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pril, 2015

【芬蘭設計抽獎+折扣活動】Chao & Eero -葉花系列

大家喜歡的Chao&Eero設計珠寶抽獎活動又來囉! Chao&Eero 是芬蘭著名的珠寶設計師,也是一對夫妻檔,Chao和我差不多時間來到芬蘭,也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我很樂於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和讀者分享他們的創作。 這一次,慶祝Chao&Eero品牌成立十年,也慶祝我的新書兩週前再刷! 我們決定合作辦這個活動,送給北歐四季透明筆記的讀者一個Chao&Eero經典系列的項鍊(LeaFlower – long pendant)! 抽獎活動辦法如下: 贈品: Chao&Eero的經典系列Leaflower項鍊 (Long pendent, 價值142歐元) 時間: 即日起到周日(5月3日台灣時間晚上23:59為止) 辦法: 三選一留言 (選擇其中一樣就可以囉!) 1. 戒指、項鍊、耳環、胸針…哪個最適合送媽媽? 2.Chao&Eero的作品系列中,哪個會讓你最想買來當母親節禮物(送媽媽、朋友、自己都可以!) 3. 自然對於Chao和我來說,都是創作的靈感泉源,歡迎分享一張包含自然的相片,可以是植物、動物、景色、設計…任何給你靈感或喜悅的照片,都歡迎分享! 留言地點: 北歐四季粉絲頁 兩個選擇,一個用文字、一個用影像,歡迎任選作答!希望讓想參加抽獎的朋友都能用最方便的方式來留言參加! 折扣活動辦法如下: 時間: 即日起到母親節(5月10日台灣時間晚上23:59為止),到 Chao & Eero 品牌網上商店購買任何珠寶,都可以享有15%的折扣! 請記得輸入密碼scandi15喔。 關於Leaflower系列: Chao的作品靈感常來自芬蘭日常生活與大自然,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芬蘭自然裡常見的植物五葉地錦,雖是葉子,但看起來很像一朵一朵的花,這是Chao在2004年時,為自己與先生即將在2005年共同成立的品牌所作的第一個設計系列,已有超過十年歷史,多年來一直很受到歡迎,作成戒指戴在手上,別緻又吸睛。這次贈送北歐四季讀者的是長型項鍊,上頭共有兩朵「花」,一大一小,給我一種「大小花兒手牽手」的感受,真的很適合送給媽媽(或犒賞身為媽媽的自己)。 另外,也想特別介紹一個我自己一直非常喜歡、一直鼓吹 Chao & Eero正式推出、目前還沒有正式放入 Chao & Eero網站商店的作品: 刻有孩子名字的小湯匙項鍊! 阿雷出生時,三個同在芬蘭的台灣好友,合送了這個項鍊給我,她們說,「這是給新媽媽的禮物」,當時我真的很感動,沒想到「媽媽也可以有禮物」,因為大部分的禮物都是給新生兒的啊! 這條項鍊,是我出門最常帶的項鍊,因為它讓我覺得,走到哪,阿雷都在我心中,掛在身上帶著走,那種心情像是「情人」一樣,只不過主角是我的小情人,寶貝孩子。 如果想訂這條項鍊,請準備好孩子的英文名字,然後直接寫信聯絡Chao & Eero詢問細節囉! 這絕對是非常適合送給媽媽的好禮物!! (那個小湯匙的長度大約是3.8-4cm) chao(a)chaoeero.com 相關文章: Chao & Eero -雨滴與雪星 (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系列的相片) 終於,找到一只讓人不想拿下的戒指 Chao & […]


【森林探祕4】「聽,樹在對你說話」,沮喪就被趕跑了! (April 25)

這一天,晴朗又溫暖,然而我們的初春森林之旅,竟然是從一個小小的「母子衝突」開始。 走進森林前,我看見枝頭上的新生跡象美麗極了,停下來拍照,孩子的爸早已走遠,在我們中間的阿雷心急了,一直喊著媽媽快來,正在對焦的我不斷保証我一定跟得上,他還是氣極敗壞的的哭鬧,要求我一定要馬上走不可,最後把我也弄氣了: 「為什麼不能先讓我好好照完相呢?!媽媽晚一點一定會跟上啊。」 「我要我們大家都一起走,我怕你會迷路。」阿雷哭著說。於是,我的照片裡,就拍到正好氣呼呼地衝來要拉媽媽的阿雷。 大手牽小手,我的心也軟化了。僅管孩子的哭鬧在大人眼中看來「不合理」,然而也許當下的他,就只是這麼單純的,怕媽媽落後了,怕爸爸走太快,怕我們三個沒有手牽手,一起走。 「一起」,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有時真的莫名地重要,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安定的泉源。 這次的森林之旅,就從這個有點戲劇化的起點開始,好在走進森林後,任誰都無法在清淨的森林與鳥鳴聲中覺得沮喪,大自然永遠是最好的撫慰。 「你聽見樹在對你說話嗎?」 孩子還在鬧脾氣時,我們牽著他走到一棵大樹邊,停住不動,頓時聽到樹幹上傳來嗄嗄的聲音,老公神來一筆地這麼問他。 「那是什麼?」阿雷眼睛一亮。 「樹在對你說話啊!」阿雷爸回答。「再去聽聽看另一棵說什麼?」他指向不遠處的一棵樹。樹間傳來摩擦的聲音。 父子兩個,靜靜地聽完不同樹木的「說話聲」,阿雷早就忘了剛才的不愉快,開心地蹦蹦跳跳地往前去了。 無論是什麼原因,「聽樹說話」,成功地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原本有些小沮喪的心情。感謝大樹,我們的心情都因此而開朗了起來。 大樹倒了,花兒們卻開了 過去這一週裡,有一天刮著大風,幾乎讓我有一種颱風天的感覺,雖然天氣不差,但大風總是突如其然以極大的風速刮向人,好幾次騎著腳踏車的我都覺得快被吹歪,還有一回風將地上的沙和石頭吹到我臉上,真的是會讓人哎呀叫出來的痛啊! 那一天,附近的森林裡都倒了樹,今天來到自然保護區,也看到樹倒在地上。 其中一棵健壯美麗的高大雲杉,,完全沒蟲蛀,卻也禁不起那天的風,橫倒在地上,樹幹中心裂開成兩半,阿雷湊向前去,像發現寶物一樣地聞著它散發出來的清香。我也湊過去,貪心地聞了又聞,想讓自己記住新鮮杉樹的氣味。也許正因為知道它的生命開始流逝,更想即時把握住樹中心散發出來的氣息。 這氣味還會在森林裡留存很久吧,我想。會跟其它的氣味融合在一起,樹幹也將繼續成為其它生命的供給,自然地在生態循環中扮演它的角色。 父子兩人在倒下的樹幹上探險走著,我則在一旁觀察春天新開的小花。發現這裡也有好幾個上次文章中提到的鬍鬚地衣,只能在空氣乾淨的地方才能生長的它們,每次出現都一再提醒我,能呼吸到新鮮清淨的空氣真是幸福,我們真該好好保護大自然,好讓下一代也仍然乾淨的空氣可以嗅聞。 這次,鬍鬚地衣就近在眼前,鬍鬚長好長,我伸手摸摸它,乾乾粗粗的,拍下它的模樣,真的很像枝椏上長了鬍鬚啊。 「你長成了什麼花呢?」 森林中也開了許多紫藍色的小花,不同的花種,我完全無法比較,自己喜歡哪一種多一點,因為真的,各有各獨特的美麗。 我突然想起,年輕時很喜歡「人子」裡那篇關於小花的文章,一朵花,因為無法決定她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花,最後在猶豫中什麼也來不及成為,就從此流逝了。 當年的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對青春期的自己而言,讀了既讓人覺得惆悵,卻又覺得很真實,也反映了那份不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什麼的猶疑。 如今的自己已然走入中年,此時的我又長成了什麼花呢? 無論如何,我想應該是很獨特的一朵,就像每一個人、每一朵花一樣。 充滿「寶寶」的森林 阿雷跳下大樹幹後,指著樹幹上一個小小的孔菌: 「你們看,這是寶寶孔菌」! 他堅持要用手摸一摸它,因為這是他今天看到的、樹上最小的「寶寶孔菌」。 春天的森林裡,到處是「寶寶」,除了樹上的「蘑菇(真菌)寶寶」外,還有很多寶寶新葉從土中冒出。跟上週比起來,這一天的天氣真的極好,森林中也多出許多新葉。 同時,我們卻也看到螞蟻窩的生命史,除了到處是正在欣欣向榮的螞蟻窩之外,我們也看到幾個已經「荒廢」的螞蟻窩,上頭雜草叢生,有一種生命自然榮枯之美。 回程的路,原本二十分鐘就走得到停車場,卻被我們多走了一倍的時間,因為自然中有太多欣欣向榮的景象,如此美好,陽光如此耀眼,讓人忍不住停步,拍下那每一個瞬間。 轉身回頭,陽光與新葉的燦爛,將這一刻化為永恆。 一路上,這塊自然保護區最常見的植物之一: valkovuokko (查不到中文,一種在歐洲土生土長的初春植物,銀蓮花屬),開始在草地上探頭探腦,露出芳蹤。 走出森林的路上,我們問阿雷: 「今天你聽到樹跟你說話了嗎?」他點點頭。「還有什麼跟你說話呢?」 「蜜蜂、螞蟻…」 「它們跟你說什麼呢?」 「不知道。」 呵,不要緊,只要你開始聽,有一天,也許你就聽懂了。 森林,總是重新讓我們打開感官,看見前所未見的風景,聽見前所未聞的聲音,哪怕是同一片每週造訪的森林,三週前的四月初還冰雪覆蓋,三週後的四月底已經初春風景,大自然的生機在蟄伏了一個冬天後蠢蠢欲動,開始蓬勃地大方展現自己。因為每一刻都獨一無二,過了那個時間點,就是下一個生命輪替。 四季有時,無法強迫超前,也無法執意回頭,人生如自然,自然就是人生的縮影,只是人們常常太過自大而視而不見。 停車場邊,赤楊的初春喧嘩中,這是每年春天我最期待的枝頭風景。 碧綠,藍天,春天,終於來了。   新書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自由之丘): 博客來購書頁: bit.ly/1FhjD9K 金石堂購書頁: bit.ly/1Nnm4NE 誠品購書頁: bit.ly/18n95e5


找到天賦,然後呢? 從音樂天賦的發現與失落說起

嚴選的編輯傳來一個好玩的「多元智能」測驗,讓人了解自己與孩子的天賦。我家阿雷只有四歲多,做媽的幫他回答時,坦白說有一大部分目前還只是用猜的,覺得對他的潛能還需要多觀察了解,無法在此時此刻就確認一些答案。 倒是我自已,看到自己的音樂智能最高,邏輯數學智能最低時,忍不住笑出來,往事開始浮上心頭,也重新思考了所謂天賦這回事。如果多元智能的測驗與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寬廣的角度來了解孩子的天賦,那麼我的人生體驗,大概就是一段關於「找到天賦」以後,「然後呢」的思考。 音樂天賦的發現與失落 我的母親是鋼琴老師,從小教我彈鋼琴時,就發現我有「絕對音感」,從而送我去學小提琴,四歲學琴,六歲順利考上音樂班,我的音樂之路就此開始。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的自己,非常享受作曲的樂趣,迷上電影「似曾相識」的主題曲,也試著邊聽邊記譜,然後自己彈出來,一路也以優良的音樂成績讀到小學快畢業,雖然我不是天才,但若說對音樂創作有興趣、天賦也落在「音樂」上,應該說得通。 不過,我的音樂之路,到了小學六年級就「戞然而止」,不是因為天賦不見了,而是導因於一個有點「戲劇性的變化」。 五年級時,我的主修小提琴得到第二名的佳績,音樂總成績還全班第一,沒想到在六年級那一年,小提琴主修的成績竟然落到第七名,前五年一直都是前四名之內的啊,畢業演奏會時,小提琴主修前六名可以獨奏,而我最後一年的意外滑鐵盧,卻讓我正好被擠在獨奏的大門外,與前一年的「落差」太大,我知道爸媽心裡有些失望,但同時也更肯定了我「轉出音樂班」的決定。我和媽媽原本就一致同意,人生的路很寬廣,音樂當興趣就好,當媽媽提議要不要轉到普通班時,我的心是雀躍的,如今期末成績未如預期更強化了這個決定,終於不用天天練琴,終於可以多出好多課外的時光! (由此可見,哪怕知道天賦是什麼,但那個興趣在壓力下,某種程度也是可能被抹滅的…) 接下去的歲月,音樂仍然偶爾在我生命中出現,在合唱團當伴奏,在大學弦樂團當小提琴首席,然而音樂對我而言不再是以它為職業必須苦練的追求,而我對於這樣的人生其實也很滿意,只是偶爾會想起,這個天賦中斷了沒有持續發展下去,是不是有那麼一絲可惜? 偶爾,心中也有些許的失落感… 倒是這幾年來,我因著心中的熱情與無法停止的創作慾而寫稿寫書,有了另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有一天父親對我說: 「小時候讓你去學琴好像浪費了嘛,花了那麼多錢,當年音樂班很貴的啊,原來你的天賦是在寫作,其實完全不需要去讀音樂班啊?」 然而,我卻也一點一滴的在生活中發現,那個音樂天賦和曾有的音樂訓練,並沒有真正的離我遠去,相反的,它不斷地在我的生活中以某種形式,影響著我,甚至我的孩子。 天賦與職涯發展之間,原來不是一條直線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學音樂的出路,不是當老師,就是演奏家,二選一。媽媽自己是音樂老師,對這個職業並不特別推祟,而我這個女兒一上台就常失常,看來也不是演奏家的料,理所當然的離開音樂之路也沒什麼可惜。 我一直到成年出國之後,才不斷地在生活中發現,原來音樂的路其實也可以好寬廣,不是只有音樂老師和演奏家兩種選擇,可以是幕後工作者、可以是製作人、可以是編曲家作曲家、可以是幼兒音樂教育家,可以是音樂史研究員,還可以走音樂科技相關的路線… 我這才明白,路從來就不是一條,我們的天賦與我們會從事的職業,並沒有百分之一百的直線關係,它可能蜿蜒曲折,就像這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一樣,然而只要我們忠於自己,天賦總會有一個方式,找到它發揮的方向。 天賦,可以有另一種展現! 比方,我逐漸發現,小時候的音樂背景,其實以間接的方式,影響著我在異鄉的生活。 比方,我也許語言不一定學得好,但是我的語感一向很準,可以很快地模仿當地人說話的語言音調,一位從事音樂療法的英國同學就對我說: 「你的語感,來自音樂的背景無誤!」我這才知道,學語言的腦與學音樂的腦其實是同一邊。 還有我的打字速度飛快,這一點,無疑來自從小練琴的訓練。 最近的芬蘭研究不斷指出,長期學某一種樂器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從小就是個專注力很持久的人,尤其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心無旁騖,不知是不是曾經長期學音樂的關係? 如果說,我的文字裡有任何順暢的美感,我想那也來自音樂,因為文字之於我,也許不知不覺地成為音樂的一種: 有節奏、有韻律、有聲音。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小時候的音樂背景與環境,那麼今天我大概沒辦法打字打那麼快,寫作的成果至少會少一半,我的作品、適應異鄉語言的能力,應該也會打一些折扣。 於是我恍然大悟:「爸,其實你們當年真的沒有浪費錢啊,音樂的價值,一點一滴地在生活中以另一種形式回來了!」 更好玩的是,我沒想到音樂的背景還影響了我的新嗜好: 編織! 一年半前,我加入芬蘭本地編織團,生平第一次拿起勾針和棒針學編織,結果編出來的作品讓編織老手們嚇一大跳: 「你怎麼可能從來沒有編織過,卻能編得這麼均勻? 」 我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明明一直覺得自己手工藝是很不在行的啊! 大夥一番推論後,一致認為這是從小學琴的結果! 雖然學琴與編織看似是兩回事,但手指頭的靈活度、力道、和平衡平均感,其實都儲藏在身體的記憶裡。 是啊,誰說編織,不是一種手指頭展現的音樂節奏呢? 那是身體內化的能力,看來非關音樂,其實也絕對相關音樂啊。 沒想到,在離開音樂之路的幾十年後,音樂仍然以某種形式,繼續在異鄉為我的生活打開這一扇又一扇的窗。 誰知道呢,也許音樂,仍會在未可知的未來某些點上,繼續回到我的生命中給我驚喜… 父母的天賦,進一步影響孩子 我也發現,也許正因為音樂對我而言是最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於是阿雷還小時,我就自然而然會因著自己的喜好,而帶他去參加音樂遊戲課、聽免費音樂會。在家裡也會自然地對他唱歌、用音樂跟他創作各種遊戲。 如今的阿雷,音樂上有沒有天賦我不敢說,但他確實是個有音樂感的孩子,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受到媽媽的影響,也許都是? 原來,「阿公阿嬤當年的投資與接送,其實也無形中投資到下一代身上」? 天賦,以一種我們未必能在當下得知的方式,有著它自我展現的道路,一如人生。 觀察芬蘭人如何讓孩子在音樂中遊戲,也讓我很有感觸,印象中,在我年幼時,音樂從來沒有那麼「好玩」過,如果音樂很「好玩」,那麼年幼的孩子,對音樂保持熱情與興趣,真的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數學,真的沒天賦? 另外,在多元智能測驗中,我的數學邏輯能力最低。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很懶得計算,和好友們去吃飯,我一定是那個等大家都算好每個人要平均分攤多少錢再告訴我就好的人。對於數字,我自認為不在行。大概沒有朋友會相信,我大學聯考考得最好的科目,是「數學」,甚至比我公認拿手的「國文」還高,沒記錯的話,好像是97分,接近滿分! 然而,一個聯考數學高分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對數學與數字一竅不通也沒有興趣,這代表了什麼呢? 也許我們可以說,考試,考出來的從來就不代表天賦的能力,也完全沒有評量到生活的能力啊。就像音樂,一連串的考試與比賽,沒有進一步發展我的天賦,反倒成為一種讓我想逃離的壓力,也許,如果換一種方式,天賦可以有另一種不一樣的發展? 興趣與態度,才是根本 我的生活經驗,一路教導著我: 天賦,真的不是絕對。無論是什麼天賦,都有無限寬廣的道路可以選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多很多不同層面的綜合,一種天賦,可能影響好幾種不同的能力,多種興趣,也許在未來的某條路上結成各式各樣的果實。 相反來說,如果沒有興趣做為後盾,哪怕有天賦也是枉然,就像小時候學琴的我,當年的我還未真正發展出對音樂的「真實興趣」,哪怕好像有天賦,音樂對我而言,大多數的時候仍只是不斷地練琴,於是,我終究沒有走上音樂這條路,還好,它仍以其它的姿態,在我的生命中展現風采。 於是,當我思考著,該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如何支持他的天賦時,我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多抱持一顆開放的心,畢竟未來的世界永遠未可知,孩子甚至可能有多面向的興趣與才能,有些甚至不是馬上就觀察得到,也許我們能夠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無論他的天賦是什麼,又或是否在某一方面特別有天賦,都能如實的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並且以身作則的影響他們: 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永遠不怕勇敢嘗試探索未知的自己,在有天賦的領域裡,也能幫助他們始終保有熱情與興趣,勇敢做自己,不怕失敗的去嘗試追求,如此,天賦才會在生命中,展現它的價值。 想更了解自已與孩子的天賦,可以作作這個測驗。 […]


【森林探祕3】在冰雹與「愛心」裡, 學著相信自己(April 16)

這一個早晨,三不五時下著微微的陣雨,幼兒園正邀請「阿公阿嬤」參觀幼兒園,公婆難得來訪,我們也正計畫著,在吃午飯前,全家人包括公婆,一起去「森林探祕」 。 在幼兒園的院子裡,婆婆望著天上掉落的雨滴:「這種天氣,不太適合去森林吧?」 「這雨不會下久的,一陣一陣而已」老公很堅持。 我心裡則想著,芬蘭人不是說嗎,沒有壞天氣,只有不適當的衣服。從決定每週至少一次探訪森林開始,我就做好「風雨無阻」的準備,不過這會公婆臨時加入,也沒帶雨靴來,是否真的適合去森林呢? 天上的雨滴跟著我們的猶豫一起,時來時停,最後,我們還是決定走入森林。 這一次的森林之旅,和平常很不一樣。平常,老公很自然的就是我們母子的嚮導,沿路走著,總會提醒我與孩子一些要觀察的地方,和一些有趣的生態知識。可是這一天,他的主要角色,是「為公婆們介紹這座他們第一次踏入的自然森林保護區」,於是他們四人,遠遠走在前方,我則在後方,為這難得的三代之旅,做一些影像記錄。 學著相信自己 我樂於擔任拍照記錄的角色,只是也忍不住想著,每周來一次,總要對森林有一些新的發現,今天,我會發現什麼嗎? 我什麼都不懂啊! 我的自然知識這麼貧乏,沒有老公在身邊提醒,我能發現今天的森林與上周的森林,有什麼不同嗎? 同時,我也發現自己心底深處隱藏的「信心不足」,為什麼對於自己「不擅長」的事物,就一定覺得需要別人的「幫忙」呢? 哪怕是個自然生態的初學著,我應該也會有自己的「視角」,自己的「發現」呀! 也許這一天,就是個難得的「自我學習」機會。學習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也有能力,觀察到森林裡的細微處。 剎那間,我看到腳邊的木頭間,有兩朵美麗的花,像是給我鼓勵似的,我蹲下來,把它們拍下。 那一抹新鮮空氣的証明 跟隨家人們的腳步,爬上階梯,忽地在轉角處,我看見它— 那是一抹「長在樹上的鬍鬚」,這是鬍鬚地衣,通常只有在空氣非常新鮮的地方才有辦法生長,走在芬蘭森林中,三不五時會有機會見到,甚至曾看到長了十幾公分的。 我驚喜地停步,拍下它的影像。同時,心中也多了一點「自信」: 觀察自然,不一定要知識豐富,當然那會是個加分,但哪怕沒有知識做為背景,自然一樣會不斷帶給我們新的驚奇。因為每個人都有發現的能力,每個人都會從同一片森林中,看見不同的事物。自然之美,從不會揀選人,自然總是這樣無私的,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展現生命之美,只要我們願意去看見。 冰雹帶來的愛 接下來的行程,大多數的時候我仍是一個人「落在後方」,倒也怡然自得。 突然一片雲飄過來,叮叮咚咚地下起來冰雹,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灑滿一地,阿雷蹲下去: 「好像鹽喔!」我也蹲在地上研究那些小顆小顆的冰雹,頓時覺得它們好像那些常加在芬蘭甜麵包上的結晶糖。 回家查了一下,冰雹的芬蘭文是rae,而那種常加在甜麵包上的結晶糖,芬蘭文的名字就叫做「冰雹糖」(raesokeri)啊,真是太貼切了,呵! 看見了嗎,觀察冰雹的同時,大自然也不忘透過一旁初生的新葉,對我們表達「愛」。 我撿起一顆小巧可愛的冰雹欣賞,在手指頭的暖熱間,不消幾秒就冰雹就融得無影無蹤,感謝上天,讓我們得以在初春的四月,瞥見這剎那即逝的冰雹之美,還附贈冰雹旁的小小愛心葉子。在冰雹與鬍鬚地衣之間,我似乎也多了些信心,多了些勇氣,我開始相信自己,相信只要用心,一定會看見新的東西。 早春的森林驚奇 一路上,我們還經過了好幾個在森林中常見的「魔術之門」(芬蘭文Taikaportti),「魔術之門」,是大人們常對孩子的說詞,所有彎下來的樹幹,都可以想像成魔法森林的風景,而孩子們最愛的,就是經過這一個又一個的「魔術之門」,探索森林帶來的驚奇: 小徑邊,蜘蛛正在網上爬著,你看見了嗎? 僅管此時的芬蘭,仍有著初春不穩定的天氣,冰雹與陽光交錯出現,然而自然並沒有忘記它的時序,枝枒上的新芽,比上週更明顯了: 此時的林中,也到處看到這芬蘭文名叫Näsiä(學名Daphne mezereum)的花,這是芬蘭早春常見花朵,開花之後才會長葉子、結莓果,不過莓果有毒不可食用,花兒倒是帶給人好心情: 在自然裡,重新鍛練你的眼睛: 一路上,老公像識途老馬一樣,不斷地向他的父母,介紹我們這幾週在森林裡的發現,而我則自顧自地欣賞著身旁的自然,看到兩週前第一次「認識」的森林藍莓枝枒,此時更是遍地欣欣向榮。現在,我不再猶豫,我真的「認得」它們了。 想起一位教導辨識野外植物的作者曾在書中提過: 「走到大自然裡,學著花一點時間,讓你的眼睛一點一滴地適應、辦識一個又一個的植物,可以站遠一點看,再站近一點看,逐漸地你就會發現,自然在你的眼中看起來不一樣了。」 是啊,幾週前,這些藍莓枝枒對我來說大概跟野草差不多,現在,不需要看見它們藍紫色的果實,我也認得了它們,也許可以說,更接近它們「完整的生命樣貌」一步? 「看! 那棵樹上長了這麼多的菌菇!」婆婆指著一棵樹驚呼著。 我轉身拍下,她發現的一幕。 而阿雷最喜歡的,則是跑去新發現的、倒下的大樹根邊玩耍: 一個小時之內,冰雹、蜘蛛、花朵、菌菇、樹根,給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不同的喜悅,每一朵新葉,都像是帶著愛心的小天使,對我們微笑。走進森林,每個人的發現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找到森林與心相呼應的地方。感謝大自然的慷慨與驚奇,也將各自的發現,收入鏡頭,也收入心裡,   新書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自由之丘): 博客來購書頁: bit.ly/1FhjD9K 金石堂購書頁: bit.ly/1Nnm4NE 誠品購書頁: bit.ly/18n95e5


【森林探祕1】初春、冰雪、自然的啟發 April 6, 2015

2015年復活節的周一,我們決定走進森林。 此時初春已經微露生機,只是連日低溫雨雪,森林小徑仍然覆滿冰雪,倒是沿路都聽到鳥兒在唱歌。 走進森林前,看見一個標誌,「禁止騎馬進入」。這裡指的,是森林保護區核心之處。而此地,正是入口。 這塊森林保護區,離我們家不過6公里遠,去年秋天我們常來這裡採菇,平常周間我們只帶孩子在自家附近的森林小徑散步,然而三不五時周末時,總覺得該走入「真正的野生森林」才過癮。 走進春天的森林,腳踩在冰雪上,踏出像碎冰一樣的聲音,耳邊聽到的卻是樹梢上鳥兒唱歌的聲音。春與冬的交界,這樣的對比用耳朵聽實在有趣。 視覺也是對比。邊小心踩著林間的冰雪路,邊看見樹梢上那些悄悄露出的小芽,春天,正要準備來臨。 這才想起,我們幾乎比較少在初春時走進這片森林。 夏天,有野莓可採,秋天,有野菇可採,春天呢? 有野草可食,不過去年此時,我們跟野草還不夠熟悉,也許,就從今年開始? 熟悉的森林景象,換了一個季節,就換了一種風景,同樣的一條路,今日再走,卻感覺跟以前都不同。那是冰雪路、是初春的跡象,是鳥鳴,也是初春雪水沖刷挖鑿山坡地的土黃色淙淙流水,和那些自然而然地因為流水挖鑿泥土而失去抓握地而倒入河水中的大樹。 孩子的爸正好在此,給阿雷上一堂自然課。 自然保護區,就是要維持原狀 兩個月前還挺立的大樹,此時傾倒在地,擋住了行人的路。 於是,大人小孩,只能學著踏那無路之處,手腳並用地爬上階坡。 這樣的自然保護林區,樹木倒下,就讓它自然地在地上生滅,不會做特別的干涉或處理,除非樹木擋住人行的棧道去路,才會從中截開,讓人得以通行。 因此,每每走進自然保護區,總會看到一些東倒西倒的樹,也許是因為風,也許是因為蟲蛀,或是兩者結合的結果。自然保護區,試著盡可能地維持自然的原貌,也讓做為過客的我們,得以在四季中觀察,自然原本該有的模樣。 這樣「樹木亂倒」的景象也讓我思考,僅管人們常追求整潔乾淨,然而好像很多時候,萬物的初始和結束,都呈現一種自然的混沌與混亂,無法控制決定,何時生,何時死,又從什麼方向,因為什麼原因而倒下,於是,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的命運都不完全相同,每一個人也一樣。 我們是不是常自以為能控制的太多,其實我們一直都只是「整體」的一部分,「自然」的一部分,當我們自以為可以「控制一切」的時候,我們其實都沒看到那只是表象? 我直覺地覺得,這些倒下的樹木,還有很多的生命功課要教給我們。 學習,在森林裡安靜 一陣鳥啄木的聲音響起,「噓,你們聽!」孩子的爸說,「啄木鳥!」 「在哪裡? 鳥呢?」阿雷大聲的問著。 「小聲,你要小聲才聽得到,在森林裡要小聲,才不會驚擾小鳥們。」孩子的爸給予機會教育。 從那之後,一路上,阿雷都會轉過頭來,對著正在父子後面拍照的我,把小手指頭放在唇前,「噓,媽媽,妳要小聲喔!」現學現賣。 我沒有大聲啊,只是腳上的靴子,踩在碎冰上,發出ㄘㄨㄚ ㄘㄨㄚ ㄘㄨㄚ的聲音而已。 讓體貼的孩子覺得他很「有用」 走到一個棧道上,我想起去年秋天在這裡踩到滑冰,滑個四腳朝天的畫面,告訴阿雷,小小年紀的他伸出手,「媽媽我牽你,這樣你就不會滑倒囉!」 窄窄的棧道,其實各走各的反而好走,不過,我享受這份來自孩子的體貼與溫暖,牽著他的小手,心裡想著,不知道等他長大後,是否還會願意這樣回頭,牽著媽媽的手,慢慢走? 此時的他是體貼的,跟爸爸走在前頭,總不忘回頭說: 「媽媽,小心這裡路滑」、「媽媽,小心這裡尖尖的喔!」更多時候,他像是擔任傳聲筒的角色,聽得前方孩子的爸對他用芬蘭文說,「要踩樹根上才不會滑倒」,他就轉過頭來用中文對我說,「媽媽你要踩樹根上才不會滑倒喔!」,「好啊!」媽媽我也很配合的演出,這樣阿雷應該會覺得他有為媽媽指路的責任,覺得自己很「有用」吧! 螞蟻窩,為人指向 森林中無論走到何處,最熟悉的景象,除了林相之外,就是螞蟻窩。 一個又一個倚在樹旁高大的螞蟻窩,或多或少都朝向同一個方向: 南方。 「所以在林中迷路時,觀察螞蟻窩的方位,就知道東南西北。」老公說。年輕時他喜歡森林越野定向,這樣的知識累積了不少。 「為什麼是南方呢?」我問。 「因為溫暖啊,可以享有更多的日照時間。」 「那最開始的時候,螞蟻怎麼知道南方在哪裡呢?」 「這是生物的智慧啊! 就算一開始蓋錯地方,很快就會發現,總是可以再做微調。」 我則在心裡想著,人與自然真的是緊密依存的,今天我們是走在還算熟悉的林間,範圍也不大,萬一有一天真的在深林裡迷路了,平常對自然的了解與觀察,樹木不同面的顏色、螞蟻蓋窩的方位,都會一一成為最好的的指路標。 問個笨問題,才聽到孩子的「聰明」答案 我們經過一個空掉的樹根,裡頭塞滿雲杉的毬果。「松鼠在儲糧」,老公說 繼續向前走,看到一棵大樹的頂上枝葉整片掉下來落在地面,「為什麼會這樣?」每回一進森林,我就覺得自己好像又變成小學生,這個也不懂,那個也不懂,有很多的「為什麼」。即使是像這個可能猜得到答案的問題,還是覺得問一下比較好,也許又吸收到新知。 「可能是因為雪太重,也可能是因為風太大。」老公輕輕落下兩句話就繼續往前飄走了,大概覺得這問題沒什麼好答的。 倒是阿雷走到我身邊來,仔細地看著跟著大片枝葉一同落下的許多毬果說: 「媽媽,我知道為什麼,因為樹想要給松鼠吃東西啊,所以才掉下來嘛!」說完蹦蹦跳跳地跑去追爸爸。 我獨自站在原處,記錄下這一切,孩子的想像力,果然跟大人不一樣。 還好我問了那個蠢問題,不然就沒機會聽到孩子這麼「聰明」 的答案。 這一天,我重新「看見」藍莓 回程的路上,老公指著不遠處一株在沐浴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枝葉:「森林藍莓」。 […]


芬蘭新鮮事: 圖書館現場,體驗國家廣播直播

這幾天小鎮圖書館一直在宣傳,請大家在今天下午15.05-15.55到圖書館,參加芬蘭國家廣播電台Yle的現場直播節目”Kultakuume” (淘金熱)。這裡淘的金,是文化的金,因為這是個國家廣播電台每天播出的文化節目,有許多針對當前文化領域的訪談與評論。 看來,四萬人的小城圖書館,有國家廣播電台來作直播節目,可是一件盛事呢,好奇心驅使,平常沒特別聽芬蘭廣播的我,也跑去一瞧究竟。 自己大學時曾在廣播電台實習了幾年,廣播對我而言算是個熟悉的媒體,不過,芬蘭人還是又讓我「驚訝」了一次,因為他們在圖書館的「現場」廣播節目安排,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我原以為,今天節目特別搬到圖書館現場的意思,就只是地點位移到錄音間之外,但還是一樣在圖書館安排定點訪問,今天一去才發現,哇,他們很用心的在短短四十分鐘內,安排了好多內容,而且訪問的位置還一直變換。 主訪的地方,是在圖書館的正中心,搭建好主要的收音設備,然而,訪談中間,主持人之外,還會有另一位記者,跑去圖書館音樂借閱區,用手上的麥克風訪問音樂區的兩位負責人。 他們也訪問常來借書的兩位民眾(圖書館有事先安排好受訪者),一位是年僅15歲的女孩,坐在主要訪談場地,另一位,記者又換地點,跑到圖書館的另一邊訪問一位年紀大的長者。 看著看著就覺得很有趣,明明不是電視節目,其實不管在哪裡受訪,聽廣播的民眾都是看不到畫面的,然而不知是否因為現場有一些民眾作「觀眾」,還是因為他們希望節目的訪談聲音能在收音感受上有些變化,所以地點有輪流切換,也或許是希望訪談「自然」,所以訪問音樂區的負責人時,就前往音樂區訪問囉… 今天的主題,談的是「小城圖書館音樂部門」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Youtube頻道盛行,到底還有沒有人借閱圖書館的音樂CD和樂譜呢? 因此也請來地方音樂學校的老師、學生、和地方音樂家輪流受訪,聊圖書館的音樂部門在他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他們自身的閱讀習慣、使用圖書館的習慣。 他們每一位,都現場表演音樂,老師以彈琴開場,學生既吹法國號,也彈了一首西貝流士作的樂曲,最後在地方樂團的音樂家歌聲與鋼琴聲中結束。今天是「現場直播」節目,同時從頭到尾都是用現場音樂配上現場訪談。 回家後上網才發現,原來這個節目固定有「圖書館巡禮」,今天正好是到我們小城這一站,四十分鐘內,音樂表演三段,受訪者七人,場景三個,主持人加記者兩人,人和場景換來換去,但串連地還是很順,我覺得真的有認真用心製作,事先也準備地很周全啊! 我印象深刻的是,當音樂部門的負責人受訪時,他被問到: 「哪種音樂類型最常被借閱呢?」他說: 「有些搖滾樂曲…也有些交響樂曲…但其實聽音樂是很個人的事情,每個人對音樂有不同的感受,音樂的價值不能以借閱的排行傍來論定…圖書館音樂部門就是要提供各式各樣的音樂給民眾…」在一旁聽著的好幾位民眾都點頭豎起了大姆指。 另外他也在其中一段受訪中說: 「希望民眾們多提一些回饋意見給圖書館,因為圖書館員說的,管理者不一定會採納,但是民眾提的意見,他們反而會聽,因為圖書館就是要為民眾服務!」 既然今天的主題是圖書館音樂部門的功用,節目結束後,身為居民的我也覺得應該要表示支持,馬上跑去音樂部門,借了一片西貝流士的CD,同時也拿了一個「驚喜袋」! 好玩的驚喜袋服務 小城圖書館從去年起就推出「驚喜袋服務」,由館員們設計出不同內容的驚喜袋,讓民眾借回家,也得以有機會嘗試平常不會借閱的書籍或音樂。 我翻看一下音樂部門的驚喜袋,上面有各種不同的主題,比較平常的例如「大提琴的音樂」、「各種交嚮樂」、比較特別的主題則有「讓你心靈放鬆的音樂」、「這些音樂也算音樂嗎?」(哪天真的要借這一袋回家聽聽是什麼名堂) 。 借閱時,音樂圖書館的負責人之一跟我說: 「剛剛才訪談完,我現在還頭暈腦脹…我是個很容易緊張的人,很容易! 所以我剛才真的很緊張,真的不太適應受訪…」 我趕緊對他說: 「你表現得很好啊,訪談的也很好喲!」他聽了非常開心,而我,則覺得圖書館員好可愛啊,這麼真實又坦誠。 帶了一袋音樂CD回家,和一個新的「聽&看廣播體驗」,很喜歡這個廣播節目,以後應該會開始收聽,芬蘭生活趣事又多一椿,生活,果然是天天有新風景啊,只要自己願意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