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早晨,我一如往常的邊吃早餐,邊悠閒的讀著芬蘭的赫爾辛基日報,翻到文化版時,版面上繪的那一大張戴著面具、手持鱷魚尾巴、衣冠楚楚的「人」,吸引了我的注意,那人「邪惡」的面具背後,烏黑漆綠的眼珠子裡,流出一滴淚。「鱷魚的眼淚,全世界都有」,文章標題如是說。
我仔細讀了下去,原來這主題是由日前在赫爾辛基大學舉辦的一場國際語言學術研討會而生,討論的是各個語言文化之間諺語的比較。文章中說,「鱷魚的眼淚」,是最廣為流傳、從歐美到亞洲不同語系皆使用的諺語之一,「鱷魚的眼淚」,竟比鱷魚本身的分佈,還要廣的多。
所謂「鱷魚的眼淚」,文中指的是不真誠的淚水,虛假的悲傷,剛才Google了一下,似乎台灣也常翻譯成假慈悲。而這個形容詞源自一個老故事,故事有許多版本,不過大體上就是故事中的鱷魚假裝悲傷哭泣,然後一口吃掉前來安慰的獵物。
「你們芬蘭人都怎麼使用這個詞?」我開始好奇了,問起坐在餐桌對面,也在看報的老公。
老公造句解釋加舉例,不過他用的是更生活化的例子---直接舉出幾個認識的人當實例,讓我馬上大笑出來!哎,其實他們都不至於如故事中的鱷魚那般凶狠虛假,只能說是「程度不一」的,有的偶爾以委曲博取同情,有的情感渲染經常超過真實罷了,簡單的說,就是人吧,說是「鱷魚的眼淚」也許太過了,但有幾分真誠,恐怕就見人見智。
而世事與人心不也常是如此,幾分真幾分假,「鱷魚的眼淚」要是都那麼清晰能辨,黑白分明的,恐怕也就不叫做「鱷魚的眼淚」了。
聯結著「鱷魚的眼淚」與人的形貌,突然這不再只是報上學者們研討的諺語,還融入了人性中難以覺察的黑暗幽微與生命中不斷出現的場景,讓我繼續興緻盎然的在早餐桌上讀下去。而「鱷魚的眼淚」只是文章起頭,還有一些有趣的報導在後頭。
比方,研討會中來自各國的參會者都有個共同的觀察和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大型的諺語研討會上,總是不見英國人?」「英語系國家的研究者經常不諳他國語言,因此很難做不同語言間的比較研究。」某與會者如此說明。
是否如此,我不知道。不過相對的,母語非英語的研究者,通常都一定得學英語,而在諺語的研究上,竟也同樣可明顯看出英語做為一種優勢語言的影響力,許多不同文化語言之間皆共通的諺語,起源常是英語,最常見的就是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所說的,「時間就是金錢。」
我停下來,想了想,「時間就是金錢」,多麼耳熟能詳的話語啊,平常卻都不會去思考,這話語是在18世紀時才出現並廣為流傳到全世界,難道在那之前的時間就不值錢了嗎?當然不是,也許,語言隱約反映出的,是時代中人的觀點與所思考的方向,當語言反映並象徵時代時,世界觀與時間觀,其實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將歷史與地理的軸線拉開來看,語言和文化,還真值得細細推敲。
文中還說了,芬蘭文這個小國語系,以俗語諺語的豐富來說,其實是個「大國」,而這一點不得不歸功於芬蘭民俗文學的著名學者Matti Kuusi大半生投注在整理芬蘭各地民俗史詩俗語的努力。
讀到這裡我不禁想起,兩年前的自己,也曾在赫爾辛基大學芬蘭語言文學系,修習了一堂關於芬蘭諺語的課程。當時老師拿了好幾大冊芬蘭諺語、俗語、俚語集,「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翻閱」,我是很有興趣,不過在工作、學語言、寫文章三頭忙的生活中,根本沒時間在課餘還有餘暇去研究推敲這一大冊一大冊的傳統民俗。然而我一直印象深刻,這個文字書寫語言歷史並不長的國度,口傳文學的歷史卻相當久遠而豐饒,同時在學者們的努力之下,民間的吟唱不斷被滿箱滿谷的口傳文學記下、留下、搜集、分析、研究,最後終成了民族獨有的文化語言資產。
做為其實是「不得不學芬蘭語」的移民,諺語俗語所反映的文化傳統,其實也成了芬蘭文做為一個語言本身,吸引我的特色要素之一,哪怕真的沒有時間深入,也仍然三不五時從中更感受到語言的美感、並從中,思考生命和生活。人總是要這樣吧,為自己在做的事,不論是出於自我興趣還是現實需要,找到一些發光的點,來感受它的美好,也讓自己得以繼續用愉快的心來面對生活。
讀到最後,日報記者邀請民眾一起搜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斷出現的新諺語與俚語,同時也條列出十來個常見諺語的源起與意義,比方:
「籬笆另一邊的草總是比較綠」- 來自美國的一首歌,1924年
「一隻燕子到來,不代表夏天已到」-亞里斯多德
而我很驚訝,我一直以為第二句話是源於芬蘭本地的諺語(老公也這麼以為),因為芬蘭人總說,燕子來了,夏天就來了啊,只來一隻,當然還不夠說夏天已到,沒想到這句話來自幾千年前的希臘哲人,幾千年前南歐的希臘,也跟今天北歐的芬蘭一樣,以燕子來判斷夏日將近嗎?跨越千年時間與地理經緯空間而留下的語句,竟仍然有效,真是有趣!當然,以上句子只是我從芬蘭文直譯過來的結果,歡迎高手們提供英文、或是其它語系的原文來對比哦!
在這篇有趣的報導之餘,一如許多其它的報導文章一樣,芬蘭記者總會加上一段「資訊角落」(Information corner),讓有興趣或是原本「沒概念」的人,得以進入主題、或更了解主題。這篇關於諺語研討會的「資訊角落」則寫下:
=====
成語、語法學(phraseology)常來自於人們的口語
* 研究諺語與口語的誕生、發展、結構、分佈、以及翻譯。
* 如果諺語得以散佈到不同的語言中,通常背後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相同的生活狀態,或是全世界共通的「原因-結果」這樣的關係(例如,無火不生煙)
* 歐洲國家的諺語常源於希臘古典時期、聖經、或文學。
* 諺語的誕生與流傳也同時受到民族傳統、歷史事件、語言變遷以及資訊傳播工具的影響。
=====
就這樣,一個星期天早晨,看一點報,知識就多新增了一點點,學習的快感,也滿足了一點點。
先以此,簡單記錄一下這個學到新東西的早晨,也給未來的自己做參考。
* 文中的報紙報導與資訊,來自赫爾辛基日報文化版(2008.8.17)
* 照片:我們這裡沒有鱷魚,但是天上有奇觀,就拿來共欣賞吧。
延伸閱讀:
媒體,有意義的小題大作(《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一書,p184)
小國小語中的文學人生(《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一書,p206)
小國小語中的美麗人生
芬蘭民謠新唱,古琴也有新意
看小鳥,等待夏天
*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訂閱北歐四季透明筆記
雖然和此文章無關,但還是很想告訴北歐四季,謝謝你!
是你,讓我很嚮往芬蘭;你把芬蘭和世界連接起來了!
是你,還有其他作家如:劉墉和龍應台,讓我覺得臺灣人好像都很厲害;你們怎能有那麽多細膩的文筆呢?
真有趣,透過妳的分享,我也長了些知識。
小樹最近開始上幼稚園了,也許我也會有些讀報的時間?!
呵~
原來是這樣。
看來很久不看報紙的我,得重新拾起報紙囉~~
請問版主,英文書籍在芬蘭的銷售量如何?
外國書籍翻譯成芬蘭文的書籍數量多不多?
我想知道這個問題的原因,
是因為台灣也面臨小眾繁體字的問題.
芬蘭地處北歐,我猜測芬蘭和歐陸的知識交流應該很頻繁,
除了現在的網路外,
芬蘭是以什麼文字將世界各種新知識傳回芬蘭的呢?
謝謝您!
聞嗅
也謝謝你如此貼心的留言…不過,你太抬舉我了,他們是大作家,我是喜歡在網路上東寫西寫的小人物。:)
小威
不知道何時才有機會看看你家小樹…挪威小朋友上幼稚園真早呢,你現在應該輕鬆些了吧…:)
fish
坦白說,我在台灣也不看報紙,我只看藝文版…
Bill
我不知道銷量耶,基本上外語書翻譯成芬蘭文的也很多,尤其是那些知名小說,不過有一點芬蘭和台灣很不同,就是他們很重視本土文學,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其它,同時也鼓勵芬蘭文學外譯成其它語文,這一點我很欣賞也很佩服,在北歐四季透明筆記那本書裡的小國小語的文學人生,也有提及一些…
這篇好棒。第一次聽到「鱷魚的眼淚」,我真是孤陋寡聞XD
另外很喜歡「人總是要這樣吧,為自己在做的事,不論是出於自我興趣還是現實需要,找到一些發光的點,來感受它的美好,也讓自己得以繼續用愉快的心來面對生活。」這幾句。
最近就是在尋找這樣的點,雖然可能不太好找,但是這是必經之路。找到了,才能用歡喜心去做。
🙂
今天看中國時報文化新聞版,講到設計書的興起
有看到您的名字喔!請參閱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8081900020+110513+20080819+news,00.html
「鱷魚的眼淚」是很有畫面的諺語
好有趣!!!
=]
Kala
哎我也是第一次聽到,我也孤陋寡聞…:)
不是什麼事都找得到美好的點,也還是會在必要時做一些取捨,不過有這樣的心,至少每一天的生活都會開心很多吧…
agle
真謝謝你來通知! 不然我還不會看到呢! 🙂
kit
嗯,這句話真的很有想像的空間!
很多時候
鱷魚的眼淚是必需的
特別是在世俗的眼光之中
不過這個比喻真是妙哩
艾兒,
嗯,很鮮!
林志炫有一首歌研就叫”鱷魚的眼淚” 其中一段是
“我忍住了傷悲 配合你安排的騙局
看著你留下 鱷魚的眼淚
你說不得已 身不由己
所有決定 聽命於天意 “
how about “silent is gold”?
Who has it first? Chinese?
Amazing! Its in fact amazing paragraph, I have got much clear idea regarding from this paragraph.
I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me.
And i am satisfied studying your article. But want to commentary on some general
things, The web site taste is ideal, the articles is in reality great : D.
Just right process,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