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的午後時分,我們一家,來到赫爾辛基市,Viikki區附近的森林步道裡。
這個森林步道,是個城市內的自然保護區,步道不長,估計最多也只有兩公里左右,而且一整條步道都可以推嬰兒車行走,十分方便。從我們家開車過來,只要半小時,因此每隔幾個月,我們總會來看看這裡的風景,同一條步道,春夏秋冬,景致都不同。
此時,僅管芬蘭這裡已經持續了兩週以上的好天氣,天天陽光普照,冬雪卻仍未融,步道上有些滑,來到這裡才發現冷風陣陣,步道上全是積雪,我說,我們好像從來沒有在這個時間點來過呢? 老公的反應則是: 「這不是正好嗎? 換個風景。」
僅管只是一句回答,卻也讓我感覺到,芬蘭人,確實對自然的春夏秋冬更迭,有更貼近生命的接納度,也許因為這從小到大,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冬有冬的風景,不那麼方便行走跑跳也是另一種體會。
相對的,我這個台灣人,雖說在芬蘭住了十年以上,也已懂得欣賞冬的沉靜與內斂,但遇上「不太方便」的景況,偶爾還是會有些退縮呢。
而小孩呢,則完全沒有任何成見,看到滿地都是雪,走著感覺有點滑,他只是嚷著: 「好好玩,好好玩喔!」看到木橋被雪蓋住大半部,只露出邊緣的木條,他則嚷著, 「火車軌道,阿雷跑火車軌道,跑好快好快!」是啊,木橋的邊緣是有點像火車軌道呢。
要孩子快樂,真的很簡單,不用買玩具,也不用絞盡腦汁想什麼活動,把他帶出來散散步,走走路,地上的小石頭,冰雪堆,木條,全是最好的玩具,在大自然裡走走,他就開心了。
第一次在冬雪未褪之際造訪這裡,這才發現,一座人行過橋上,有一半舖成滑雪道,所以在附近越野滑雪的民眾,還可以直接滑雪過橋呢,真方便啊! 冬末春初,不少人都出來運動,有滑雪的、有跑步的,人的活動,就是這麼自然地,與地景合而為一。
走著走著,看到不遠處前方的樹上,掛著好幾個小鳥的餵食器,「我從來沒在這裡看過餵食器耶,你看過嗎?」我問老公,「沒有,這是第一次。」我想,樹上會有餵食器,大概是因為冬天怕鳥兒們在冰雪中找不到食物,所以才特別準備,而我們也是第一次在此時來走這個步道,難怪對我而言,像是個新發現!
我們一走近,一群正在覓食的小鳥撲的一聲全部飛到旁邊去,老公提醒著我和小孩: 「走快一點,不要停留在這裡,這樣才不會打擾小鳥們吃東西! 你們靠這麼近,牠們不敢飛過來!」
他這麼一說,正在拍照的我,才趕緊拉著正在好奇看小鳥的兒子,趕快往前走。
心裡忍不住想,這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好奇地看鳥、拍鳥,並沒有錯,然而,在土生土長的芬蘭人心中,至少我家這位先生的心中,顯然將「鳥的需求」,放在「人的好奇心」之前。看鳥可以,但最好是遠遠地看,以不打擾牠們的方式看,這,是對大自然的一種基本尊重,而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基本尊重,似乎很踏實地落實在芬蘭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方式與生活之中。
在森林間的小徑上走著,中間三不五時會有叉路,像這一個叉路,可以通到兩百公尺外,一個適合賞鳥的地方。我們來過這個小徑很多次,卻一直沒走過這條叉路,因為之前都推著推車來,這條叉路印象中不是最適合推車走,於是我們說好了,等雪融之後,一定要再來走叉一下,看看不同的風景。雖然這次還是沒走叉路,但叉路在雪中的風景,真的很特別,我也忍不住捕捉下這樣的鏡頭,人生中的叉路,看起來總是特別吸引人啊:
我們爬到一個觀景台上去,除了我們一家三口之外,還有一個芬蘭爸爸,帶著他的兩個小兒子,來這裡觀景,只聽旁邊那位芬蘭爸爸,不厭其煩地,指著不同方位,告訴他的兒子們,那裡是綿羊島,可以看到羊,這邊有一個小屋,可以去賞鳥… 不同的方位,有著不同的地標與自然景致,這位爸爸,想必也很愛大自然,才會帶著孩子來到這裡,細細訴說自然中的故事。
圖中右方那個像遮蔽篷一樣的建築,就是個賞鳥之地,據說,可以近距離的賞鳥,又不會打擾到鳥的棲息,換句話說,那遮蔽篷的目的,是「遮人」用的,人看得到鳥,鳥卻不會注意到人的存在,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在不干擾的前提下,欣賞了解,這也算在自然中,最直接的環境教育吧。
步道的兩旁,則常常有圖示,告訴人們各種自然中的知識,教人認識步道邊的動植物,或是自然生態的歷史。
比方,步道經過一條河,這條河裡的水,從前曾是工廠的廢水,僅管早已不再排放到此地,但仍然沒想到水質環境卻仍適合一些魚群生長…
或是顯示,步道邊的樹木群,叫什麼名稱,到了秋天,會有什麼變化與特徵…也教人分辨相似卻不同的樹木:
步道入口/出口處的告示
好玩的是,我們居然還看到一個奶嘴被吊在樹上,大概是有推娃娃推車來的父母,不小心掉在路上,被路人撿起來,就掛在這裡,等著他們回來「認領」吧…
之前,曾跟老公一起,走過好幾次這條自然保護區的小徑,當時只知道,在自然保護區裡,需盡力維持生態原貌,不受人為干擾,因此即使有樹倒下,也不會做任何「處理」,因此常可見到,樹倒得亂七八糟,卻還是「維持原狀」,不會有人來清理它,就讓它在自然中,自然的生滅。
回家之後,我進一步查詢了,關於自然保護區的資料,這回,又有更多的了解:
所謂的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可大可小的特定區域,裡頭有特定的樹種、花種、或是生物種類,或是有特別多的某種植物或動物(比方花種或鳥種的多樣性,生態需要被維持),或是有瀕臨絕種的生態需要被保護。簡而言之,就是在各地,保存自然生態的多樣性與完整性,並規畫出親民的步道,讓人們可以親近自然,同時也擬定特別的規定,教人們在此區域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事項如下:
– 必須走在有標示的道路上
– 不可以爬到鳥巢上,也不可以在水鳥繁衍期,接近鳥巢25公尺內
– 不可採集植物
– 必須盡可能地從適當遠的距離觀察動物,以免打擾牠們
– 使用過的垃圾自己帶走
– 牽好自己的狗,並體諒其它的行人、尊重自然生態。
– 只能在有標示的地方紮營。
自然保護區步道入口的垃圾桶
腳踏車停放處
這才了解,為什麼剛才在看鳥的時候,老公會叫我們快快走過,原來這也是芬蘭對自然保護區的明示規定,而這樣的行為規範,他又是怎麼學到的呢? 「不記得了」,他說,「大概是小學時的遠足、團體森林散步時學的吧。」
我想想,也開始記起,剛到芬蘭的那一年,2003年底,曾在芬蘭小學實習,當時也發現他們的自然課本,有好多當地動植物的介紹,生動活潑有趣,我想,如何認識身邊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如何去觀察體驗並尊重牠們/它們,看來真的是芬蘭孩子們,從小就從學校、家長、環境中學到的呢。
而剛才觀察水鳥的那個遮蔽處,在去年秋天時造訪,拍下的照片,又呈現出另一種風景,同樣的是,遮蔽處隱而不見,且在自然中融合地恰到好處,不仔細看,還不見得會馬上發現:
查詢之後,我還發現,光是赫爾辛基這個方圓不過213平方公里、比台北市面積還小的城市,就有50個自然保護區! 而我目前居住的J城,也有2個,全芬蘭,我想這樣的保護區不知道有多少。
保護區裡的生態,並不都是「珍貴或稀有物種」喔,有些是景觀,有些是常見的物種,但需要保留它的完整性與多樣性,我忍不住想,以台灣的自然生態與物種的多樣性來說,如果以和芬蘭類似的標準與思惟,來設立所謂的「自然保護區」,那,大概不知道會比現在多出多少呢?? 應該不會僅限於特定的山林與幾個國家公園,一定還有更多吧?! 這一部分,我不太了解,還請了解的朋友指教一下了。
只是看到光是赫爾辛基一個小小的城市,就可以有50個保護區,我真是嚇了一大跳,而這些自然保護區,不少附近都有住宅區,感覺上自然保護區和住宅區,是可以平衡共存的,這似乎也與我從小成長時的經驗值,有很大的落差。
以前總覺得,所謂的「自然保護區」,大概都是人煙稀少的高山上,如今看到這裡,光是一個城市,就有這麼多自然保護區,忍不住讓我思考,是不是因為芬蘭這裡森林比人多,所以自然保護區也多呢? 還是他們根本上,對自然保護、生態保護的思惟方式不同,所以自然保護區的定義和行動,也有所不同呢?
一趟森林步道的晚冬初春之行,讓我學到對自然的進一步尊重,同時,也在心裡種下一些疑問,等待慢慢去思考了解,也請對這方面有認識的朋友,多多指教喔!
自然保護區步道的不遠處,就有許多住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