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2年起,芬蘭就開始在一些高中實驗「無年級制」,到1993年正式在全國高中實行,從此高中裡再也沒有分年級,也沒有固定的班級,每個學生都可以獨立地選擇並安排自己想學習的課程,獲取足夠的課程數後即可畢業。
鑑 於芬蘭基礎教育在PISA評量中的亮眼表現,從2001年起,大陸教育部與北京教育局的官員學者們也開始與芬蘭互動頻繁,除了簽訂高中合作計劃,加強雙方 學生與文化上的交流之外,芬蘭以課程為導向的高中教育模式,也成為大陸新的高中教育改革借鏡的對象,光是今年就有將近5百名大陸高中校長計劃前來芬蘭觀 摩。究竟芬蘭的「無年級制」高中,如何實施,又有何特色?
學生擁有課程選擇權
芬蘭的「無年級制」是以課程為導向,在十幾個科 目下把課程分為三類:必修課程、專門課程、和應用課程,同一科目下還分出許多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課可供選擇,連必修課程也不例外,因此一個學校開出上百 堂不同的課也不奇怪。學生必須修到至少75個課程才能畢業,其中應包括47至52個必修課程、10個專門課程、和其它應用課程。
專門課程指 的是學生自己從必修課程中,選擇有興趣的部分進階學習;應用課程的選擇則更為廣泛,可以繼續專精專門課程,也可以選擇學校提供的選修課程,甚至其它教育機 構提供的課程。每一個課程包括38堂課,而一個學年裡則分成5到6個學習段落,每一個學習段落裡學生都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4至6個課程集中學習,並在學 習段落的最後一週進行考試。
某些課學生甚至可以選擇以自修、寫報告的方式代替上課,這樣的做法,除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外,也讓他們提早熟悉高等教育的學習模式。
選 擇權既交給學生,修習高中所需花的時間,也就因人而異,從2年到4年不等。選擇上的自由,不只跨越傳統的班級及年級界線,還可以跨校。教育法令中強調教育 機構之間應資源共享合作,所以當學生需要時,也可到別的學校或教學機構去修一部分的課程。教育局也鼓勵高中與技術學校合作,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某職業領域, 並更有能力決定未來的進階學習,有的學生甚至選擇完成「雙文憑」,同時取得高中文憑與技職學校的証書。
有特殊專長及需求的學生,也有機會申 請使用高等教育的設施,例如到大學聽課,或使用大學的實驗室,彈性之大,為的就是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別興趣與需求。僅管有13%的高中生認為,他們的學校 與其它機構合作管道不足,但是對於「無年級制」高中的整體滿意度,在調查中仍然偏高。
無年級制的反對聲音
無年級制讓學生的學習能從自我的興趣及能力出發,並練習自我負責和獨立,然而,反對的聲音也同樣存在:
有學者指出,給予學生各種選擇性的高中,同時也可能給予學生錯誤的訊息,好像人生中充滿著各種美好的選擇,隨時都可以挑選更好的;然而,很多課程雖然不有趣也不容易,卻是教育中必學的知識。
此外,在沒有班級也無年級的高中裡,年輕人便少了與同輩相處的經驗,原本學校是提供群育的場所,這樣的制度則減少了提供群育的環境。
另 外,從9年基礎教育的分班分級制,到高中的無班無年級制,對15、16歲的年輕人來說,是個不小的轉變,等於讓高中生擁有成年大學生的選擇自由,然而,他 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做這些選擇,則因人而異。當樂於學習的學生享受多樣選擇時,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則可能更感到無所適從失去方向,此種現象尤其以男學生 為多。
而學生們在申請高中時就必須要做決定,接下來的幾年中打算學習哪幾種語言、修較進階的數學課程還是短期基礎數學課程;對於將來想讀工 科的學生,進階的、較長期的數學課程當然比較有利,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是否已經了解自己未來的走向,則是一個問號。因此,教育工作者提醒,當選擇的自由 往年齡下層移動時,輔導的角色就必須更向下紮根,落實在基礎教育裡,讓學生了解,他們做的每一個選擇對未來可能的影響及限制。
整體而言,這 個制度受到肯定,但長期的挑戰也不少,例如如何使學生在這樣的系統裡也學到群育與社交能力、減少學生在班級及人數變動下的不確定感、讓有學習危機的學生不 被邊緣化、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不特意挑輕鬆的課過關、減少害羞學生可能有的孤離感與挫折等等。教師們輔導學生的能力在這樣的系統中更被強調,然而沒有固定 的班級,也使其較不易深入了解學生。
目前大陸的高中教育改革,雖然還未進行到如芬蘭一樣的無年級制,但新的學分制,已經朝這個方向跨了一大 步,後續發展自有待專家評估。而1990年代起移民逐漸增加的芬蘭本土,在過去的幾年來則強調,應持續加強與非西方國家移民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畢竟強調 個人自由的高中教育模式並不是所有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都能了解的。
僅管任何制度皆有優劣,芬蘭將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做為學習最重要前提、並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理念,相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也積極地影響了學生的成長與表現,這一點,倒值得做為參考。
本文原刋登於台灣立報芬蘭傳真專欄20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