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打開赫爾辛基日報,發現日報的移民作家專欄上路了…
大約兩個月前,赫爾辛基日報刊登啟示,邀請居住在芬蘭、有興趣成為日報專欄作家的新移民來寫作,專欄主題與移民議題完全無關,而是以每個人自己的生活出發,寫身邊日常生活的事物。
總共有102個人報名,表示有興趣為日報寫專欄,有興趣寫專欄的人有男有女,歐洲、非洲、亞洲、美洲人都有,並有各式各樣的職業與家庭背景。最後他們挑選了四個人,新專欄作家們分別來自索馬利亞、美國、烏茲別克、以及西西里,兩男兩女。除了來自美國的T之外,其它三位都在芬蘭住了十幾年以上,會直接使用芬蘭文寫作專欄。
而日報記者則在報上寫下: 「仔細地看過所有人的自我介紹後,我敢很確定地說,芬蘭境內有非常多很棒的作家,而他們的故鄉都遠在他方。」
記者也強調,找移民來當專欄作家,目的並不是希望他們寫任何跟移民相關的事物,而是希望讓他們從自身出發,寫自己與身邊的大小事。
我非常喜歡這樣的作法,也覺得日報此舉,很值得稱許。
身為芬蘭的新移民,我常覺得移民的標籤,無所不在。
移民找工作,除非是有特定(且不一定需要懂芬蘭文)的一技之長,不然的話,大多會落在與「移民」、「多元文化」、「國際化」或「故鄉商業或文化」相關的工作上。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類性質的工作,移民比本地人有「優勢」,這樣的工作當然也可能很好或是很有趣,但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若是想與本地人「平起平坐」,競爭與自己故鄉淵源與移民議題完全無關的工作,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而在芬蘭居住多年,說真的,對於移民常是只被視為「移民」,其實是會讓人倦怠的。移民也是「人」,又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移民這個角色,哪怕是從小就移居他鄉的人,「移民」也只是個人身分的其中一項罷了。因此,每當我被問及,最希望芬蘭能為移民做些什麼時,我的想法很簡單: 先把移民當「人」看最重要,其它什麼了解學習對方文化之類的,都可以慢慢來,而且移民不是一群一樣的人,而是和芬蘭本地人一樣,無論來自何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個性、想法,也不是來個同一個國家、文化的人,就全都是一個樣的。
於是,這次日報特別請移民寫專欄,且與移民相關議題「無關」,這樣的出發點讓我覺得: 這就對了!
赫爾辛基日報是芬蘭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媒體,而且高出任何地方報紙許多,身為社會影響力最大的主流報社,邀請移民們來寫生活專欄,至少開始盡到讓平常可能隱而不見的移民作家,也有機會可以現身發聲的社會責任。
過去這幾年來,芬蘭境內排斥移民的政黨勢力大增,甚至在不久前的國會大選成為大贏家,一舉拿下許多席次,成為得票率第三高的政黨,當芬蘭境內越來越多人,因各種不同的原因 (比方害怕不同) 而排斥移民時,日報請移民作家們來,以「隔壁芳鄰」為名寫專欄,書寫日常生活大小事,這讓人們有機會從他們的文字中看見,移民就跟本土芬蘭人一樣,生活在這裡,也許就是對門的鄰居,且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法,讓個人用文字與閱報的讀者們直接面對面,人們也可以藉由此,自由去感覺心中的那把尺。
因為很喜歡日報記者最後說的那句話,且讓我再重覆一次: 「芬蘭境內有非常多很棒的作家,而他們的故鄉都遠在他方。」
其實,又何止是作家,作家這個詞,也可以換作醫生、護士、工程師、…或任何你可以想到的職業,不一定都「很多人」,但一定有,我在芬蘭碰過的一位親切又專業的牙醫,也是移民。
於是,每當聽到人們說,要「搶世界的人才」時,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芬蘭,我都忍不住會想,「世界的人才,搞不好就在你眼前,只是你自己看不見。」
就像芬蘭,前一陣子才有一篇報導說,當芬蘭人「歡迎高學歷高工作能力的移民時」,大部分這樣的移民,在芬蘭都找不到工作,最後只好又「外流」,或攜家帶眷搬回母國,或搬到其它待遇更好、工作機會更多的國家去,「搶世界的人才」可以說得很好聽,然而很多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不是近在眼前卻看不清楚,就是有人才也不一定懂得好好「把握運用」吧。
也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心理使然,外國人來訪或長居當地的國外大使們寫出的文化觀察心得,通常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我倒覺得,深入當地社會的移民寫出來的東西,應該更有看頭,至少是另一種落地生根後才能體會的滋味,只是相較來說常不容易被發掘。芬蘭如此,台灣是否亦然?
只是一點感想。
無論如何,很期待在報上讀這些移民作家的專欄文字,同時也暗暗希望,自己的故鄉,能發掘更多藏在人海中的「移民作家」,並還他們「人」之名。
過往相關文章:
說芬蘭移民的故事,我的故事
婦女節的演講、黃玫瑰、和橘子蛋糕
倒想看看東南亞人寫的芬蘭呢
當了母親有時間還是盼多寫作、向芬蘭人介紹台灣、向台灣人介紹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