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芬蘭十三周年紀念 – 我的曲線人生

今天午飯前,突然想到,啊正是十三年的今天,我正式移居芬蘭啊! 雖然在那之前,我早已因為實習、讀書、寫論文而往來居住芬蘭數次,不過十三年前的今天,重新搬到芬蘭,感受是不同的,因為,我不再抱著「我有一天會搬走」的心態,而是在心中與芬蘭立下一個認真的約定: 約定從此以後,將以此地作為我第二個家,努力學習芬蘭語、努力融入社會、努力建立起屬於我的生活。

一轉眼,十三年就過了。其中,我寫過一篇「十周年紀念」,去年,則延伸了一篇「十二周年紀念」,今年呢?

IMG_9231

新鮮事一樣很多,非新鮮事則持續深化

我回顧一下去年的文章,其實今年跟去年的差別不是太大。我仍然居住在同一個城市、仍然喜愛接近自然、採拾野草野莓入食、仍然參加芬蘭編織部落客們的活動與互動、仍然是一個自由創作者、生活中,仍然有很多新鮮事,比如:

第一次擔任台灣廣播節目的芬蘭特派員(王文華大哥的愛你22小時),用另一種方式分享芬蘭生活

第一次受邀參加芬蘭當地旅遊策畫人辦的媒體之旅,跟大家分享了我們家附近的著名芬蘭藝術家故居

第一次和孩子一起「墾荒菜園」,努力了一個夏天,捧回好多屬於自己的作物! 與土地、與自然、又用另一種方式,更親近一步!

第一次跟孩子阿雷一起,在長大成人後才加入童軍團,嘗試了各種全新的活動體驗包括上街賣耶誕月曆

第一次和阿雷一起,連續三四個周末到結了冰的大湖上滑雪,這也將成為我們母子共同的冬日嗜好!

在工作的部分,過去這一年大概是我有史以來接稿和專欄量最大的一年,一個月同時有八篇稿件等著完成是常態。靈感和想法從來不缺,但還真的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而我自己,也有了與「芬蘭創業」的第一次接觸。有機會去上了兩堂創業課,這才更了解芬蘭創業者所面對的挑戰、所需注意的事項、也對整個創業環境有更多的理解。

此外,「志工」也作了不少。去年八月起,我正式成為幼兒園理事會的會員,負責行銷相關事務,之後辦了兩三場活動、也成功讓幼兒園上報三次,成就感之餘,這些與芬蘭人一同為幼兒園「工作」的體驗,也教會我許多。

今年二月初,「志工」體驗又多一項,這次是受邀加入地方上讓城市生活環境更好的志工組織,到目前為止開了兩次會,收穫都很多,這週末要去開第三次,又是個將來可慢慢跟大家分享的主題。

WP_20150815_11_22_29_Pro

夢想,原來是不斷改變著的

除了這些容易「列清單」的事項外,這一年裡,看來「變化較不大」,同時也覺得,是個我不斷在沉澱、往內心探求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我想了特別多的「未來」,以及 「下一步」,自己想往的方向。

在一個國家住了十三年,在無數次的搬遷後,我也想要有一個「不用再搬來搬去的家」。我不斷地在思索著,接下去的自己,想做什麼呢? 想住在哪裡呢?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有趣的是,這樣的思索,十三年前早已做過一次,然而人生總是如此的,不斷向前推進的同時,想做的事情會一直隨著情境改變,夢想也是。

十三年前的自己,一心只想趕快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正職工作,這個夢想,在搬來芬蘭兩年之內我就實現了,可是生活並沒有停在那裡。

十年前的自己,夢想出一本書,想作文字工作者,這個夢想,也總在正職工作之餘,努力實現了。

多年前我曾經想著,想要有夠寬敞的住所、離家近又喜歡的工作,有挑戰又不會太忙的生活,這個夢想,其實八九年前就實現了! 我的生活還是沒有停在那裡。

六七年前的自己,想著該生個孩子了,這個夢想,隨著我家小天使阿雷的到來,也實現了。

五年前我們搬了家,全部又得重新來過。此時我發現,我居然夢想著「八九年前就已經實現過、此時卻暫時沒有」的夢想,實在太有趣了,只不過現在這個夢想又被我「再加碼」,不只想要自己的家夠寬敞,還希望是「獨棟的木屋、有自己的花園」,那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我還不知道,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達成,也知道我會繼續努力。

有趣的是,我曾經夢想著「在家自由寫作」的生活,其實這兩年來,我不就正好過著這樣的生活嗎!

於是我終於明白,人生的夢想其實沒有真正完全實現不變的一天,因為每當它實現了,人又開始有新的想望了,又或是即使它終於實現了,可能生活中又有新的變動或追求。

也許可以說,夢想是不斷在實現中的,只是我們有沒有去細數、感恩、給自己鼓鼓掌、打打氣而已。不斷追求、實現、再追求、不斷面對人生「變動」的過程,也讓生活永遠有新挑戰、新希望,只要我們學會看懂那半杯水已經有的一半,而不是還缺著的一半,心就會覺得富足了。

WP_20150815_10_20_41_Pro

未來的家,在哪裡?

十三年來,我在芬蘭住了五個城市,自己都佩服自己,而且我們的搬法不只是從鄉下往首都搬,也不只是從首都往鄉下搬,而是搬過來又搬過去! 從北向南搬(Lapua-Vaasa-Helsinki)、再從南向北搬(Helsinki-Seinäjoki)、又從北向南搬(Seinäjoki-Järvenpää),接下來呢? 是要繼續居住在此地、還是要再從南向北搬,坦白說,我還沒有答案呢!

到目前為止,最讓我有「家」的感受的,是西部小城塞納約基(Seinäjoki)、和此刻住的亞爾文帕市(Järvenpää)。很巧的是,兩個城市都差不多是4-6萬人的小城市。

在塞納約基市,我得以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又得以在生活環境中,既享有住市區的便利,又享有河邊的自然風光,這個城市,也因此在我心目中,留下了一個夢想曾經如此實現的美好記憶。加上那裡離婆家近、容易相互支援、土地與房價,也比這裡便宜許多。

然而,目前居住的亞爾文帕市,又用另一種方式成全了我。這個城市有著芬蘭南部新省最大的湖,就位在市中心,又有許多藝術家故居,滿足了我喜歡人文與自然的心。城市中不斷出現好玩的事,有趣的人,我也藉由作志工、參與各種活動,而與芬蘭人有不同的聯結。

有趣的是,前幾天我居然看到芬蘭報導,訪問芬蘭人對所居城市的滿意度,塞納約基市附近的婆家Lapua居然全芬蘭排名第七! 我們現在住的Järvenpää則全芬蘭排名第八! 分別都是所在省份滿意度第一的城市,我和先生忍不住大笑,看來無論未來住哪裡,都會是「寶地」吧! 其實只要心態對了,何處不是「寶地」呢?!

有一段時間我心裡對於未來居住之地的選擇,難以決定(其實都現在也還是),後來我想,也許暫時不決定,也是好決定,就先把握每一個當下,擁抱珍惜此時此地,的每一個豐富、每一個朋友。

想通這一點之後,雖然未來仍然沒有答案,我卻對過去十三年來因為種種原因的搬遷,更能釋然: 雖然我的「定居途徑」,看似比大多數的芬蘭新移民都「曲折」不少,常需要不斷適應新城市、找新的工作、重新建立生活圈,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也正好有機會得以從各個大城小鎮的生活經驗中,體驗多面向的芬蘭、多面向的生活、和多面向的自己。

WP_20150703_12_36_40_Pro

我的「曲線」人生

我也於是發現,我是個在自己的人生中,常常走「曲線」的人。學生時代念書就已是如此,似乎比大多數人都多搬了好幾次家(或國家),就連大學我就念過N所。

不過,十三年前的此時搬來芬蘭的我,應該還沒有想到,就連「定居芬蘭」之旅,也可以如此「曲折」吧? 看起來好像「常見目標」都達成得很快,一年內考過芬蘭語中級考試,兩年內找到適才適性的全職工作,然而,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定錨,總是因為搬遷而得「重新開始」。當大部分的朋友似乎幾年內就慢慢「穩定」下來時,我卻像是艘必須不斷「重新乘風破浪」的船,就連此刻,都還不確定「未來會住在哪個城市」哩!

倒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累積了對自己的自信,相信無論下一個居住地是哪裡,我都有能力適應它、建立好自己的生活,也更懂得分辨「外界的讚賞」和「內心真正重要事物」的不同,「減法」多學會了一點點,雖然常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爆量的豐富,呵,但,這就是我啊。

人生多繞幾個彎,正好多看幾個風景,留下的豐富與體驗,都在自己的心裡。我的「曲線」定居之旅,看來還是很有意義的。

十三年來,看似充滿搬遷和變動,然而就在寫文的此時,我也發現一件「不變」的事: 就是自己對於寫作與分享的熱情。部落格來來去去,超過十三年來,我一直在這裡,不同的是,除了文字創作外,現在偶爾也多了影音分享,無論是什麼形式,無論是出書還是網上分享,不變的,是我對內容創作的熱情。這個「不變」,值得我為自己好好鼓掌,也不枉自己曾經棄所謂的「名校」不念而選擇「內容創作科系」的堅持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就在移居芬蘭滿十三年的此時,為文留念,也為接下去新的一年加油打氣,這一年,我希望自己繼續深入與自然親近、和採食野草的習慣、勇敢為自己創造新的工作與視野,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家人的身心健康,珍惜每一個獨特的今天,期許在明年此時重新回顧時,我又往前跨了一大步!

IMG_7631

 

我的北歐四季作者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aninordic

我的嘗一口芬蘭 – 芬蘭飲食與自然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urefinland/

我的書:  http://bit.ly/1FhjD9K

新年新希望如何實現? 芬蘭人這麼建議…

今年二月時,我在Shopping Design雜誌的設計快訊(Design Vision)中,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芬蘭新年新希望網站。網站邀請大家許下新年新希望,接下來就會寄email提醒你,有沒有做到呢? 也可以在網上幫別人的新年新希望打氣按讚。

寫這一篇快訊的同時,我發現芬蘭好多媒體,每年都在新舊年相交時,訪問專家,並發表一篇類似「新年新希望,該如何實現?」的文章,而且都還挺實用的。

WP_20150411_16_50_52_Pro

Continue reading “新年新希望如何實現? 芬蘭人這麼建議…”

一頓「回到源頭」的生日餐

一週前,我們藉由慶生之名,去吃了一頓我的生日餐。

餐廳的名字,叫做「回到源頭」(Juurella),在自己的生日即將到來前,「回到源頭」慶祝,再適切不過了吧!

坦白說,我會想來這家餐廳,確實是帶著一點「尋找源頭、想念家鄉」的情緒。

IMG_8196

為了「回到源頭」,我們去這間餐廳

這家餐廳,位在我幾年前居住的芬蘭西部小鎮塞納約基(Seinäjoki)上。

說來有趣,在芬蘭住過六個城市,這個人口只有約五萬人的小城市,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卻最讓我有家的感覺。

也許是因為,我們夫妻第一次合力貸款買下的家,是在這裡。

還有,住在這裡的三年間,我找到了在芬蘭的「立足點」,在教育組織裡,有一份適才適性的工作,工作環境和合作網絡我都很喜歡。

當時我們住在市中心的小河邊,天天走路穿過森林小橋河流,十五分鐘內就到辦公室,工作之餘,我們就在河邊散步、到河裡划獨木舟、很簡單樸實,平凡也快樂。

僅管我也喜歡現在住的城市亞爾文帕市(Järvenpää),然而我想當年這個小城,在各方面條件俱足的情況下,讓我的移居芬蘭生活,有了一個在心情感受與在異鄉自我實現上,都最完整的「家」,因此,它 在我心中始終有著無可取代的非凡意義。

Untitled

再說回這間名為「回到源頭」(Juurella)的餐廳,其實是在我們搬離小城後才開張的。

我三不五時看到前同事們,一個個在那裡吃飯、開會,「終於我們小城也有間精緻餐廳了!」的評語,如雪片般三不五時就飛在我的臉書朋友動態上,看得我心動不已,於是這次藉由慶生之名,我無論如何也想去吃一次,哪怕在我們目前住的小城附近,其實有更「經濟實惠」的選擇,我還是想在「生日」前,回到「家鄉=源頭」一趟。好像藉由去這裡吃飯,就能找到一些已然「遠去」的過去。

周五的晚上,不是太大的餐廳,幾乎完全客滿。我坐在那裡,體驗著期待已久的饗宴,同時也觀察著這間餐廳。

氣氛,很不一樣。 精緻飲食,並由老闆親自招待,這在芬蘭似乎不是太常見。餐廳的創辦人,自己也端著餐盤遊走在桌間跟客人寒暄。鄰座,一家三代從祖父母到小朋友,開心地談笑著,絲毫沒有任何拘束感,既是精緻餐點,卻仍保有某種人與人之間特別接近的小鎮風情。

「由源頭出發」的菜餚與佈置

菜,自然是好吃的。 前菜,湯,甜點,都反映出芬蘭食材的自然絕配,並強調食材的源頭: 都來自在地的各式農場。坐定不久,廚房就送來招待小菜,用白樺樹的木墊當盛盤,老公那口是大麥, 小紅莓醬,白梭鱸魚,我這口則是當地農家乳酪、蔓越莓、芬蘭裸麥麵包乾。

廚房招待

接下來的前菜,主廚上了「歐洲防風草濃湯」(Parsnip soup)(右上角)。老公的主菜則是當天新鮮的白梭臚魚、配上大麥、烤紅蘿蔔脆片、最傑出的是粉紅色的小紅莓荷蘭醬! 我的主菜則是大麥、根莖蔬菜、茴香、牛肝菌菇。那個牛肝菌菇一咬下去,真是驚人的美味! 明明是菇,第一印象卻像是燉五花肉一般的鮮美還多了一份清甜!

主菜前菜

最後,老公的甜點是當地農家起司拼盤,我的甜點是「藍莓與白樺」,也就是 「藍莓雪酪配上焦糖烤布蕾」

白樺樹在哪裡?

侍者笑著說: 「我們的烤布蕾裡,有加白樺樹水喔!」

哇哇哇,原來如此! 所謂的白樺樹水,就取自於芬蘭到處都有的白樺樹,每年春天在發芽時,有兩週的期間,如果在樹枝上鑽一小洞,可以取到的清甜樹水。

IMG_8209IMG_8214

水足飯飽之餘,我們也欣賞著餐廳的佈置,許多角落都使用當地著名陶藝家Päivi Rintaniemi的作品,包括角落的花盆、食器、會議室的餐具。我之前曾因為工作關係,與這位陶藝家有些接觸,如今看到她的作品在小鎮上有個好的展示與使用空間,心裡也同樣為她高興。

IMG_8183

餐巾,用的則是鄰近城鎮有名的亞麻布織品品牌Jokipiin,有一次前老闆送我聖誕節禮物,就買了他們家的桌巾呢,此時在餐廳看見,既有親切感,又勾起當年的回憶。

一切,都要「回到源頭」,從食材、到設計、用品,都要使用在地的,最好!

IMG_8206

餐廳的理念和幾道食譜,也化為一本書,就叫做「真正的回到源頭」(Aidosti Juurella)。裡頭包括許多與餐廳合作的在地食材與農場介紹,從牧場到起司工廠,在在讓身為顧客的我們感受到: 來這間餐廳,也同時在支持著在地的創業家、和在地的農家,這頓餐,越吃越有意義了。

IMG_8178

大餐付錢,老公要求不找零!?

我看著一群又一群的客人,跟老公說: 「看來大家都很支持這家在地的精緻餐廳啊!」雖然餐費不便宜,但回想一下,上一回我們特別為了慶生來吃這種餐廳,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呢。

結帳時,老公掏出紙鈔給侍者,並說: 「不用找了! 零錢就當作是小費吧! 」

當下我大驚! 因為芬蘭餐廳,大部分的時候是不需要給小費的,這裡的侍者有固定薪資,就算想給小費,10%的小費也夠了,老公留下的小費零頭,可是我們今天大餐的20%價格啊!

我其實很想當場攔阻下來,但當時又想,我該尊重他的決定,所以我就硬是努力閉嘴了! (心理暗暗想的是,早知道你沒打算拿回找零,不如讓我再多點東西,呵)

離開後我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回答: 「我想表達我的支持,支持他們好好努力經營下去,反正我們十年上一次精緻餐廳,十年後我們再來,他們還可以在這裡。」

我不語了。

IMG_8198

因為「認同家」,所以「甘願付」

芬蘭人總是以自己的家鄉和根為傲,無論家鄉多小,五萬人、一千人,居民都會努力支持自己家鄉的一切。這種「愛國愛鄉」的情操,常常會不著痕跡地,流露在生活中的每個選擇裡。

我們這次不也是如此嗎? 上芬蘭餐廳從來沒給過小費的老公,這回居然這麼慷慨…他本來想去的是另外一間,是因為我堅持他才來陪我來這間,結果吃完後,比我還大方…

而我,明明有更經濟的選擇,還是堅持自己的生日,就要回到這裡吃…

也許,這十多年的芬蘭生活,我也內化了這樣的情感,很偏執地願意多花一點錢,支持家鄉的好。支持一個「城市驕傲」之一的餐廳、支持餐廳背後所有努力堅持的小農、支持在地方上一點一滴耕耘的藝術家。

而家鄉,對不斷搬遷的我來說,也不只一個,台灣是我的原鄉,芬蘭是第二個家鄉,其中,還有這麼一個小鎮,曾讓我如此有「家的存在感」,哪怕已經搬離數年,在我心底深處的某個角落,仍然暗暗地「以她為家」、「為她驕傲」、並真心感謝她曾經如此張開雙臂接納一個「異鄉人」,並且從身心都豐富了我的生活。我的孩子,當年也在這裡出生,在林邊,在水邊,在我們那以愛築起的巢裡。

這個晚上,我們以生日為名,「回到源頭」,回到「家」了。

人不斷走到哪裡,總是要「回家」的吧?! 除了每日安頓我們身心睡眠的家,還有心靈的家,有遙遠的故鄉,第一故鄉…第二故鄉… 每一次回到這個城市,我都覺得自己像是「回家了」。

上個月回到台灣,也覺得在故鄉母語環繞的風景中,自己的根紮得更深,回家,總是給人更多往前走的力量,無論那個家,是「哪個家」。

我想我很幸運,在異鄉,也曾有那麼一個讓我覺得像是「家鄉」的地方,三不五時可以回去看看,連結一份根的力量。

Juurella餐廳

* * * * * * * * * * IMG_8200

這是餐廳女廁前,貼著的幽默標語: 「首先上帝創造了男人,然後他有了個更好的點子…」

席間我問老公: 「新年新希望,你覺得我這個做老婆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他想都不想地回答: 「我應該送你一束花。」
我以為他沒聽清楚,又問了一次。
他還是看著我說: 「我應該送你一束花。」
「這是什麼意思啊,是說我做得太好了嗎?」
「嗯! 對呀!」
我忍不住笑了。
完全超乎我預料的答案。

所以,女人是比較完美,哦?

雖然自知不是什麼完美老婆,也知道可以改進的地方是什麼,但是聽到這樣的答案,心裡還是甜甜的,這算是個「回鄉之旅」中的,附帶「生日禮物」吧…

田園夢續集: 夢想實現在「轉彎處」

初夏時曾與大家分享過,這個夏天,我和阿雷多了一個新嗜好: 到菜園裡種菜。

幾個月來,這個種菜的過程不斷地讓我思考夢想這件事。

種菜的源由,是因為我有個田園夢: 希望能擁有自己的一個小屋,和一片花園。每次帶孩子回婆家,看他在婆家花園裡恣意玩上一整天,多麼希望我們自己家也有這樣一片花園,讓他可以天天在土地上打滾玩耍,在自然中長大。

看起來雖不是很驚人的夢想,然而我們礙於現實,到目前還無法實現擁有,因此每當看到能幸運擁有自己一片花園的朋友,多少有些羨慕。

然而就在初夏時,我突然醒悟,人生中很多事,與其羨慕,不如想辦法,換一種方式去實現它。無法擁有自己的花園,那麼去租一片田園,趁夏天時享受田園之樂,也算是用另一種方式實現夢想啊?!

心動不如行動,我馬上去向市政府租了一塊菜園! 芬蘭每個大城小鎮,幾乎都有一些菜園出租,租金不貴,我們租的菜園,這個夏天只要13歐元(500台幣不到),政府會在夏初時先幫忙整地,整好後我們就可以去種菜。

WP_20150602_19_02_27_Pro

跟孩子學習,換個角度看事情

之前也在文章中跟大家提過: 第一次去菜園,我就傻住了!

雖然政府有整過地,但是這塊地正好是黏土土質,一旦下雨遇溼乾燥後,泥土就全部變成又大又硬的「黏土石頭」,我們仍然要自己想辦法重新把「石頭」鏟小才能種菜,就連菜園老將們都對我們搖搖頭說: 「這塊地確實難搞啊!」

那怎麼辦呢?我無助的求救,「不怎麼辦,種子灑下去就對了!」他們開玩笑地說。

從來沒從事過園藝,一開始的我真的就是個慌亂的新手,還得面對超級難整理的土地,理想與現實中的差距確實不小,後來我體會到,老手們說的沒錯,很多事情就是不見得能夠如心所願,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我們只能盡可能的去做

僅管我鏟地鏟沒兩下就對這塊地有種絕望的感覺,然而阿雷卻在旁邊跟我說: 「媽媽,這裡太好玩了啦! 我們可不可以每天都來玩?!」,他光是坐在地上玩泥土,拔雜草就很開心了,三不五時還拿起我的耙子跟著一起耙土!

我這才提醒自己: 租菜園的目的,本來就不是非收成不可啊,我想要的,不就是讓他有一片空間,自由自在地玩泥土和大地聯結嗎? 其實,我們已經在實現夢想了呢! 

WP_20150602_18_43_50_Pro

從整難整的地開始,我想我整個夏天,都在自己的菜園中,不斷地咀嚼「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一邊在租來的菜園裡種菜,一邊在心裡想著,這跟我想要的「自己有一片花園」有什麼不一樣?

依稀記得年輕時讀過的一本書裡,有這麼一句話: 「沒有人承諾你一片玫瑰花園」。擁有一片花園雖美好,但付出和努力也是必要的,如今面對菜園也是一樣,付出並享受其中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事! 同時,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跟著我一起更認識大自然,和人生中一些不得不的「限制」。

後來我學老手們,另外買一些花園用土,在要種東西的地方加用這些品質好的土,慢慢地,這塊難種的地,也逐漸被整得有模有樣了起來。自己看了也很有成就感,比較上圖和下圖,天壤之別,真的是我們努力後的成果啊!

我突然發現,這個「天壤之別」的過程,如果我真的一開始就如願地擁有花園,我根本沒有機會體會到,也就沒有機會學習這樣的功課!

WP_20150813_20_57_34_Pro

菜園裡的生命課

從去年起,我就常帶著阿雷去森林裡採野菜,野菜其實也是「雜草的一種」,今夏在菜園中,我們一樣找到很多野菜,讓媽媽我特別有成就感的是,阿雷常常比我先發現!

他會指著剛冒出頭不久的「雜草」說: 「媽媽你看這是蕁麻葉!」而媽媽我,也驚喜地在菜園中找到一直很想要吃吃看的「野生三色菫」,學習辨認它們的葉片,在「除雜草」時「手下留情」。

我們母子都在菜園中,開始「重新認識」各種植物: 原來馬鈴薯的葉子長這樣,原來洋蔥東倒西歪時表示它快要成熟,原來玉米是這樣來的,原來櫛瓜、黃瓜是這種長法,原來…原來… 每一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都在菜園中有了更完整的生命軌跡,從此以後,吃櫛瓜、黃瓜、玉米,感覺再也不會相同,那是一種與土地連結更深的富實。

 

IMG_2735

從照顧菜園中,養成對自然與農人的敬意 

多了一個菜園,自己也像是多了一個小孩。

每天,我都覺得自己像是個「看天色行事」的業餘農人,想出門玩幾天,也得先觀察一下天氣,會不會下雨,需不需要請鄰居幫忙澆水,如果是連續大晴天,甚至可能得放棄出門計畫,好確保我那些需要水份的櫛瓜、蕃茄等作物可以得到灌溉。如果知道暴風雨即將來臨,哪怕在一天忙碌的行程後有多疲累,我還是無論如何會騎車到菜園裡,趁風雨襲來前採收一些花朵作物,或是為較嬌弱的作物蓋上薄布做為屏障。

因為珍惜自己親手種下的每一株植物,我從來沒有如此關心天氣,有了親自力行的體會後,我打從心底感謝農夫,因為我終於知道他們有多辛苦,要為土地投注多少的心力與愛,如果因為天災人禍而喪失辛苦種下的作物,會有多傷心多難過。

原本以為租一塊菜園,是給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沒想到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深深地被教育了。

IMG_2519

從種子到收成,就是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課 

這一個多月來,作物們開始到了可以逐一收成的季節,阿雷也開始在我們的菜園裡,採下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小黃瓜、櫛瓜、豆子、馬鈴薯!

他也跟著我一起,天天從菜園裡採無農藥的生菜回家,讓「從產地到餐桌」成為具體的日常生活實踐。

每一種作物的成長,都為我們母子帶來無限驚奇。阿雷總會在菜園裡邊逛邊驚呼: 「哇媽媽你看玉米已經長這麼高,你有比它高嗎?」(當然沒有啊)

「哇櫛瓜好大喔,我可以採它嗎?!」(可以啊!)

「哇媽媽你看,這裡有蕁麻葉!」(阿雷好厲害啊,媽媽都沒發現就被你找到了!)

每天,菜園裡都提供他各式各樣「哇」的驚奇。他常常興奮地對我說: 「媽媽,我們把這裡當作是我們家的花園好不好?」光是這句話就讓我覺得租個菜園真是值得了!! 「當然好,這裡就是我們家的花園啊!」

原來,菜園不是「夢想替代品」,它就是另一個「夢想」

有一回和好朋友聊天,聊到我們共同的夢想: 擁有一片自己的花園讓孩子可以在其中長大。「有花園你就不用去租菜園囉!」好友這麼說。

這個夏天前,我也是這麼想的,如果能有自己的花園多好,如果不是因為不可得,我也不會去租一塊(其實還蠻難整地)的菜園。這件事的最初,完全就是因為「夢想暫時無法實現,所以只好轉個彎」的結果。

然而,我現在的想法不同了! 花園,仍然是我的夢想藍圖,但是租來的菜園,其實已經是另一個「不一樣的夢想實踐」! 它教會我這麼多的生命功課,在我生命的一角,已有了那獨立存在的價值。

我從鄰居農人那裡,學到如何幫櫛瓜授粉,學到如何照顧作物,昨天鄰居農人還跟我說了一些祕技呢,還秀給我看他自己在種薑!

在我的的小黃瓜未成熟之前,另一位鄰居農人採了好幾袋小黃瓜回家時,總不忘分給我五六根!

我甚至在菜園中,跟來自肯亞的鄰居農人學習怎麼修剪蕃茄,同時特別參觀了其它農人美不勝收的菜園,為明年的菜園吸收了許多靈感!

看到鄰人們得以種出兩百公斤的小黃瓜,一兩百顆的小蕃茄,原來這片「荒蕪之地」,可以這麼多的豐收!

原來,這個菜園,已經不再只是「花園夢想的替代品」,而擁有了屬於它自己的豐盛,和美好意義。

IMG_2625

這個體會給我很大的啟發。

夢想實現的方式,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有時候轉個彎所實現的,不見得就比較不好,哪怕夢想不是菜園而是其它,也是一樣的。

夢想中的「育兒環境」不可得嗎? 轉個彎,也許會發現另一種實現的方式?

夢想中的大房子大空間不可得嗎? 轉個彎,小公寓也有它的好處!

夢想中的一切,轉個彎,也許可以發現此時此刻的現實中,有另一種美好之處,甚至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夢想更接近。

「沒有人承諾你一片玫瑰花園。」

是的,所以我更珍惜著我的菜園,因為沒有人承諾,所以我學習付出與珍惜,珍惜與鄰居農人因種菜而結下的美好緣份,珍惜上天讓我有機會,體會實現夢想的另一種方式。

我真心希望,能跟更多人分享這樣的體會:

不用過於羨慕別人擁有「自己夢想又遙不可及」的東西,低頭細數自己的擁有,換一種眼光,也許夢想其實早等在「轉彎處」。

 

IMG_2644

更多芬蘭育兒與生活的分享,請參考北歐四季臉書專頁

我的新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

田園夢的開始-用另一種方式實踐夢想

最近,我覺得自己過起了一種與自然益發親近的生活。每天,進森林採野菜,學習用野菜入食,每週,走進森林觀察植物的變化,好像只要走進自然,身心都能得到無比的愉悅。

於是,我心中又再度浮起那埋藏了很久的夢想: 我想要一片花園。

這個夢想,好像打從我2003年搬到芬蘭時就開始了。當時的我,站在婆家的院子裡,想像著我的未來,一片空白。老公走過我身邊摸摸我的頭說,你慢慢想自己想做什麼好嗎?

我想當園丁。於是,我的明日報新聞台,署名就是「魚園丁」。

不過,這個園丁夢,沒兩下就夢碎,我光是在婆家院子裡幫忙翻翻土,就被十幾條不斷鑽出來的蚯蚓嚇得驚聲尖叫,當下只好承認自己是城市來的土包子,還是比較適合坐辦公室的料!

然而,我仍然常夢想著,有一天可以擁有一片花園,種種我愛的莓果、大黃根、和蔬果花朵。只是礙於一些現實,這十年來,夢想始終暫時只能是「夢想」,然而無法實現的夢想,真的就只能等待嗎?

我決定不再等待。總有些什麼方式,可以讓看似「遙遠」的夢想,用某種方式「實現」吧。

TS Lumia 1020_20140720_19_09_32_Pro

Continue reading “田園夢的開始-用另一種方式實踐夢想”

找到天賦,然後呢? 從音樂天賦的發現與失落說起

嚴選的編輯傳來一個好玩的「多元智能」測驗,讓人了解自己與孩子的天賦。我家阿雷只有四歲多,做媽的幫他回答時,坦白說有一大部分目前還只是用猜的,覺得對他的潛能還需要多觀察了解,無法在此時此刻就確認一些答案。

倒是我自已,看到自己的音樂智能最高,邏輯數學智能最低時,忍不住笑出來,往事開始浮上心頭,也重新思考了所謂天賦這回事。如果多元智能的測驗與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寬廣的角度來了解孩子的天賦,那麼我的人生體驗,大概就是一段關於「找到天賦」以後,「然後呢」的思考。

a path to somewhere

音樂天賦的發現與失落

我的母親是鋼琴老師,從小教我彈鋼琴時,就發現我有「絕對音感」,從而送我去學小提琴,四歲學琴,六歲順利考上音樂班,我的音樂之路就此開始。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的自己,非常享受作曲的樂趣,迷上電影「似曾相識」的主題曲,也試著邊聽邊記譜,然後自己彈出來,一路也以優良的音樂成績讀到小學快畢業,雖然我不是天才,但若說對音樂創作有興趣、天賦也落在「音樂」上,應該說得通。

不過,我的音樂之路,到了小學六年級就「戞然而止」,不是因為天賦不見了,而是導因於一個有點「戲劇性的變化」。

五年級時,我的主修小提琴得到第二名的佳績,音樂總成績還全班第一,沒想到在六年級那一年,小提琴主修的成績竟然落到第七名,前五年一直都是前四名之內的啊,畢業演奏會時,小提琴主修前六名可以獨奏,而我最後一年的意外滑鐵盧,卻讓我正好被擠在獨奏的大門外,與前一年的「落差」太大,我知道爸媽心裡有些失望,但同時也更肯定了我「轉出音樂班」的決定。我和媽媽原本就一致同意,人生的路很寬廣,音樂當興趣就好,當媽媽提議要不要轉到普通班時,我的心是雀躍的,如今期末成績未如預期更強化了這個決定,終於不用天天練琴,終於可以多出好多課外的時光! (由此可見,哪怕知道天賦是什麼,但那個興趣在壓力下,某種程度也是可能被抹滅的…)

WP_20150411_16_39_24_Pro

接下去的歲月,音樂仍然偶爾在我生命中出現,在合唱團當伴奏,在大學弦樂團當小提琴首席,然而音樂對我而言不再是以它為職業必須苦練的追求,而我對於這樣的人生其實也很滿意,只是偶爾會想起,這個天賦中斷了沒有持續發展下去,是不是有那麼一絲可惜? 偶爾,心中也有些許的失落感…

倒是這幾年來,我因著心中的熱情與無法停止的創作慾而寫稿寫書,有了另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有一天父親對我說: 「小時候讓你去學琴好像浪費了嘛,花了那麼多錢,當年音樂班很貴的啊,原來你的天賦是在寫作,其實完全不需要去讀音樂班啊?」

然而,我卻也一點一滴的在生活中發現,那個音樂天賦和曾有的音樂訓練,並沒有真正的離我遠去,相反的,它不斷地在我的生活中以某種形式,影響著我,甚至我的孩子。

DSC01059

天賦與職涯發展之間,原來不是一條直線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學音樂的出路,不是當老師,就是演奏家,二選一。媽媽自己是音樂老師,對這個職業並不特別推祟,而我這個女兒一上台就常失常,看來也不是演奏家的料,理所當然的離開音樂之路也沒什麼可惜。

我一直到成年出國之後,才不斷地在生活中發現,原來音樂的路其實也可以好寬廣,不是只有音樂老師和演奏家兩種選擇,可以是幕後工作者、可以是製作人、可以是編曲家作曲家、可以是幼兒音樂教育家,可以是音樂史研究員,還可以走音樂科技相關的路線…

這才明白,路從來就不是一條,我們的天賦與我們會從事的職業,並沒有百分之一百的直線關係,它可能蜿蜒曲折,就像這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一樣,然而只要我們忠於自己,天賦總會有一個方式,找到它發揮的方向。

IMG_5213

天賦,可以有另一種展現!

比方,我逐漸發現,小時候的音樂背景,其實以間接的方式,影響著我在異鄉的生活。

比方,我也許語言不一定學得好,但是我的語感一向很準,可以很快地模仿當地人說話的語言音調,一位從事音樂療法的英國同學就對我說: 「你的語感,來自音樂的背景無誤!」我這才知道,學語言的腦與學音樂的腦其實是同一邊。

還有我的打字速度飛快,這一點,無疑來自從小練琴的訓練。

最近的芬蘭研究不斷指出,長期學某一種樂器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從小就是個專注力很持久的人,尤其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心無旁騖,不知是不是曾經長期學音樂的關係?

如果說,我的文字裡有任何順暢的美感,我想那也來自音樂,因為文字之於我,也許不知不覺地成為音樂的一種: 有節奏、有韻律、有聲音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小時候的音樂背景與環境,那麼今天我大概沒辦法打字打那麼快,寫作的成果至少會少一半,我的作品、適應異鄉語言的能力,應該也會打一些折扣。 於是我恍然大悟:「爸,其實你們當年真的沒有浪費錢啊,音樂的價值,一點一滴地在生活中以另一種形式回來了!」

更好玩的是,我沒想到音樂的背景還影響了我的新嗜好: 編織!

IMG_3810

一年半前,我加入芬蘭本地編織團,生平第一次拿起勾針和棒針學編織,結果編出來的作品讓編織老手們嚇一大跳: 「你怎麼可能從來沒有編織過,卻能編得這麼均勻? 」

我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明明一直覺得自己手工藝是很不在行的啊!

大夥一番推論後,一致認為這是從小學琴的結果! 雖然學琴與編織看似是兩回事,但手指頭的靈活度、力道、和平衡平均感,其實都儲藏在身體的記憶裡。

是啊,誰說編織,不是一種手指頭展現的音樂節奏呢? 那是身體內化的能力,看來非關音樂,其實也絕對相關音樂啊。 沒想到,在離開音樂之路的幾十年後,音樂仍然以某種形式,繼續在異鄉為我的生活打開這一扇又一扇的窗。

誰知道呢,也許音樂,仍會在未可知的未來某些點上,繼續回到我的生命中給我驚喜…

TS Lumia 1020_20140111_22_32_53_Pro

父母的天賦,進一步影響孩子

我也發現,也許正因為音樂對我而言是最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於是阿雷還小時,我就自然而然會因著自己的喜好,而帶他去參加音樂遊戲課、聽免費音樂會。在家裡也會自然地對他唱歌、用音樂跟他創作各種遊戲。

如今的阿雷,音樂上有沒有天賦我不敢說,但他確實是個有音樂感的孩子,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受到媽媽的影響,也許都是? 原來,「阿公阿嬤當年的投資與接送,其實也無形中投資到下一代身上」?

天賦,以一種我們未必能在當下得知的方式,有著它自我展現的道路,一如人生。

觀察芬蘭人如何讓孩子在音樂中遊戲,也讓我很有感觸,印象中,在我年幼時,音樂從來沒有那麼「好玩」過,如果音樂很「好玩」,那麼年幼的孩子,對音樂保持熱情與興趣,真的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DSC03831

數學,真的沒天賦?

另外,在多元智能測驗中,我的數學邏輯能力最低。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很懶得計算,和好友們去吃飯,我一定是那個等大家都算好每個人要平均分攤多少錢再告訴我就好的人。對於數字,我自認為不在行。大概沒有朋友會相信,我大學聯考考得最好的科目,是「數學」,甚至比我公認拿手的「國文」還高,沒記錯的話,好像是97分,接近滿分!

然而,一個聯考數學高分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對數學與數字一竅不通也沒有興趣,這代表了什麼呢?

也許我們可以說,考試,考出來的從來就不代表天賦的能力,也完全沒有評量到生活的能力啊。就像音樂,一連串的考試與比賽,沒有進一步發展我的天賦,反倒成為一種讓我想逃離的壓力,也許,如果換一種方式,天賦可以有另一種不一樣的發展?

IMG_6540

興趣與態度,才是根本

我的生活經驗,一路教導著我: 天賦,真的不是絕對。無論是什麼天賦,都有無限寬廣的道路可以選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多很多不同層面的綜合,一種天賦,可能影響好幾種不同的能力,多種興趣,也許在未來的某條路上結成各式各樣的果實。

相反來說,如果沒有興趣做為後盾,哪怕有天賦也是枉然,就像小時候學琴的我,當年的我還未真正發展出對音樂的「真實興趣」,哪怕好像有天賦,音樂對我而言,大多數的時候仍只是不斷地練琴,於是,我終究沒有走上音樂這條路,還好,它仍以其它的姿態,在我的生命中展現風采。

於是,當我思考著,該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如何支持他的天賦時,我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多抱持一顆開放的心,畢竟未來的世界永遠未可知,孩子甚至可能有多面向的興趣與才能,有些甚至不是馬上就觀察得到,也許我們能夠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無論他的天賦是什麼,又或是否在某一方面特別有天賦,都能如實的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並且以身作則的影響他們: 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永遠不怕勇敢嘗試探索未知的自己,在有天賦的領域裡,也能幫助他們始終保有熱情與興趣,勇敢做自己,不怕失敗的去嘗試追求,如此,天賦才會在生命中,展現它的價值。

IMG_2681

想更了解自已與孩子的天賦,可以作作這個測驗

更多芬蘭育兒與生活的分享,請參考北歐四季臉書專頁

我的新書: 教養可以這麼自然-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中,有一整篇章「給孩子最好的聲音」,分享在芬蘭的音樂育兒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移居芬蘭十二年紀念: 生活中仍然充滿「第一次」

三月底,原以為初春提早降臨,沒想到這兩天大雪紛飛,冬天又捨不得走。

這景像,讓我回憶起十二年前的今天。

2013年的3月31日,我移居芬蘭,從此定居在這塊土地上。十二年就這樣過去了,已經超過我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時光。如果只算成年以後的光陰,再加上之前在北國念書的經歷,長大成人後,其實我居住芬蘭的時間,已超過住在台灣的時間! 雖然不意外,想到還是會有點嚇一跳。

我忍不住翻找兩年前寫的「移居芬蘭,十年紀念」一文,發現當時的自己,在家裡全職育兒兩年多,著實非常需要重新提醒自己一下,十年來作了些什麼、又完成了什麼,拾取點滴記錄,好確認自己沒有虛度光陰。

轉眼間,兩年的時光又過去了,這兩年我算是個「半職媽媽」,沒有出門去上班,也沒有什麼「成就」拿來說嘴,然而回顧這兩年的時光,仍然驚訝的發現,哪怕已經在芬蘭長居十年以上,竟然還是可以有這麼多的第一次,跟著孩子一起體驗!

光是回想這些「第一次」就寫不完了,所以這裡只記錄10-12年這兩年的時光,前十年,就請翻舊文「移居芬蘭,十年紀念」囉! (下圖: 來芬蘭十年多才第一次溜冰的我,手都不敢放開,阿雷倒比我勇敢多了!)

TS Lumia 1020_20140313_15_21_08_Pro20140313155206

從另一個角度融入芬蘭社會:

快住滿11年時,感謝芬蘭曼納海姆兒童保護協會(MLL)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跟孩子一起,第一次嘗試溜冰!

10年6個月: 第一次受邀到芬蘭曼納海姆兒童保護協會(MLL)演講,分享我移居芬蘭後的工作與生活,並且介紹台灣的茶、文化、藝術給在場的芬蘭人認識,當然也介紹了我在練的、李鳳山師父推廣的平甩功。

10年6個月: 發現城市裡竟然有芬蘭唯一的編織咖啡館,看著五顏六色的毛線,竟然鼓起勇氣加入毛線編織團,成為高手如雲的團員中唯一一個棒針鉤針都沒拿過的人,從頭學起,並從此發現一片創作的新天地。雖然我織得很慢,一年也織不了兩三個作品,然而,從這裡開始我才發現,一向自以為「手工藝很不行」,事實上只是,我從來沒有給自己嘗試的機會。現在,我開始有自信,相信自己也可以作出美麗的作品,更棒的事,直接受惠者,就是阿雷!

IMG_7080

11年2個月: 第一次參與城市的市民運動,幫忙佈置一片醜醜的鐵絲網,只因為「我們想一起把它變美麗」!從編織咖啡館出發,我開始越來越少往首都赫爾辛基跑,越來越有興趣鑽研在地的事物(就是只有四萬人的小城市),然而從中我卻得到好多的豐收與力量,這也是其中之一。

11年7個月: 第一次正式參與阿雷幼兒園家長協會的運作,擔任副會員,並實際參與籌劃宣傳耶誕市集的活動,收穫最多的當然是自己! 因為幼兒園的活動,我第一次幫阿雷手作披風,也第一次跟其它家長一起作蜜蠟,幼兒園透過阿雷,讓我這個媽媽,也不斷有機會「動手作」,一起學習。

此外,華德福幼兒園的家長協會跟其它幼兒園的家長會角色不同,我們不只是要「辦活動」、同時我們也是「雇主」,因此每個月都要開一次會,這個春天正好因為行政與財務上有一些「危機」,每次開會都開兩小時以上,昨天晚上甚至開了總共三小時,然而我也從中學到很多事情,對芬蘭人的工作法規更進一步了解,也見識了,哪怕是困難的決定,也還是要想辦法做。

11年10個月: 第一次參加芬蘭人舉辦的(編織)部落客聚會,好玩的一個午後,認識好幾個有趣的人,與在地文化和工藝領域的連結,繼續不斷地變深變廣中…

TS Lumia 1020_20140420_20_24_30_Pro

與自然更親近:

10年10個月: 開始將植物療癒這個領域實踐在生活之中,雖然是初嘗新者,仍然從每日的芳香生活和精油按摩泡澡中,得到許多的撫慰與放鬆。

11年3個月: 第一次與孩子一起,學習採集芬蘭自然中的野草回家作各種用途,由此出發,又發現一片廣大的新世界: 原來芬蘭不是什麼吃的都沒有,原來大自然裡除了野莓野菇外,還有那麼多好玩的營養野草,等待我去發掘了解運用!

11年6個月: 第一次真正將採菇變成生活中一件重要又有樂趣的嗜好! 來芬蘭十年都沒採過菇,因為家裡先生不愛吃菇,然而因為一個市政府辦的採菇活動,讓我們全家都迷上採茹,吃菇本身,好像不是重點,而是那個過程,就像尋寶一樣有趣。整個秋日,全家人就不斷跟隨菇菇的招喚,不斷走進無步道的森林地裡,自然與森林,從此以後看起來真的不一樣!

6tag_161014-124411

11年10個月: 和孩子一起,第一次嘗試雪鞋健走,這個活動太酷了,其實連很多芬蘭人自己都沒試過呢! (包括我老公) 感謝芬蘭網絡廣大的許多非政府組織,從市民運動、孩童保護、多元文化溝通、到自然森林裡的探索與運動,只要有興趣,就讓人有幾乎玩不完的活動!

同時,也第一次自己帶著阿雷,到附近的森林小徑去滑雪,母子一起滑,想必會是我們從此以後的冬日嗜好之一。

WP_20150125_11_48_47_Pro (2)

11年11個月: 第一次,嘗試吃「芬蘭花精」(野玫瑰),發現它與巴赫花精的詮釋並不完全一樣,卻給了我更需要的愛的力量。雖然關於植物,我還是初學者,卻覺得很幸福,開始從中得到許多感動與支持。

492e22b3-3e1a-416e-be13-7eab1683fd24_jpeg

與音樂重新連結…

11年6個月: 第一次參加芬蘭音樂教育教師組織自己舉辦的進修活動! 因為新書的第七章節,談的是芬蘭幼兒音樂教育,因此訪談了好幾位專業人士,也因此受邀參加活動。結果那天,也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體驗(以後再撰文分享),我們在海邊用音樂和雙手互相擁抱,在深夜在工作室裡即興合奏。從小學琴的自己,在成年後總以為音樂的世界已經離我很遙遠,沒想到竟在遙遠的北國芬蘭小鎮裡,重新體會即興合奏的樂趣!

TS Lumia 1020_20140927_18_31_02_Pro

寫作、內容創作、翻譯、和新的夢想:

人「閒」在家裡,文字工作正好有機會開始。

10年8個月: 生平第一本由我介紹並翻譯的童書「絲薇的祕密筆友」(阿布拉文化),正式在台灣上市。

11年4個月: 另一本翻譯作品「OK! 打造北歐手感生活」(朱雀) 也順利在台上市。

11年10個月: 「Pure Finland – 嘗一口芬蘭」新專頁開張,決定也要為自己與自然結合的夢想,勇敢往前邁開新的一步。

11年11個月,就在移居芬蘭滿12年的前四周,我的第三本書總算出版,於是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自由之丘),此時此刻就得以在各大書店的平台上與讀者們相見。

誠品立架
(感謝朋友前兩天幫忙拍的照片,誠品把我的書擺到教養類的立架上,真開心!)

在滿12年的這一天,回顧一下過去兩年的生活,就突然發現,雖然真的是沒什麼豐功偉業,但過得還真是快樂充實啊! 而且好多的第一次不斷湧上心頭,生活一直保持新鮮,卻也同時隱約指出未來的一個方向。

為自己寫下記錄的此時,也感覺自己的心態,跟兩年前寫十年紀錄留念時,也略有不同。

有些當時覺得很重要的東西,現在覺得還好,拾取過後,就可以放下。

好像這兩年來,自己離本質又更走近了一步,開始覺得,一切回歸自然最好,朋友之間、事情之間、工作之間、都無須勉強或太過努力,開始學會,更放鬆一點,更相信自己一點,也更自得自在一點。

就在滿了十二年的今日,送自己一份祝福。在這個新的家鄉,能繼續走在自己心之嚮往的路上,感受自然的美好,傳遞自然帶來的幸福,也更自然自在的生活。

TS Lumia 1020_20140616_12_08_14_Pro

新書教養可以這麼自然 – 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自由之丘):

博客來購書頁: bit.ly/1FhjD9K
金石堂購書頁: bit.ly/1Nnm4NE
誠品購書頁: bit.ly/18n95e5

生命筆記: 女人節的啟示

2014年的三八女人節,對我而言非常特別。幾個不同性質事件的巧合連結,給了我不少新的人生啟示,也無意間提醒了我育兒上的思考,好久沒為自己寫這樣一篇筆記了,就來分享一下。

首先,是幼兒園的「媽媽之夜」。

在女人節的前兩天,幼兒園安排了一個只邀「女人-母親」參加的「媽媽之夜」。幼兒園的老師們自己也都是女人-母親,當晚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選擇在這個時候舉辦媽媽之夜,一來是因為,在這冬未走、春未來的時刻裡,我們做媽媽的都需要一些激勵,一些「支持」人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二來,女人節就要來臨,「以慶祝女人節為名」,邀請媽媽來一同共享美好夜晚,這個時間點,恰恰好!

這一晚,踏進幼兒園,燭光朦朧,孩子們的餐桌被佈置成小長桌,桌的中間放著一面鏡子,鏡子上放著玻璃珠和一束美麗又別緻的鬱金香。

matkaan naiset

Continue reading “生命筆記: 女人節的啟示”

回台的身心靈饗宴(一): 從李鳳山師父的【飪養之道】說起

2012年底帶著孩子回台,原本的計畫就是在與家人團聚外,也趁著人在台灣,去上一些自己有興趣的養生課程,例如氣功。結果,不僅計畫有達成,更讓我意外的是,這一場回台之旅,在「養生健身」之餘,也成了一趟身心靈的饗宴,收穫的,不只是身體,還延伸到更深層的心靈、生活層面。這些融入心靈的深刻體會,哪怕已經離開了台灣,離開了那個讓我全身心大豐收的環境,回到芬蘭仍然得以日日在心中咀嚼,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實踐,讓每一日的生活都更踏實、從心到身,更健康更喜悅。

我決定,一點一滴的記錄下,與有緣的讀者朋友們分享,就先從,一本「以食養生」的好書- 【飪養之道】說起。

一本看似簡單的食譜,仔細翻讀,裡頭的道理,一點也不簡單。

先從與這本書的相遇說起。

IMG_1855

遇見這本李鳳山師父的【飪養之道】,是我初踏進台北麗水街的梅門總館,報名養生氣功的那天。當時櫃台邊,就擺著這本新書。我翻了翻,發現食譜都很簡單,而且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菜餚,食材哪怕在食材超少的芬蘭,也還算容易取得(這成了我現在看食譜書的一個重點!),僅管當時對梅門這個機構還不太了解,馬上就對這本書起了興趣。

後來,在上氣功課時,多次聽師兄、師姐分享這本書,越聽越覺得,真的很有意思。看似簡單的菜餚,其實有其不簡單之處,很多菜餚,都重在刀工以及火候,用心去細切,用心去慢燉,哪怕看似簡單的菜,這樣子出來的成品,就是會嘗起來不一樣,這樣燉煮出來的食物,也容易讓人體消化、吸收。

書,我當然是買回家了,雖然在台期間,還沒有時間翻閱,卻也因著一份好奇,除了練功上課外,先去梅門用了幾次餐,實際嘗嘗,梅門的素菜,到底是什麼滋味。

第一次,是當梅門麗水街的總館在舉辦每月一次的「德藝天地一日遊」時,特地去梅門食堂外帶午餐,給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家人們品嘗。還記得,光是咬下一口水餃,就大為驚艷: 怎麼會這麼好吃! 這大概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素餃,家人們也同樣喜愛! 還記得那天當班的師兄,聽說我的家人中也有小朋友同行時,多給了我們一份茶凍,那是當天早上才剛用七葉膽做好的新鮮茶凍,不用說,非常好吃! (*圖片: 當天現場正好在準備【飪養之道】新書發表會,並有梅門菜餚示範。)

IMG_5669

第二次,則是我自己去上氣功課之前,到梅門食堂去用餐,當時肚子很餓,卻又不敢在練功前吃太脹,最後就點了一份簡單的茶油麵線,吃完既飽足又舒服,感覺恰到好處,對身體不會造成負擔。

IMG_5721

第三次,則是每年聖誕節才會推出的梅門聖誕餐,我和家人們,一起到位於西門町的梅門客棧嘗鮮。當天的菜色,的確很好吃,我印象最深的,是湯品。一碗湯,真的可以燉煮到,料完全化入湯中,喝下去順口又美味,師兄師姐們告訴我,梅門的湯,每一道都是燉煮數個小時,老人小孩都適合喝,養分極容易吸收。另外,當天的甜點葡萄凍,也很讓人驚艷,超級好吃! 據說,也一樣是煮了幾小時才拿來作成凍。

IMG_5793

IMG_5794

其實,還有第四次,也是在食堂,這次則是點套餐。

IMG_5820

我想,如果人在台北,我一定會常常上梅門吃餐,因為這回光是在台灣四周,我就吃了四次梅門的菜,可見自己真的喜愛,不僅自己吃,也帶家人一起吃,因為它真的合我的胃口。我們家從小到大多是媽媽親手做菜,菜餚一向簡單卻著重食材與營養,清淡又好吃,就某方面而言,與梅門有些許相似之處,難怪一吃就喜歡上。

沒辦法常常去梅門吃餐,那只有,自己回家看這本【飪養之道】,學幾道菜餚,也學做菜(做人處世)的心法。

回頭再來談這本書,這本書的編排很有意思,也和市面上我看過的任何烹飪書都不一樣,其實,與其說它是食譜或是烹飪書,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本由飲食入養生,並從中讓人學習到做人處事道理的一本好書。

它以春夏秋冬為軸,每個季節,該如何養生,從心到身,從食物到為人處世的精神與態度,李鳳山師父用許多篇章,告訴我們飲食與養生的心法。每每讀著,都一再地讓人體會到,飲食不只是飲食,烹飪也不只是烹飪,這些篇章裡,談的其實也是做人的態度,是生命的體會,唯有當這一切融入烹飪與食物之中,飲食才有那個內涵與力量。

此外,篇章中穿插著很多在廚房工作的師兄師姐心得分享。這些篇章都非常有趣,作菜時急燥地想著做其它的事,食物裡就會有「火氣」; 加調味時沒有按部就班依照順序,只是因為心急而一股腦地全部倒下,那個味道還真的就不一樣; 每一篇分享,都如此真實而有味。

接著,則是食譜的部分,每一個季節,都有十個食譜,三週前回到芬蘭後,我試做了幾個,真的很不錯,而且,也真的感受到,火候的重要,類似的菜色,我自己之前做,大概只需要不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時間,然而照著這本食譜裡的方法做,就常要一燉再燉,讓食物真的煮熟煮透到軟爛,那入味的滋味,確實不同。

此外,我最近也開始在做菜時,提醒自己: 要「用心」,用「恭敬心」。

用「恭敬心」做菜,心裡想著,這道菜一定會很好吃,吃到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我的愛心與用心,那麼,這道菜,就會好吃。

IMG_5792

這,不只是從書上看來的,也來自一次梅門的親身體驗。

那天,上完氣功課,一位師兄請我們一起去做義工,幫忙搖馬牙棗罐。馬牙棗罐裡已經醃了冰糖,我們要幫忙的,是把沉在底部的冰糖搖到勻,然後再倒入糯米酒來醃它。

師兄對我們說,大家來義務幫忙,不要有壓力,哪怕只做一下下,有事要先走都沒關係,而且,做一做也別忘了喝杯茶,吃點小點心,休息一下,不要太累。最重要的,是要慢慢來,不要心急,而且,要懷著恭敬心做,一邊搖這個罐子,要一邊想著將來吃到這些馬牙棗的人,都會吃得很開心,很健康,懷著愛心與恭敬心,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會不一樣。

當下聽了,實在很感動,因為我親身看見、並感受到,哪怕只是幕後的一個場景,他們都確確實實地,用耐心、愛心、恭敬心來完成,當時的我,手上認真地搖著馬牙棗罐,三不五時喝口梅門自己做的乾淨甩茶、和實實在在的仙楂糖,從心到手都是暖的,短短的一個多小時義務幫忙時間,其實收穫最大的,是我自己,因為在現場體會、感受到那份用心,於是,對食物與食材的恭敬心,對人的尊重,與不急不緩的態度,深深印進我的心中,直到此時此刻,哪怕已遠在千萬哩之外的北國,仍讓我天天在料理食物時,在生活中,仍然細細咀嚼並提醒自己,可以再慢一點,再放鬆一點,更用心一點。

這是飲食之道,養生之道,待人處世之道,還是修身的生命道理? 我想,都是,而這一切,翻開李鳳山師父的【飪養之道】一書,在扉頁之間,也一再流露,在學著用心做菜之餘,書的道理本身,真的值得一讀再讀,時時反省,讓自己從做菜到生命眼界,都能不斷進步。

IMG_5670

最後,飪養之書,當然不能光讀不練,這兩三周回來芬蘭之後,我也忍不住試做了幾道菜,每一樣,都真的清淡好吃,而且吃下後,身心感覺平衡舒暢。

首先,我試了「耳順守高風」。

簡單的高麗菜、紅蘿蔔炒木耳,一步步慢慢照著做,就是比我以前自己做的好吃。

IMG_1870

「涵養蕃茄湯」

這湯,要一燉再燉,不斷加水不斷燉,其實我燉得還不夠久,不是沒耐心燉,而是時間一直沒預量足夠,吃飯前一小時才開始燉,小孩已經在叫餓了來不及燉久一點,只好直接上菜,下次再有機會做,要預留更多時間。

IMG_1877

「白裡透紅燒」

白蘿蔔配上紅蘿蔔,做法非常簡單,但真的非常好吃,這道一定會是我們家的桌上常客。

IMG_1822

「長生順化湯」- 也就是花生湯囉

IMG_1836

「綠菠生強力」

這道簡單的菜,是用燜的方式做菠菜,我從來沒這麼做過,以前都是用炒的或用燙的,結果,這樣做最好吃!

IMG_1876

「育德米粉湯」

這道菜的食材中,我們家當時正好缺少芋頭和五香豆干,而且這裡的超市通常找不到這兩樣食材,只好用冰箱裡的南瓜和豆腐塊取代,雖然材料上因為當地限制無法完全依照食譜,但刀工和步驟有照著食譜上學著做,結果,自己覺得真的很好吃。後來,還做了加冬粉的版本(因為米粉也用完了,呵),一樣好吃,每次做這道菜,小孩跟我都吃得津津有味,一掃而空!

IMG_1834

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哪一本食譜書,讓我做的這麼用心,這麼喜愛,因為簡單,讓人更在細節上用心下功夫,那個味道,就出來了,我甚至會用心的想,某道菜有些食材芬蘭不可得,那該用什麼來取代呢,做菜,成了一種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修行,更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另外,書中有一道甜點「百香融合凍」,也就是百香果凍,因為目前這個季節,芬蘭這裡百香果並不好找,我又很想念梅門聖誕餐時吃到的葡萄凍,於是就用書中的方法,把百香果換成葡萄,做了這個葡萄凍,家裡大人小孩都愛吃!

葡萄凍

IMG_1852

照片因為小孩動來動去失焦了,但應該還是看得出來,他吃得好開心啊!

IMG_1864

關於梅門上氣功課的體驗,就留待另一個篇章再說,這裡先跟大家分享這本我打從心底非常喜愛的好書-【飪養之道】,並祝福各位讀者朋友,新的一年,吃得更好更健康,從心到身,都更好!

<food

對美好的2010,說感謝

回顧2010,是最近大家都在寫的題目,好像一個集體的作文命題,只因為時間的流逝,一年的終了,總讓人想記錄一些什麼。

雖說時間,本也不是年歲可以真正定義,真的有心,每一天都可以跟跨年夜一樣,回顧並重新出發,如果要用這年與年的終始交界,來代表每個值得回顧與前瞻的一天,那麼,我想向我的2010,說聲謝謝,也謝謝生命中經過的每一天。

silver-blue morning

2010年初,我選擇做個只上半天班的上班族,感謝我的老闆,給我這樣的彈性,也感謝生命的機緣,讓這樣的安排成為可能,我真心享受這種收入少一些,時間卻多很多的生活,也忍不住想,如果全世界都能同步慢一點,少製造一點,多放鬆一點,生活會不會有另一種風景?

2010年春,一個小生命選擇住進我的肚子裡,在2010年秋,經由我來到這個世界。以往在閱讀雜誌上的人物訪談時,受訪者只要被問到改變生命的關鍵點,常都會回答:孩子的誕生。這看似千篇一律的答案,如今我的體會是如此真實,孩子是生命最大的奇跡,感謝這個小生命,讓我在為人母的各種考驗中,每一天都更認識自己,每一天都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弱點、自己的耐性、每一天都在體驗生命的神奇,每一天都想為他,有一些進步,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母親。

Wk5 滿月第一天,終於張大眼睛給我們拍照

也要感謝懷孕這個神奇的過程,讓我更了解生命的奧祕。原來,生產跟我想像與理解的完全不同,原來這本該是一件最自然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不需要任何止痛方式的干預,甚至不見得需要去感覺那個痛,懷孕和生產,其實讓我有機會更了解人體自然,與心靈的作用力,將來有時間,我會好好分享這些體會和過程,也希望能幫助一些曾經跟我一樣,對生產會有所畏懼的朋友。

這一年。這個部落格幾乎完全停頓,不是不想寫也不是沒題材,其實體會多得不得了,但是還真是沒時間力氣寫。懷孕時都把時間拿來睡覺休息、準備生產與新生兒的各式用品,小孩出生後更不用說了,這篇文字其實是一手抱小孩餵奶,另一手用iphone一指神功打出來的,在一個不眠的夜之後。只有繼續期待將來,也許等更上軌道後,可以分享這些體會和點滴。

還要謝謝我的父母親與兄弟姐妹,在我的懷孕、生產、產後,都作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讓我在異鄉也能坐擁台灣美食與用品,產後兩個月天天桌上有好料,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知道,我真的很幸福。

最後,也要謝謝我的先生,一直努力支持,幫助我實現各種人生的想望。

這篇年末感言,寫得好像得獎後的致詞一樣(笑),不過,能擁有這麼多生命的獎品,我也真的只能說感謝:感謝這豐收的2010,和生命中的每一天。

祝福所有朋友,新年快樂!

silver-white day

圖片:窗外風景,與滿月的新生命。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