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婦女節巧遇週末,而這個週末我也過得特別不同。我遠足訪友、上台演講、不小心上報、然後在家裡,吃了老公做的橘子蛋糕。
其實都是些瑣碎的事,卻讓這個婦女節週末,多我而言有一些不同,就用隨筆的方式做個紀錄。
婦女節前,飽滿的赫爾辛基行
週五,我前往赫爾辛基,為了看一個朋友即將到期的展覽,也為了去參加一個活動。
我想參加的活動,叫做「女人的路途-我的戰役」(芬蘭文:NAISEN TIE-minun taisteluni),為了慶祝婦女節,赫爾辛基的多元文化中心,邀請一些來自各國的芬蘭移民婦女,分享她們如何克服障礙,在這個社會走出一條路。我決定為此而前往聆聽,因為我希望能從她們的經驗中,得到一點啟發,或說是一點力量。
同樣是芬蘭,有些人走得辛苦,有些人走得順遂,不過也正如其中一位女子所說,「所謂的戰役,其實每個人程度都不同。」也許,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場景中的戰士,只有自己能真正定義,並決定下一步往何處前進。
聽別人的經驗,也許不足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卻仍然可以給自己帶來一些新的思考面向。
而這一天,我也遇見兩位同是芬蘭移民的新朋友。他們都渴望的想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在念書,還是在工作?」「你在做什麼樣的工作?」。夫妻兩個分別與我對話,問的問題一模一樣,而我又何嘗不是同樣渴望著知道,他們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回到家後,我告訴老公:「我想,我們如此渴望的知道彼此在做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們都在尋找著自己的位置,有著程度不一的困惑,於是我們向彼此求援取暖,希望能從別人的既相似又不同的經驗中,為自己的現在與未來,畫出可能參考的座標。」
而這一天,兩位旅居芬蘭的藝術家朋友,趕來陪我看他們的展覽,因為他們,我有了一個比預期中更豐收飽滿的赫爾辛基午後,我們看畫聊人生,然後在大街小巷中走啊走,沒有時間聊到在芬蘭生存與生活的問題,然而我事後回想起來,其實他們一路走來不變的那份自在自得,早就不知不覺的融入我的座標地圖。
婦女節前夕,兩朵黃玫瑰
一個國際婦女會的本地組織,邀請我在婦女節前夕,前往分享自己身為芬蘭移民女性,「成功融入芬蘭社會的經驗」。
前一天,我才去首都迫切的需要別人的經驗做參考呢,這會我就成了分享經驗的那個人,只不過在座的,不是其它移民,而是芬蘭女性,我認出其中幾位,都是本地熱中公共事務,說話也有相當份量的婦女。
上台前,她們對我說:「你儘管說,不用在意時間,想說多長就說多長,我們想聽妳說話。」
我不小心就講了四十分鐘,自己三不五時都覺得講得太多太雜太細,好像沒什麼重點,於是我告訴她們:「你們不給我限制時間,其實是件很危險的事,因為我會因此而說個不停,欲罷不能。」
她們笑了。
大部分的時間裡,我說著自己在北歐闖盪、在芬蘭定居的「個人史」,同時我也很坦誠的提出我的感受:
「所謂成功的融入這個社會,我想那定義每個人都不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會說芬蘭語,目前做的工作還與學歷相稱,就已經算是很成功的融入社會了,然而對我自己而言,我還未覺得,真的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的位置。」
「然而,這不止是移民,每個人不也都是如此?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挑戰,芬蘭移民,只是我其中一個人生角色,並不是全部,移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想望與追求,若說真有什麼不同,也許是移民在芬蘭社會的障礙,每一步都比一般芬蘭人要高得多。」
「融入這個社會,又哪是一個固定不動的點呢?剛來到芬蘭的我,一心只想融入芬蘭社會,現在的我,已經不會再把融入芬蘭社會,做為我的目標,我只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一路充實而富足,能融入芬蘭社會到什麼地步,對我來說不再是那麼重要的事,畢竟,我想我已經走得夠長夠遠了。」
最後,一位在座女性舉手:
「我只想說,妳是如此的開放(open)而勇敢,這麼努力的向前又充滿堅持,我相信無論你怎麼走,你會發現你在無形之中,已經深入芬蘭社會到你自己都未覺察的程度了。」
演講結束後,一位從俄國移居芬蘭十餘年的芬蘭後裔,來悄聲告訴我:
「我很高興聽到你的分享,你知道嗎?僅管芬蘭語幾乎是我的母語,我沒有任何語言的隔閡,芬蘭人通常也很友善,並樂於幫助你,然而真要打進芬蘭人的圈子,實在太難了,我到現在都進不去。」
僅管我在演講中,並沒有把這一點說得如此之明,然而,我太了解她說的是什麼。
最後,我從主辦者手中收下了一朵黃玫瑰,另一位芬蘭演講者,則把他的黃玫瑰也送給我,我帶著兩朵黃玫瑰回家,黃玫瑰,對於此時的自己而言,也許也象徵著某一個里程碑,演講結束了,自己的路,等著自己慢慢走。
婦女節,橘子蛋糕,上報
婦女節的星期天,早上起床,收到婆婆傳來的簡訊:「婦女節快樂!p.s 今天報紙上有你的報導和照片,恭喜!」我一驚,什麼報導和照片?!回神一想,難不成昨天聽眾群裡有記者,還是在座的芬蘭主辦人,把演講照片發佈給報社,報社就把活動一併附在婦女節相關新聞裡了?
僅管我猜,報導和照片應該都小小張的才對,我仍然「一驚」,原來不小心也會上報哦?
此時我手邊沒有本地報紙,等我週一去圖書館看了,若有什麼特別的我再來補充做紀念。
昨天演講回來,一開門就聞到一股濃濃的橘子醬香味,原來老公正在烤「橘子蛋糕」。
我以為他只是一時興起好玩,值到婦女節的今天,我才知道,這「橘子蛋糕」其來有自。
話說早餐過後,他跑來問我,「要不要吃一塊橘子蛋糕?」
「不要。」我搖搖頭,「現在不餓,晚點再說吧。」
「我特別幫你準備的橘子蛋糕耶!這是要祝妳婦女節快樂的,妳不要吃嗎?!」
哦,原來蛋糕有名目,是「婦女節蛋糕」,那不吃還說不過去,我趕快點頭,「好好好我馬上吃。」
有著橘子香的蛋糕,雖然是昨天做的,今天味道一樣好。
「根據食譜,這個蛋糕隔一兩天吃,味道最好。」他說。
咦,還有這種「隔一兩天吃」味道最好的蛋糕哦,我倒沒聽說過,「你怎麼有食譜?」
「老闆給的。老闆發給我們公司,每位男士一份食譜,讓我們婦女節做蛋糕給老婆吃。」
哈!原來這婦女節橘子蛋糕,來自「老闆的指示」。
嘗著蛋糕,想到現在有好幾個家庭的婦女,都跟我一樣吃著這「老公做的橘子蛋糕」,慶祝婦女節,心底也多了一份不同的暖意,這也是今年婦女節值得寫下的紀念之一了。
*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訂閱北歐四季透明筆記
* 本文在plurk的討論:
我剛剛跟我老公開玩笑,我今天怎麼沒收到婦女節的花MIMOSA(含羞草花?),他跟我說,每年到這一天就要把花剪掉好可憐~橘子蛋糕的主意好多了!
Thelma,
哈,含羞草是義大利的婦女節花呀?! 我們家這位是直接用網路花束打發我。不過有烤一個橘子蛋糕來,心意有到了。
要打入某個圈子,真的不止是語言的問題.
像在上海,雖然人人都講普通話,
一個台灣人要打進一群上海人的圈子
或是一個上海人要打進台灣人的圈子
真的很不容易
很多話題是互相差不上嘴, 有些幽默感是彼此不能理解的
Rachel,
嗯,真的是這樣。語言同異之餘,裡頭的意涵也會因成長背景與環境而有別。
好想知道那老闆是男的還是女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