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節就要到了,北歐耶誕味正濃。在北歐,耶誕就像台灣的過年,耶誕禮物就像紅包,耶誕老人則像小朋友的爸媽。跟等過年的心情一樣,人們在每一個星期天點一根蠟燭,點到第四根,耶誕就來了。
人們等待耶誕,因為北歐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在耶誕的禮拜到來,然後,白天會越來越長,白雪會讓四周亮起來。於是,人們等待耶誕、等待團聚、等待白雪、等待光明。
在等待的時光裡,許多家庭會做耶誕月曆:小朋友把一個個小紅襪縫到織布上,標上日期,裡面放小糖果,一天開一個,開完了耶誕就到了。
耶誕月曆這個點子,在等待的心情上,加上期待;等待的,是耶誕,期待的,則是驚喜;期待,可以自己創造,驚喜,更可以自己給自己。窗簾布上可以縫口袋、繩 子上可以綁襪子、小朋友也做許多藏了小紙條的小抽屜,像尋寶盒一樣,一天開一個,有時,紙條上有快樂的小願望:”今天可以把糖果吃光光。”有時則是責任的 分擔:”今天要幫媽媽洗碗、幫爸爸掃地。”於是,期待的驚喜中,還蘊藏了潛移默化的學習。
除了耶誕月曆外,等待的心情也映照在家家戶戶門前窗後的耶誕燭光裡,一格格小窗戶後的燭光和皚皚白雪、形成一片安安靜靜的夜景,雖然不炫目、不燦爛,卻是一份默默不喧嚷的期待和希望。
在黑夜裡燃起光明,是每一戶人家給自己、也給別人最好的禮物:為自己燃起一份期待的心,也散播給行人一份黑暗中的光亮。人們在花園裡做冰燈,讓燭光和剔透 的冰相暉映、在聖誕樹上結彩燈,把樹裝扮為暗夜的美麗精靈、在窗前點燭光,讓平凡的居家窗戶也溫柔起來,一格格的窗戶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散發著暖暖的 光,彷彿是童年回憶中的一塊塊小積木,在暗夜裡、和人們的夢裡,發光。
也許,耶誕真正美的地方,就是這一份等待的心情。有了等待,希望彷彿就在不遠處,有了期待,每一天總是比前一天更好。如果,每天都能懷著一份期待的心,為自己創造生活中的等待與期待,不用等耶誕,時時刻刻,都會感覺幸福。
<本文原發表於中時人間趣味與品味2003.12.24>
One Reply to “我在芬蘭過耶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