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住屋奇想:貝殼房與葉子屋

一個適合人居住的住家,該是什麼樣子?僅管每個人的答案不同,每當我看見有人跳脫一般的住房思惟,實驗並落實著自己的理想時,就覺得耳目一新,比方把家變成一只貝殼,或是一片落在森林間的葉子。

貝殼屋一景3small copy

盤旋而上的貝殼屋

在去年的芬蘭住屋展中,建築師Olavi Koponen就展現了他建來給自己住的「貝殼屋」(芬蘭文:Kotilo,也就是Shell),獨特的貝殼狀房子,吸引不少國內外媒體的目光,民眾也不斷湧入參觀,建築師則在現場回答好奇民眾的問題。

民眾正進貝殼屋參觀2small copy

民眾正進貝殼屋參觀small copy

我們也是好奇民眾之一,去年就是跟著大家一起排著隊,入內一睹究竟,拿著相機東拍西拍,因為這樣的住房,實在太特別了。

據說,他先是從一個芬蘭電影大師Aki Kaurismäki的訪談中啟發靈感,接著便以「人每天在家裡的活動」,做為空間規畫的出發點,人的活動與需求不斷在改變,因此空間也應該給予這樣的彈性,於是樓梯不只是樓梯,還可以是座椅、看書的地方、擺設物品的空間,人可以在寬闊的樓梯上看電視、與朋友聊天、甚至躺下來睡覺。

民眾延著盤旋而上的階梯參觀貝殼屋small copy

這棟總面積215平方公尺、兩層樓高的貝殼屋,以壁爐為中心,順著階梯盤旋而上,完全開放式的空間,沒有隔間,意在創造放鬆的居家氛團。僅管這樣的獨特住屋,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喜歡入住,卻無疑地讓人從中得到新的思惟與感官體驗。

貝殼屋一景small copy

落在森林間的葉子屋

建築藝術家Jan-Erik Andersson,則花了七年的時間計畫準備,正在打造一個有著葉子形狀的家園,名字就叫「Life on a Leaf」,這既是個實驗性的藝術作品,也是他真正要入住的家。

Source:http://www.anderssonart.com/leaf/leaf/index.html

建造的動機來自他的思考:「為什麼家一定要是個方盒子?家的形狀為什麼不能夠像鞋子、花朵、葉片?」在累積了許多將自然有機形狀靈感,化作建築及室內裝飾的經驗後,他開始落實自己的理想家園,我們來參觀時,外觀正是如下圖這個模樣:

還在興建中的葉片屋small copy

葉子對他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葉子形狀,也常被運用在他的藝術作品中,加上他喜歡探討故事對於形狀以及室內裝飾的影響力,於是他就用母語瑞典語,為自己的家寫了一個以歷史人物為靈感的想像故事。

故事中那十六世紀被囚禁在獄中的瑞典國王,看見被暴風雨吹到監獄窗前的一片葉子,於是他伸手在窗上畫了一顆心,一個親吻便讓與心映照的葉片有了生命,化作房屋,落在森林之中,成了這棟有著葉形與心形窗戶及裝飾的葉子屋。

葉片屋內部建設中的一景small copy

還在搭建中的葉子屋,牆上與地上的細節裝飾都帶著故事元素,且所有的住屋細節都是請不同的藝術家朋友來完成,這裡看不到一般的住房功能性思考,反而充滿非常個人式的情感體驗。

然而這住屋因為特殊的結構與規畫,難以用一般的技術完成而挑戰重重,他自己就說:「像這樣的project,你需要的不只是好的builders, 而是GREAT BUILDERS」,當他最早時親自打電話尋找傑出的builders時,每個人一聽到他是藝術家,想實驗住屋Project,就馬上掛電話,建造進度也不斷因為各種難以事先預料的狀況而有所延後,不知何時得以完成,然而看到有人把自己的住家當做藝術在實踐,從中探尋空間對自己的意義,個人理想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努力,實在讓人敬佩。

建造中的葉片屋外部一景small copy

打破常規,用故事想像

基於現實考量,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也很難拿自己的住家來做這樣的實驗,重視住屋功能性與實用性的老公,看完葉子屋後忍不住說:「大家當然都住在方方正正的房子裡,因為經濟與執行度上的考量啊,像葉子屋要耗費太多時間金錢,困難重重並不意外。」

然而這些勇敢的嘗試也有如行動上的昭示,打破常規,挑戰侷限,提醒人們可以重新思考,住房與人的關係,哪怕方正有理,也不用視為理所當然,可以試著理解背後的原因,檢視其它的可能性。

兩棟住屋的建造背景不同,卻都帶著建築師與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與體會,僅管我們大都住在方正的樓房裡,思考上的框架卻可以跳開,如果故事、形狀、個人體驗可以大膽化為實驗自家住房的元素,何不將這樣的元素變成日常生活中的靈感,不用住在特殊形狀的房子裡,一樣可以運用故事與想像,為生活增添新的趣味吧。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居家周報世界風北歐專欄

貝殼屋一景2small copy

後記:

Life on a Leaf這個project,除了實體住屋外,在網路上同時呈現過程記錄也是project的一部分,可以前往這裡了解背景資料、建造過程、逛逛Virtual Tour。

*訂閱北歐四季透明筆記,可收到最新文章通知。

延伸閱讀: 

芬蘭住屋奇想:貝殼房與葉子屋原刊登於「中時居家週報的北歐居家專欄」,延伸閱讀其它同專欄文章:

芬蘭遊戲木屋開門,小孩當家

一只花瓶,驚見生活美

體驗北歐仲夏魔力

芬蘭設計,將樹林請進屋

租一塊療癒菜園,當城市農夫

從芬蘭混搭餐具設計,思考生活

芬蘭環保:舊物品新想像

北歐春天,在花草傳說啤酒中復活

在芬蘭,打造夢想木屋

彩色織品,讓北歐亮起來

聊搜集:芬蘭人眾裡尋找一只杯

手工生活的簡單幸福

在北歐,為鳥兒造家

家:冰雪中的溫柔堡壘

17 Replies to “芬蘭住屋奇想:貝殼房與葉子屋”

  1. 我喜欢房屋的设计与创意,但是不太喜欢材料的质感,个人觉得那个比较没有温馨感而且易产生审美疲劳。

  2. Derek,
    呵,謝謝你的分享,我也還是比較喜歡居住在「方方正正」、簡潔明亮重功能性的房子裡,不過我很佩服他們的設計創意,和勇敢的嘗試。

  3. 北歐四季介紹的建築實在太有意思了,
    想到高第的「米拉之家」,
    他標榜的「沒有一條直線」,
    多用了不少原料成本和少了些許的室內空間,
    但我當時在裡頭逛著逛著,真的被逗得很開心,
    只覺得又學會了一種角度來看世界,很有趣。

  4. 記得以前唸過心理學
    其中有一段就是形狀觀感對於人身心的影響
    隨著形狀的不同
    讓人心情平靜或是煩躁的程度…

    不過還是蠻有創意的
    我記得看過日本的一個建築節目
    有一位建築師把自已的房子蓋在湖邊
    整個屋頂是配合天空呈圓拱形
    還可以隨著行星運轉的方向而慢慢轉動
    可以躺著欣賞夜空的變化

    這也不錯

  5. Bechild,
    很高興妳喜歡呢!我還沒機會去看那聞名的米拉之家,只能看別人的照片過過癮了~
    我也是喜歡,透過這些建築用另一種角度看世界,自己不想住進去沒關係,參觀別人家一樣有趣!:)

    sophia,
    你提到的心理學這部分真是有趣,我在這些建築裡走著時,就是覺得,很有趣很有創意,但是自己心理上還是渴望簡潔乾淨明亮的方正空間帶來的平靜 🙂
    那個日本的建築,聽起來就很吸引人,呵。

    Hope,
    我也很震驚,雖然不是很清楚細節,只能說,在異國長期定居生活,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但融入社會本身,從來就不是一條容易的直路,這一點我們都深有所感吧…Malmö我還沒機會去玩呢,下回有機會造訪哥城,該順遊一下..
    原來妳是食物過敏,導因得詳細慢慢檢查,不過至少先找出原因,就可以開始對症治理了,希望妳很快找到調理的方式哦!:)

  6. 哇~~好有趣的房子 好棒的網誌
    你好,我是蘋果日報的記者TINA,之前席芬有把你的MSN給我,但是,我真的很抱歉,因為我MSN人太多了,我根本搞不清楚你是誰或是我有沒有把你加成功,請問你有看到我嗎?我的暱稱是*Tina*,如果有看到我,方便跟我打個招呼嗎? 還是再給我ㄧ次你的msn,我就知道你是哪位了。
    我把你的書看完了,還打了心得在網誌上呢!呵~謝謝你的分享喔

  7. Tina,
    呵呵,很高興你喜歡我的書哦,還打了心得呢,真是感謝。:)
    我有在MSN上看到你哦!只是這陣子都很少在家,也不常上線,下回再上線,一定會跟妳打招呼的。。:)也歡迎常來坐。。

  8. 你好
    非常享受你的文字和照片 甚至是你的生活
    彷彿..也深深地吸了一口北歐的空氣~

    請問一下
    網誌上並沒有註名是在哪一個城市
    在什ㄇ城市可以看到這樣ㄉ建築呢???

    謝謝!!!

  9. 我也很喜欢你的书哦,每天都要来看看,因为你的文字让人很平静,看完之后,静静的想一会儿是很大的享受。 : )

  10. 您好,關於這篇的貝殼屋和葉子屋兩張圖,
    是否可以借用為教學之用呢?(本身是國文老師^^)
    因為有一個是與生活藝術有關,所以想用這兩張圖做介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