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八月,許多放了一個月長假的芬蘭人,漸漸回到工作崗位。
放完假要收心,的確不容易,不少情況是,人回到工作了,心還留在外面。尤其今年的芬蘭夏日溫暖又美麗,連續一個多月幾乎天天陽光普照氣候溫暖宜人,這種完美的夏日奢侈可不是年年都有。現在大家擔心的,反而是太久沒下雨,樹木開始乾枯,鳥兒們覓食的草地也乾涸。
不過這會我想來閒話的,其實是工作這回事。
今天在報上看見有關OECD國家工時長短統計的分析,很是有趣:
歐洲人不愛工作?
根據報導,歐洲國家的平均工時,比其它OECD國家都要短。(這點大家應該都不意外?!)
當日本、澳洲、美國的年平均工時,在1800小時上下時,歐洲國家的平均工時,是1500小時。
其中平均工時最短的,是荷蘭,1367小時。
聽說荷蘭頗流行part-time的工作,不少人每週只上四天班,以小時計薪,其它時間就拿來給家庭、孩子、或是做其它的事,在我看來,這真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之一。
曾經聽過台灣的朋友批評,說歐洲是懶人的國度,尤其是社會福利完善,不工作也有錢拿的北歐。
坦白說,我覺得工作時數少,跟懶不懶沒有關係,工時少,效率不見得低,有的人則是自願少工作,多一點時間給自己,就像自願選擇part-time工作的荷蘭人一樣,重心可以放在生活與生命的其它層面上,這應該是生活價值與時間調配上的問題,至少我這麼覺得。
工時下降是時勢所趨?
不過,整體看來,大部分的OECD國家與十年前比起來,平均工時皆往下降,哪怕是予人工作最賣力印象的日本,平均工時也從1994年的1898小時,降到2005年的1775小時。
僅管工時下降的因素,不一而足,我倒是覺得,隨著科技的發展,工時好像本來就應該下降,讓人們過更好的生活,不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情況下,好像科技越進步,現代人的生活越忙碌,文明病也越來越多,這讓我想到那個生意人與漁夫的寓言故事:
生意人:「你為何不先多工作點、擴大漁業版圖、好雇用更多的人來幫你做事、然後你就可以輕鬆快樂的享受家庭生活?」
漁夫:「我現在樂在工作,自給自足,每天只捕半天魚,就已經擁有你說的一切了啊!」
也許,我們都常被自己的慾望迷惑而不自知、或是自知,但停不下來。
誰的工時最長?
當日本的平均工時降到1775小時,中國大陸的平均工時,據說每年超過2000小時,而台灣呢,前兩年似乎是全世界工時最長的國家,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拔得頭籌?
翻開去年跟芬蘭同事介紹台灣時做的講義,當時我記錄下的是2282小時,很驚人吧,不知道這麼長的工作時間,是曾經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因之一,還是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工作文化,與生活方式?
誰是懶人?
歐洲人真的比較懶嗎?這恐怕得看,懶這個字如何定義,又是誰來定義。
在工作上花的時間少了,也許就花了更多的精神,來享受生活,以及生命中其它的追求。
不知道被工作佔去所有時間的人,是不是也會不小心,「懶」得生活?
北歐的福利制度,的確讓不工作的人餓不死,樂得鑽漏洞享福利的人也不是沒有,不過我所看見的大部分人,仍然都試著找到一份,適才適性的工作,誠實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許世上沒有真懶人,一切只是,生活優先順序,與價值觀的不同吧。
(待續)
台灣是全世界工時屬一屬二長的國家哩!工時長不等於國家競爭力,也許表示了不同國家之間的人們,如何看待工作這回事呢^^在歐洲,講求工作與家庭間的平衡,在台灣,似乎為工作必需犧牲家庭、犧牲個人的生活品質等等…..。最近的育嬰假一事,連電視台的女主播都表示即便有育嬰津貼六個月,也不敢請假ㄉ!呵呵。真的是很強烈的對比呢!
liin,其實芬蘭也會哦,只是時間長了些,很多媽媽會在十個月後返回職場,哪怕還可以在家多待長一點,一來回職場錢比較多,二來也怕失去競爭力…當然,相較之下這裡還是比較平衡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