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禮拜多都沒有發文,因為跟芬蘭先生開了三千公里的路,出門行旅去了,這會回到家裡,讀著各位朋友的留言,心裡真覺得溫暖…之前說要出清存貨,就趁現在週末假期中有空,打鐵趁熱一鼓作氣,趕緊清完吧!先讓時間倒轉,回到拍攝《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這本書,中時開卷好書獎的那一天。(*新來的朋友們,請先倒帶,看這一篇,和這一篇。)
對我而言,那個陽光海岸,記錄下的不只是書的BV拍攝過程,也是一份特別的體驗:那讓我重溫了海岸的記憶、思考我生命的速度、還有當然不可免的、優雅不起來的笑場。
對於影片拍攝作業本身,我並不陌生,大學時常跟同學們一起,拿著攝影機跑來跑去,僅管自己偏愛文字、攝影、 和聲音的創作,加上懶惰,拿攝影機的通常都不是我,然而我仍記得,拍片這回事,從概念的誕生,到團隊協調合作,再到拍攝過程,與前置後置的辛苦,哪怕成品只有短短幾分鐘,也要花費很多時間氣力。
拍攝之前就聽說,導演李鼎會先撥電話給每一位作者,討論更多拍攝的細節。當李鼎打電話給我的時候,我只覺得我們像是朋友在聊天,沒想到一聊完,李鼎好像就同時將我的想法結合出整個拍攝畫面,讓影片骨架呼之欲出了。我還記得自己當時的驚奇:原來,我們所「閒聊」的這些那些,關於為什麼會想寫這本書,怎麼想訪問這些設計師,芬蘭設計在我心目中的特色,最想表達的理念,都不知不覺的在電話另一頭,被快速整合成影片架構了啊?!
當李鼎問我,回到台灣的這幾天,在生活行步中有沒有感受到什麼不同時,第一個衝上我腦袋的就是「味道」:「味道很不一樣,在台灣,我走到哪都聞到不同的氣味」我說。
就這樣,一個直覺式的回答,讓「味道」與「呼吸」,成了影片的軸。
拍攝的那一天,陽光明朗,地點,在三芝的海岸邊,製作團隊們準備著器材,我則望向海岸,記憶拉回許多許多年前的青春少女時期,因為這個地點,很靠近當時的我最愛去的淺水灣。只不過,記憶中的淺水灣很幽靜,只有海浪拍打石頭的聲音,而此時的淺水灣,聽說已經是個假日時遊人不少的景點了,也許記憶中的那份神祕感,早就褪去。
器材準備好了,我拉回思緒,隨著導演的指示,走過來,又走過去,看看天,看看地,看看窗,看看攝影機,仰頭、閉眼、呼吸、然後當然就是笑場;「再走慢一點、小步一點、優雅一點」李鼎說。
我笑出來,慢與優雅呀,很難耶。
十年的長居北國生涯,已經養成了我快走且大步行路的習慣。尤其是在零下X度的嚴冬裡,當北國的風雪吹在臉上,雨與冰雹打在頭上,臉和耳朵都快被凍成冰塊時,人就學會了快快的大步行路,好趕緊躲回溫暖的家。
而優雅呀,在我的生活場景裡,難得有機會露臉。
我沒有車,大多數的北國年月裡,自行車與步行就是我移動的方式。尤其在小鎮,我曾經每天騎二十公里以上的自行車,去打工或是去上課,最實用的裝備就是厚底靴、不怕髒的牛仔褲、和把自己像洋蔥一樣裹起來的層層外衣,外加一個毛帽防冰雪。我清楚的記得,自己戴帽的習慣完全是在北國養成,而且最初,只是為了禦寒,要備迎車而來的風,和早晚溫差巨大、詭異多變的北國天候。
也許是基於實用需求,也許是被芬蘭人樸素隨意(有時甚至是鄉土隨便)的舉止與打扮感染(或說本來就頗適合我的性子),總之我記得自己多年前剛從北歐回到台灣上班時,好一陣子都覺得自己像是從北歐鄉下來的村女一枚,與辦公室裡花枝招展的俏麗女郎們比起來,只能說格格不入。
難怪,大步在自然中快走我很會,優雅在咖啡館邊慢步,我可就真的NG了很多次才得以完成了。
有些時候,我只是等著,等著攝影團隊們準備下一個鏡頭,我則東看看、西瞧瞧,後來我發現,這些東看看西瞧瞧的隨意,原來都不知不覺的被拍下了。
也有些時候,我不知不覺的融入海岸自然之中,已經不記得此刻自己到底是在拍攝的場景裡,還是場景外,只想閉上眼,享受美好的陽光,和久違的台灣海洋氣味。
到了該錄聲音的時候,我側臉對著鏡頭,眼睛盯著李鼎晃啊晃的鞋,他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引導我說出寫這本書的思考與感受。
我慢慢的開始說話,李鼎卻說:「再說快一點、再有精神一點、就像那天我們在電話裡聊天一樣,妳可以一直說一直說,把所有妳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可是我常被(我老爸)建議,說話要慢一點,人家才聽得清楚耶。」「妳有妳自己的速度,不要慢下來,那才是最適合妳的速度。」我聽了心裡一怔,最適合我的速度?
什麼才是最適合我的速度?
拍攝繼續進行著,我專注的,努力的,捕捉腦海裡閃過的每一段思考,每一個答案,試著在片刻裡,將它串成文句,並從我的口中,有條理的說出。然而,我到底說了些什麼,若不是現在重新看影片,我大概也忘了,真的留在心底怎麼也沒忘的,反而是李鼎的那一句話:「妳有妳自己的速度。」
後來,我不斷的回味反芻這句話,也許,所有關於快與慢的形容詞,從來就不是絕對,每個人,在不同的面向與不同的情境中,會同時擁有,快與慢的特質。而最好的速度,不是快也不是慢,不一定不急不徐也不一定中庸直述,它就只是,自己的速度。
我說話快,打字快,因為我的手與口,從來就追趕不上腦中思緒飛翔的速度,不快,趕不上,快了,也還是趕不上,然而,哪怕我平常說話快,但在人生的路上,我常常是人群中速度慢了的那一個。
成年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不是太在乎一些,大部分人也許會在乎的東西。我不在乎晚了一步會少掉什麼競爭力,差別人一兩拍或是五拍十拍,會怎麼樣,好像對我而言,慢慢的擷取體驗人生路邊的風景,更為重要,於是我總是寧願自己在路上摸索、跌倒後再爬起來,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別人早早聽話也許就很快做好了的東西,看似慢了,卻可能就是適合我的人生速度。
在工作中,我常被形容效率很高,然而在私生活中,我發現自己有很多慢的堅持,不是刻意,而是一部分的自己。
我會寧願提早一個小時起床,只為了能夠從容緩慢的享有一份早餐,從小就養成的細嚼慢嚥習慣,也讓我無論早餐午餐晚餐赴宴,永遠都是最後才吃完的那個人。在冬日,我走路快,到了春夏,我莫名的就慢了,不是優雅的慢,而是我會不斷停步,左蹲右躍,只為了欣賞不斷變化的四季與在林間穿梭的蟲鳥。還有,我不喜歡趕時間,不喜歡趕路,不喜歡別人趕著我,一定要趕著去做什麼事情,我好像總是有,自己對於時間的一種堅持,還有很多時候,我想快也快不起來,一快,就壞了自己的感受。於是,無論我說起話來,或想表達自己的思緒時,可以看似如何之快,這貪慢的性子,仍然在我日常生活的步調中三不五時的顯現。
拍攝完了,攝影師笑說:「哎妳好緊張哦,妳這隻手剛才一直在抖。」「啊,真的嗎?」我看看自己這「據說剛剛在發抖的右手」,坦白說,一點印象也沒有。也許,那不是緊張呢,而是不自覺的用力,用力的要專注所有的精神與氣力,在我想表達的事物上?也許,是我的右手,支撐著我必須直挺並略略前傾、側臉面對鏡頭的角度,撐到後來竟抖了起來?也許,只是我的身體比我訓練有素的腦子和心,要誠實許多?
那個下午,跟我同時拍攝的作者,還有著有慢食府城一書的王浩一先生,和嗚哇嗚哇變的童書繪者林小杯。
我們輪著拍,輪到我等待的時候,中時開卷的編輯月英,在草叢邊發現了一隻小瓢蟲,一向喜歡用鏡頭捕捉這些花草蟲鳥的我,當然二話不說的要去把它拍起來。之後,我看月英仍然蹲在那裡,許久許久,只為了試著調整微距,將小瓢蟲拍清楚,當時我以為是月英自己也有興趣拍瓢蟲,後來看了拍片側記才恍然大悟,原來她是想將小瓢蟲,留做這個拍片過程的記錄。
了解之後我覺得感動,一個小小的舉動,呈現出的是一份認真與堅持。
而這樣的認真與堅持,我在月英身上看到,在同是開卷編輯、那天幫了我很多忙、又是補粉又是拿包的麗群身上看到,在導演李鼎的身上感受到。於是,這從早上到下午的BV拍攝與等候,看似綿長,我卻只覺得樂在其中,光是與一群認真又堅持的創作者和編輯、共同在這個海岸留下一些記錄,這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值得的事。
印象中李鼎似乎說過,這本書他不只看一次,三不五時都還會隨手拿來翻一翻,我心裡想像著那些,書在閱讀者的手上,被翻閱著的時刻,也許,當書離開作者後,它就不完全屬於作者了,我永遠不會真正知道,任何一位閱讀者拿起這本書時,正在想什麼、做什麼,那是閱讀者與書本之間的私密對話與互動,作者已經隱身幕後,閱讀的過程成為它獨立的自身。
而這個陽光的海岸下午,對我而言其實也是如此。在BV之後、書之後、獎之後,旁人所看不見的拍攝過程,也已經獨立成為它自己,成為時空中一個值得書寫記錄下的點。那是記憶、是剪影、是思緒、是聲音,也是那一天的,陽光海岸。
延伸閱讀:
獲獎:2007年中時開卷美好生活書
重溫這個BV:
後註:
本文海岸邊的照片為北歐四季所攝,BV的停格剪影則是我爸媽,在頒獎典禮上所拍。
*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訂閱北歐四季透明筆記
想要享受不疾不徐的人生步調,可能也是要有點先天上的優勢吧 🙂
Jerry,
嗯,我能體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人生,人確實生而不平等,無論是先天的優勢或後天的選擇與運勢,都真的影響了自由選擇生活方式與步調的能力,有些人確實比較「幸運」,可以無負擔的享受並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僅管如此,我也越來越覺得,至少大多數人,也許可以在適合自己的象限之內,抉擇要多一點,還是要少一些,慾望的多寡,也會影響人生的步調呢。而「幸運」,也不一見得是持續的哦,也許只是別人看見的那個時刻而已…:)
的確, 人生的方向如何, 某程度上受先天的背景和成長環境所影響, 比方說孩子的教育和教養是由父母決定, 不過人生的線條是靈活的, 在既定的框架裡其實可以編出不同的線路花樣, 線引是自身的性格, 編針是自己心意的選擇, 只要透徹認識自己, 忠於自己, 並勇敢編織自己的紋路, 人生的格局已經可能跟裁縫師的原本設計完全不一樣。
我一直不認為人生是由幸運而定, 幸運還是不幸, 不過是觀點與眼界的詮釋, 你看重的美事於他眼中可能不屑一看, 被你輕略的可能反而是他的寶貝, 而且世上絕大部份的我們也不是完人, 沒法把人生的每片成份都活得完美, 唯有懂得點數自己的寶庫, 然後會感恩及珍惜自己已擁有的, 才是真正的生活著。
特別是在這資訊發達到不得了的世代, 我們每天能輕易讀到活在不同天空下的人的生活(在此感謝你跟我們的真誠分享哦, 感激你把我們的眼光擴到地球的極北 :P), 當我們活在這壓迫的都市, 每天被摩天大樓遮蔽的天空包圍, 每刻被擠滿的交通嗆得窒息, 不免會對你們在他方特殊並廣闊的經歷心生好奇和希冀, 甚或夢想有天自己能像你們移送生活的舞台, 不過, 有夢雖然重要, 但必須控制自己只把夢當作追尋拓展人生的力量, 而不是埋怨當下人生的源泉, 以免淪為只活在幻想/夢境的死活人, 那比無夢的活死人更可悲。
Van
謝謝你真誠又精彩的分享!每次看到這麼用心的分享留言與見解,都讓我覺得,這是寫文章與分享生活最大的動力了。認識自己、忠於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啊,這一點對我而言,年歲越長,體會越深,並益覺不足…還有,我很喜歡你對線引與編針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