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雨的午後,讀《家離水邊那麼近》

最近,總是下雨。

事實上,這個夏天總是陰晴不定,陽光剛從前方的天空露出,後方猙獰的黑雲已經襲來;以為雨過了,天清了,地平線的那一端卻又升起一片烏黑。雨水與陽光,在這個夏天幾乎每一天都不斷輪替,竟因此讓彩虹成了這段日子窗前最易見的風景,總是看見彩虹,在雲上,在雲中,在雲端。

在晴雨不定的週日午後,除了看見彩虹帶來的短暫欣喜外,我是有些許煩燥的,直到拿起吳明益先生所寫的《家離水邊那麼近》,讀著讀著,心才靜了下來,時間才長了起來。不可思議的,那文字與故事,讓人不由自主的跟著它步行,彷彿觸摸到那海岸、溪岸、湖岸、聞到自然的氣味、在毛孔裡感到浸水的潮溼、看見魚、聽見水裡的氣泡。

158_5863

這樣的一本書,對我而言亦如水,如溪河、如湖海,我在文學與想像,歷史與傳說,人與自然的過去與現實交織裡讀著,邊讀邊停下,看著書的封面與封底,凝視著手中的重量,知道這本書,得用時間來沉浸體會,甚至需要去走、去嗅聞觸摸,那書裡與岸邊的溪石,才能碰觸到書中的自然與歷史,歷史與人,人與環境,詩與靈魂。

因此,我只想趁心中的溫度還在,先寫下自己淺讀時的一點觸動。

在代序中,作者寫他如何在成功的作品《蝶道》之後,嘗試在某個層次離開《蝶道》,因為那「一再重複的訪問與演講,讓我變得在觀看生物時就立即性地思考怎麼寫成一篇文章,當原本未知的路向變得制式而清楚,創作思考的野性和純粹性就消失了。重複自己的語言,我想這違反自然史。我以為人與人的創作都是自然物,我有理由相信,它理應會一起演化,並且永遠對那個過去的自己提出謙虛而堅定的異議。」(《家離水邊那麼近》p.6)

這段話,我一讀再讀,感動不已。自己讀完不算,把老公也找來,幾乎將整篇序也翻譯一次給他聽。那動人的部分,不只是寫作者的誠懇,甚至也不是精練如詩的文字本身,而是那份沉潛於思考之後的,面對生命與創作的態度,那是在自然的沉浸下才寫的出的文字,是對過去放手後才有的新生。

對自然的理解、尊重、欣賞,很多人都會說,然而,自然能浸入一個人的生命有多深,差異可以是千百里。我始終祟敬潛心於自然觀察與寫作的作家或是攝影家,我總在他們身上,看到一份特別的真,那是願意在自然面前,等候日夜只為捕捉一個無法預知之生命神奇的真,與那在水邊走破了鞋,在極地的冰雪間凍紅了臉,只為了多了解自然一分的真。

我相信,當自然得以碰觸到人生命的底處,人才會有一份,最真的謙卑。

而謙卑,也許在自然之中才蘊釀得出真實的厚度,或許做得到的人,也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夠。

我一頁一頁的,跟著文字,在想像中涉過那些溪,走過那些海岸,繞過那隱湖,哪怕那文中的溪、海、湖,我都沒真正走過,卻仍在心裡不斷感覺到水的沉積,與波動。也許,是不是走過同一條溪,同一面海洋,與同一片湖,並不是頭等重要的事,那些曾在自然之中感受到的呼應,才是。

而我此刻的家,也離水邊那麼近。

IMG_0602

走出家門,往南方去,三百公尺遠,三分鐘的步行距離,我會走到河邊。初春時,河上剛積不久就要融去的冰雪,總讓我看的怔了神,夏天,隔著一片青翠的白樺樹看那河,倒影又清綠的讓人在陽光下目炫;

IMG_0986

往西方去,八十公里一小時的車程,我會來到海洋,來到這塊,每年海岸都以9mm的速度上升成為陸地,終有一天,會讓芬蘭西岸的Vaasa城,與瑞典東岸的Umeå城,連成一片的海洋。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早已消逝。

如今這片特殊的海域,已是聯合國文教組織所保護的世界自然遺產,而我仍清楚記得,在她尚未成為世界遺產時,小城的博物館已經開始訴說這自然的神奇,我們則在館中看得眼睛發亮;而我多年來在不同時刻,與不同的人,步行、騎自行車、開車,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常去觀望的那座長橋,海鷗會兇兇的追趕人,不用敬畏自然也足以讓人害怕;還有那些儲藏船隻的紅色小屋,我總愛在附近走著,因為空氣裡飄浮的海洋味道,讓我想起故鄉的島嶼;

161_6128

往南方去,八公里外,二十分鐘的自行車程,有一個人工湖,湖邊常是騎自行車、慢跑、釣魚的人;往西北,一百公里外,一小時半的車程,有一個很大的殞石湖,好幾個夏日我們洗完桑拿,躍入湖中;在它們的中間,有一個無名小湖,好幾個夏夜,我們走進湖裡,泳著,玩著;而在這森林湖泊的國度,也許我該說,其實無論往東西南北,三百六十度角前行,水,一直都在不遠處。

IMG_1443

在這水域滿布的國度,讀著這充滿水氣的書,在這樣下雨的午後,我像跟著溪流,從山中的歷史、遠方的文學、與自然的破碎痕跡裡,不斷的流著,許多讓我讀了又止,止了又讀的句子,都難以從段落中真正分割。

像是一條河,我無法取一滴水來解說,這條河如何流成了一首詩。

因此,我唯一能寫的,竟也成了與書的內容本身沒有直接相關的,個人觸動。

在第一篇「我以為自己到了很遠的地方」文中,作者寫道:「做為一個流動的世界,一條河是一面鏡子,她反映了兩種演化途徑,水面上的以及水面下的,來喝水的或是想照見自己靈魂的。」(《家離水邊那麼近》p.24)

書中之水正是如此動人,將人的時間,拉到了自然時間的生命中,重新探索沉潛。

158_5889

這些年來,我在北國的自然四季流轉之中,日復一日的生活,常隱約的覺得自己,越來越深入自然,卻又越懂越少。不斷的接近,又不斷的推翻原有的理解,於是從不敢真正覺得,自己懂了些什麼。

過去的大半年來,我從城市移居鄉鎮,這個搬遷讓我與一向以為已經熟悉的北國四季自然森林湖泊之間,又有了一種新的關係向度。我在自然之中,不斷重新發現,我著迷於沼澤之異美,著迷於河岸的季節,著迷於雨雲的變幻,也著迷於森林的姿態,著迷的同時,我看見這個國度的人對自然的呵護,卻也同時看見在經濟發展的欠考量下對自然造成的破壞,我想寫,卻仍然擱淺,越深入,越覺得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沉澱、理解、整理、消化、只期能表達出百分之一心裡的澎湃與疑問,而真正需要的時間,我怕,永遠都不夠長。

於是,這也才終於理解,為什麼吳明益先生會在他的BV裡說到,用四年寫這本書,還是太短,那「短」,不是指人類行為之短,還需要拉長時間,走進自然的時間,思考人類的四年,在自然千萬年不斷的行進與改變之中,代表了什麼樣的含意。

我寫記這感動的時刻,與寫下那些作品的他們時,還未來得及讀這本書,只是出於直覺的早已知道,我一定會喜歡這本書,而今天,我讀了,在這溫和的文字底下,感受著那份韌性與水溫,我坐在陽台,透過玻璃窗,看外面正傾盆而下的大雨,灰色的星期日,我因為這本書而有了一個被水光充滿而發亮的午後。

觸動我還沒能寫完,文字卻已經太長,就留待以後吧,那些我將不斷反芻的時刻。

IMG_5273

後記:

1)我看過的好書很多,到目前為止,讓我有衝動要馬上隨手寫下感受、喜愛不已想一讀再讀並想強烈推薦的,一是舒國治先生的《流浪集》(參見之前寫的夏夜,讀舒國治流浪集);另一本,就是吳明益先生的這本《家離水邊那麼近》

2)第197頁,作者寫道:「一天我在整理照片檔案時,突然有了一種想法,為什麼不定時地每隔一段時間站在同一片草地對著同個角度的天空拍照呢?」隔頁,是五十張同樣地點,不角雲貌的天空。這讓我打從心底微笑。

我想起自己前一陣子開始的、也還持續在進行中的北緯62度半的夏夜11點,我看見…,還有這些那些,自己在同一扇窗前的不同時刻,每天近乎五張、十張所拍下的許多雲、天空、和彩虹。

IMG_5255

光是今天,我已經拍了二十幾張,天空的奇蹟。

IMG_5286

IMG_5295

相關文章:
北緯62度半的夏夜11點,我看見…
夏夜,讀舒國治流浪集

*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訂閱北歐四季透明筆記

9 Replies to “在下雨的午後,讀《家離水邊那麼近》”

  1. Shan, after reading this article you wrote, it reminds me about how I feel with North Sea after I visited there for 2 weeks. 我的心遺留在北海, because just like you wrote….彷彿觸摸到那海岸….心靜了下來。 To me, so far away, but so close too! Good writing, Shan!!

  2. Maggie,
    謝謝妳溫暖的留言,自己寫下的感受能被體會,真好!

    katzi,
    🙂 買了哦,跟妳買一樣的,也是換了一個略好一點點的鏡頭,不過這一篇有好幾張還是我的G系列拍的,G系列的自動模式,色彩常比單眼的自動模式好很多呢。
    倒是手機,我一直沒買,還在期待NOKIA聽說會更好的下一款…

  3. 恩恩, 單眼的自動模式拍出來真叫人失望, 明顯偏暗. 現在我大部分都是在 Av模式, 調調 ISO 就好.

    自從我們說到手機後, 我陸續換了幾隻, 現在停留在黑莓機 Curve, 還挺滿意的說! =)

  4. 說到手機啊,我覺得自己真好笑,先是等N73,73出來後聽說不怎麼樣,我就開始等N95,出來後風評還算ok用的朋友也很多,但聽說有更好的GPS功能手機將要出來,我就再繼續等下去…結果現在還在用基本款。:)

  5. 這篇文章令人感動。
    今天又重讀了一次,「水邊」或者也是某種心的原鄉吧。
    from今天沒下雨的台北

  6. 容安(憶韶)
    真高興看見妳!也很高興妳喜歡這篇文章。心的原鄉,嗯,也許真的是…今天這裡,又下了一整天的大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