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亞洲最值得遊的地方?-從芬蘭朋友遊台灣說起…

幾週前,我的芬蘭朋友到台灣去旅行;同樣是幾週前,我收到天下文化企畫小組寄來的一封活動邀請信,邀請在部落格上發文串連募書,募的是10000本嚴長壽先生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在這之前,我並不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上網看了目錄和說明後就發現,這兩件看似不直接相關的事,方向卻在當下很巧合的重疊:嚴先生的書,有著一份理想,希望台灣各地能找出自己的長處,讓旅遊與世界接軌;而我的朋友,則在同一時刻,扮演了「遊台灣的外國旅客角色」。

我的芬蘭朋友在台灣旅遊的期間,我常透過網路當朋友的「線上導遊」,幾天下來心裡就有了不少感觸,所以這篇文章當時就開始寫了,卻一直到現在才有時間寫完。

先把時間倒推回夏天之前。我的芬蘭好友興奮的告訴我,他們決定將今天的夏天旅遊重點,放在台灣。

太魯閣
Continue reading “台灣,亞洲最值得遊的地方?-從芬蘭朋友遊台灣說起…”

音樂,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音樂,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不是一句空想,而是一個過去三十年來,在南美洲的委內瑞拉,一點一滴實踐中的理想。

發起這個理想,並在過去三十三年來,不斷落實這個理想的人,是曾任委內瑞拉文化部長、國會議員、既是經濟學家、也是業餘音樂家的José Antonio Abreu。

今春三月,赫爾辛基日報記者在報上寫著,「委內瑞拉是當今古典音樂新的奇蹟之國」,而今秋的赫爾辛基節慶中最受矚目的節目焦點,也正是Simón Bolí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委內瑞拉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一向以音樂教育聞名的芬蘭人,此時也好奇著:我們可以從委內瑞拉的音樂教育中學什麼。

簡單的說,委內瑞拉音樂教育的「奇蹟」,不在於這個國度出產了多少傑出音樂家(雖然也不少),而是音樂在過去三十三年來,拯救了好幾十萬個生活在貧窮社會邊緣的孩子。他們之中許多人都曾經流落街頭,或是在貧困與毒品偷竊等行為中生活,是音樂,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就讓時光,倒回1975年。


José Antonio Abreu, Photo by Jenniina Nummela/HS (Source:www.hs.fi)

Continue reading “音樂,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愛在探戈蔓延時

很多人不知道,芬蘭是一個很「探戈」的國度。

而我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想到探戈只想到阿根廷。

直到在此地居住多年,又有緣正好居住在一個以年度探戈節慶而聞名的城市時,這才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感受到,原來探戈,可也是傳統芬蘭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甚至是值得細細探究的一環。

前一陣子,小鎮上舉辦了年度夏日「探戈節」,在節慶那一週,探戈樂音有如四處滋生的蔓藤無孔不入,街上有起舞的民眾與舞者,電視台也現場轉播「探戈歌王歌后決賽」,原本從來就不聽探戈舞曲的我,受到氣氛感染,一整個禮拜腦中響的口中哼的,竟全部成了芬蘭老探戈,甚至到了一睡醒就會開始哼的程度,連自己都吃一驚。如果說,聞名國際的芬蘭重金屬樂團,是新世代的驕傲與希望,那麼芬蘭老探戈裡,則藏著傳統芬蘭的心。

IMG_2793

* 探戈節裡,街上起舞的民眾 (北歐四季攝)

Continue reading “愛在探戈蔓延時”

鱷魚的眼淚,原來全世界都有?

星期天的早晨,我一如往常的邊吃早餐,邊悠閒的讀著芬蘭的赫爾辛基日報,翻到文化版時,版面上繪的那一大張戴著面具、手持鱷魚尾巴、衣冠楚楚的「人」,吸引了我的注意,那人「邪惡」的面具背後,烏黑漆綠的眼珠子裡,流出一滴淚。「鱷魚的眼淚,全世界都有」,文章標題如是說。

我仔細讀了下去,原來這主題是由日前在赫爾辛基大學舉辦的一場國際語言學術研討會而生,討論的是各個語言文化之間諺語的比較。文章中說,「鱷魚的眼淚」,是最廣為流傳、從歐美到亞洲不同語系皆使用的諺語之一,「鱷魚的眼淚」,竟比鱷魚本身的分佈,還要廣的多。

IMG_5256

Continue reading “鱷魚的眼淚,原來全世界都有?”

在下雨的午後,讀《家離水邊那麼近》

最近,總是下雨。

事實上,這個夏天總是陰晴不定,陽光剛從前方的天空露出,後方猙獰的黑雲已經襲來;以為雨過了,天清了,地平線的那一端卻又升起一片烏黑。雨水與陽光,在這個夏天幾乎每一天都不斷輪替,竟因此讓彩虹成了這段日子窗前最易見的風景,總是看見彩虹,在雲上,在雲中,在雲端。

在晴雨不定的週日午後,除了看見彩虹帶來的短暫欣喜外,我是有些許煩燥的,直到拿起吳明益先生所寫的《家離水邊那麼近》,讀著讀著,心才靜了下來,時間才長了起來。不可思議的,那文字與故事,讓人不由自主的跟著它步行,彷彿觸摸到那海岸、溪岸、湖岸、聞到自然的氣味、在毛孔裡感到浸水的潮溼、看見魚、聽見水裡的氣泡。

158_5863

Continue reading “在下雨的午後,讀《家離水邊那麼近》”

從幕後走到幕前的簽書分享會

2008年1月20號星期日,在我回芬蘭的前一天,《北歐四季透明筆記》簽書會,在師大路上雅緻的茉莉二手書店舉辦。一入門,就先看到讓人感動的驚喜:那是一束美麗的花,載著來自大學同學們的祝福,現在重新看到照片,仍然會因為這段跨越十多年的情誼,而眼角濕潤。

而從一個默默在電子報與新聞台上書寫的作者,到擁有生平第一次屬於自己的簽書會,這中間的距離,其實也不只是出書本身而已,還有從幕後走到幕前的猶豫、與一步步「現身」的決定。

Continue reading “從幕後走到幕前的簽書分享會”

記這感動的時刻,與寫下那些作品的他們

昨晚,我坐在位於北緯62度半的家中,時近午夜,11點28分,夏夜彩虹般的天色在八月初已經開始暗濛,日落了,街燈都亮了,我也想睡了,但已經答應了自己,這幾天內一定要趕快出清幾篇心情存貨,於是我又撐了一會,回想著一月底在台北領開卷書獎的那個週六下午,回味著幾個欣賞作家的BV,讓一個個曾讓我感到溫馨感動的畫面,再次湧進腦海。

我像是個曾經在舞會中不得不提早離去的人,在散場之後才又回到現場,從留下的軌跡中搜索著;上網,找出舊的開卷電子週報,一份份的下載閱讀,好撈回那些當時在歐亞間急急來去,忙著建立新生活的匆匆裡,我沒有時間留意到的剪影。

找到原本就閱讀過的開卷好書獎的報導,然後我又驚訝的發現,在回到芬蘭之後的那一週,開卷週報原來還有接續登出頒獎典禮的現場剪影,看見報上的自己手拿著獎座笑著,在網路上與半年前的自己意外相逢,那滋味真是難以言喻。

再繼續翻閱,我看見開卷宣布作家的BV在許多書店輪番播放的消息,也看見自己三、四月時所參與的那「讓書本去旅行的活動」,想著,不知道是誰撿到了我的兩本書,書現在又流浪到了哪裡…順著時間之河翻閱,我真像是個在歡慶過後才回到現場補遺的時空旅人。

思緒回到,那個因著開卷的用心,讓每一個作者與出版人,都閃耀的一天。我想寫下這曾讓我感動的時刻,與寫下那些作品的他們

Continue reading “記這感動的時刻,與寫下那些作品的他們”

那個冬日陽光海岸的拍片手記

一個禮拜多都沒有發文,因為跟芬蘭先生開了三千公里的路,出門行旅去了,這會回到家裡,讀著各位朋友的留言,心裡真覺得溫暖…之前說要出清存貨,就趁現在週末假期中有空,打鐵趁熱一鼓作氣,趕緊清完吧!先讓時間倒轉,回到拍攝《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這本書,中時開卷好書獎的那一天。(*新來的朋友們,請先倒帶,看這一篇,和這一篇。)

對我而言,那個陽光海岸,記錄下的不只是書的BV拍攝過程,也是一份特別的體驗:那讓我重溫了海岸的記憶、思考我生命的速度、還有當然不可免的、優雅不起來的笑場。

IMG_2600
Continue reading “那個冬日陽光海岸的拍片手記”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