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移居芬蘭,竟然已經滿了十年。
常常在幫兒子做每月紀錄,幾歲幾個月幾天,做了什麼事,有什麼進展,就為自己,也寫一篇十年回顧吧,雖然沒辦法記得那麼仔細,不過,能有個粗略的記錄,也是好的。
還記得移居芬蘭之初,自已心心念念的,就是希望能趕緊學好芬蘭文,趕快找一份適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在新的社會,找到自己的定位。那就,從學語文、找工作的角度,來做記錄,檢視一下,十年前剛來時,許下的心願,以及後來的進展。
移居後:
3個月-得到在芬蘭的第一份全職工作面試機會,雖然可惜沒中,卻是個有趣的經驗,也給了自己一些肯定。
4個月-開始上移民局安排的芬蘭文課,一天六小時,一周五天
11個月-考過芬蘭文中級考試(申請芬蘭國籍的基本要求之一)
1年5個月-考進赫爾辛基大學芬蘭文學與文化語文學系,只為了—學到更高階的芬蘭文(當年幾乎少有這樣的課程,同學中一大半都是這樣的人,已經有了大學學歷還考進來,因為要學芬蘭文!)
1年9個月-找到在芬蘭的第一份正式全職工作,開始了用芬蘭文上班的日子(其實當時芬蘭文程度不怎麼樣,上班時天天硬撐,開會時天天聽不懂,下班後常常還要連熬N個小時邊聽MP3錄音,邊寫芬蘭文的會議記錄,頭三個月天天都想哭…如果不是因為無路可退,大概會很想放棄)
2年8個月-第一次用芬蘭文演講,在赫爾辛基東部的Stoa文化中心,對芬蘭民眾講移民的生活與工作甘苦談
4年3個月-出了人生第一本書:《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4年6個月-再一次搬遷到芬蘭小鎮,開始另一份用芬蘭文做的全職工作
4年8個月-出了人生第二本書: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
4年10個月-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一書,得到中時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5年2個月-第一次被芬蘭報社媒體訪談,上了芬蘭報紙
5年7個月-第一次參加芬蘭的市議員選舉
5年9個月-第一次受邀,用芬蘭文從自身的觀察與角度,寫了一篇給城市建設建言的正式文章,內容主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與外國人的處境,及對城市國際化的思考,文章被收錄在芬蘭西部城市塞納約基的城市出版刊物裡,當年當選的城市市議員,每個人都拿到一本,做為城市未來規畫的參考。
6年11個月-開始自願減少工時工資,好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副業(寫作、翻譯、演講),這「理想」的計畫才開始沒一週,就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理想中副業只好全部放下,因為下班後只想睡覺,完全無力從事任何計畫中的「副業 」…
7年7個月-孩子誕生
7年9個月-得到地方「城市國際化點子競賽」首獎,獎品: 700歐元旅遊禮卷一張
8年-再一次搬家,這次又搬回芬蘭南方
8年-10年-這兩年間,芬蘭文沒進步,事業上無特別長進,第一次在芬蘭做全職家庭主婦,卻擁有人生中最多記憶深刻的第一次,每個第一次,都伴隨著孩子成長的喜悅。回顧十年,這兩年是最沒什麼可以拿來「說嘴」的,卻也是,最幸福的。
如此回首,十年之間,以當初一心想著的芬蘭文、工作、實現自我這樣的理想看來,我似乎是做到了不少,至少自己覺得這十年算是相當豐收,也對得起自己努力的初衷。
說真的,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對自己的人生會做特定「規畫」的人,倒不是否定規畫的好處,而是年輕時,憑著衝勁與「以為自己會永遠年輕的」的傻痴,當時沒有真切地體會到規畫的必要,移居來芬蘭後,一心只想著要努力學習語言、努力找適合的工作、努力在新的家鄉找到定位,加上一些因為現實考量的搬遷,這樣的過程中,似乎沒有太多能「長期規畫的空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規畫起,總是走到哪算哪,常常得搬到新的城市,「重新開始」,我只能在每一個過程中,要求自己,盡可能地學到最多,發揮最多的可能、累積最多的成長,如此而已。因此,我的十年,彷彿得用這種如同幫孩子幼兒期記錄的回溯角度,才更容易顯現出一些里程碑。
此時此刻,站在這個十年的交界點上,我問自己,過去這十年,有什麼感想?
我想,至少過去的十年,看來沒有白白浪費,至少每一步都看得出來,自己當時的確是盡可能的、認真的、踏實的過,並也不忘尋找現實條件與自我追求的平衡。
同時,也覺得,有這樣豐富的十年,真的該感謝很多人。
感謝自家的家人,常在遙遠的台灣,做我最堅強的後盾;
感謝每一個曾在芬蘭雇用我的老闆,給我許多機會;
也感謝芬蘭家人們的包容,讓我在這裡,有一個新的家,讓人怡然自得、自由自在的家;
也感謝所有曾在這十年來,曾經跟我一起走過的朋友、同事們,僅管因著搬遷、因著生活的變動,與每一個人能共處的時間,都不長,然而,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在不同人生時間點上的偶然相遇,構成了一些值得回憶的點點滴滴,也成就許多那個當下需要完成的責任與經驗;
而過去的兩年多,最要感謝家裡這個小天使,每一天都在教我生命的功課,媽媽總是學得不夠好、不夠有耐心,不夠好脾氣,然而這來自上天最好的生命禮物,因為有他,讓我覺得每天都是一個新的祝福。
這個復活節週末,正好是我來芬蘭屆滿十年的日子,我們也正好回婆家過,我想起十年前的這一天,我們從赫爾辛基機場下了飛機,坐上公婆從小鎮開來接我們的車子,開了五六個小時的路回婆家小鎮,就這樣,開始了我在芬蘭定居的生活。
當時,一切是那麼「新鮮」,自己也還那麼年輕,未來彷彿還充滿無限可能。 我們夫妻坐在婆家的沙發上,拍了一張合照,象徵著新的生活,即將開始。
此時,三月的春陽灑在婆家窗外的白雪地上,天空佈著美麗的彩霞,這景像,就跟十年前幾乎一模一樣,當時的自己,常坐在窗前看鳥,看了一個月才發現原來不是所有的鳥都長得像麻雀;
當時的自己,常在在戶外散步,拍照,拍雲,拍冰,拍雪,拍春日、融冰、拍夏日,湖泊,森林,野花,拍秋天的初雪,彩葉,拍冬天的冰燈,暖爐,燭光,和一個又一個,為迎接著耶誕而準備的節慶,與期待的心情。
我也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心境。
看著身邊的大自然,試著融入一個新的社會,一切是那麼新鮮美好,卻也同時,充滿著不確定、疑惑、焦慮…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可以在這個新的家鄉做什麼工作,定位歸到零,有無限的可能,卻也有無限的未知,未知帶來些許的不安,和身處非母語環境的某種無力感。
這一兩年,正好也在生活中,認識幾位剛搬遷來芬蘭的台灣媳婦,每每在聊天中,看著她們初來乍到,補捉著生活中的一切新鮮、伴隨著學語言的困惑、對工作的想望或不確定…都像是看到那個當年的自己一樣,十年前的自己,竟然還如此清晰可見。
我也想著,如果是現在的我,遇見十年前的自己,會想說什麼呢?
回首過去十年的里程碑,我滿意嗎?
我想,就我當初剛來時設定的「目標」而言,我是滿意的,而且有很多豐實的收穫。
然而,如果現在的我,遇見當時的自己,我大概會告訴「她」:
腳步可以放慢一點,不要急;
語言或是工作,都不用焦慮;
適應一個新環境,需要時間;
而孕育一個新生命,則真的不用「等待」時機,不用先設定,必須在「各種條件都完成」的情況下才開始(經濟穩定、工作穩定、定位清楚…等等等)…
可以學著,讓生命更自由的流動,而人,無論處在什麼看似「不得不馬上努力」、「不得不馬上找工作、學語言」的境地,那「不得不」,除了現實的經濟考量外,也有一部分是來自自己心中的預設與假想,或是文化環境中的習慣制約。
努力不是壞事,但,學著更放鬆一點,也會有另一種收穫,如果能做到,既持續努力,又懂得放鬆,既有理想的目標在心中,又能一步一步,順著自己當下的時序與節奏前進,不因此而焦慮著急,那更是一種平衡的智慧。
其實,我不知道此刻的自己,有沒有比十年前多了些智慧,因為生命,畢竟常是一種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再見山又是山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回頭,都會有不同的領會。
此時此刻,下一個工作,我還不知道在哪裡,接下來的十年,也還未有所謂的「長期的計畫」,倒是開始覺得,心裡更定了些,對不確定的下一個階段,不會像當年的自己一樣,覺得那麼焦慮或慌張,對自己的能力,也比十年前多了些信心,對於此時此刻想努力的「目標」,也有了些輪廓與可實行的藍圖,也發覺,理想與目標,其實是人生中一直在變動著的過程,達成了一個,就會想望著另一個,那可以是永無止境的追求,也可以是一個又一個,成就自己、發揮潛能的人生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我祝願自己,能始終謹記在心,不忘初衷,不忘根本,始終感謝,並且好好愛自己,繼續,開心踏實地,過接下去的人生每一天,希望在下一個十年的回首之處,一樣是滿滿的豐收。
對於您十年來的努力耕耘與人生規劃,是值得讚賞與鼓勵的–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地方。過去的十年裡,您出了數本書、做了全職工作、中了書獎、媒體訪談上報、參加市議員選舉、文章被收錄在城市出版刊物裡、兒子誕生、得到「城市國際化點子競賽」首獎、做全職家庭主婦,擁有人生中最多記憶深刻的第一次,而每個第一次,都伴著孩子成長的喜悅。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我很欣賞您說的「我只能在每一個過程中,要求自己,盡可能地學到最多,發揮最多的可能、累積最多的成長。」這說的太棒太棒了,我自然得筆錄下來,跟您學習。相信您在未來的歲月裡,會過得更充實、更美好。祝福您,也謝謝您的分享,讓我學了不少。
也謝謝你,這麼認真讀我的十年經歷,也不吝分享,知道有人認真讀又欣賞,我也很開心。也謝謝你的祝福。
我目前面臨邁入異鄉工作的第五年也就是你第二份工作的第二年提出的職場權益,讓我不禁更加堅定要做的決定,謝謝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