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媒體識讀教育在芬蘭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文化與媒體也被芬蘭教育部定為施政重點之一。由於電視、電影等媒體佔了青少年兒童生活的一大部分,電影本身又包括豐富的藝術形式,教育部特別與相關電影公司組織合作,在2004年推出「電影果醬」年的計劃:
(芬蘭兒童電影pelikaanimies拍片過程中的照片,圖為正與工作人員一起看monitor的小童星,來源:http://www.pelikaanimies.fi/pelicanman/en/info.htm)
兒童的媒體識讀教育在芬蘭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文化與媒體也被芬蘭教育部定為施政重點之一。由於電視、電影等媒體佔了青少年兒童生活的一大部分,電影本身又包括豐富的藝術形式,教育部特別與相關電影公司組織合作,在2004年推出「電影果醬」年的計劃:
所有學校都可以跟附近的電影院預定時間,以優惠的價格帶學生一起去看推薦名單上的電影;教育部並邀請老師參加媒體識讀教學講座,強調電影做為課堂素 材的運用 方式;圖書館也安排媒體識讀教學週;電影資料庫策劃國內外兒童電影展供學童免費觀賞;電影基金會也特別支持外國兒童電影的輸入與本國兒童電影的製作;還有 36個全國各地文化機關所辦的兒童電影相關方案,專為兒童和年輕學子設計電影課外活動及工作坊;電影導演也特別製作以孩童及年輕人為目標觀眾的記錄片,並 到各校巡迴播放討論;也有專業人士到中小學指導學生製作電影;某廣播電視公司則定時播出一些無法進入商業流通管道的兒童及青少年電影。
在這琳瑯滿目的活動中,最容易讓教師學童們直接上手使用的,就是電影教育的素材網站了。
<專家備素材 隨便你下載>
在電影果醬年的活動網站上,可以找到近80部推薦電影的課堂討論相關材料,主題包羅萬象,從友誼、人與自然、愛情、家庭、記錄片、歌劇,到死亡、自殺、肥 胖、單親家庭、移民問題、自我認同、性別角色、宗教、歷史等不一而足。
以瑞典與芬蘭合製的《愛麗娜,彷彿我不存在》這部片(中譯:我很想你)為例,教案中問學生原著與電 影差別在哪裡、不同年代的學校教育背景有何差異、教師的角色形象有什麼不同、人為何難以接受親人的死亡、與沼澤相關的諺語有哪些、電影中的沼澤是哪一類 型、為什麼人會有飲食失調的問題……等等,一部電影就可以延伸出多面向的問題討論,學生也被鼓勵主動上網尋找更多參考資料。除此之外,網站還提供與電影這 一行相關的基本介紹。
雖說是基本介紹,其內容只能用鉅細靡遺來形容:從電影的歷史、電影從業人員的角色分配,到電影從無到有的每一個詳細環 節,劇本到成品、前製到後製、預算計劃到發行,所有電影知識與詞彙應有盡有,圖文並茂加上參考連結,絕對足以提供對電影有興趣的學童一個完整又繽紛的入門 之道。
<自己動手做 更了解媒體>
電影果醬年的一系列活動、除了看電影、學電影外,也強調要讓學童自己動手製作電影,因為唯有親 自參與,了解整個製作流程和運鏡的選擇,才能真正了解電影,培養出批判電影的視角與能力。
不少單位在這一年中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的短片製作比賽,設計電影營 與動畫營,影展中也展出兒童和青少年自己的電影作品,有些學校則教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動畫,10歲的學童們可以花5、6個小時製作一分鐘的動畫故事,對描畫 人物與設計動作興緻高昂樂此不疲,家長也會被邀請來一同欣賞成果。
為了落實教育機會平等的一貫理念,活動式電影院在芬蘭各地巡迴,使偏遠鄉鎮的學童也能看 到好電影,還有專為身體殘障的年輕學生設計的電影工作坊,教導他們漫畫繪製、劇本寫作、及電影製作。
<電影教育年 教師業者同受惠>
這個由教育部支持、民間組織及各公共機關配合協調、電影從業人員與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電影果醬年,活動成效究竟如何呢?
受訪的學童表示對電影技術更加好奇,並希望繼續學習製作電影;受訪教師則表示,學生在活動討論後對電影產生新的觀賞角度,而教師自己也更了解兒童看電影的視角,並對兒童及青少年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某電影相關工作人員則說,在密集的電影營後,學童的說故事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有進步,而從業人員也藉此重新思考媒體的教育意義;就公司組織的角度而言,不 少新的合作網路在活動中被建立起來,活動參與者也不約而同地表示,學校與教師的角色,決定性地影響了學童對電 影的參與興趣。
僅管對於有志於電影及媒體教學的教師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經驗,然而如何能吸引更多教師主動使用電影素材於各學科教學、如何藉由研討會與在職進修課程向下紮根媒體識讀教育、如何使教師們在日常教學負擔之餘,仍願意付出時間精力投入媒體教育,將會是長遠未來的一項挑戰。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立報芬蘭傳真專欄
題內題外話:
撇開教育不談,我一直很喜歡看芬蘭拍的兒童片,總是可以從兒童的角度來感受世界,像是重新活過一次童年。
去年,我很喜歡的一部芬蘭青少年文學作品”In human clothing”,被拍成電影,芬蘭名為Pelikaanimies,英文名Pelican Man,在芬蘭十分受歡迎,評價也不錯。In human clothing,是我看的第一本芬蘭文青少年小說,溫馨的奇想故事,又充滿詩意與哲思,如果有機會,真想把它整本翻成中文呢,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這 篇小說介紹與讀後感。
我雖然還沒把電影找來看,不敢說電影是否有傳達出小說裡的那股氛團,但一看到下圖的男主角,就覺得他果真像極了小說中那扮成人的鵜鶘鳥。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網站http://www.pelikaanimies.fi/pelicanman/en/info.htm)
此外,舊文中曾簡短地介紹過兩部芬蘭電影: 愛麗娜-彷彿我不存在,以及男孩與大貓,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找來看看。
我也覺得電影是可以同時學習到各種藝術元素及創作流程的最佳工具
只可惜在臺灣的中小學環境中
似乎很難有這樣的學習享受
別說中小學
連國片都萎縮到快無法在電影院中看到了!嘆
jkesdragon,
嗯,真是很可惜的,像這樣的媒體藝術,真是既可親,又能讓學童/或是成人,學到很多東西!
2008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有這部影片喔
我的鳥人拍檔
http://www.tictf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