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小提琴的第一堂課: 學習放鬆

五月時曾跟大家分享過,看著阿雷學琴學到自己也手癢的媽媽,終於在放下小提琴的數個十年後,重新拾起它。

成年人學琴,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像我這種重拾者,通常心態都跟年輕的孩童們不一樣: 我們動機十足,在時間永遠不夠用的中年人生中,從這裡那裡努力地擠蹭出時間來,學琴、練琴、上班、帶小孩。

於是,學琴應該是認真有餘,卻有可能過於「緊張」而不自知。

「緊張感」,不見得是因為拉琴本身,更多的,是一種「凡事都想努力求好」的心態,表現在身體上。

Suviranta

我的第一堂課是這樣開始的。

哦,其實從還沒有上課前就開始了。

上課前一兩週,我三不五時就拿出封在櫃子裡不知道多少年的提琴,卻怎麼拉都不順,琴怎麼夾都不舒服,拉沒十分鐘就覺得累,卻還是抱著個莫名的信念:

我要在上第一堂課之前,就先抓回一點點感覺,基礎拉高一點,進步比較快,錢會花得比較值得。

瞧,這應該是典型的成人學琴心態: 我好不容易擠出時間學琴、湊出費用交學費、一定要有最高的效益,人還沒開始拉琴,已經對自己有一定的期待與要求。

結果,第一堂上課,我自己都感覺得到,身心有多緊張。

老師一開始,像是帶著成年人複習基本課程一樣,從頭開始教,從如何拿弓,如何夾琴開始。

這沒有什麼好緊張的啊,可是我卻覺得,身體好緊張,肌肉好僵硬,不是擔心什麼,當然也沒有什麼讓我害怕,也許一部分是重拾的興奮感,另一部分是想要証明我已經會拉琴的表現感,還有一部分,可能來自小學學琴壓力留下的「痕跡」: 光上課就已經開始緊張了。

身體很誠實地把這樣的情緒反映在琴聲裡,光聽琴音也知道我在緊張,就像是回到小學時代一樣,拉琴時可能因為考試或比賽或老師會兇之類的理由,會有一種求表現的壓力,雖然時空轉換,早就沒有什麼真正的「壓力」了,身體還是不自覺地,記住那個感覺,在數十年後的重拾小提琴第一堂課裡,表現出來。

老師開玩笑的說,「不是我讓你緊張的吧,我不會咬人喔」,我笑了。

這也才明白,難怪我拉沒兩下就覺得累,是我自己讓自己累,跟小提琴本身其實沒有關係。

我給老師看,自己從台灣帶來的練習曲琴譜,結果老師說,「這個先放一邊,以後再練,我們從基本的開始複習。」

他帶我去從櫃子裡拿了幾本小提琴二重奏的譜,打開其中一首,我們一起拉沒五秒鐘,他就說這個對你太簡單,換一首。第二首,其實還是很簡單,第一次視譜就直接拉到尾,但是我一直到後來才理解,其實,這樣輕鬆的開始,正好適合我!

因為簡單,所以我不用求表現,也不用給重拾提琴的身體太高的期望,而重拾提琴的第一課,其實是放鬆。

小時候拉琴的時候,我最喜歡合奏,數十年沒有拉琴也沒有與任何人合奏的我,在第一堂課上,與老師合奏了幾首簡單的小曲,雖然課堂只有短短的半小時,我卻覺得收穫豐實,體會自己的身體容易緊張的這一點,是最大的收穫。

我忍不住在下課時向老師道謝,感謝他重新引導我拉起小提琴,結果,老師竟然說:

「你知道嗎,老師最重要的工作,是讓我們自己完全沒有用。其實,是要讓學生自己懂得練。」

最後他還補了一句:

「其實你已經拉得很好了,我給你的建議是: 練習放鬆。」

「拉得很好」,自然是鼓勵的話語,但是「練習放鬆」,卻是再真實不過的提醒。

我後來想著,「放鬆」,也許其實正是成人學琴著最重要的功課。

我們總在人生的淬鍊衝撞之間、在家庭與工作的拉扯之間、為自己的夢想人生努力的奮鬥之間,練就了一身可以戰鬥用的盔甲,卻常不知道怎麼放鬆,有時候,光是可以察覺自己的緊張或緊繃,就已經是一大進步。

仔細想想,嬰兒時期的孩童總是最為柔軟,從身到心都是,隨著我們逐漸長大,身心都逐漸「硬」了起來,無論做什麼事情,追求什麼東西,都很可能是「努力」與 「拼勁」有餘,卻忘了鬆緊是一體兩面,必須要有平衡,學習放鬆,這不只是習琴的第一步,其實也是人生中每日的功課。

此時此刻感覺一下自己的肩膀,是否正無意識地聳起來呢?

每天,三不五時停下來幾秒鐘,感受一下自己的肩膀,放鬆,再放鬆,也許,就會在生活中,在琴聲中,有很多新的感受。

如果在習琴的人,在拉出第一個音之前,先感覺一下,左肩有沒有聳起來,右肩有沒有聳起來,如果有的話,先放下去,鬆開來,再拉出那個音,一切都會不同。

也許,人生的一切,唯有當它在「鬆」的狀態時,才會是最有彈性的、最剛好的、最自然的,只是,我們都忘了而已。

在練琴時學習放鬆,豈止是練琴的學習,也是人生的學習啊。

在這第一堂課結束後,我回家寫下這段話:

「我隱隱地覺得,重拾小提琴之路,又會為我的芬蘭生活,開展出另一種不同的面向。這一次,我會緊緊把握,好好「放鬆的」練琴!」

「2018年1月12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全新開始,在中斷二十餘年後重拾小提琴,竟讓我覺得與自己更靠近。看看2018年的年底,我可以進步到哪裡,自己,與琴。」

轉眼,2018已經接近年底了,結果呢? 我真的堅持到現在,還在持續不斷地練琴,也不斷地與自己更靠近,至於放鬆嘛? 嗯,還在學習中,這,又是接下來,要慢慢分享給大家的故事了。

相關文章:
緣起- 居住芬蘭十五年後的重拾音樂之路
練習的意義: 孩子學琴帶來的啟示

姆米杯瘋狂日記事

昨天,8月9日,是芬蘭國寶作家朵貝楊笙(Tove Jansson)的生日,於是設計品牌Arabia推出「只賣24小時」的限量姆米杯,來慶祝這個日子。一個行銷活動,造成芬蘭人為之瘋狂搶購,也造成許多爭議,成為昨日芬蘭社交媒體上最大的話題。

Untitled

我其實是一直到前一天晚上才注意到這個新聞,開賣當下,馬上上網訂購,結果是網站根本進不去,就算等到正常進去了,每一步都要等很久,快結帳時,又被網站踢出來。忙了20分鐘我也不想再試了,決定睡覺去。

第二天我早起,正好我們城市有Iittala的專賣店,七點開賣杯子,我六點二十五分到,前面已經排了六十個人。店員拿了莓子口味的甘草糖請排隊的民眾吃,快七點時,我後面的人潮已經排了兩倍長 (看圖)。

Untitled

Untitled

第一個買到的民眾出來時,大家為她鼓掌慶祝,結果她竟然說: 「我半夜一點就來排了!」(也太瘋狂)

我大概排到7.25分就買完結帳出來,買了一個給自己,一個給媽媽。算一算,排隊到買完總共時間一小時,還可以接受。後來聽說,全芬蘭最後一個限量姆米杯在當日早上十一點多賣出。由於赫爾辛基市中心有兩間店,是凌晨就開賣,據說還有人半夜在那裡排隊兩小時哩。

瘋狂排隊本身只是一個現象,那麼爭議在哪裡呢?

Untitled

首先,網站無法負荷即時流量,造成很多民眾好不容易等到可以按下訂購鍵,甚至到了付錢的階段,卻突然進不去,或直接被網站踢出來,或是等了一個小時好不容易買到要付帳時,卻被通知賣光了…最後,在網站上能否買到,完全靠運氣,十分不公平。
再者,姆米杯一個29.9歐元,規定一個人最多只能買六個,結果網站大當站沒多久,拍賣網站上就出現投機客,一個杯子要價250歐,許多民眾開始生氣。

第二天,又爆出新聞,僅管品牌指示一個人最多買六個,赫市有一家店面,一開賣時完全沒限制量,直到一段時間後,才開始限制,一個人最多買「12個」,12個?? 新聞上報後,批評又更多了。看報上說,居然還有人是一買到,就跑到隊伍後面,想用高價賣出,讓原本美麗的杯子,變成名符其實的「黃牛杯」。

昨天,拍賣網站上滿是投機客,最扯的情況是一個30歐不到的杯子,拍賣網站上賣兩千多歐。打開社群媒體,許多人怨聲連連,投機客讓一些真正想收藏、喜歡杯子的人買不到,有人並建議,將來再有類似活動,應該每個人限量一至兩個,從網站到店面銷售的管理面都應該要做更好,雖然投機客一定會有,至少會少很多。

我其實沒有收藏姆米杯的習慣。家中十幾個杯子,除了少數兩三個是自己買的之外,其它好像都是婆婆送的。會去買這個杯子,是因為我實在喜歡它的樣子。姆米媽媽摟著姆米,站在自然裡看著夕陽美景,感受母子的親密,好像我和阿雷啊! 這大概是我看過最喜歡的姆米杯之一,正好我們城市也有店,也正好起得早,臨時起意去買,也順利買到很是幸運。

Untitled

我沒有特意多買,因為我想真心喜歡的人還是比投機客多很多,將心比心,如果每個人都只是想佔最大的便宜,買最大的量,又不是真的需要自用或送人,就會造成更多真心喜歡想買的人,卻買不到的遺憾。

人的欲望總是無止盡,要貪心投機很簡單,要節制欲望卻不容易,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只是取自己所需,不多拿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生活和心思都會簡單很多,其實,也會過得更快樂健康。

一如姆米故事書裡Snifkin說過的那句話: 「…但當你開始想要擁有的時候,就會這樣。我只是欣賞它們,我離開時它們還在我腦中。這樣一來,我的雙手便一直都空閒著,因為我也不需要提行李。」—姆米谷慧星來襲

一個美麗的獨特姆米杯,是芬蘭的一日話題,其實也帶來人生與抉擇的思考。

Untitled

走進藝術家故居的夢幻世界: 「夏日水岸」(Suviranta)

今天是芬蘭的「開放花園日」,全芬蘭有許多公家或私人花園,都在這一日特別開放給訪客免費參觀欣賞,或是提供免費導覽。

一大早,我查了一下,我們小鎮亞爾文帕市,總共有六間花園開放,除了我已經熟悉的西貝流士故居Ainola花園之外,還有一個今年新開放的大畫家Eero Järnefelt故居:Suviranta。Suvi,在芬蘭文中,指的是夏天,ranta,則是水岸。「夏日水岸」,便是這個畫家故居的名字。

Suviranta

之前曾在幾篇文章中寫過,離赫爾辛基不過幾十公里遠,三四十分鐘車程的杜蘇拉湖畔,是芬蘭藝術家們的故居集中地,從大音樂家西貝流士,到大畫家Pekka Halonen,到文學家Juhani Aho,和今天逛的這位Eero Järnefelt,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時候,因為赫爾辛基當時政治氛圍詭譎,他們紛紛搬到當年的「鄉間」-杜蘇拉湖畔建屋、創作、過著半自給自足的生活。

大部分的藝術家故居,如今都已經成為博物館,唯獨Eero Järnefelt的Suviranta例外,一直以來為私人住宅,如今是他的孫子住在裡頭。

Suviranta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四個森林中的正念練習

昨天下午公司辦夏日活動,我也藉此機會,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森林正念練習」(forest mindfulness)。正念練習(mindfulness)這個名詞,近幾年非常夯,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讓自己的意念專注在當下、此刻的練習。在現代繁忙的工作節奏中,練習常把專注力拉回當下與呼吸,確實是個減壓的好辦法,我們公司今年春天也請了一位正念練習的教練,每週固定半小時,我也去練習了幾次。

這回的森林正念練習,因為身處自然中,特別有趣,就來記錄一下,也分享這個練習給有興趣的朋友。

Untitled

我們一行人,隨著教練走入森林中的一片平坦地,躺下,練習聽自然的聲音、風的聲音、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如果思緒飄走了,能夠察覺到,就已經是很好的正念練習,飄走了沒關係,再拉回來就是,就像常見的靜坐練習,我覺得道理是很相近的。

接著,老師給我們四個練習,讓我們練習用視覺、嗅覺、觸覺、和整體的感官,來感受四週的一切,和自己身體的感受,這也是我覺得,收穫最大的一部分。

Untitled

練習一: 用眼睛觀察四周,有如第一次睜開眼睛一樣,找尋自然中圓形形狀的東西,仔細觀察,它們的形狀、顏色的改變、如何反映光線和陰影 (五分鐘)

我開始在四週找著,看到近圓形的葉子、松果、甚至地面上的苔蘚。同時,我也發現自己,對於所謂「圓形」的執念。

自然中的圓形,常常不是圓規下那標準的圓形,我發現我在尋找圓的過程中,不斷地反問自己,這個「夠圓」嗎? 但是,為什麼要「夠圓」呢? 一意尋找著圓,是否本身也變成一種偏執,和過於刻意的完美追求呢? 意識到這一點,我放下心中對圓的定義,開始欣賞起自然中那各式各樣地、多彩多姿的「圓」,心,又更打開了,也彷彿發現更多自然中的細節,是我以前沒有注意過的。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

練習二: 用鼻子嗅聞各種不同的氣味。同時試著察覺,你是否有任何想法、感受、或是記憶,隨著嗅覺而來。(五分鐘)

我聞著地上的松果、俯身下去聞青苔的氣味、試著聞樹葉,或是只是站著,隨著迎面而來的風,聞森林裡綜合的氣味。在這個練習中,我沒有太多的感想,就只是嗅聞、感覺。

Untitled

練習三: 用手觸摸,感覺不同的東西。閉上眼睛,專注在手的感受上。是否觸摸本身,帶來任何思緒,或是回憶? (五分鐘)

我閉上眼睛,摸著地上的樹根。樹根被陽光晒得暖呼呼的,當下湧上這樣的記憶: 幾年前的夏天,在婆家的院子裡,他們正砍下一棵樹,樹也是這樣的溫度,同時還散發著新鮮的氣味。當下,我彷彿也聞到那樣的氣味,從回憶而來的氣味。

接著,我去觸摸杉樹的樹葉、白樺的樹葉,每次閉上眼睛,觸摸本身都會喚起某個回憶,相關或不相關,彷彿只要閉上雙眼,就給了想像力更多的空間,觸摸帶來天馬行空的思緒,同時連結著身體其它的感官,例如同時喚起嗅覺的記憶。

我們平常,很少閉著眼睛來感受這個世界,因此觸摸這個練習,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像是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並且重新發現,原來我的身體,藉由觸摸已經儲存了如此多的記憶。難怪,當主宰我們認識世界的感官-眼睛-閉起來的時候,其它的感官突然都更加鮮活了起來。

Untitled

當我四處走動、想嘗試各種不同的觸感時,我赫然發覺,四下靜悄悄的,只有我的腳踩碎一片又一片的青苔傳來的聲響,這才突然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停佇在一處,沒有在動,而我,似乎是走動比較多的。

這才想起,老師在練習的最初有提醒,「少,勝於多」,不需要在練習中,做很多,寧可專注在一樣事物上,停留夠久,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察覺、感受、慢慢來,不用急。

我竟然在練習中,完全忘記這一點!

我只是順著自己的本性,那一向喜歡體驗各種事物、一向什麼都想嘗試看看的本性,無論是哪個感官練習,我都想要試試看,好多種類的東西,看起來,聞起來,摸起來,有什麼不同。

這一點,沒有對錯,只是讓我當下察覺了我的個性與習性。

把生活過得充實而豐富,我一點困難也沒有。
然而慢下來,沒有目的的慢下來,卻是我應該要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學習的事。

Untitled

練習四: 跟你說話的樹。找一棵感覺像是在對你說話的樹,仔細地用各種感官來觀察它。注意,這樣的練習是否喚起你任何感受與回憶。接下來,靠著樹,閉上眼,傾聽風的聲音,和其它自然的聲音。(十五分鐘)

我往四下看去,想找一棵會跟我說話的樹,突然見到一棵可愛的「聖誕樹」(雲杉樹),我就踩著藍莓葉小徑往它靠過去。

這種雲杉葉子刺刺的,其實沒辦法靠著它的樹幹,旁邊的白樺樹和松樹才好靠。但不知道為什麼,看著挺拔的松樹,覺得它們好高大離我好遙遠,我只想待在可愛的聖誕樹旁邊「取暖」,一種心裡的暖意。

於是我在它身邊坐下,享受它的陪伴十五分鐘,同時想著,我也一向最喜歡雲杉的氣味,也許,該來查查,雲杉與人格呼應的含意。

Untitled

最後,大家回到原地,分享彼此的體驗。

我告訴教練,自己從觸覺中引發的感受與回憶,教練驚奇地說: 「能夠從一種感官中引發回憶,再同時刺激到另一種感官,這樣的體驗很敏銳,太棒了。」

其實我還想繼續說,自己發現可以更「慢一點」,不過時間不夠,就算了。

有時覺得,我其實應該也會很適合做這種、引導他人過正向生活、體驗感官的工作,會不會有一天轉行,走向這個領域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一趟森林的正念練習之旅,讓我這個已經很喜歡大自然的人,又更深入地藉由自然、更了解自己一分。在這裡記錄下這個過程,給昨日,今日,和未來的我,也與大家分享。

Untitled

緣起- 居住芬蘭十五年後的重拾音樂之路

這個春天,我重拾了荒廢多年的小提琴,在離開小提琴的數十年後、定居芬蘭的滿十五年,重新開始拉琴。

沒想到,一個重拾的決定,大大地改變了我的生活。從超過二十年沒碰琴,到開始幾乎每週都在提琴課、音樂會、樂團練習中穿梭的生活。

這個過程,我整個春天都在自己的臉書上像寫札記似的,與熟悉的朋友和同學們分享,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地也寫了十幾篇,我想,是時候該來好好整理成文,分享給北歐四季的讀者朋友們。

因為,在邁入中年之際還重拾小提琴,就如我的提琴老師所說: 「連在芬蘭都很少見」,其實,也完全不在我的預期。

Untitled

我的母親是鋼琴老師,我也因此很小就開始學琴,大概四歲多開始上小提琴課,接著考入光仁小學音樂班,開始了充滿樂音、合奏、練琴的日子,記憶中的琴房,有很多愉快的時光,也有著許多跟好友們胡搞瞎搞的歡樂記憶,一年到頭很多的比賽、考試、表演,和表演後一定會拿到點心盒,都成為我童年的回憶。

我一直喜歡樂團合奏和表演,但是對於考試和比賽,似乎一直不是我的菜。習琴的過程固然有快樂的時光,但隨著比賽成績未達預期而來的責備與壓力,都讓我在小學畢業後,很輕鬆地就做了離開音樂班的決定。

決定離開的因素有很多,一開始也許是來自父母的建議,但我自己也同時如釋重負,真心同意「音樂當興趣就好」,專業的音樂之路也不是非走不可。還依稀記得當時告訴老師們這個決定時,她們十分驚訝,要我重新考慮,自己也不是沒有猶豫過,但最後,仍然決定離開音樂之路。

雖然,不念音樂班,不表示就不能學琴,但也許在音樂班的期間,我並沒有培養出對練琴的熱情,因此這一拋,就是從此完全拋開,不想念,也不懷念,我大步邁往另一個方向,走出屬於自己人生路。

移居芬蘭的那一年,2003,我特別去把琴保養好,帶著來芬蘭,倒不是已心生重拾提琴的心意,只是這把琴留在台灣也不會有人拉,當然就只能跟著我。一晃眼,十五年過去,飄洋而來的提琴仍然擺在櫃子角落,我幾乎一次也沒有拉過!

這兩年,我的孩子阿雷開始學小提琴,一如我在親子天下嚴選的文章中所提及的,頭一年多我完全沒在管他,只是常常聽著孩子們的發表會,難免讓我手癢,想念起小時候上台表演的那些時光。

於是,抱著「想在小孩停止學琴前跟他合奏」的心態,我決定也來報名上課,有機會看媽媽拉琴,對孩子來說,應該也是個有趣的體驗?

沒想到的是,從重新拾琴的那一天開始,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就此展開。

也許,隱隱約約地,小提琴早就在那裡召喚我?

還記得,來芬蘭後,每一次聽音樂會,我的身心總是跟著台上的弦樂一起顫動,奇怪地是,卻從來沒有激起「重拾」的心。也許是時機未成熟、也許是不知道在芬蘭該如何重新起步、也許是生活中有太多其它的事物需要我的關注,我從未認真思考,在芬蘭也可以重新拉小提琴。

然而,從小學習音樂的影響還是在的。阿雷一出生,我就不自覺地帶著他到處參加音樂活動,過去的幾年間,也因緣際會地觀察著兒童音樂教育、參與了不少民間團體的活動,那個渴望也許一直在蘊釀著,然後在這一年,突然迸發。

一開始也許是為了孩子而拿起提琴,然而一旦拾起,就難分難捨了。

指法一時雖然感覺生疏 ,卻沒有完全遺忘,短短幾週內在良師的教導下,還是可以進步神速,不是我特別聰明,而是身體本來就有它的記憶。

短短的兩個多月裡,我從拉不到十分鐘就覺得累了,到可以拉一小時不須停歇,還欲罷不能。從二十年不碰琴,到每天拉它也不厭倦,對我的生活,也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這段時間裡,我常常記錄下每週練琴與上課的心情,幾日前曾在臉書上回覆朋友這麼一段話: 「此時的情境交插著生命回顧,有時感慨有時感動,每日的進步又點滴在心頭體會深刻,並因此喜悅。」

我逐漸發現,重拾提琴的這段過程,相關的不再只是提琴或音樂,而是人生。

重拾提琴的過程,難免穿插著許多學琴的記憶與感慨,然而逐漸地,這個過程成為一趟自我的探索之旅,我於是更加體會,人生中的每一個嘗試、每一份努力,都會自然成為我們探究生命本質的途徑,無論那個媒介是音樂、自然、舞蹈、繪畫、藝術、寫作、閱讀、或是其它。

每一次的手指觸碰、每一個新聽見的音符,每一次新看見的光線與色彩,或是一段觸動人心的文字與影像,深入其中,都是生命在說話。

於是我決定,開始記錄這一路上的點點滴滴,除了自己的生命旅程之外,也寫下在芬蘭重新拾琴、重新「學習音樂」的心情、收穫、與觀察。

離開音樂之路數十年,中年媽媽的音樂之旅竟然在2018重新在芬蘭啟動,這是生命帶來的驚喜和禮物,也值得我藉由文字書寫來重新咀嚼。

一段新的音樂旅程,就從這裡重新開始。

 

 

 

 

 

 

 

 

 

移居芬蘭十五週年-我的斜槓圓滿人生

十五年前的三月底四月初,我隨夫移居芬蘭,婆家是我的第一站,在這裡住了三個月。這幾天正好是復活節假期,很巧地也在婆家度過,放假期間回顧自己在芬蘭十五年來的人生,我覺得很圓滿: 自己有一路隨著自己的心,努力走出適合自己的路,而且竟然如我所願,在異鄉也實現了自己,甚至發現一些自己的新潛力,新嗜好,甚至未來可能的目標。

定居芬蘭滿十五年的此時,我覺得自己,正過著一種自己滿意的生活:

Untitled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月亮的另一面】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

多年來,我在自己的部落格與書中,分享了不少芬蘭生活、教育、與設計,讓我感動的地方。目的,從來就不是要讚揚「芬蘭有多好」,「國外月亮」也真的沒有比較圓,我一直覺得,如果我的分享以正面的居多,那純是來自於自己的心與生活、環境的對話。因為喜歡發掘生活中的美善,因此分享出來的,自然多是讓人感覺美好和有共鳴與感動的事物。

僅管如此,這並不表示,芬蘭的一切都「很好」、「很完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國家也是。

今天就來分享「月亮的另一面」,一個芬蘭不太讓人羨慕、讓芬蘭家長們心頭糾結之處: 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

Untitled

芬蘭學校的空氣問題: 「黴菌學校」

芬蘭有全世界最潔淨的空氣與大自然,然而「建築內部的空氣」,卻問題重重。

今天正好在報上看到,我們小鎮上其中一所學校,最近正面臨嚴重的室內空氣問題。學校的一部分結構可能滋生黴菌,有些學生因此有過敏症狀,家長已帶回家自學,有些學生因為過敏症狀,被安排到其它學校或幼兒園的臨時空間上課,目前沒有症狀的學生,則留在原校的特定空間上課。

家長們自然對這樣的臨時解決方式有很多不滿之處,覺得不是對每個孩子都公平,聽說也正在醞釀是否要發起罷校運動。

其實,兩天前我才在另一份報紙上,看到一個芬蘭西部小鎮的學校,正因為室內空氣和黴菌問題,引發家長抗議與罷校,也是有家長毅然決然把孩子帶回家自學。

讓人難過的是,這些並不是特例,而是這幾年在芬蘭各地不斷爆出的現象: 學校空氣品質不佳,潛在或實質的黴菌問題讓人頭痛。

Untitled

乾淨的芬蘭,怎麼會有黴菌學校?

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時,完全無法理解的地方。

芬蘭的室外空氣,的確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潔淨,然而建築內部的空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黴菌學校 」,指的是學校建築,因為空氣不夠流通、建築結構上的錯誤、或維護上的不當、建材使用的選擇…等諸多因素造成溼氣在室內排不出去,從而影響牆面結構、滋生黴菌、或造成室內空氣品質惡化的結果。

「黴菌學校」或室內空氣品質有問題的學校,不見得是發生在年久失修的建築裡,也同樣可以發生才新建兩三年的學校、辦公大樓、住家,聽來讓人莞爾,卻都是真實的故事。

在室內外溫度相差大的芬蘭,窗戶都常用了三層來保溫隔絕,然而如果建築材料、空氣流通、維護上沒有同樣做好配套,就增加了空氣問題的可能性。

我曾住過的另一個西部小鎮,就曾有剛蓋好沒幾年的公家機關,因為黴菌問題而不得不遷址裝修;

我從前的辦公室舊址,也曾因為室內空氣問題而讓我們退租,改去租全新的辦公大樓;

朋友中也很不巧地有人,在買了重新裝修的屋子數年後,才發現是黴菌屋。

僅管問題不只存在於學校,但是學校畢竟是讓孩子們成長的地方,空氣品質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和免疫力,也因此讓做家長的更是在意並且不得不關注。

根據其中一份統計,三分之二的芬蘭學校,有室內空氣的問題,五分之一的芬蘭學校,是「黴菌學校 」,聽了是不是很嚇人?

統計準不準確,我不敢說,但「黴菌學校 」、或是其它「室內空氣品質有問題的學校」,在芬蘭確實是眾所週知。有些學校不得不整個拆除重建,有的學校必須將學生暫時移往他處上課,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

Untitled

室內空氣問題的部分成因

也許大家會覺得很難想像,芬蘭這麼乾燥的地方,怎麼會有建築的黴菌問題呢?

這一點也讓我狐疑很久,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是簡單歸類一下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節約能源,卻設計&維護不當: 芬蘭建築過去幾十年來,強調節約能源,因此特別加強了隔離空氣的部分。以具體的經驗來描述,比方我老公小時候上學時,下課時間,教室窗戶是完全打開來透氣的,然而現在的學校,窗戶都不開了,而是用空氣流通系統來引流乾淨空氣入內,並排出室內空氣。系統本身只要學校放假,就會因為節省能源與經費而不運作,如果系統本身又有維護不當之處,就更容易有問題。

-建材的選擇與建造過程有問題: 在興建學校時,如果因為預算而選擇較差的材質,或是在建造時,隔離的材質選的不夠適當,都可能增加未來室內空氣變差的風險,如果再加上建造時可能發生的錯誤,就更容易出問題了

因此,吊詭的是,芬蘭老一點的房子,也就是那些古早年代、沒有特別強調用結構和建材來「節約能源」的房子,只是單純用傳統建材、傳統工法建造的房子,反而都比較「健康」,有問題的,大都是用新建材、強調節約能源的房子。

也因此,每次我與老公討論,買獨棟房子時該注意的事項時,他總說: 「最好是找老一點的房子、而且中間沒有裝修過。」因為中間裝修越多,越無法保証裝修時使用的材質是否適當、工程是否夠好,無形中增加很多無法控制的因素,並增加黴菌滋生的可能性。

Untitled

未來學校,原木屋建築?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一些芬蘭的原木屋公司 (log house),開始興建一些完全用原木製造的幼兒園、甚至全芬蘭也有那麼一間學校是用原木做的,因為原木是最好最健康的建材,可以確保室內空氣清新,且不太可能會滋生黴菌問題。

然而,這樣的原木屋幼兒園或是學校,在芬蘭仍是非常少數。蓋好的原木屋幼兒園數量還很少,有的還只在準備興建階段,而原木屋學校,到目前為止可能只有一間。

看到現代化又健康的原木幼兒園或是學校,真的會覺得心嚮往之,但仔細追究背後的源由,其實是因為全芬蘭實在太多學校有空氣問題了,為了「解決問題」,原木屋公司就想出這麼個「好生意」。好是好,但畢竟是較貴的建材,大多數城市其實不見得願意、或是有能力花費這樣的經費,因此,要用原木來解決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恐怕也不是短期間做得到的。

Untitled

芬蘭家長的心頭憂

這件事到底在芬蘭家長的心頭上有多重呢? 隨便舉個例子:

一個月前我們回阿雷的幼兒園參加節慶時,一個家長頭一句話就是問我們: 「阿雷現在的學校,空氣品質怎麼樣?」

還有一個家長,買了一棟裝修如新的住屋,卻在兩年前發現是「黴菌屋」,不只孩子有過敏症狀,全家都不得不另外租屋而住,聽了都讓人心疼。現在她最關心的事,就是「孩子已經容易過敏了,這所城市到底哪所學校確定空氣品質良好?」為了一年後即將上學的孩子,她願意特別為了學校而搬遷到附近的住處,可惜沒有人能夠保証一切。

阿雷今年上小學前的家長說明會,也是一開始就向家長們報告「本校的室內空氣品質狀況」。校長說:「目前有問題的是室內運動廳的空氣,大廳空氣品質不好,因此要關閉整修半年,但是至少不像xxx校那麼嚴重,需要整個拆除重建。」

當下聽了心中忍不住苦笑,室內空氣品質成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條件了,但也慶幸,「好在」沒那麼差。

我心裡最近因此也很感慨,因為我們這間城市,一間全城聲譽最好的學校,一年前因為室內空氣的問題太過嚴重,整個學校決定拆光重建,因此孩子們都得暫時換到別的學校讀書,兩三年沒有自己的校園。

另一個非常適合有孩子家庭居住的理想社區,原本也是我們考慮會想未來入住的地點,最近正好就因為前述爆發的黴菌風波,也讓我們打消了未來可能搬往那個社區的念頭。

阿雷目前就讀的學校算是「還好」,「只有」運動空間有空氣品質問題,所以會暫時關閉數個月,等修整好了才讓孩子進入,至少阿雷目前的教室是沒問題的。不過也因為這樣,學校特別通知家長們把孩子的保暖衣都準備好,因為「秋天大部分的運動課都會在外面上」。

看到芬蘭的學校空氣品質問題這麼嚴重,讓我忍不住心想,要是阿雷的學校也發生嚴重的室內空氣問題,我也會要嘛搬家轉學、要嘛帶回家自學,畢竟,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的事啊!

芬蘭國家廣播網站Yle,也特地在2016時推出一個搜尋網站,讓人可以查詢自己的學校是不是「黴菌學校」,網站包括當時1/3的芬蘭學校提供查詢,由此可見,這個問題其實在芬蘭真的蠻大的,也是許多芬蘭家長最關心、卻在碰到時可能根本無能為力要求立即的改變。

這也是為什麼,我實在百感交集,忍不住想把這一切寫下來,僅管這與芬蘭以外的朋友們都無涉,然而,卻真的是身在芬蘭的家長們,切身關心的議題啊!

Untitled

看到月亮的光明,也記得月亮的另一面

芬蘭教育的確是很有可以借鏡之處,在芬蘭養孩子六年多,我真心欣賞許多人性的做法和教育的理念,一些新式的學校建築空間設計和安排上的彈性,也的確讓人眼睛一亮,我還是很喜歡在芬蘭養孩子,也還會持續地分享這一路的看見,然而,這不並表示,芬蘭的孩子都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好學校裡。

除了持續關注這個議題外,我也希望可以提醒讀者朋友們: 看到美好的芬蘭學校建築、或是新式的原木屋學校,在羡慕或驚艷的同時,也許可以多思考一下這一切的源由: 好的設計或建築其來有自,但也可能有一部分的動機是要解決「某個問題」。一棟極美好的學校建築,可能受到國際新聞的注目報導,然而沒有被看到卻同樣真實的,是那背後更多的學校建築正在面臨的難題。

芬蘭學校,在很多部分,都點出了一種「未來學校」的願景,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也還是有很多值得發掘的美好學校空間設計與事物,做為在地人,也相當期待各種願景的可能性,搞不好慢慢地危機變轉機,芬蘭被迫拆掉又重建的學校越來越出現美麗的未來學校樣貌,但是現實擺在眼前,對目前正在上學的孩子們來說,緩不濟急,再好的願景也無法掩蓋,現階段的學校建築與室內空氣層出不窮的問題。

了解這一點之後,也許大家再看到芬蘭一些美得不得了、讓人讚歎的學校建築空間時,也可以同時想到: 並不是每個學校都如此,家家有一本自己的經要念,美好的建築的確存在,但,待修待拆的也不少。

這是真實的芬蘭,也是一個需要被真正了解的樣子。

註:照片裡沒有任何學校。風景照是今天散步去吃午餐時照的秋景。建築照,則是芬蘭原木作的、曾經用作學校使用的老建築,當然現在新式的學校不是這個樣式了,但是,就應應景吧,因為也拍不到現代的原木屋學校啊。

芬蘭用「四歲閱讀評量」,幫助每一個需要的孩子

幾年前在PISA測驗中,芬蘭孩子的閱讀能力常居世界之冠,雖然近年來因為各種因素,芬蘭風光不再,然而我還是會從生活中感受到,芬蘭人對閱讀的重視,生活中有許多鼓勵閱讀的大環境,比方密集的圖書館網絡、和各式各樣的閱讀俱樂部等。

原以為自己已經經對芬蘭塑造閱讀環境的各層面有一定的了解了,沒想到一封來自市政府的信,又讓我多了一層認識。

當時我家阿雷剛滿四歲,市政府寄來一封信,告訴我們,已經為他預約了指定的日期和時間,將會有一位特殊教育的老師,到幼兒園與他做一對一的「閱讀預備能力」評量!

收到信的當下,我有點驚訝,因為無論是阿雷的幼兒園,或是旁觀其它朋友的幼兒園,都只是讓孩子多運動、自由玩耍,並且常常自己動手做的各項活動,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特別教認字的教學內容。如果沒有教認字,那麼到底什麼是「閱讀預備能力」評量,又為什麼要做呢?

讀了信之後我才理解,這個評量並不是測試孩子認不認識字母,而是用兩分鐘的時間,評量孩子「閱讀的預備能力」,是否已有同年紀孩子的平均水準。除了測驗孩子之外,家長也需要填寫資料,包括家族或自己本身,小時候是否曾有某種程度的閱讀障礙等,作為評量的輔助參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生命之旅: 近鄉情怯的那一天

上週一,我搭了三個多小時的火車,回到以前住的芬蘭西部城市塞納約基Seinäjoki。

那一天,正好我的前老闆有一個慶祝會,我藉由參加慶祝會、祝賀前老闆為名回去,其實也是想回去看看,六七年不見的老同事們。

還有一個另外的動機,是我自己,有點想念那段時光,想重回舊地,回以前的「工作環境」去看看大家,敘敘舊,也重溫當年的心情。

那是一種「回家」的心情,又有那麼一點「近鄉情怯」。

Untitled

當年我的工作合約,正好在放育嬰假前結束,原本說好育嬰假結束後,再回去討論看看有沒有新的工作機會,在小鎮三年的人脈累積也開始開花結果,感覺有不同的機會正在冒出來,結果孩子出生不久,就因為先生的工作變動,而舉家搬遷到首都附近,連正式的再見也沒說,我就離開了。這幾年來,其實我們三不五時回老公老家時,會經過這個城市,但還真是沒有機會在平日回辦公室看看大家,因此,這是六七年來的第一次。

走進慶祝會的大廳,我一眼就看見幾個前同事坐在那裡,我大概像是從「另一個時空」走進來的旅人,走過去擁抱一下,坐下來話家常。感覺既遠又近,但重新見面真的開心。

人潮陸陸續續地進來。看到了幾個熟悉的面孔。慶祝會在溫暖的致詞、戲劇和音樂表演中進行著。最後,前老闆用她兒時的照片,一張又一張地對來賓們說她人生的故事,如何從一個鄉間長大的小女孩,在一路不斷進修學習的路上,走到這裡,被芬蘭總統頒發了一個榮譽名號,算是某種程度的「教育界的終身成就認可」,而前老闆本身不斷精進學習的精神,也的確是一個好的示範。

Untitled

我喜歡聽人的故事,從前共事時我還不是完全知道老闆的這些故事,能夠聽到這些分享,看到一個人如何走到今天這裡,是很有趣的體驗。

之後,我和前同事們喝著咖啡、吃著蛋糕,我聽他們話家常,談公事,交換情報,思緒飄回六七年前,好像不久之前,我也還坐在這裡,是大家的一份子。

我感受到自己這幾年的成長,也懷想起當年的氛圍。此地的景致人物,大抵都還是相同,然而時光已經走過,僅管我不再是這個團隊的一部分,但我心中,永遠感謝他們曾經張開雙臂接納我。

與同事們擁抱告別後,我慢慢地離開辦公室,往我們的舊家走去。

那是一棟離小河不遠的公寓,旁邊就是南博籐省份的手工藝中心,以前我總是這樣,天天沿著小河森林,走路去上班。15分鐘的路,正好是一種緩慢生活的步調。看著前同事們好整以暇地享受咖啡閒聊時光,對如今工作步調很快的我,幾乎是一種奢侈。

Untitled

這一天下來,我心裡頗多感觸。

很多事情改變了,也有很多事情不變。
此時此刻的這個城市,不再有我的「家」,也沒有我的「位置」,然而我還是那個我。同事向別人介紹我的時候,第一句話還是「翠珊寫過好幾本芬蘭的書喔!」,接著就是問我,「你還是天天都會拍照嗎?」

是的,我還是天天拍照,還是那個喜歡寫作的我。

這一點,大概無論搬遷到哪裡,都不會真正改變。

Untitled

沒有說出口的是,我其實還真想念當年緩慢而平衡的生活,但是我心裡也很清楚,如今我的工作,似乎比起當年又有更多發揮的空間。當年的工作已經很有趣,是南博籐區的區域發展與國際化,合作的夥伴都是區域省份的重要單位,現在的工作,則是向國際行銷芬蘭,合作的夥伴都成了國家級的單位,同樣是要溝通協調、與國際化相關的工作,既類似,卻又不同,然而沒有前一步,我大概也不見得有機會走到這一步。

一切,都是相關的,那條人生的線,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將如何牽引我們。

Untitled

而我想,我的前同事們,也許永遠不會真正理解,我此行特地遠道而來的最大理由: 對一個「異鄉人」來說,當年他們如此接納我成為一份子,對我的人生,具有多大的意義。

從一個「外國人」、「移民」,變成一個可以實際參與地方城市發展、多方面發展工作能力的人,我一直打從心底感謝,小城市的每一個人,曾經給我的各種機會。

我的前老闆同事和合作夥伴,讓我在一個小小的鎮上受到肯定,也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定位,哪怕離開多年,也在家育兒多年,曾經在那裡累積的一切與信心,都讓我後來的路,走得更穩更好。

光是這一點,就讓我永遠懷念並感謝。

然而我也清楚的知道,過去的那一段,已經結束。

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但是現在的我,也展開了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機會,和有好視野的工作。我也很喜歡目前居住的南方小鎮,並且真心覺得,能擁有現在的工作與生活,也是一種幸運。

Untitled

我無法真正比較,更喜歡哪一種生活,或哪一個地方。

當年一個前同事,早早看懂了我,還記得她曾經對我說: 「翠珊,無論你住在哪裡,我想都是那個城市的幸運,因為妳總是會去感受每個地方的好。」

是啊,今天和前同事見面時,我也是一直說著本地的好,步調慢又平衡,公司離家近好方便,前同事反倒是看著我開玩笑說:「這裡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坐火車很快就可以駛離。」天知道我這天坐著火車駛回來的時候是有多興奮。

其實,一切都是互相的,城市的人接納我,給我機會,而我,則珍惜每一個曾經與我有緣相會的城市,真心喜歡每一個住過的小鎮,用滿心的正向能量不斷交流,生命,則持續有著豐美的流動。

Untitled

再見了我親愛的小鎮塞納約基。
偶爾,我還是會回來這裡看看妳。
那段時光,我永遠記在心裡。
也許哪一天,我們有機會再次重聚,也說不定?

過去已逝,未來不可追,只有現在,當下的每一天,才是真實。

於是我搭車回到自己目前居住的南方小城,感懷之餘也有一份踏實的心情,我會把記憶收著,把握當下的緊實幸福,繼續在芬蘭,勇敢地向前走。

生命自然會告訴我,下一站,是什麼樣的幸福。

《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新書讀後感+抽獎活動

九月初,收到遠流出版社的來信,希望能邀請介紹這本新書《我想過北歐式生活》給我的讀者。

近年來大概丹麥溫馨生活Hygge風在世界大盛行,之前也曾推薦過類似的書籍,因此原本我一開始並沒有太高的興緻,直到仔細翻讀了一次這本書後,倒是改觀了,感覺這位作者實在很認真可愛,她的筆觸幽默,閱讀廣泛,對北歐式的生活梳理有一些細膩的人文思考之處,加上在飲食界工作的專業背景,讓這本書多出不少北歐式食譜供讀者參考。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她雖然來自挪威,但其實居住倫敦,書中很多段落,都讓人看見「北歐式生活」,其實並不需要「人在北歐」也能實踐。

Untitled

北歐式生活,其實是一種選擇與態度

在收到書稿的同時,我其實也在個人生活中,經歷到一種「人在北歐」,卻「生活的不太北歐」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北歐式生活?

在大多數人的想像中,應該是一種: 親近大自然、閒適自在、工作與生活平衡、不會太過忙碌、家居佈置簡潔的樣子?

Untitled

然而此刻的我,居住在北歐十數載,過的卻是有此以來的工作生涯中,最忙碌的一段時光。

因為我的工作性質,需要處理國際媒體事務和來芬蘭的參訪,經常加班、也常常覺得生活與工作不夠平衡,而且不只是我,誰說北歐人都絕對不加班? 那是一種只看到多數表面的想像與簡化。

以我的公司來說,加班的還不止我一個,多的是同事或專家們,會因為工作進度的需求,在三更半夜或周末回覆電子郵件,跟我從前所體驗的、所聽說的「北歐人晚上和周末不會工作」,完全不相同。

說穿了,還是要看工作性質、公司性質、組織性質而異。我也曾經在芬蘭做過幾個,「晚上和周末絕對不用加班的工作」,但這個正好不是。

有些工作性質,就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彈性」,才能處理好與國際交流的相關事務,同樣的,一些「專家級的人士」,既是為自己的專長領域負責,也就不見得會固守所謂的「工時限制」。

然而,我們畢竟確實地受到北歐&芬蘭勞工法規的保障,也確實有著一種尊重人性的彈性工作文化,因此我必須強調的是,這些「加班」和「假期時間回覆郵件」的現象,多是出於一種「自我的要求與選擇」,並非老闆或公司硬性規定。此外,即使我常常「加班」,那些所謂的「加班」時數,通通是可以另外放假補回來的。

從北歐人的日常工作現實面「滾了一圈」後再跳出來看,我絕對不會說,北歐人的生活,就「一定是某種樣子」,但是我們的確可以說,那是一種出自內在價值觀與心態的選擇,哪怕外在環境有所限制,透過價值上的選擇,一樣可以過出某種「你心目中的北歐式生活」。

Untitled

在繁忙的大城市中,實現北歐式生活

比方住在倫敦的作者本人,僅管此刻居住的地方,不再像小時候的挪威一樣到處是森林,而她也曾在工作的繁忙中讓自己失衡過(就跟我現在的狀態其實有點像),然而她會覺察到這一點、重新把自己整理起來,重新養成出門運動的習慣:

大城市附近沒有森林?就去城市的公園;

天氣不好? 穿好適當的衣服一樣可以跑步;

沒地方運動? 換一條路多走路散步也是運動。

我喜歡她在書中說的: 把運動的習慣當做是股票組合的遊戲,一旦決定要這麼做,就一定找得到各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起來的不同方式去實踐。

對照到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想要花園卻沒有,就先從買植物回來照顧開始;
工作太忙太累,就從明天開始,固定去公司咖啡座休息一下看看報;
生活的限制,其實正是考驗我們的價值觀,與創意的時候。

北歐人的一切,從設計到生活習慣,都與大自然四季的變化習習相關。四季變化看似美好,嚴寒的冬季其實也充滿限制與考驗,然而,許多創意和突破,卻也正從環境的考驗而生。

如果說北歐式生活,是一種心態與選擇,那麼我想,可以學習在生活中實踐的,是多去親近在地的大自然,從中去體會跟土地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就會在其中長出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哪怕生活的樣子看起來「不北歐」,但本來也就「不需要是」,如果真心欣賞北歐,那麼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價值觀上的相通相契,而不是表面上的模仿。一如作者在倫敦大都會中,努力過著她心中的「北歐式生活」一樣,重點不是形式,而是一種選擇。

Untitled

北歐式的生活價值選擇?

如果生活是一種價值上的選擇,那什麼是北歐式的選擇? 作者在書中提及的,除了一切都來自與大自然的深刻關係外,還有北歐人熱愛運動的習慣,那不只是國際獎牌得到幾個,也不是患得患失的、所有運動都必須冠上國家認同的標籤,而是一種隨意自在的、從尊重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身體所出發的真實。

作者也提到一種回到根本的手作精神。

手作精神,其實在北歐也正在復興當中,編織重新成為年輕一代的嗜好,採野菜漿果也開始更為流行起來,好像所有老祖母年代的知識,現在才被挖出來重新當寶。

然而,沒有野菜野莓可以採、沒有時間沒有花園種菜、沒有時間手作…怎麼辦呢?

我正好前兩週讀了一本關於由瑞典人寫的「自給自足」生活之書。作者寫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現代社會聽來很不可思議,沒有自己的田地更是難以完全實現,但是誰說,生活中的一切一定要非黑即白,沒有百分之百實現的可能就只能放棄?

沒有野莓可採,一樣可以去鄉間認識在地的野菜可食用植物;

沒有花園種菜,就買幾個綠意盎然又好照顧的盆栽和香草,不僅好聞好食,室內就是一幅新的生機風景;

沒有時間手作? 假日也可以作果醬、烤麵包、甚至只是為自己沖上一杯精心調製的熱可可,也是手作精神啊!

Untitled

北歐式的生活,我越來越覺得,是來自一種在「不得不的限制中,選擇簡單、選擇創造美好」的價值觀。長長嚴冬,在北歐本來是種限制,卻讓北國人更懂得用燭光營造美好氛圍,也讓北國設計更加實用精簡,更讓手工精神得以發揮。

一般人總嚮往「北歐式生活」的美好,殊不見得此種生活來自背後曾有的限制,限制讓開花結果成為可能,而如今工商業社會繁忙的生活,真的也不只是在「北歐以外的國家」才有,一如前述,北歐當地人也深受起挑戰 (記得我在開頭說的,自己人在芬蘭,還是有工作和生活,目前無法完全平衡的問題吧?!)。

傳統的採莓採菇嗜好,其實實踐的人口有減少的現象,年輕一代的芬蘭人,許多早就忘了古早時代的工藝,而需要重新「復興」、「學習」。因此,當人們可能羨慕著「北歐式生活」時,現代的北歐人,可也正在重新學習「老祖母一代的生活、與自然更親近的生活、更多自給自足的可能、更多手作學習的機會」。

這個世界,無論是北歐還是其它地方,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他鄉」,一切都是比較級,而且,取乎於心的選擇,和生活中的實踐。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與自己的心相呼應的感受。

想過「北歐式生活」嗎? 先從理解它開始,然後無論你人在何地,在限制中都可以做選擇,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選擇,生活,就會變得不一樣。

Untitled

新書抽獎活動:

時間: 周二9月26日上午起至周六9月30日晚間23:59為止

獎品: 《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書籍一本,共會抽出三位幸運讀者

活動辦法: 請到北歐四季的臉書專頁的抽獎發文上,寫下  「你為什麼嚮往北歐式生活?」、或是「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2選1 即可),就可以抽獎囉! (發文會在9月26日上午刊出喔)

 

註: 本文圖片皆取自《我想過北歐式生活》 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