘭花一樣,再這麼長下去,可能會讓柳蘭花的數量減少,從那之後,看到那一片又一片的魯冰花,我不再抱持如此喜愛的心情,欣賞歸欣賞,卻更擔心,魯冰花如此「猖獗地生長」,將來芬蘭本土的柳蘭花會怎樣呢? 魯冰花還是不要再無止盡地漫延了啊!
就這樣,我對它的喜愛,就因著它對本土環境的某種「干擾」而大大地減少。
直到這一天,聽見它那小巧的「劈啪劈啪」聲之後,我對它又有了新的觀感: 其實魯冰花何罪之有,它不過就像所有的植物一樣,努力地繁衍生長,在任何環境中都自然地實踐著它自己的生命進程,如此而已。
對一種植物的感受,可以從對它的印象與記憶,到它與對現時生長環境的影響而改變。
對這種植物的欣賞,也可以從它美麗的外表,到聽見它花謝時種子欲破而出的聲音而有新的認識。
光是一種植物,就像是既迷你又廣大的世界、我永遠了解的不夠多,永遠可以再深入一點,我知道,越能用各種感官來體會它,了解它,我自己的世界,也因此會變得更廣闊。
聽,是其一,看,也是。
沿著湖岸騎車,田野中的顏色不斷地在變化,去年夏天大約同時,我們也是如此騎車繞湖一週,當時的景象卻完全不一樣。
別說這條二十幾公里的湖畔之路了,哪怕是自家附近常走的森林小徑,兩週不見,就換了一場風景,也許是花開的時序不同了,也許是野草長高了,或是小徑兩邊野草被除掉了,又長出新生的野草來… 生生不息,不斷循環又不斷更新,每天在大自然中走一圈,眼下之地,沒有一天完全相同。
氣味,也同是如此。
騎著車,我不斷聞到蕁麻葉的味道,隨風飄來。
坦白說,在今年之前,我都不是真正認識它,直到今年數次親手採集野生蕁麻葉,親手將它入食後,我才算多認識了它一些。
從那之後,它的味道就變得如此搶戲,走到哪都讓我忍不住因著那個氣味,來搜尋它的蹤跡。
以前,這些氣味,大概只會被我歸類為「夏天的味道」,如今,多識得了一兩種氣味,氣味的世界就比起從前,更多了些「層次」,視覺、聽覺、嗅覺,都是如此,就好像從前只識得大塊樂章,如今至少多認識了幾個音符一樣,在體會大自然的美感時,也比從前更細膩一些。
對從前的我來說,野草常常就只是野草,然而現在,我終於開始注意到,野草不只是野草,還是很多很多群聚在一起,各有特色、氣味、顏色、個性的植物,等著我去了解、體會、同時重新開啟自己的感官之旅。
還有多少野草野花,等待我去認識、去重新聽見、看見、嗅聞呢?去學著烹調、熬煮、品嘗呢?
雖然離能識百草的境界還很遙遠,然而,知道自然中有數不盡的豐富等著讓人探尋,許多生命的智慧都蘊藏其中,就讓人有一種無限的幸福感,原來,我們早就擁有了天、地、白雲、氣味,每天,看著大自然,就知道自己擁有的,已經是如此地多,天地給予的,一直是如此的慷慨。
只是我們太常習以為常,將平淡的幸福視為理所當然,因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感受不到生活裡的每一刻,其實都可以是奇蹟的展現。
今天早上,正好全家人一起去散步,走下樓不久,老公又說了: 「你們聽,有小環頸雉在叫媽媽!」
我們側耳傾聽,很快地就在人聲、車聲、鳥叫聲中,分辨出那一聲「嗶嗶叫」,小環頸雉的叫聲,與成年的雄環頸雉完全不同,終於,我從此之後也得以分辨。
這又是一堂學著「聽」的課,自然中,這樣的課,永遠上不完。
現在我知道,為什麼自己喜歡走進自然裡,也許是因為,每一次,都會在新的感官體會與發現中,讓我多打開一點點,多成長一點點,多謙卑一點點。
此時,田野間的麥草開始逐漸蛻變成金黃色,秋天不遠了,僅管艷陽下感覺仍然炙熱,溫度近三十度,然而空氣中的氣味,風的感覺,都讓人嗅到「秋天的味道」。
但,那真的只是「氣味」嗎? 還是綜合各種感官,甚至遠超於視覺、嗅覺、聽覺等常說的「五感」限制之外,整個身體與細胞的感官記憶呢?
我相信是後者。
感官一定不只五感,身體與細胞的記憶和智慧,遠比我們所能理解、想像的、要多得多。也許,隨著一步一步地深入自然、回歸自然,更多的感官,又會慢慢地跟著甦醒。
願自己能從此更與自然同行,漸而深入,更融入自然一點,就能更多了解生命一分,這便是我此刻心中的理想生活了。
歐迎加入北歐四季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更多生活思考


If you enjoyed this post, please consider to leave a comment or subscribe to the feed and get future articles delivered to your feed reader.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