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育兒】一場非常寧靜的耶誕慶典

每年耶誕節前的第四個星期天,是將臨期的開始。將臨節(Advent)對歐洲國家來說是重要日子,許多人開始在窗前點上燭光,並使用耶誕月曆來等待耶誕來臨。

華德福幼兒園,也視將臨節為重要慶典,家長會被邀請到幼兒園共同參加。
我們走進幼兒園,孩子們都被接到後面的房間去準備,家長們則在玄關等待,老師過來發給我們待會要唱的歌詞,一切就緒後,客廳的滑門才拉開,請家長陸續入坐。

IMG_5094

只見客廳的地板上,聖誕樹的枝葉被排成一個螺旋小徑,散發著自然清香,家長們關上手機,安靜地坐在角落,等待節慶開始。

然後,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安靜的進場,坐定位後,孩子與老師們就唱起美麗的歌謠,唱著唱著,一位頭戴花冠、身穿白衣的「天使」不知從何處突然現身,拿著蠟燭入場。

她緩緩移步,走進螺旋小徑的中心,點燃燭光,再伸手迎接每一個孩子。

IMG_5086

每個孩子,都可以為自己點上燭光

孩子們輪流從老師手中接過新的蠟燭,走進小徑中心點亮燭光,三歲的小孩一樣可以自己點蠟燭,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做到,只要大人給他們機會。「天使」則走在每一個孩子的身後,微微張開雙手,一路守護手捧蠟燭的孩子們。孩子點上燭光後,再走出螺旋小徑,將蠟燭交給老師。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自己從頭到尾完成儀式,小一點的孩子,有時老師會牽著手一起進入小徑點燭光,或是由天使幫忙引領孩子走出螺旋小徑,再走回自己的座位。

IMG_5087

靜謐,無形中成為心的力量

孩子們輪流點亮燭光的同時,老師敲著鐵琴,帶領大家唱著歌謠。這個慶典很安靜,中間不允許照相,家長們也都把手機關上,慶典期間幼兒園的大門甚至會上鎖,目的就是要確定不受任何干擾,好將光與寧靜,留在孩子與家長的心中。

二十幾個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在歌謠氣氛的帶領下,竟然都乖乖地坐上半小時,完成這安靜祥和的慶典,坐在角落觀看的我,除了感動之外,那份靜謐與光明也進入我的心中,成為等待耶誕的美好心情。

慶典結束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隊離開客廳,到後頭的小房間裡安靜吃點心,家長們則自行安靜離開,讓孩子繼續保有慶典過後的寧靜。

那氣氛不知不覺地烙印在我心底,半小時的慶典,竟讓我一整天腦中都迴盪著那幾首美麗的歌,而且擁有一種特殊的平靜。下圖的燭光,每一支都由幼兒園的孩子們輪流一一點亮,慶典過後,小朋友們也可以各帶一支蠟燭回家,延續這樣的寧靜安祥。

TS Lumia 1020_20141128_09_37_52_Pro

生活中好像難得有這樣的時刻,與一群成人與孩子共處一室,卻能如此靜謐。雖然我們在慶典中不斷唱著幾首歌,然而旅律中傳遞的仍是一份靜。這樣的體驗如此獨特,直到冬天已去,春日將臨時,我還可以在腦海中清楚回味那半小時的寧靜時光,而家中這三歲多的孩子,甚至在幾個月後,還會三不五時哼起那幾首歌。

一個小小的儀式,何以在人心中留下這樣的影響力,也許,關鍵就是那一份寧靜的氛團。

我想,成人塑造的成長環境,對幼兒真的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孩子們在生活中體驗到的一切,都會在感官中留下痕跡。能在心中保有一份靜,對孩子而,會是重要的穩定力量。至少我自己從這個儀式中,體驗到靜的力量,在耶誕已經遠離之後,仍在心中清楚記得那份靜定。

TS Lumia 1020_20141128_15_09_15_Pro

原來,慶典也有如耶誕魔法

今年第二次參加慶典之前,我特別跟園長協商,由於慶典中間不可以照相,是否可在慶典結束後,請扮「天使」的女孩留下來讓我拍幾張照片,給文章使用。園長答應了,只要確保「孩子們會在後面的房間裡,不會看見天使」就沒問題。

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在慶典結束後再次看見天使呢?

「因為這整個體驗,只在那獨特的一段時間裡發生,那樣的時刻會留在孩子心底。如果慶典之後還看到天使在那裡,或是讓人拍照,那個感覺就消失了,所以我們也會趁孩子不在屋內時,很快地清走地上所有的枝葉,等孩子再次進入客廳,那個空間已經不存在了,像是魔法一樣,只留在他們的心底。 」有的孩子甚至會好奇的問,剛才那個「房間」到哪裡去了? 怎麼從來沒在幼兒園看過那樣的「房間」?是的,那是一年一度的魔法森林,只有將臨節慶典時才看得到。

原來,為孩子營造這獨一無二的寧靜體驗,必須連時間與空間性這樣的環節都考慮進去,這也讓我更加體會慶典背後的意義。

IMG_5091

我拍完「天使」的照片要離開前,園長還特別跑來對我說: 「記得不要給阿雷看到這些照片喔,不然天使對他而言,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讓他把這個體驗留在心底,跟著他一起長大。」

我點點頭,心中是滿滿的感動,因為我看見,他們是如何小心地保護著孩子的童年體驗,如何努力地創造那可以長留心中的寧靜氛團,如何認真地,為孩子保守一份有如美麗魔法般的生命體驗。

一如去年,節慶過後,阿雷回到家仍然一直唱著這些歌謠,寧靜,留在他的心中,感動,也留在我的心裡。

黑暗十一月的光之節和耶誕將臨慶典,也讓我看見,人該與自然和生命共處的方式:越是黑暗之時,越要為自己和旁人傳遞光明和溫暖,黑暗冬日,在慶祝耶誕之前,就讓定與靜生根於心吧,這,終會蘊釀出一份生命的力量。

等待耶誕,先學習面對黑暗 -幼兒園的光之節

每年十一月起,芬蘭就進入了所謂的黑暗季。天氣陰沉溼冷,多雲少見日光,冬雪又還未降臨。於是芬蘭人常說,一年之中最難熬的就是十一月,僅管耶誕季還未正式開始,人們總是不約而同的在桌上與窗前都點起燭光,等待耶誕,也等待光明。

華德福的幼兒園,此時有一個重要的慶典,我稱它為「光之節」,正式名稱是「燈籠慶典」(芬蘭文:Lyhtyjuhla),同時也是聖馬爾定節 (S. Martin’s Day)。聖馬爾定是四世紀時的軍人,據說曾割下自己的衣袍,與快凍壞的乞丐分享。他有生之年,是兄弟分享之情的理想典範。節慶的主要意義,除了點亮每個人心中的光亮之外,還有幫助與分享。

IMG_4981

Continue reading “等待耶誕,先學習面對黑暗 -幼兒園的光之節”

森林教育,可以這麼簡單!

上周六,帶孩子去參加芬蘭過敏協會在我們城市的「地方協會」所舉辦的「森林活動日」,地點就在城市六個森林步道的其中一個。這個森林步道離我們家還不遠,三公里多而已,我們就騎車前往。

一個小時的活動,讓人既開心、又有收穫! 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體會到,帶孩子認識森林,真的不難,有時候,只要換個角度、慢下腳步,跟孩子一起用手去碰觸,用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森林與自然,就會一點一滴地走入生活中。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10_14_Pro

Continue reading “森林教育,可以這麼簡單!”

毒菇? 非毒菇? 第一次採菇樂

九月一日,入秋的第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參加了一場城市舉辦的免費森林採菇導覽行! 回來後,我就在自己的北歐四季臉書專頁上,貼了一張照片,讓大家猜猜,毒菇在哪裡?

很大比例的朋友,都猜小孩手上拿的那只菇,也就是左下角的菇,是毒菇。真的是嗎? 想知道答案的朋友,請繼續往下看。

mushroom fb

Continue reading “毒菇? 非毒菇? 第一次採菇樂”

育兒手記: 「媽媽,蝸牛教你要慢一點喔!」

有一陣子,常唸陳致元的繪本: 很慢很慢的蝸牛給孩子聽。

故事的大意,是一隻很慢很慢的蝸牛,想爬去葡萄樹上吃葡萄,結果被路過的水管蛇和大青蛙嘲笑,說它爬得太慢,等爬到時,葡萄早就被吃完了。結果,水管蛇和大青蛙急急忙忙衝去吃到的葡萄,因為還沒有成熟,既酸又硬,根本不好吃,反倒是蝸牛,雖然動作慢,爬到時只剩下一顆熟爛掉的葡萄,但是牠懂得往好處想,又會變通,熟爛掉的葡萄,被牠和毛毛蟲一起變成好美味的葡萄醬,還可以做出樹葉葡萄醬三明治呢!

孩子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情節生動,畫面活潑。媽媽我也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總是把我的孩子逗得呵呵笑,更重要的是,小小的故事裡有大大的哲理,更是給了急性子的我最好的提醒: 很多事,慢一點,結果更好。

因為未成熟的葡萄,即使強採也不會美味。

TS Lumia 1020_20140529_20_35_13_Pro

有一天,因著這個故事,我們母子有了這麼一段對話:

「媽媽,我要葡萄乾,我要,我要— 我馬上要!」

「阿雷,你看媽媽正在準備餐具,你不要急,媽媽很快就會拿給你,你記得那隻蝸牛嗎? 蝸牛教你要慢一點,好嗎?」

「好。」小孩馬上溫順下來。

接著,因為孩子感冒,我給他加一點可以溫熱身體的中藥粉在湯飯裡和著吃,以前對中藥粉並不排斥的他,這回硬是不肯,我也急了,沒耐性的本性跳出來,正要發作之際,轉念提醒自己,聲調馬上跟著放柔,對他說:

「那你先喝湯,待會想要的話,再加中藥,好嗎?」

孩子也跟著軟化,「好!」隨即再補上一句: 「媽媽,妳不要急嘛,蝸牛教妳要慢慢來,好不好?」

「好。」我忍不住大笑。

蝸牛,開始成了我們家的耐心導師,感謝陳致元先生的好作品,也讓我回想起這三年來的育兒歷程。

TS Lumia 1020_20140603_20_26_09_Pro

做為一個兩三歲孩子的媽,和當小嬰兒的媽,心情真的不一樣。

孩子不到一歲時,光是天天看著他的成長就已經滿足,總是一直用手機、相機、攝影機,試圖補捉那每一個不會重來的歷史性時刻;

到了兩歲多,各種機子仍常不離手,不同的是,隨著孩子越來越獨立,做媽的反倒不再那麼輕易滿足,對他的要求也越來越多。

開始會要求他體諒媽媽、不要一直搞破壞;

開始會跟他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要碰;

會在又累又失去耐心的情況下,忍不住吼那個調皮搗蛋、「不聽話」的他;

會要求他更「獨立」一點,好讓媽媽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兩三歲的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與主見,有叛逆心,活動力也更強,不再是牙牙學語,爬爬學走的年紀,而是講話沒事要反對你一下,跑跑跳跳衝撞力強,不小心就可能破壞東西的年紀。

此外,因為語言和認知能力已經進展到不錯的階段,有時候做媽的,會不自覺地「要求」他太多,檢討自己的同時,也同時驚覺:

是不是有時候我會忘記,一個看似各方面都越來越能獨立行動的小人兒,其實還是個小小孩?

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情緒?

是不是有時候,為了自己的時間表安排,我會不由自主地太心急,催促他快一點快一點?

是不是有時候我忘了,小小孩其實還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鬧脾氣的時候也不一定說得清楚為什麼,有時,他只是累了、想睡了?

是不是正因為這年紀的孩子,聽得懂很多,也會說很多,因此,偶爾會「高估」他的心智成熟度,給他「不夠合理」的要求?

而我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隨著他的成長,多了一些習慣性的理所當然,少了一些與他站在同樣高度的體諒與理解?

越來越覺得,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其實最需要教養的,是自己。孩子就像一面鏡子,不斷反映出自己做為一個母親,不足的一面,藏都藏不住。

有個朋友戲稱: 「孩子是我們的照妖鏡」,真的,我再贊同也不過。

養育孩子的過程,真的把我沒耐心,心急、脾氣不夠溫和的這些缺點,全都照得一清二楚。

孩子上幼兒園、媽媽開始有自己的時間後,我也不知不覺地恢復某種「有效率」的思考方式,哪怕人還沒開始正式工作,思惟和速度已經回復那個步調,常常不小心忘了,那些與孩子全心共處時,可以擁有的單純快樂。

而孩子,無論是否才剛被媽媽責備,無論媽媽有沒有時間陪伴他,面對媽媽,他永遠是最開心的笑臉、最無保留的擁抱,哪怕媽媽剛才兇過他,過一會他就忘了,仍朝著媽媽飛奔而來,摟著媽媽,又親又抱。

反省的同時,我正好在芬蘭提倡「緩慢教養」的團體臉書專頁上,讀到一段感動我的話:

在現今的世界裡,我們成人總是習慣要有效率的運用時間,

因此當日常生活的時間表必須按時往前推進時,孩子的慢吞吞有時會讓我們不耐煩。

然而,緩慢,也可以是無價珍寶。

孩子才最能教導父母,活在當下的藝術。

他們會在自然中,專注地投入微小的新奇事物,

他們會在遊戲中,完全忘記時間的存在意義。

當父母走進孩子的世界,慢下腳步就會成為最自然的事,

隨之而來的是許多在無止盡的忙碌中,不會有機會體會的珍貴時刻。」(註一)

TS Lumia 1020_20140821_14_48_35_Pro

這段話,再次點醒了我: 在追求自我實現之時,也該重新找到與孩子相處的角度,要學著將心比心,常提醒自己,他還只是個孩子,規矩和生活常規要教,然而最重要的教,是父母自身日復一日的行為示範,真正要做得更好的,其實是我自己。

我決定,重新體會與孩子共處的單純歡喜,在每一天的育兒忙碌和快失去耐心前,提醒自己蹲下來握著孩子的手,看著他單純閃亮的眼睛,再一次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哪怕是要指正他的行為,也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而且,最簡單自然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做好的示範。

想教孩子不要太性急嗎? 自己先學學做一隻蝸牛吧!

TS Lumia 1020_20140603_20_32_29_Pro

註一: 原文來自芬蘭兒童教育與諮詢協會(Suomen Kasvatus- ja perheneuvontaliitto) 的臉書專頁: 緩慢教養 (Hidas vanhemmuus)

陳致元先生的繪本: 很慢很慢的蝸牛

 

三歲五至七個月記事 – 叛逆期來了

又到了兩三個月幫小孩作一次記錄的時候。總結一句,我家這孩子的叛逆期正式來了!  聽說小孩每半年會有一段叛逆期,我家這位兩歲多時還沒那麼明顯,現在三歲半,真的很不喜歡「聽話」,不過,媽媽我也常常提醒自己,這是這段時期的正常現象,小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總需要這麼一段時期,刻意的反抗家中最大的「權威」-媽媽,讓他逐漸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3y6m6d storyhouse

Continue reading “三歲五至七個月記事 – 叛逆期來了”

在森林邊,遇見芬蘭小學的藝術課

我們在芬蘭的家附近,有一段森林小徑,我們常帶著孩子到那裡去散步。

有一天早上,我帶著孩子,和兩位來訪的香港朋友,到森林裡去「觀察青蛙蛋和小蝌蚪」時,三不五時看到附近小學的孩子們,從我們身邊經過。

「蒲公英花這樣夠不夠啊?」 「應該可以吧,不然去那裡再採一些…還要多撿幾根樹枝…」小學生們的身影在林中穿梭著、互相交談討論著,似乎在忙著些什麼。

我邊帶小孩、邊回答朋友的問題、邊看著這些來來去去的身影,心想,也許是小學的戶外生態課?

TS Lumia 1020_20140520_10_34_13_Pro

Continue reading “在森林邊,遇見芬蘭小學的藝術課”

在芬蘭養小孩(七) – 讓幼兒,用相機為自己「發聲」

俗話說,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你可曾想過,對於學前的幼兒來說,也常是如此?

一個「讓幼兒藉由相片來說話」的活動,不久前就在一所芬蘭的幼兒園內誕生。

那天,和老公走進我們常光顧的咖啡館,赫然發現,牆上貼了一些跟平常的藝術展覽有些「不同」的相片。

走近仔細看,才發現,原來這些相片,全部出自孩童之手,這裡的孩童,指的是三歲至五歲的學齡前孩子。

相片的內容,是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有玩具車、玩偶,也有某個場景的一個角落,每張圖片的下方,都有簡短的圖說。

TS Lumia 1020_20140408_13_38_17_Pro

Continue reading “在芬蘭養小孩(七) – 讓幼兒,用相機為自己「發聲」”

人生中的第四個母親節: 孩子,謝謝你來陪媽媽

母親節到了,這一天,孩子總是感謝媽媽的辛苦,然而,在養兒三年半之餘,此時的我,卻也真心想謝謝自己的孩子:

謝謝你,讓我有機會成為一個母親,謝謝你,來陪伴媽媽走這一段路。

TS Lumia 1020_20140108_12_22_51_Pro

Continue reading “人生中的第四個母親節: 孩子,謝謝你來陪媽媽”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