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一場生命之旅

孩子的幼兒園新生活(1-7天): 關於安全感、愛、與分離焦慮

一轉眼,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七天囉! 雖然每天只有短短的兩小時,然後,我卻覺得,我們母子都有很多收穫。 觀察自己的孩子,上幼兒園的反應,讓我更了解他; 看幼兒園的老師,如何處理衝突,讓我有所學習; 看幼兒園如何安排孩子的作息與規律,讓我也有些體悟; 最重要的是,每日兩小時的分離時間,我和孩子都適應的出乎意料的好。他在老師的帶領陪伴下,一點也不想念爸爸媽媽,而媽媽我呢,每天有兩小時多自己在家的清靜時光,真是一大享受,不但沒有不捨得他、期待他趕快回家,我還忍不住希望,再久一點點,讓我可以做更多事呢。 然而,在他回家的那一刻,我們都好高興看到對方,總是要給彼此一個好大好大的擁抱與親吻。每日的短暫分離,沒有讓我們母子變得遙遠,反而是各有所得,也更珍惜在一起的時間。 我先把每日的狀況記錄下來,最後,再寫一下這週的綜合觀察和心得。不想看細節的可以跳過每日記錄,跳到文章最後看心得囉! (綜合心得在小豬圖片的後面)


再訪芬蘭華德福幼兒園 – 暖身準備

一轉眼就八月了,到了我們預定送小孩上幼兒園的時間。 上次這篇文章提到了幼兒園的各種選擇,後來,我們決定送他上這個城市的華德福幼兒園,因為參觀過後覺得,無論是室內或室外的環境,都真的很舒服,像是個媽媽我自己會喜歡待的地方,媽媽喜歡的東西,他通常都喜歡,那就決定讓他去試試看,每天早上七八點就可以送去,一直到在那裡吃完午飯、睡完午覺、兩點前再接回來。(註一) 我們希望他的幼兒園體驗,是循序漸進的,可以慢慢適應沒有爸媽在身邊的時間,第一次與幼兒園老師談時,她也是建議我們,最好採用溫和柔性漸進的方式,讓小孩有時間慢慢適應,因此我們決定,八月初幼兒園開門的時候,就先去與老師討論一下,用什麼方式幫助他適應最好。 幼兒園昨天八月一日正式開門,今天,我們一家人就騎著單車跟小孩一起再訪幼兒園。才騎出門沒多久,就下起陣雨了,沒關係,就當做雨中騎車新體驗好了,還好有給小孩穿防雨外套。 (在這張照片中,他正得意地跟我們說: 「我自已會停車囉!」)


兩歲八個月記錄: Pushbike起步走!

短短的一個月,又很快地過去了。每次回顧,都很驚訝地發現,不久前的事,怎麼已經是將近一個月前了! 時間過得太快,孩子長得更快,希望父母不會因此也老得快啊。 在身體的發展上,孩子終於會騎三輪車、第一次嘗試Pushbike。 在心理的發展上,自我意識繼續增強中,開始會用身體和語言「自衛」,對於自己的擁有物很堅持。 認知能力,也明顯地成長了,他會展現出一些「小聰明」的一面,有一次還真的耍到媽媽! 在心性的表現上,他一直讓我覺得是個很貼心的孩子,這個月也是如此,常常一些小動作和言語,都讓媽媽覺得心裡很甜。 某一天,他突然看起來不舒服、沒精神、睡很多,當天半夜就發高燒了,還好,第二天就自然慢慢退燒,又開始生龍活虎,這張照片就是退了燒的那天照的,做媽的,其實只要看到孩子這樣的笑容,就放心、開心了啊! 就來記錄一下這一個月的成長吧!


兩歲七個月: 如廁練習成功啦!

又到了每月寫記事的時候。過去這一個月來(五月,這篇記事晚寫了兩週),我們母子的生活跟以前有些不同,不常跑赫爾辛基,倒是天天帶他去我家旁邊的遊樂場玩。那裡玩具多,空間大,小孩一玩就是兩三個小時也不厭倦,加上芬蘭今年五月天氣大好,氣溫比中歐西歐南歐都高,下個樓走路不到三分鐘就可以讓小孩玩得盡興,消耗體力,做媽媽的就天天帶他往那裡跑。大概也因為天氣好的關係,只要天好一定出門,所以翻閱這個月的照片,活動真的是好多啊! 好像天天都有得玩! 在記錄活動前,先寫幾件比較特別的成長記事,首先是,如廁練習,算是成功囉!


人生中的第三個母親節,與一場音樂會

人生中的第三個母親節,我過得好開心! 一早上起床,迎接我的,就先是老公親手做的麥片粥,上頭有芬蘭天然的各式莓子粉,吃了它們就有如吃了大把飽含各種維生素的北國新鮮野莓! 此外還放了天然優格、腰果、和新鮮草莓! 小孩也起床後,跑來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說母親節快樂! 然後,媽媽在電腦前打字時,他又從後面撲上來,對著媽媽親了好多下,這個孩子常讓媽媽甜在心頭,辛苦的部分都不記得了。


兩歲六個月: 語言能力突飛猛進

孩子滿兩歲六個月了,所謂「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已經過了六分之五,真不敢相信時間怎麼可以過得這麼快… 自己這個「媽媽」的角色,也已經當了兩歲六個月,每天,都是許多的反省與成長,以及與孩子相伴的瑣碎與快樂。 這個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語言能力,常常讓我嚇一大跳。不只是因為他話越說越好,更重要的是,他的用語,反映了他的思考與認知能力。


走在芬蘭森林步道裡,我開始學到…

四月初的午後時分,我們一家,來到赫爾辛基市,Viikki區附近的森林步道裡。 這個森林步道,是個城市內的自然保護區,步道不長,估計最多也只有兩公里左右,而且一整條步道都可以推嬰兒車行走,十分方便。從我們家開車過來,只要半小時,因此每隔幾個月,我們總會來看看這裡的風景,同一條步道,春夏秋冬,景致都不同。 此時,僅管芬蘭這裡已經持續了兩週以上的好天氣,天天陽光普照,冬雪卻仍未融,步道上有些滑,來到這裡才發現冷風陣陣,步道上全是積雪,我說,我們好像從來沒有在這個時間點來過呢? 老公的反應則是: 「這不是正好嗎? 換個風景。」 僅管只是一句回答,卻也讓我感覺到,芬蘭人,確實對自然的春夏秋冬更迭,有更貼近生命的接納度,也許因為這從小到大,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冬有冬的風景,不那麼方便行走跑跳也是另一種體會。 相對的,我這個台灣人,雖說在芬蘭住了十年以上,也已懂得欣賞冬的沉靜與內斂,但遇上「不太方便」的景況,偶爾還是會有些退縮呢。 而小孩呢,則完全沒有任何成見,看到滿地都是雪,走著感覺有點滑,他只是嚷著: 「好好玩,好好玩喔!」看到木橋被雪蓋住大半部,只露出邊緣的木條,他則嚷著, 「火車軌道,阿雷跑火車軌道,跑好快好快!」是啊,木橋的邊緣是有點像火車軌道呢。 要孩子快樂,真的很簡單,不用買玩具,也不用絞盡腦汁想什麼活動,把他帶出來散散步,走走路,地上的小石頭,冰雪堆,木條,全是最好的玩具,在大自然裡走走,他就開心了。 第一次在冬雪未褪之際造訪這裡,這才發現,一座人行過橋上,有一半舖成滑雪道,所以在附近越野滑雪的民眾,還可以直接滑雪過橋呢,真方便啊! 冬末春初,不少人都出來運動,有滑雪的、有跑步的,人的活動,就是這麼自然地,與地景合而為一。 走著走著,看到不遠處前方的樹上,掛著好幾個小鳥的餵食器,「我從來沒在這裡看過餵食器耶,你看過嗎?」我問老公,「沒有,這是第一次。」我想,樹上會有餵食器,大概是因為冬天怕鳥兒們在冰雪中找不到食物,所以才特別準備,而我們也是第一次在此時來走這個步道,難怪對我而言,像是個新發現! 我們一走近,一群正在覓食的小鳥撲的一聲全部飛到旁邊去,老公提醒著我和小孩: 「走快一點,不要停留在這裡,這樣才不會打擾小鳥們吃東西! 你們靠這麼近,牠們不敢飛過來!」 他這麼一說,正在拍照的我,才趕緊拉著正在好奇看小鳥的兒子,趕快往前走。 心裡忍不住想,這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好奇地看鳥、拍鳥,並沒有錯,然而,在土生土長的芬蘭人心中,至少我家這位先生的心中,顯然將「鳥的需求」,放在「人的好奇心」之前。看鳥可以,但最好是遠遠地看,以不打擾牠們的方式看,這,是對大自然的一種基本尊重,而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基本尊重,似乎很踏實地落實在芬蘭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方式與生活之中。 在森林間的小徑上走著,中間三不五時會有叉路,像這一個叉路,可以通到兩百公尺外,一個適合賞鳥的地方。我們來過這個小徑很多次,卻一直沒走過這條叉路,因為之前都推著推車來,這條叉路印象中不是最適合推車走,於是我們說好了,等雪融之後,一定要再來走叉一下,看看不同的風景。雖然這次還是沒走叉路,但叉路在雪中的風景,真的很特別,我也忍不住捕捉下這樣的鏡頭,人生中的叉路,看起來總是特別吸引人啊: 我們爬到一個觀景台上去,除了我們一家三口之外,還有一個芬蘭爸爸,帶著他的兩個小兒子,來這裡觀景,只聽旁邊那位芬蘭爸爸,不厭其煩地,指著不同方位,告訴他的兒子們,那裡是綿羊島,可以看到羊,這邊有一個小屋,可以去賞鳥… 不同的方位,有著不同的地標與自然景致,這位爸爸,想必也很愛大自然,才會帶著孩子來到這裡,細細訴說自然中的故事。 圖中右方那個像遮蔽篷一樣的建築,就是個賞鳥之地,據說,可以近距離的賞鳥,又不會打擾到鳥的棲息,換句話說,那遮蔽篷的目的,是「遮人」用的,人看得到鳥,鳥卻不會注意到人的存在,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在不干擾的前提下,欣賞了解,這也算在自然中,最直接的環境教育吧。 步道的兩旁,則常常有圖示,告訴人們各種自然中的知識,教人認識步道邊的動植物,或是自然生態的歷史。 比方,步道經過一條河,這條河裡的水,從前曾是工廠的廢水,僅管早已不再排放到此地,但仍然沒想到水質環境卻仍適合一些魚群生長… 或是顯示,步道邊的樹木群,叫什麼名稱,到了秋天,會有什麼變化與特徵…也教人分辨相似卻不同的樹木: 步道入口/出口處的告示 好玩的是,我們居然還看到一個奶嘴被吊在樹上,大概是有推娃娃推車來的父母,不小心掉在路上,被路人撿起來,就掛在這裡,等著他們回來「認領」吧… 之前,曾跟老公一起,走過好幾次這條自然保護區的小徑,當時只知道,在自然保護區裡,需盡力維持生態原貌,不受人為干擾,因此即使有樹倒下,也不會做任何「處理」,因此常可見到,樹倒得亂七八糟,卻還是「維持原狀」,不會有人來清理它,就讓它在自然中,自然的生滅。 回家之後,我進一步查詢了,關於自然保護區的資料,這回,又有更多的了解: 所謂的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可大可小的特定區域,裡頭有特定的樹種、花種、或是生物種類,或是有特別多的某種植物或動物(比方花種或鳥種的多樣性,生態需要被維持),或是有瀕臨絕種的生態需要被保護。簡而言之,就是在各地,保存自然生態的多樣性與完整性,並規畫出親民的步道,讓人們可以親近自然,同時也擬定特別的規定,教人們在此區域行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事項如下: – 必須走在有標示的道路上 – 不可以爬到鳥巢上,也不可以在水鳥繁衍期,接近鳥巢25公尺內 – 不可採集植物 – 必須盡可能地從適當遠的距離觀察動物,以免打擾牠們 – 使用過的垃圾自己帶走 – 牽好自己的狗,並體諒其它的行人、尊重自然生態。 – 只能在有標示的地方紮營。 自然保護區步道入口的垃圾桶 腳踏車停放處 這才了解,為什麼剛才在看鳥的時候,老公會叫我們快快走過,原來這也是芬蘭對自然保護區的明示規定,而這樣的行為規範,他又是怎麼學到的呢? 「不記得了」,他說,「大概是小學時的遠足、團體森林散步時學的吧。」 我想想,也開始記起,剛到芬蘭的那一年,2003年底,曾在芬蘭小學實習,當時也發現他們的自然課本,有好多當地動植物的介紹,生動活潑有趣,我想,如何認識身邊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如何去觀察體驗並尊重牠們/它們,看來真的是芬蘭孩子們,從小就從學校、家長、環境中學到的呢。 而剛才觀察水鳥的那個遮蔽處,在去年秋天時造訪,拍下的照片,又呈現出另一種風景,同樣的是,遮蔽處隱而不見,且在自然中融合地恰到好處,不仔細看,還不見得會馬上發現: 查詢之後,我還發現,光是赫爾辛基這個方圓不過213平方公里、比台北市面積還小的城市,就有50個自然保護區! […]


兩歲五個月,媽媽教養記事

又到了幫孩子和自己寫月記事的時間,這個月,媽媽對於自己、與育兒,都有許多新的觀察與檢討,在簡單記錄小孩生活記事之前,媽媽自己想先記錄,這個月的心情與反省,感覺上,自己這個月成長了不少,也該記錄一下才行啊。 時候到了,他就會了 就和許多新手媽媽一樣,孩子一出生,難免會看著育兒書,想知道孩子大概多大時,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既是一種認識新生命的過程,也是媽媽未雨綢繆的想法,萬一有需要的話,多了解一點,也能給予孩子「即時」、「及時」的幫助。 忘了從哪個階段起,看書上說,孩子會開始分辨形狀,先從圓形開始,過幾個月後,才發展出也能辨識形狀的能力。當時我依照書上所說的大致時間點,觀察自己的孩子,他還沒到必須辨識出所有形狀的時間,差不多是對圓形略有概念。當時大致了解後,我也就把這件事給忘了…


移居芬蘭 十年紀念

轉眼間,移居芬蘭,竟然已經滿了十年。 常常在幫兒子做每月紀錄,幾歲幾個月幾天,做了什麼事,有什麼進展,就為自己,也寫一篇十年回顧吧,雖然沒辦法記得那麼仔細,不過,能有個粗略的記錄,也是好的。 還記得移居芬蘭之初,自已心心念念的,就是希望能趕緊學好芬蘭文,趕快找一份適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在新的社會,找到自己的定位。那就,從學語文、找工作的角度,來做記錄,檢視一下,十年前剛來時,許下的心願,以及後來的進展。


兩歲四個月記事

孩子滿兩歲四個月了,人生的第三個年頭居然已經過了三分之一 ,時間真是快得嚇人。這個月,孩子與媽媽,都有不少新的經歷與第一次,就寫下來做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