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廳的設計精神

喜歡北歐設計的人,應該對Alvar Aalto不陌生。他設計了二十世紀的Iittala經典:湖泊花瓶,而這以芬蘭湖泊形狀為靈感所設計的花瓶,不僅是設計史上的經典,也讓芬蘭名揚世界 (註一)。Alvar Aalto身為舉世聞名的建築師與設計師,是北歐小國芬蘭歷史上的驕傲。他在赫爾辛基市中心留下的地標「芬蘭廳」(Finlandia Hall),除了對芬蘭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之外,也讓人得以一窺大師的設計精神與建築理念,就如同許多美好的事物一樣,動人的不只是自身,還有那背後的思考 與時代意義。

【代表時代精神的芬蘭廳】

冬天的芬蘭廳,最能讓人感受芬蘭精神,芬蘭人一直在嚴冬中求生、在嚴冬中抵禦外侮,在嚴冬中慶祝獨立。看那被枯木圍繞,在冰雪中屹立的芬蘭樓,彷彿也讓人感覺到,芬蘭人在逆境中撐過難關堅持到底的意志力,那芬蘭人獨特的「sisu」。

話說當年,十九世紀初沙皇剛統治芬蘭時,在城市的中心設計了著名的白教堂與兩旁新古典主義的典雅建築,不僅象徵帝國的榮耀,也為赫爾辛基留下一座美麗的廣場及地標。

當Alvar Aalto開始設計芬蘭樓時,他強調,1917年獨立的芬蘭,應該要有個象徵獨立的新市中心廣場,及建築規畫,於是他充滿理想地開始設計,並提出「自由之道」的規劃。

僅管因為諸多因素,許多當初他心目中的理想,包括「自由之道」,如今都仍未實現,至少,在他於1976年闔上雙眼,離開人世之前,得以親眼看見,這 從外觀到內部的每一個細節,都由他親自設計完成的芬蘭廳。我一直覺得,芬蘭廳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充滿象徵意義,它與芬蘭國家博物館,隔街相望,當國家博物 館的設計,象徵著芬蘭人尋找民族之根的努力時,現代的芬蘭樓,則讓人看見小國在世界發光的設計精神。兩個完全不同形式的建築,隔著對街相互呼應著不同時代 的芬蘭 精神,並為赫爾辛基充滿各種時期的歷史建築景觀,留下一筆現代的印記,因而當我從芬蘭樓內部的一扇大窗,看到整棟國家博物館時,忍不住會心一笑。

【保護樹的自由波浪】

芬蘭廳最初建造的用途是用作音樂廳,若從空中觀之,建築本身就像是一座鋼琴,而建築內部的空間動線和建築裝飾也予人音樂流動般的感受,訪客可以清楚地看到牆面有如黑白琴鍵,就連洗手間也不例外,想必這樣的設計,讓音樂愛好者上洗手間時,也多了一份愉悅的感受。

我曾經因為不同的原因來過幾次芬蘭廳,為了聽音樂會而來,也為工作上需要前來開會,在芬蘭廳用作會議廳的那一翼,可以明顯地看到它的牆面並非直線 型,而是波浪型,用意除了是要打破直線型牆面的呆板外,更讓人感動的,是大師的另一個動機:他想保留地景上的幾棵樹,們的芬蘭廳就有了今天的面貌,因為大 師不想破壞樹的原貌!

這一點讓人深刻體會,建築景觀尊重自然並保持和諧的意涵,僅管芬蘭新生代的建築或設計師常說,他們想擺脫大師榮耀的「陰影」,走出自己的路,我仍然 清楚地看到,這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精神,從到新生代的設計師,始終如一。體會了這一點之後,再看這立於芬蘭廳波浪型的牆面邊的樹,就有了另一份感動。

而Alvar Aalto花瓶裡呈現的自由波浪,在他的建築中也常可清楚看見,他曾在許多建築及展場的設計作品中使用波浪,在芬蘭樓裡自然也可以看見波型的設計,然而也 許較不常為國外人士所知的是,Alvar Aalto的姓「Aalto」,在芬蘭文裡的意思,其實也正是波浪呢。

【與人互動的建築細節】

對於Alvar Aalto來說,他所有的傢俱和雕塑,其實都是建築的一部分,也因建築而生(註二),從芬蘭廳裡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細節,他設計了所有的牆壁、門把、燈飾, 扶手,而他在 設計時,也指定的很清楚,什麼地方該配什麼傢俱,每一張椅子、每一盞燈,該要放在哪裡。他也堅持扶手要用皮質,因為這樣才能給人一種溫暖的感受,對他而 言,人是主角,建築與傢俱都因人而存在,這也是他的設計與建築,總帶著人性化和諧與溫暖的原因。

我在芬蘭廳裡專注的欣賞,在這設計給人的建築中行步遊移,在建築外觀繞了一圈又一圈,怎麼也不覺得膩,看他所設計的傢俱,如何與空間呼應,看建築,如何與環境和諧共存,看細節中的每一分人性用心,建築在這裡彷彿是「活著」的,與人從心靈上互動。

【失誤中的經典】

僅管人們讚賞芬蘭樓,說它是大師建築設計生涯功力的累積,不可不提的是,這一棟具有紀念性質的建築,也同時記錄下經典大師的設計「失誤」。

第一個失誤,是芬蘭樓牆面的材質。Alvar Aalto將白色的大理石與黑色的花崗岩,結合在芬蘭樓裡,因為大理石與地中海地區的文化相呼應,而Alvar Aalto一直想將這樣的文化介紹給芬蘭,可惜這材質並不適合芬蘭的氣候,芬蘭樓完成不到十年的期間裡,外牆的材質就出了問題,表面開始彎曲,好不容易全 部換新在1998年整修完成後,現在不到十年,又開始有彎曲的跡象,可說十分讓人頭痛。

第二個失誤,則是在於音樂廳的音響設計上。Alvar Aalto將音樂廳頂端挑高,想製造有如挑高教堂裡的那種美好音效,可惜他的實驗並怎麼不成功,建築本身視覺上是美麗的,但是音響效果真的不怎麼樣,最後 不得不把音樂廳的地毯拿走,並填住天花板頂的一些空隙,才略為改善。

僅管這些都是這棟傑出建築裡的「失誤」,然而我卻覺得,這樣的「失誤」,一點也不減少芬蘭廳的設計魅力,甚至因為更讓人看見,大師的人性與理念:他 願意在這 濃縮一生創作精華的作品中,繼續勇於嘗試實驗,哪怕是錯誤,也讓人對這麼一個,敢於走在時代前端、不斷創新冒險的建築師Alvar Aalto,肅然起敬。

許多人,不論在創作中,還是在人生的路上,都害怕出錯,總希望能搜集到最好的建議,一次就做對,我前一陣子正好看到一本教人不要犯錯的書,坦白說我 一點都不同意,相反的,就是要犯錯,才會學習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別人的忠告也許很受用,然而總想一次就做對,就只會是表面上的成功,長期而言,會讓人 怯於冒險,無法進步。「避免犯錯」,也許是急功近利的文化特質,很快可以看到好的成果,卻不會有創意與實力的真實累積。

Alvar Aalto曾說,「建築無法拯救這個世界,但是可以做為一個好的典範。」(註二)僅管他在說這句話時,想強調的是建築之於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意義,對我 來說,看著這 世界級的大師,在赫爾辛基的市中心,留下他的設計精華與錯誤,就已經是一個好典範了。如果連大師都有無法更改的錯誤長留人間,那我們又怕什麼呢?僅管勇敢 去創新、嘗試、創造吧,這是芬蘭樓在其精彩人性的建築與設計之餘,帶給我的,最動人啟示。

(本文照片皆為作者自己拍攝,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去相簿裡,翻翻更多芬蘭廳的照片~)

(註一)兩個在英國專賣北歐經典設計的北歐人,就曾在媒體採訪中指出,他們賣得最好的商品之一,正是Alvar Aalto的湖泊花瓶。

(註二)原文:「My furniture rarely, if ever, arises as a result of professional design. Almost without exception, I have designed it in conjunction with architectural projects…」

(註三)原文:「Architecture cannot save the world, but it can set a good example.

4 Replies to “芬蘭廳的設計精神”

  1. 这篇文章写的真的很棒,不是有多华丽,而是有多感人,阿尔托的花瓶还有潘顿的蝴蝶椅,库卡波罗的椅子,,是我最喜欢的北欧产品,现在我住的城市有北欧设计的书销售的好少,每次都只能网购,邮得好慢。
    所以,北欧四季姐姐要加油,让我们看到你出的更多好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