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孩童學建築,不是為了成為建築師…

芬蘭有這麼一所著名的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Arkki,專門提供建築課程給4歲到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所謂的「學建築」,並不是老師做模型示範,「教」孩子怎麼做。事實上,我看到的情況正好相反。

所謂的「學習」,就是讓孩子「自由發揮」。

TS Lumia 1020_20140507_17_28_31_Pro

有一回,我與孩子阿雷參加由建築學校辦的免費兒童樂高和保麗龍工作坊。現場的孩子,從三歲兒到小學生,各自發揮想像力,拿著切割成不同形狀的保麗龍「蓋房子」,或是圍坐成一桌,從一桶又一桶的樂高中找材料,聚精會神的動手創造。

我原想想看看芬蘭老師怎麼教小孩建築,結果我根本不知道老師在哪裡,因為我看不出來誰是老師,誰是家長,現場的成人們,大都只是站在孩子後面看著孩子做,偶爾孩子找不到特定材料,成人才幫忙找一下。同時也完全沒有人「教」孩子怎麼做,他們只是提供材料,讓孩子自己發揮創意。

雖然這不是正式的課程,只是開放的工作坊,卻讓我對芬蘭孩童建築教育現場有了第一印象: 成人似乎常後退一步,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

TS Lumia 1020_20140507_17_20_17_Pro

兒童與青少年,竟然可以參與都市建築規畫!

對於芬蘭兒童建築教育的第二印象更有趣,那就是兒童居然也可以參加都市建築規畫!

2007年,當赫爾辛基市要將一塊名為「豌豆島」(Hernesaari)的舊港口開發為新區時,不僅邀請三個專業的建築事務所提出設計圖參考,也邀請兩組「非專業」的提議,共同發想城市的未來。「非專業組」的其中之一是住在「豌豆島」附近的民眾,另外一組就是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Arkki的學生。

最後,這群年紀從4到19歲孩子的共同提案,就與專業的建築師提案並列,甚至被民眾票選為最受歡迎的提案之一。

又過了幾年,當赫爾辛基市政府考慮將一塊港灣邊的土地做為「古根漢博物館」的預定地時,建築學校的學生同樣參與點子發想,小學生也提出自己的「建築設計」,並在展場中展出未來的博物館模型。

看見建築學校的孩童們參與城市建築規畫,讓我覺得很驚艷,驚艷的並不是作品本身「多好看」,而是看到小小年紀的孩童,就開始學著觀察了解生活四周的環境和地景,同時有機會實際參與規畫,成人也予以尊重,並重視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作品,這一點讓我很感動,也讓我對芬蘭兒童建築教育的理念更加好奇。

DSC01189

DSC01197

「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

2015年的夏天一正好有機會與一些來自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拜訪建築學校Arkki,校長碧荷拉.梅斯卡能女士(Pihla Meskanen)本身是一位建築師,從二十三年前設立建築學校後,就一路投身於兒童建築教育,她告訴我們,這些給孩童和青少年的建築課,並非學校必修課,而是下課後的嗜好,一週一次,課程一個半小時,就跟其它的嗜好課程一樣,要自己付費。4歲到6歲的孩童由爸媽之一陪同參與,7歲以上就正式獨立上課。

說到「課餘嗜好」,或許會讓人想到坊間各種「才藝班」,然而,校長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培養興趣嗜好以及訓練才藝之間,心態上其實很不同。

「雖然從4歲到19歲,基礎建築教育可以上滿1300小時,但是這個時數其實很少,我們不可能教會孩子關於建築的一切,所以課程中最重要的事,從來就不是一定要孩子學會什麼,而是培養孩子們對建築的興趣,這樣他們將來才會有動機,自己去學習。」

那興趣又該怎麼培養呢?

「我們會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讓孩子去玩! 比方,我們從來不會在課堂上跟孩子說,今天要學建築的結構,身為建築教育者,我們會將教育理念、和想讓孩子學習的東西,”藏”在遊戲中。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學習觀察建築結構,卻不知不覺地從遊戲中學會。只有當孩子覺得好玩時,他們才會有動機繼續學下去。」

WP_20150710_12_14_17_Pro

芬蘭家長,一樣會期望太多?

果然一如我所想像,芬蘭的藝術教育,重視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而不是結果,難怪他們鼓勵孩子與青少年參與都市建築規畫,重點就是要孩子們從生活中養成觀察環境的思考習慣,同時,孩子獨有的創意也會為成人帶來新的靈感啟發。

只是,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的作品不夠「美觀」,家長們可以接受嗎?

校長笑了,「其實,有些芬蘭家長也會期待孩子做出「美美的藝術品」,當成果不如「預期」時,就難免失望。這種時候,我們都必須耐心和家長溝通,重點不在於孩子最後成品的模樣,而是在過程中,孩子學到了什麼。」

我想,這一點不只是建築,也延伸到其它的學科上。如果把焦點放在過程,而不是對成果有預設的要求,想必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能從中擁有更多愉快又沒有壓力的時光。

TS Lumia 1020_20140507_17_14_00_Pro

讓孩子學建築的目的? 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當孩子在這裡學了多年的建築後,會被授予一張結業証書,証明曾學過的時數等資訊。當我們問校長,這張証書,會對孩子們上大學是否有幫助時,她說:

「沒有特別的幫助。想上大學,靠的不是你有什麼証書,而是你的能力。」

所以從頭到尾,給孩子的建築教育重視的,都是啟發孩子的興趣,並在遊戲中無形中培養孩子的能力,所謂的「証書」或「結果」,都不是最重要的事。

看到芬蘭的孩子這麼小就可以學建築,還可以參與城市建築規畫,難免讓人好奇猜想,這些上過多年建築課的學生,最後有成為建築師嗎?

碧荷拉校長說,「我們沒有實際統計過,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幾千個學生中,大約有一百多位成為建築師。」

看起來不是非常多,沒有統計也隱約顯示這並非教育的目的,那麼到底孩子為什麼要學建築呢?

「除了開發他們的創造力之外,學建築,就跟學習其它的嗜好一樣,都是要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啊! 」校長說,「就像我,我小時候學芭蕾、學畫畫、我從來沒想到我會成為建築師,結果我現在竟然從事建築教育。生命中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會累積成我們想像不到的樣子,每一步,都讓孩子成為獨特的自己,所以讓孩子學建築,只是多打開一扇窗,多提供孩子生命創造的養分。」

一場與校長的對談,讓我們對芬蘭兒童建築教育多了一些認識,同時也點出芬蘭教育「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精神。

無論是什麼學科,是建築、設計、音樂、還是其它,當孩子還小時,芬蘭人出發點從來不是為了「訓練」未來的音樂家或建築師,而是提供孩子們創造的養分,讓他們感受人生的寬廣與豐富,並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力,讓他們從中找出自己的路。

這也是觀察、參訪芬蘭兒童建築教育,帶給我的啟發: 也許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放下功利心,放下一定要「為了成為什麼而學什麼」的預設前提,用更開放的心,來看待孩子所接觸的各種嗜好或活動。

未來永遠不在我們的預設之中,無論學什麼,也許都只是要幫助孩子更認識自己,無論那個「媒介」是建築、音樂、繪畫、還是其它,只要孩子能從中吸收各種養份,快樂地享受過程,終將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

也許,這才是教育真正重要的事吧。

原本發表於商周專欄的文章連結:

相關文章: 找到天賦,然後呢? 從音樂天賦的發現與失落說起

我2015年的新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

飛越千萬哩,和孩子一起學習隨遇而安

從阿雷半歲多起,我就每年帶他回台灣一次。

有一回,我和一個芬蘭朋友提到: 每次要獨自帶幼兒坐長途飛機前,心理上都會覺得有點疲累。

她說: 「每一趟旅程,都會成為你們母子獨一無二的回憶,放心去擁抱這樣的體驗吧! 」

這段溫暖的話語,從此成為我帶孩子飛越千萬哩的心理助力。 現在阿雷五歲了,搭飛機已比學步兒時期要輕鬆,只是我沒想到,今年聖誕前的回台之行,竟成為有史來「最辛苦」的一次,同時,也讓我們母子意外地培養了一段「共患難」的記憶。

特別辛苦的難忘旅程

是這樣的,從芬蘭赫爾辛基飛往台北,我們的行程原本是「赫爾辛基-香港」夜機九個半小時,加上「香港-台北」一個半小時,轉機時間只要一個多小時。依照過往經驗,阿雷上了夜機,吃餐看影片後,一覺到天亮就到了香港。

那天到了機場候機門時,卻發現原訂23:40的班機延誤起飛,櫃台人員馬上給我兩張面值各17歐的餐卷: 「我建議你們先去好好吃一頓!」這一聽就知道,大概會延誤很久。

過了午夜,我們才得到最新通知: 「本班機延後到明天早上08:00起飛」,現場頓時一片嘆氣。

幸運的是,芬蘭航空很負責的為我們一行人安排了旅館,讓人疲累的,則是接下來一連串的午夜排隊與等待。

出關後,領旅館單要排隊、接駁車也等了很久,到了旅館櫃台前,要繼續大排長龍等登記入住,午夜時分這麼折騰,阿雷已經累的快在地上打滾了,好不容易進了房間上了床,已是半夜兩點,早上六點接駁車就從旅館離開,所以我們五點半就得起床,總計睡眠時間是三小時。

終於我們在第二天一早上了飛機,經過九個半小時的飛行,到達香港已是當地時間的午夜時分,所有往台北的班機都已飛走,於是我們那「機場出關、找旅館住宿、第二天再進關的流浪記」,又要再來一回合。只是這回更加辛苦,為了怕過夜行李在機場弄丟,還得將行李提出來,第二天再重新托運一次。

午夜的排隊等待,第二回合開始,只是場景換成香港。

光是等出關的人潮就排了上百人,好不容易出關,將兩個二十公斤的大行李搬到推車上,外加手提行李和隨身包,一路推到旅館、進入房間,已是半夜一兩點。

這樣的疲累下,阿雷卻突然興奮地眼睛一亮:「房間好大好漂亮啊!」他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孩子果然最能隨遇而安,因為活在當下,容易為新鮮的事物而驚奇,就這樣,直到兩點整我們才在床上躺平,預計五點半要從旅館出發,跟昨夜一樣,可以睡三小時。

媽媽,原來也會像小孩?

然而,因為時差的關係,這一晚阿雷竟然睡不著!

他從兩點開始,一直跟我講話講到五點!無異是一晚把我吵醒N次! 我累得忍不住對他說: 「你明明在出發前答應爸爸,你也會照顧媽媽,現在你一直吵我讓我不能睡,你都沒有照顧我!」這段「氣話」講完後,他真的神奇地不再吵我,自顧自地唱歌唱了二十分鐘,反倒是我,其實也睡不著了,突然覺得自己的反應好像小孩子啊,竟然會跟兒子說你不照顧我呢。

我索性跟孩子說真心話道歉: 「謝謝你,我知道你也有試著照顧媽媽,對不起媽媽這兩晚性急了點,常常催促你,但媽媽真的好累喔。」

阿雷說: 「對啊你都一直叫我快一點快一點快一點。」 我笑了,「那我現在起會多等待一下,盡量不叫你快一點快一點好嗎? 但媽媽有時也是不得已的,不快一點拿到行李、不快一點到旅館,我們又得排隊等更久哇! 而且阿雷,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好幸運喔! 我們總是很快地找到行李、很快地排到房間,跟很多人比起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等太久、也一直遇到貴人相助,我們的運氣真是太棒了!」

阿雷也笑了,「對啊媽媽,我覺得這次的旅行好好玩喔!!」 可不是嗎? 這趟旅程看似辛苦,也很「好玩」啊!我

們第一次在機場免費吃一餐,第一次連續兩晚住免費旅館,第一次,一整個晚上一起一夜未眠! 在這個不眠的夜裡,我們母子也在互相學習著,我向他學習隨遇而安,同時也希望能以身作則,無論任何時刻,我們都要學著正面思考!

就在這樣的對話與反覆中,轉眼時刻已到五點,阿雷反倒突然睡著了!! 這又是個新挑戰! 我不得不把熟睡中的他叫起來,我們有三個行李,我不但不可能抱他,他還得幫我拉一個小行李才行! 熟睡中的孩子就這樣被媽媽硬拉起來,在啼哭中逐漸被媽媽想辦法弄到「全醒」,然後很合作地幫我拉一個行李下樓。

「媽媽,我幫你!」

當我兩手各拉一個大行李往旅館出口走時,幫我拉小行李的阿雷居然伸出另一隻手: 「媽媽,我也幫你拉這個大行李!」 當我去拉推車,叫他在原地等我時,他竟然兩手各拉一個行李朝我走來,「媽媽,我幫你!」

一個剛滿五歲的孩子啊!長途飛行後,一夜未眠,他仍然記得要「幫媽媽的忙」, 我心中感動極了!

終於,我們順利回到台北,見到來接機的阿公阿嬤。 以往,阿雷總是往前撲去找阿公阿嬤,大家留媽媽一個人在後面推行李。這次不同,他很堅持要等媽媽,堅持要跟媽媽一起走,堅持要幫媽媽拿行李。

我突然恍然大悟:我們彷彿在這個看似比較辛苦的旅程中,培養出一種曾經「共患難」的默契。在這趟旅程中,我們只有彼此,無論碰到什麼狀況,都要互相照顧,我照顧他,他也以他的能力所及來照顧我,大手牽小手,我們一起學著隨遇而安,體會正向的部分,再辛苦,都可以因著這樣而溫暖。

我牽著他的手問他: 旅程累嗎? 他笑著說: 這次真的是太好玩了啦! 於是我又想起朋友曾對我說過的: 每一段旅程,都會成為我們母子共同體驗的、無可取代的獨特回憶。

在寫文的此刻,我又告訴他一次,這趟旅程雖然辛苦,跟你在一起真的很好玩! 阿雷卻反問我: 「我只覺得很好玩啊! 辛苦? 哪裡辛苦啊?!」

呵,看來,孩子比我更能正向思考了!

感謝這段旅程,無形中讓我們倆,累積了互相照顧的經驗值,我們一起學習隨遇而安、正向思考,這段回憶將永留我們心中。

相關文章:

【七至八個月記事】帶著孩子單飛千萬哩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