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廣人稀的北歐,沒有聲光娛樂,也沒有便捷的消費服務,於是,人們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家居生活裡,把家布置得溫暖美好,是許多人最大的嗜好,溫暖的家,也是在極地生存的人們,心底的渴望。
Life, design, creativities from Finland
地廣人稀的北歐,沒有聲光娛樂,也沒有便捷的消費服務,於是,人們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家居生活裡,把家布置得溫暖美好,是許多人最大的嗜好,溫暖的家,也是在極地生存的人們,心底的渴望。
每個時代對於身體的美感與觀點,都有很大的不同,環肥燕瘦,在不同的時代場景裡各領風騷,如今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對於身體之美的想法,不知又是如何?
赫爾辛基日報每週特刊Nyt(譯:Now),就正在網站上舉辦「選最美麗的裸體」活動,想以趣味性的方式,一探當今芬蘭人對裸體之美的觀看角度,活動開宗名義的寫出:「裸體是美麗的,只是怎麼個美法,因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照片來源:赫爾辛基日報Nyt週報正舉辦中的選最美麗裸體活動網站http://www.hs.fi/henkkoht/vartalo)
於是,網上放了十四張裸體照,七男七女,邀請讀者在兩週的時間裡,上網觀看、打分數,選出心目中最美的裸體照,也可評論對這個身體美醜的感覺,或轉寄照片給朋友欣賞,邀請大家共同投票。
雖說是裸體照,其實身體某些部位,仍是巧妙遮住的,而這十四名男女擺的pose,也有一份近似人體雕塑的味道,週刊在邀請人們投票選美麗裸體的同時,也不忘引經據典,綜合與藝術史教授的訪談、和書籍的參考資料,整理出一份從古到今,簡要的身體審美觀演進史,讓這個活動在票選的趣味之餘,也多了一些知性的成分。
這十四個裸體,其實我覺得每一個都蠻好看的,每個身體都有它的特色和味道,加上攝影角度與打光,更添美感,很難選出哪個最美,不過也仍然好奇,在芬蘭人的眼中,是懷孕中的婦女身體最美,還是穠纖合度的身體美。
我其實也好奇,同樣的照片拿來讓台灣人選,選出來的結果,不知是否會與芬蘭的結果類似?
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界線雖然存在,卻也因此而有了更多交流與融合的機會,不知我們的審美觀,是否也經常共通?
又,不知道類似這樣坦然看待裸體、探討身體美學的趣味票選活動,有沒有可能在台灣舉辦呢?還是早就辦過了,只是我不知道所以覺得很新鮮。:)
Anyway,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這個網站,看一看目前大家投票的結果,哪一個裸體,最是好看?
http://www.hs.fi/henkkoht/vartalo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按這裡,可以一次看到所有的照片,不用換頁。
網站都是芬蘭文,不過每張照片都有編號,以下幾個關鍵字的按鈕翻譯,提供大家做為參考:
Mies: 男人
Nainen: 女人
Seuraava kuva: 下一張照片
Edellinen kuva: 前一張照片
有興趣玩的朋友,也歡迎按下面連結,票選你覺得最美的男性身體、和女性身體,到時綜合起來的結果,可以跟芬蘭人自己的票選結果比較看看~ 嗯,我猜,結果應該是相去不遠~ : )
隨手貼兩張身體的生活照應景,純粹好玩,他的肩膀與我的手:)
我想,有事沒事多關注一下自己的身體細節,非關裸露不裸露,都會有新發現唷~
北歐國家給許多人的印象,都是男女較平權,常見爸爸帶小孩,媽媽也有較長的媽媽假和福利保障。大體上看來差不多是如此,不過仔細檢視起來,仍有一些差異存在。
上禮拜的報紙就總結了最新出爐的研究報告, 指出芬蘭的媽媽,與瑞典和丹麥媽媽比起來,似乎更難取得工作與養護小孩之間的平衡。
我是個在寒冬一月出生的水瓶座女子,每年一月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場又一場送舊迎新的儀式,不斷上演:先迎西洋新年,再迎我的生日,然後迎舊曆新年,甚至曾有幾份工作都湊巧是一月開始,於是,星座影響也好,工作機緣也好,一月似乎總結合天時地利,讓我省思過去,播種未來。
耶誕節期間,在芬蘭看了Six Feet Under (六呎之下)的完結篇,那最後的五六分鐘,真是動人,從來沒有哪個影集,在結局時讓我如此感動,很佩服編劇,就像是一齣好的藝術作品,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我就上Youtube重看了幾次。
還沒看過結局,或是以後有打算要看這部影集的朋友,請跳過本篇,免得破壞了你們的想像,從沒看過此片的朋友,也建議跳過此篇 🙂
我一直很喜歡Six Feet Under,這是一部關於生與死,人與愛的影集,對每個人物都有深入的刻畫,也不忌諱走進人性的脆弱與黑暗面。
僅管每一集的開頭,都有一個人死去,在最後一集中,卻也讓人看見,死亡的背後,滿載的竟然是全是愛。
當Claire在離別的情緒中要幫全家人拍下照片時,Nate在她耳邊說,「你無法照下這個時刻,它早已過去。」
多麼真實的一句話,僅管我們都知道,鏡頭下的每一個時刻,在拍照的剎那間就已流失,仍然忍不住,不斷地為自己,為愛的人,為每一個美麗的片刻,留下紀錄。
也許,人生走到盡頭,我們真正擁有的,就只是這些時刻,於是,我們固執地,要為每一個瞬間,留下點什麼,千百萬張相片不一定會再重新翻看,然而照相這個動作,就已讓記憶中的時刻,更加清晰。
一如文字,一位學長曾跟我說,寫作的人,等於將人生的時刻,活了兩次,拍照,不也一樣?
Claire不斷向前駛去,駛向未知,看到Nate 的身影在她的車窗鏡頭裡,追著送行,漸行漸遠,漸漸追不上,Claire哭了出來,那是一份離開熟悉的傷感,也是一份即使死亡也無法斷絕的愛。
在她不斷向前駛去的路上,我們看到了每一個人的結局,看見他們如何一同慶祝生之歡愉,又如何不需要任何原因的,或是在不幸的意外中,單獨死去,任何平凡的 幸福,都可以沒有理由地突然消失,若是能在死去的片刻,看見已在生命另一端的家人,帶著微笑迎接著,死亡就不止是結局,也是與愛再次重逢。
這一切,透過Claire不斷向前駛去的旅程呈現,也映照在Claire年老的眼神裡,牆上每一幅相片,都是生之記錄,也是愛的印記,當她那即將闔上的眼神,接上了年輕片刻的美麗勇敢,人生結束了,卻也正要開始。
想看結局九分鐘的朋友,可以看這裡:
不想看的朋友,可以聽歌,由Sia唱的Breath me,真是太好聽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6PGrub3jUc
照片: 三年前參加未曾謀面的夫家家人喪禮,那天的天空,很美。
這幾天比較懷舊,就先繼續敘舊吧。
給新朋友: 本部落格破十萬人次時,我也開始紀錄自己網上寫作的緣起,從第一篇的電子報開始,到我的網路筆名,而這一篇,當然就是個人新聞台了。
凡寫過必留下痕跡,僅管我早已不在新聞台上發文,三不五時回去翻閱舊文,真的就從文字中看到那一段時間的心情點滴。
我開台時間算早,與電子報同時,在2001年。不過當時新聞台只是我的文章備份台,主力仍然放在電子報的發報上。一直到2003年,我才發現在我那「完全 沒經營」的新聞台留言版,竟然也逐漸有客人光顧,其中還有幾位是同在北歐的網友,寫東西就是要能與人互動,才有趣味,所以,我從經營電子報,變成經營新聞 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新聞台,讓我得以用文字與人相遇。
當年部落格還未風行,新聞台也不像電子報一樣,可以用HTML語法調整版型、放多張照片,一篇文章就只能放一張照片,限制多多,不過也因此有一份乾淨簡單,像是我們共同的家,每個人的家外觀都一樣乾淨,不同的是背後寫字人的味道。
有時候,我還蠻懷念這樣的單純,而那一篇文章只能放一張照片的限制,甚至好一段時間成了我的習慣,哪怕是去發電子報、自己建網站,甚至搬來無名小站,有那 麼一段時間,我一篇文就是一張圖,感覺就像是,一張好圖也足以給予想像空間,少了豐富的聲音與影像,文字反而突出了,閱讀的心情,也特別清爽乾淨。
限制也讓新聞台主們自己發揮想像力,現在已經忘了當時大家玩些什麼,前台常玩的,應該是邀請訪客踩數字送獎品,後台常玩的,應該是用各種語法弄出來的留言版新風景。
透過新聞台,我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友」,而這種以文字會友的感覺還真是美好,在虛擬的世界裡,心的交流卻無比真實,也許是因為,文字由心出發,不認識其人,直接感覺其字,也像是捕捉住這個人的神韻與心靈樣貌。
與其中幾個文友,後來都有了機緣相見,僅管是初次見面,感覺都像是早已認識對方幾分,可以跨越過陌生人相見時的藩籬,直接聊起生活中的點滴與思緒。
新聞台時期的文字,記錄了我剛移居芬蘭的那段日子,那是鄉居生活的自然美好,對未來的不安與迷茫,學芬蘭文的心得點滴,老公學中文的好笑趣事,三不五時也 寫寫定居芬蘭的生活感受,和芬蘭文化、音樂、藝術。偶爾懷舊的時候,就寫起更早以前,自己一個人在北歐/歐洲晃盪的故事,還寫了好幾篇巴黎工作求生流浪 記,猶記自己暫時打住不往下寫的時候,故事最精彩的片段才剛要開始。
2004年中後,新聞台開始問題不斷,部落格正要興盛,眾台長紛紛搬家,大部分我的文友,都是搬來無名小站,也有幾位,逐漸地消失不見,或是少於聯絡,而我自己,生活也同樣充滿變遷,在一陣搬亂之中,新聞台的日子已經遠去。
僅管如此,每當我想起新聞台的歲月,感覺都不像是我自己的日子,那時光像是屬於所有曾經用文字的美好與我交流的人們,一起擁有,在這裡要感謝所有曾經參與 我新聞台人生的文友及網友們: 小威、明果、VC、katt、syin、沂美、亨利媽、潔拉、蘋果樹、terri、閑人、小奧、ing、甜媽、雀兒、Ivy、NY、台北小魚sara、馬 森、Justin、angel。。。還有很多在此不及一一提起,得回去留言版重翻記憶。
在此,敬明日報新聞台一杯酒,和那段時光。
照片: 夏日湖畔,算是紀念我那段時期的夏日花園吧。
後話:
– 我的網路備份台甚多,其實電腦裡都有備份,不過還是喜歡到處留影,測試比較各平台的差別,也蠻有趣的。
– 順便推薦一首老歌,昨晚老公放Black Sabbath的專輯裡頭一首Changes,真是好聽,雖然歌詞真是悲傷,與此文與此刻心情無關,但是旋律裡那一句句I’m going through changes,真是蠻動人的。
– 可以去這裡試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lmSpBhaUeU
耶誕節期間,芬蘭推出了一個肥皂劇:Sydän Kierroksella(英:Heart goes around)。這是個音樂愛情劇,劇中的男女主角,在台灣一般的觀念中,大概算是「有爭議性」的組合:
男主角Roope,是三十歲的流行偶像歌手,玩世不恭,女朋友一堆,沒有一個是認真的關係。
女主角Juulia,是六十歲的舞台歌手,不漂亮也不苗條,與男主角似乎除了都以音樂維生外,沒什麼共同點。
常情下不太可能相戀的男女主角,在這個肥皂劇中,會有什麼結果呢?導演把答案交給觀眾。
觀眾可以用發簡訊,跟Roope或Juulia說話,以決定劇情走向。
於是我們就看到類似這樣的簡訊:
「Roope,你該學著長大了吧,Juulia是個好女人,還不趕快抓住這個愛的機會。」
「Juulia,妳太好了,值得被愛與珍惜,Roope這種不成熟的小孩不適合妳!」
當然也有:
「加一點親熱戲的場景吧~!」
劇中男女主角,不斷地以口述的方式,表達他們內心的思考,劇組們準備了數以百計的內心獨白,並根據觀眾所發的簡訊關鍵字來決定使用的獨白。
同時,原簡訊也會出現在電視上,讓人看見簡訊內容如何影響主角們的思考方式。
播出的簡訊旁邊,如果出現紅色的心,表示發的簡訊幫主角的感情加溫,藍色的心,則是簡訊讓他們的心降溫。
如果發出的簡訊被選上,出現在電視上,發簡訊者會在五分鐘內收到回發的簡訊確認。
如果自己發的簡訊沒被選上即時播出,沒關係,你會收到Roope或Juulia發給你的,根據你的簡訊內容而回答的簡訊。
每一集中,都有大約十幾個片段,為了隨觀眾意見調整劇情,十幾個片段必須拍攝八十多個場景,和上百個不同的台詞以隨機應變。
這種使用簡訊玩電視互動遊戲的節目,在芬蘭很多,一開始就是由芬蘭人發明,再逐漸在其它國家流行起來,不過這倒是頭一回,這樣的技術被用在音樂肥皂劇裡,很是新奇。
這樣的節目,當然在劇情與人物的刻畫和連貫性上,比不上一般「正常」的肥皂劇,就我的觀看經驗來說,也花了一點時間才適應,不過,我覺得它的「賣點」本來就不在於劇情本身,而是看觀眾都發簡訊說了些什麼,又如何「即時」地影響劇情的走向。
我在昨晚睡前,不小心轉到這個電視頻道,看得興緻盎然,老公也很驚奇,「我第一次看妳對我們的簡訊遊戲節目這麼有興趣!」
說得對,與其說這是肥皂劇,我倒覺得比較像是加了「場景」、「故事」、「人物」的手機簡訊互動遊戲,只不過是以劇情的方式呈現,並由真人演出。
我終究沒有看到結局究竟如何,因為只是好奇嘛,體驗到新鮮感後,我就抱枕頭找周公去了。節目應該已經全部播完,要是將來再有這種節目出現,我再來插一腳,發個簡訊看看結果如何,這樣大概會更有參與感~
圖片及資料來源:節目網站http://www.yle.fi/sydan/ (只有芬蘭文)
最近幾天,開始覺得自己的網路「分身」似乎太多,網名一堆,網友們常被我搞昏,加上最近正好有讀者問我的網路小名是什麼,乾脆來個版主網名分身總整理,彌補一下我的「網路寫作特刊」,在三分鐘熱度下持續無進展的狀況。
以下的眾多名字,不管大家在哪裡看到,應該,應該都是我~~吧。
Nordicfish
最早開始在電子報寫作時使用,因為常在北歐國家之間跑來跑去所以Nordic,覺得自己像到處亂游的魚所以Fish,坦白說與其說是條魚,我覺得自己更像一隻鳥,不過,Nordicbird聽起來好像。。。加上我喜歡張雨生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魚」,此名就此誕生。
北歐小魚,北海小魚
這就是英譯中了。
小魚
久了之後,網友們漸以此名暱稱之,不過網路上魚種眾多,經常同一地點就看到很多隻「魚」,也不知道哪一隻是我,慢慢地,我也開始對我的魚名字生出了距離 感。補充:這兩天才想到,其實我當時的距離感不是針對「Nordicfish」,反倒是對「小魚」,雖然「小魚」予人親切感,但是 「Nordicfish」卻不覺得自己是「小魚」,語言的符號意義,還真值得思量。
NF
NordicFish的簡稱。
魚園丁
終於,靜靜旁觀的老公出聲了,「妳那個NordicFish的名字真是有夠好笑,哈哈哈~! nordicfish! fish! 哈哈哈!」好吧,我承認自己也真的膩了作條魚,可是把「魚」字拿掉,叫「小魚」叫慣了的老網友大概不識我是誰,正好那一陣子我的夏日花園生活愜意安詳,深 覺作個園丁與自然親近最是快樂,此名由是出爐。
芬蘭美人魚
感謝ILOVEUK提醒,我還有這麼個綽號,印象中是去網友沂美家時曾經用過幾次,原因不記得了,就此補充。:)
Saurregwen
終於,搬來無名小站,又要取帳號名了,想藉機擺脫作魚的日子,加上那一陣子迷上魔戒與中古傳說,就藉由某網路造名器,弄了這麼一個聽起來很北歐(老公說 的),也很Middle Earth的名字,最起碼,網路上有眾「魚」,應該沒有眾「Saurregwen」吧,的確,至今尚未遇過。
不過,心底的中古熱潮一過,我在這個名字裡還是感覺不到那麼多的我,不過無名的帳號無法更改,加上登入時留言就自動設定好原帳號名稱,Saurregwen從此大幅出現,至少在我自己的網站上,我慢慢地「接受」這就是我的事實。
北歐四季
這是最新起的筆名,起源來自在毛寶部落格開始「隨想筆記」專欄時的發想。沒錯,既然有新東西要寫,我又開始想這回要取什麼名才能代表我,當然,老公也一如往昔地在一旁竊笑,「又要 取名字了是吧?!」。突然靈機一動,寫了兩年多的「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不就正好是「北歐四季」的透明筆記嗎,既然上述所有的名字,我都沒有感覺到那麼多 的「我」,至少對自己部落格的「認同感」,讓我對這個新筆名也有了一份「這是我」的親切感。至少,目前仍然在滿意階段。
那接下來呢?
我想,我會越來越常用北歐四季,在這個網站上,也會用Saurregwen,誰叫帳號已經固定了呢,至於N開頭的所有魚稱,大概只有在老網友的家裡才會偶爾使用。
至於大家,喜歡叫我什麼就叫什麼吧,說了半天,好像一切暫時都沒什麼改變,至少,為新朋友解解惑。:p
「100分鐘,100cents」,這是赫爾辛基市中心Bakers餐廳/酒吧/咖啡吧的廣告詞。
廣告指的,是每週二到週六,下午五點起的100分鐘,香檳氣泡酒一杯一歐元,每十分鐘喝一杯,喝十杯也不過十歐元,享受這快樂的下班後100分鐘,何樂而 不為? 自己買一整瓶酒,搞不好還比較貴,因此這樣的活動當然具備吸引力,根據報上報導,五點前的半小時,空位就已經開始被坐滿。
(配圖: 來自Bakers網站: www.ravintolabakers.com)
芬蘭人一向「酒名」在外,這會Happy Hour裡香檳酒一杯一歐元,不但比咖啡便宜,比起吧裡啤酒平均一杯4.7歐元的價格更是吸引人,自然有年輕人因為這每日特別活動而來大喝特喝,報紙訪談 中就有一位青年,明明就不喜歡香檳氣泡酒,說這是「女人的飲料」,還是為了省錢,忍痛不喝啤酒,點了一堆氣泡酒。
不過,餐廳的酒保對他這樣的「行為」很不讚賞,酒保說,香檳氣泡酒是一種優雅的產品,也應該以優雅的方式享受才是。所幸,大部分來享受這Happy Hour的,都舉止合宜,保持該有的優雅,不少都是上班女性,下班後來這裡淺嘗愉快的100分鐘,目的不在買醉,而是要享受一份放鬆的愉悅,喝上幾杯後, 有人要回家作菜,有人要繼續去購物,也許對人們來說,這下班後一歐元的香檳酒,真正是「一歐元的奢華」時光啊。
「優雅喝酒」,原不是芬蘭人的專長,因為大部分的芬蘭人都是在週末大喝特喝,報導也指出,芬蘭大概是少數幾個,直接把經濟成長所得的金錢貢獻在買酒上的國 家,不過,近年來芬蘭人越來越喜歡品酒,像是在烈酒與啤酒之餘終於發現歐式品酒也是一種樂趣,學習品酒成了許多人的新嗜好,而公賣酒局Alko也指出,香 檳氣泡酒正是去年成長最快的酒種,總共成長了13%,Bakers的廚師則說,現在來點餐的人,餐前酒點香檳氣泡酒的人數,開始趕過了啤酒或其它酒種。
當然,這「一歐元的香檳奢華」只是城市的一景,城市的其它角落,也有諸如「一歐元的啤酒」等不那麼優雅的選項,不過,能在下班後有一小段屬於自己和朋友的快樂時光,無論有酒無酒,我想,那時間,大概就是最難得的奢侈了。
註:
1. 本文新聞資料來自赫爾辛基日報
2.僅管餐廳這Happy Hour的行銷很吸引人,芬蘭政府倒是打算通過禁用這種行銷廣告的法律,以保護青少年不受這樣的廣告吸引而過量飲酒。
3. 文中所指的香檳酒,包括香檳產地生產的香檳酒,和其它產地以類似方法的氣泡酒,因此我在文中泛指香檳氣泡酒。
說到這個,讓我想到之前寫過的伏特加正名之爭,如果只有特定產地的氣泡酒才可以稱作香檳酒,那麼只有特定原料的伏特加才能叫做伏特加,在我看來也頗有理呢。 伏特加正名之爭,印象中最後的結果好像是採兩邊各妥協一部分的方案解決,有興趣略知一二的,可以回味舊文: 來自北歐的純種伏特加:
芬蘭人一向被認為是全世界最誠實的人,多次蟬連全世界政治清廉度的冠軍不說,傳統的芬蘭人也一向說一是一,說二是二,誠實之風,從政治到人民日常行為舉止,處處可見。
這回,芬蘭人的「誠實度」卻在赫爾辛基日報記者的一項錢包測試中,小小「受挫」。
(圖片:被用來測試的錢包。來源:赫爾辛基日報。攝影:Heidi Piiroinen)
話說赫爾辛基日報的記者,在去年的十月到十二月間,從自己家裡或是回收中心,搜集了15個錢包,裡頭各放29.5歐元,並備妥各項証件、收據、以及錢包擁 有人的姓名、照片、及聯絡方式,準備齊全後,分別在各購物中心櫃台、商店櫃台、公共交通工具上、往瑞典的大船Silja Line櫃台、計程車中,「遺失」錢包。
目的,是要看這些錢包最後的去向,錢包找不找得回來,花多久的時間會被找回來,找回來的錢包,錢還在不在。
今天公布的結果,讓記者們有些失望。
平均來說,找回錢包的速度都很快,但是,不是所有的錢包都找得回來,也不是所有的錢都還在。
15個錢包裡,找回來12個。
12個錢包裡,有2個少了錢。一個少了25歐元,另一個少了7元。
15個錢包的金錢總數是442.5歐元,結果遣失了120.5歐元,也就是27%。
我去看了一下網上針對這則調查的讀者討論:
有人說,「芬蘭人不誠實了嗎?」留言中表現出一份失望,「也許現在的芬蘭人跟我小時候那個年代不同,也不如我一直以為的誠實?」
也有許多人舉出自己親身的正面經歷,描述自己的錢包或皮包怎麼遺失,又怎麼被找回來。
另外有一個讀者的留言與誠不誠實無關,只是指出記者報導中對地點認知的錯誤:「Shell加油站不在V城的T地,而在H城的T地,請記者不要搞混城市,謝謝!」
還有一位讀者提出美國一個有一點類似的荷包誠實度測驗,作為參考。
我上去一瞧,這個測驗是用隱藏式攝影機,來測試100個人撿到錢包的反應。
測驗的結果,100個人裡有74個是誠實的,26個是不誠實的。
http://www.wallettest.com/Lost_Wallet_Test/Results_Page.html
雖然兩個測驗的方法完全不同,樣本數不同,直接比較也不公允,數字怎麼看,更是一門學問,不過當芬蘭記者這廂,對測驗結果頗為失望之時,美國的調查 Summary則是:大部分的人都是誠實的(The good news is that most people were honest- in fact, honest people out numbered dishonest people nearly 3 to 1.)。
其實我覺得,表現人民誠實度與性格的,不只是測驗的結果,也是測驗被詮釋的方式。
對美國我不太了解,倒是對芬蘭的測驗有一點小小的感想:
僅管芬蘭的15個錢包測驗結果中,誠實的人仍多於不誠實的人,然而這已經被認為是誠實度的退步與小小的失望,報導的標題也是負面的,提醒民眾,在芬蘭掉錢 包不安全,被找到的錢包也並非完整無缺,因為這與民眾的認知有差距,畢竟大部分芬蘭人心裡可是預期著,在芬蘭掉錢包都可以被找回來,還不會少錢哩,小小的 錢包「誠實」測驗,看來也值得玩味。
註:芬蘭的錢包測試主要是在大赫爾辛基區,其中一個丟在北方的Oulu市的教堂裡(這裡找回來的錢包少了7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