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學中文:帶過去,拿回來?

推到 Twitter!
推到 Plurk!

某天上床睡覺前,老公說了一串毫無邏輯的話:

「今天我拿公司卡–回-來公司,忘記帶–過-去家裡,現在找不到,明天我要-過-來-公司拿。」

什麼?我惺忪著眼爬起來,「你說什麼?」

「公司卡沒有–拿-回去–,家裡沒-帶-過來,明天要回-來帶。」

我的睡意全消,老實說,快進入夢鄉的時候聽到這樣的中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雖然也真的很好笑。

「老公你可不可以用英文講一次?」

原來他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他忘了把公司磁卡拿回家,明天要記得去拿回來。

不是很複雜的中文,會講成這樣,應該是他分不清「去」「來」的緣故。

光是「去」與「來」已經讓人頭暈,更別提再加上「過」與「回」、「拿」與「帶」:拿過去,拿回去,帶過去,帶回去,拿過來,拿回來,帶過來,帶回來。

看起來都差不多吧,好像只要「去」和「來」說對了,基本的意思就沒錯,可是細微地去感覺一下,雖然經常可以互相套用,耳朵聽起來的感覺卻不完全一樣,偶爾的確是有一些小差異存在的。

我們平常說話的時候,不經思考,也能自然用對,對外國人來說,恐怕就不只是「去」「來」弄清楚就可以解決的了。光是「去」「來」說對,只是基本的語意對了,但是「過」與「回」、「拿」與「帶」用得恰不恰當,決定了這句話聽起來順不順耳。

這只是一個簡化的例子,再加上更多變化,是不是會更加困擾呢:帶開,拿走,帶離,拿開,帶走。。。。。

中文,可能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容易。。。

歐迎加入北歐四季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更多生活思考
北歐四季 on Facebook
Twitter It! Plurk this! Share to Facebook!

If you enjoyed this post, please consider to leave a comment or subscribe to the feed and get future articles delivered to your feed reader.

Comments

哈哈哈哈… 歹勢, 又是我! :p

這讓我想起某次我背外語單字背到快得失心瘋, 轉向身邊的先生抱怨時, 他什麼也沒說, 只是用中文開始喃喃自語: 我要把這幅畫”掛上去”? 不對… “掛上來”? 不對… “掛去牆上”?… “掛到牆上”?…..

然後, 我突然就可以心平靜氣的回頭繼續背我的單字了~

哈哈哈,你們家那個場景這裡也很熟悉,以後沒事歡迎來一起笑吧,哈哈~ :)

哈哈哈,這值得語言學家好好研究…
我是日文系的,我的日文老師就曾經說過,她一個研究中文的日本朋友就曾經很煩惱的問:到底中文的上下到底怎分??
舉例:貼在上面,為什麼是貼在上面而不是貼在外面??
“上車”為什麼是上車??明明就是坐進車裡阿?!(日文是用”乘”這個動詞)
還有很多例子,我們班當場被問的啞口無言…..

郁,
哇,真羨慕你會日文哩,我實在是對日文太有興趣了,希望以後有機會好好學,也有機會去日本走一走。不過,日文裡應該也有很多,對我們來說,找不出道理的這些詞吧?!

看了這篇文章, 突然想到我跟老公曾想到的一個例子(雖然老公是道地的台灣人,但我們也常討論中文文法 –> 不知為啥, 可能覺得好玩吧 ~~)

『大勝』跟 『大敗』一不一樣呢?

比如棒球比賽:
中華隊以10:0大敗日本

中華隊以10:0大勝日本

意思應該是一樣的吧? 但明明勝跟敗就是相反的狀態, 怎麼會一樣呢? 搞不清楚呢 ~~

Tracy,
謝謝你的分享! 🙂 中文裡好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好幾個呢,的確是有兩面意思,好像就是要看上下文才能理解,很有趣!

噫~「來」跟「去」真的很難區分,比如去別人房間
「我進來囉?」「我進去囉?」這是一樣的吧~

還有一次是我媽說的,那時對面出車禍,
「走!過”來去”看熱鬧!」既然是過”去”,為何中間加”來”?
是「過來,去看熱鬧?」還是「過,來去看熱鬧?」

對這類詞好像大家都沒有特別的去正確的用它呢~

過客,
對呀,看起來好像沒嚴格規則,但外國人一說錯馬上就聽得出來。
你說的「來去」,應該是台語翻過來的囉?!

最近有位芬蘭朋友學中文,她要做一份功課是把一堆短句放進一段對話裡。
她於是努力的把一句句短句先譒成英文,再看看如何放進對話裡面。
她說大部份她都會了,但有一句她怎麼也放不進去……
我一看,原來她把「怎麼來」譯成 “How come” 了 :]

拿与带是表示动作是故意还是顺便,过与回是表示东西原来的位置与目的地的关系,去与来则是目的地与现在所处的位置的关系
带回去 就是 顺便拿东西到它原来的位置,这个位置是远离这里的
带回来 就是 顺便拿东西到它原来的位置【这里】

kikoqiu
謝謝你提供資訊。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