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書上看到,兩歲以前的孩子,還可以算寶寶,兩歲以後,就算是小朋友了,不再是寶寶了。而孩子從兩歲到兩歲一個月這段期間,我似乎也真有這樣的感覺。
首先是,幾個朋友看到孩子,第一個反應是,好像又長大了呢,而且,神情已經脫離了「寶寶期」的氣質,開始像個「小朋友」了! 坦白說,當媽媽的自己天天看,感覺實在不明顯,但我確也發現,他在這個月中的語言與認知發展,似乎又有了明顯進步,突然之間又有大躍進,真的不再像是個只需要媽媽照顧的寶寶,而成為甚至會跟媽媽「周旋」的小朋友。
剛好他最近趁我整理東西的時候,爬進當年芬蘭政府送給每個準媽媽的「媽媽盒」,我就把他以前的照片拿來,跟現在對比一下,嗯,照片相隔一年九個月,果然是長大很多!
比較一下,好像確實上一張還是寶寶的神情,下一張…變小朋友了。
也簡單記錄一下,這個月來的點滴:
害羞與人來瘋?
我家孩子,原本就比較慢熟,不過熟起來之後,就可以玩得很開心,這個月裡,突然有一段時間,他不知怎麼回事,突然非常怕生,即使是到了已經熟悉的、常去過的場合,他也會因為看到裡頭有很多小朋友,而堅持不肯進去,如果媽媽強迫要帶他進去,或是不讓他跑開,他就會大哭。當時,還真有些頭疼呢,不知道該怎麼辦…
還好,在網路上跟幾位媽媽聊過之後,才知道,其實不少孩子小時候都會如此,有些孩子還要等大很多之後,才會比較不怕生,不需要去擔心,只要慢慢給孩子時間就好,甚至可以在聚會時,盡量提早到,讓他有時間在人還沒有爆多時,慢慢習慣。
有趣的是,他雖然一開始可能害羞慢熟,但一旦習慣了熟起來,他常常也變成人來瘋,尤其是看到喜歡的阿姨時,他常會馬上在對方面前翻跟斗,「表現一下」,一位朋友說得好,我家這小子看到阿姨時,可一點也不害羞啊,原來是交朋友的「年紀層次」不一樣,他喜歡比他大很多、會逗他玩又對他好、會照顧他的,呵。
後來看了信誼奇蜜親子網也發現,原來這是這年紀的孩子常有的現象,一個大學學姐則告訴我: 「當爸媽的,要學著不要替孩子擔心,學著相信他們,多給他們一些祝福。」真是很有智慧的話啊!
喜愛音樂的小孩
這孩子,大概是多少受到爸媽的影響,很喜歡音樂,每當他不開心時,聽到音樂總會平靜下來,去上唱遊課也是一樣,哪怕原本是哭鬧害羞不肯進去,一聽到裡頭的音樂聲響起,他就不害怕了,忍不住會開始隨著音樂搖擺做動作。
他大概從一歲半左右開始,就算是幼兒唱遊課裡面,特別喜歡跟著老師做動作、玩樂器的孩子,不需要媽媽幫他或引導他,他自己就會開心地玩各種樂器,最近玩家裡的電子鋼琴時,更是有模有樣的,會自己放鋼琴裡錄好的現成音樂,邊放邊彈,搖頭晃腦的好像他是鋼琴大師一樣,然後腳還會去踩踏板,真的非常可愛又好笑。
看他喜愛音樂,既讓我寬慰,也讓我忍不住提醒自己,爸媽對孩子的無形影響是很大的,喜歡音樂當然是好事,但也要盡可能地讓他在年幼時,有機會多接觸各種事物,不要被媽媽的喜好限制住了! 媽媽不太會的事,比方手工美勞,也要讓他有機會去玩去嘗試,最近我就發現,我在打電腦時,他會爬到我旁邊的椅子上,隨手拿起桌上的原子筆或鉛筆,亂塗亂畫,僅管還是一堆線條畫來畫去,但我看到他在畫的那份專注,竟也莫名地覺得開心! 嗯,不只是因為他沒有來吵媽媽(哈),而是喜歡看到孩子能獨立專注很長一段時間的神情,我想,這也是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呢。
愛吃的孩子
常常覺得,做飯給我家孩子吃,是件讓人很開心也很幸福的事,因為,幾乎大部分的東西,他都會嘗一口,然後跟你說: 「嗯~好吃!」聽到那如銀鈴般的純真童語,跟你說「好吃」時,真的會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其實真相也是: 煮菜做飯本身就很好玩,一點也不辛苦啊,呵) 也許應該說,他每次一說好吃,然後甜蜜地對媽媽笑著的時候,那真是一種無比的幸福感。
其實我也和先生討論過,對他而言,「好吃」的東西好像太多了,這句話的「信服度」需要「評估」一下,因為他在路邊撿了石頭,舔一口,也會跟我說,「好吃」! 不過呢,看他現在胃口好,吃得好又吃得開心,就算媽媽做的菜其實只是跟石頭一樣好吃,媽媽也甘願啦。
@照片是有那麼一天,他要吃烏魚子,媽媽說一定要先吃飯才可以,結果他吃了好多飯,趴在桌上(好撐呀),但還是要繼續吃烏魚子…
說話,一日千里的時期開始
這個月,他開始常常用名詞代換照樣造句,有一次早上(他)起床時,媽媽說,媽媽還要睡,媽媽累了,他就說「媽媽累了、爸爸累了,(他的自稱)累了!」然後再趴下去! 媽媽正在竊喜,這會可以再睡了吧,沒想到他沒兩分鐘又爬起來吵人,我說,你不累嗎? 他接著照樣造句:「(他的自稱)不累、媽媽不累、爸爸不累…」然後就是哇啦啦哇啦啦的要起床、起床! 被他搞得,只好大家都起床了!
此外,他也朝「鸚鵡境界」更進一步,大人說什麼,他就跟著在旁邊念什麼,好像開始到了一個,「你不用教他說話,他自己也會學,而且從早到晚說不停」的階段。常常聽他在那裡念念有詞,不然就是沒事來一大篇「演講」,裡面包括很多他可能最近或前一陣子學過聽過的字,他全部加在一起變成一長篇,講不停就是不睡覺,但聽「演講」也是件有趣的事啊,我喜歡聽他如此享受的,用自己的聲音創造意義,大人是不是完全聽懂,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享受這一段身體的練習啊!
他也開始會「對話」,會堅持自己要的事情,要米餅,媽媽不給,他會說「一個!」「一個!」手還同時比一,一個就好嗎? 媽媽說,那你吃一個,就沒有囉,他就會搖搖手說「沒有了」,呵! 同理可延伸到所有他想要媽媽不給的東西,他都會焦急地比一說「一個」「一個」! 看他那樣子要求「一個就好」,真的很可愛。
說到「一個」,他好幾月前就一直說「一個」,我從來沒特別教過他,可能是自己從大人的話裡聽到就撿來用,當時他看到什麼都說一個,我也不確定他的「一個」是指什麼,倒是現在,「一個」的意思很明確了,就是「一個」,他看到什麼東西,都會說「一個xx」「一個媽媽」「一個車車」「一個花」「一個挖土機」…
他也開始越來越常把三個字連起來說句子,前幾天在外頭,我走在父子的前面,他就跟爸爸說: 「mennaan kovenmmin sinne!」(我們快點走到那邊!) 他也特別愛說 「mennaan aidin luo!」(去媽媽那邊!) 還有很多很多例子,有的是教他一次,他就會馬上跟著說,有的是根本沒教,他就自己說了。
比方,我們家住五樓,每天坐電梯上下樓時,都會跟他在那邊數電梯上標的數字,5-4-3-2-1,芬蘭文或中文,結果有一天,他就在做別的事時,也在那裡「1 2 3」了,好有趣!
他也會用芬蘭文說顏色(因為爸爸有教他),有時候神準,全答對,有時候叫他再表演一次給媽媽看,就開始錯,呵,慢慢來沒關係,看到一點點小進步,就已經讓媽媽覺得很驚奇開心了。
「自己來!」
這年紀的孩子,大概是到了什麼都想自己來的階段,嗯,其實回想一下,這階段一歲多就開始了,當時就已經有他要自己吃飯,不要人家餵的動作出現 (然後當然就順手推舟,讓他自己吃了),後來,也是所有大人做過的事,他都想要嘗試,小到把牙膏的蓋子轉緊,他堅持要自己來,不但要轉自己的,還要轉大人的,大的,到提東西、或甚至炒菜,在不危險的狀況下,他堅持要自己炒,我也會讓他嘗試幾秒。
最近比較大的轉變時,他開始也用說的,表示他要自己做。爸爸常在要幫忙他做什麼時候,被他急著說:”itse””itse”!(就是自己的意思)。媽媽要幫他的時候,他則常說他自己的名字,就是要自己做的意思,我也就盡量讓他試囉。
僅管常常堅持要「獨立」,他卻也還是很依賴爸媽,尤其是媽媽,每天,都要來給媽媽好多抱抱親親,早上比媽媽先起床,還要來捧著媽媽的臉先親一下再說再見,這既獨立、又親密的關係,我想,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有不同階段的改變,我很享受此時這個階段,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如何維持這既親密、又尊重彼此的獨立這回事,想來真是門藝術,我也會常常提醒自己,尊重他這個「小人」的一些意願,盡可能不去強迫他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當然,哪些是一定要禁止的,哪些是可以在目前這個階段容許他「亂搞」的,這又是一門,父母與孩子之間,雙人舞的藝術了…
大個仔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