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自己的城市裡
從七月底到八月中,整個人不斷地在行旅的狀態裡,腳在走,心在走,身旁的風景不斷轉換,總以為已經坐定,卻忽地要起身出門,以為已經抵家,卻又突然換了方向,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寫下這些記錄,就讓它一點一滴沉澱,等待發酵吧。
先從,自己的城市說起。
那天,我們倆旅行,在自己的城市裡。
其實應該說是,我們一起走路。
沒有特定的目的,就只是走路,這是我們最愛的行旅方式,哪怕才剛從一個小旅行回來,連走數天早已走到腳痛,一看到外頭日頭大好,仍然二話不說,又在大街小巷裡走了起來。
嚴格來說,這不算旅行,該說是夫妻兩人下午閒著沒事亂晃的記錄,然而許多一同補捉下的新鮮,卻讓只是走著路的我們倆,有了旅行一般的心情。
有時候在想,旅行,不見得是要出發到某處,哪怕是在自己熟悉的城市裡,也處處是風景,當光線、溫度、氣流、時刻不斷改變,那個看的角度,從來就不會真正重覆,身邊的人不同,聚焦點也會不同,加上相片能補捉的,永遠只是眼中所見、與當下感官體會的一小部分,藉由補捉眼前風景的那個動作,期盼能在往後的日子裡,撩動記憶神經,還原那些無法被記錄的氣息。
於是,我們不斷地抬頭、低頭,一條小街也可以走上十分鐘,相機只帶了一台,但兩個人都想拍,於是,一會你拍,一會我拍,同樣一個景,相機也可以在手上傳來傳去,拍出不同角度的風光。走得慢,看得就多,沒有目的,心更寬廣,足以騰出空間,讓風景流入,哪怕只是走一條街。
同樣是雕像,「際遇」大不同,有的肩上負荷沉重:
我們也爬上赫爾辛基著名的觀景高處:「Hotel Torni」的Ateljee Bar,一覽赫爾辛基的風景。說是高處,其實只有14層樓高,但已足以俯望這個城市的天際。
其實我發覺,所謂「著名」的地方,越是位於自己的城市裡,就越不知道,或是即使知道,正因為居住在此,反而不會刻意走訪。
當年搬來赫爾辛基時,住了近一年我都不知道這個著名的觀景小吧,直到某天因為公事去某處做presentation,結束後一位萍水相逢的人把我拉住:「妳知道嗎?就在這棟樓的旁邊,有個Hotel Torni,妳如果爬上頂樓,會看到一個小樓梯,再繼續往上爬,就會找到一個名叫Ateljee Bar的小吧,那裡有藝術展,天氣好的時候,很適合看赫爾辛基的全景。」
她說的有如可以去尋寶一樣,當時的我卻沒有什麼觀景的心情,哪怕就在隔壁。那是個忙碌不堪的時節,於是我很快謝過,很快道別,然後用最快的速度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在心裡留下了這麼一個,「就在附近、常常經過、有一天一定會去、卻從來沒有特別跑去」的地方。
轉眼又過了兩年,直到這個在城市中閒晃的走路下午,見它聳立眼前,這會總是時候了,我拉拉身邊那個,還在走一步、拍兩張照、很容易被誤認為夏日觀光客的老公:「我們又走到這裡,今天就上去瞧瞧吧!」
結果,果然印証了當年那萍水相逢的路人所給的指引,盤旋而上的樓梯極窄,只容一人通過,很有那麼點Ateljee的味道,一上樓,就走進小吧那帶著藝術氣息的好風景。
熟悉的城市景色,在這裡果然盡收眼底,剛才我們走在街上,是仰頭看城市,現在我們站在高處,則是俯看眺望,望那位於不遠處的海灣,看穿插在不同型式建築中的許多綠色公園,感覺一個不斷在建設中的城市,欣賞這個,不喜歡她的人說她醜,喜歡她的人如我,說她美得獨特的城市。
風景,從來就不只是風景,而是我們的心,與它的對話,你的心選擇看什麼,就看見什麼。
老公不知道在想什麼,他在看人家窗前晒著的鞋。
找了一個小桌坐下,兩杯飲料已經點好,「這叫什麼?」我問。
「不知道。」他說,「我隨便亂點,一杯要很fresh的含萊姆,另一杯要有草莓和橘子的甜味,請他們調配。」
於是,我們在這城市高處,喝不知名的冷飲,陽光灌進窗內,身邊半數是說外語的遊客,我們彷彿也成了兩個旅人,在這個暫時脫離了日常軌道的城市裡,重新發現,重新旅行。
註:
文章裡的照片,是我們倆一起拍的,有的是我想拍,他已經先拍了,也有的是他想拍,我已經拍好了,也有的是各自發揮,再拿來互相欣賞對照,會心一笑。這是我們的城市走路記錄。
歐迎加入北歐四季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更多生活思考


If you enjoyed this post, please consider to leave a comment or subscribe to the feed and get future articles delivered to your feed reader.
照片都拍的很有感覺^^
有時候在自己住的地方亂拍
也會意外拍出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