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歐設計學什麼?
近年來,北歐設計風潮再起,在台灣也開始熱起來,不少朋友紛紛向我表示,他們喜歡北歐設
計。
北歐設計究竟美在哪裡?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那從生活的需要而出發的設計,以及讓生活裡的平凡事物變美麗的態度。
我也是個北歐設計的愛好者,住在以設計聞名的芬蘭,就這一方面來說常覺得如魚得水,日常生活中,呼吸行步中,處處是設計的影子。設計在這裡,不是設計師的專利,也不是有錢人的娛樂,而是每一個人民都可以享受的,平凡中的不平凡。
「我們下一個該學習的對象,應該是北歐。」我的大學同學S,這麼對我說。
「學什麼?」我問。
「學設計。學著用最基本的元素,創造出最令人感動的力量。」她說。
我思索著她說的話,這正是我一直,喜歡北歐設計的原因。那極簡的設計美感,與每一件作品裡呈現出的生活巧思,彷彿在設計之外,還提供了煩亂的世界,一個清新的世外桃源。
有趣的是,當我與我的朋友,沉浸在北歐設計美感中的同時,北歐的設計家們,卻紛紛向東看,他們說,「這個世紀的設計中心,在亞洲!」在日本、在韓國、在大陸,在設計師們一波一波,創意群起雲湧的東方。
芬蘭的設計研究學者甚至發表文章「安慰」芬蘭人,不要擔心將來無法跟亞洲的設計師競爭,亞洲設計師人多勢眾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與其害怕它,不如迎向它,從他們身上吸取更多的靈感元素。
上個禮拜,我去參加了一場非常有趣的研討會,主題是「亞洲的創新與設計」。講者個個都是芬蘭這個領域的專家,有在日本大學研究設計的學者、有在芬蘭工業發展組織研究亞洲創新力的研究員、也有曾任職於芬蘭設計中心與香港設計中心的設計專家。
演講十分的精采,聽得我興奮不已,撇開個別主題的細節不提,所有講者的共同特色,就是他們的目光,熱切地迎向亞洲。
「你們看,這些從傳統出發,再重新創造出來的設計美感,多棒!」講者邊播放香港搜集回來的投影片,邊興奮地說,「芬蘭人口太少,市場也太小,沒辦法有向他們這麼多樣性的消費創意發揮空間,我真希望,有一天也會在這裡看到這樣的東西。」
中場咖啡時間,一位專研日本文化的教授迎過來,「我聽她講香港,我就一直想到日本的場景,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是感覺很像,妳一定也一直想到台灣吧?」我笑了,是的,我一直想到台灣,場景彷彿一下子從清朗淨明的北歐,跳回吵雜又生命力十足的台灣。
另一個講者,展現著東京地鐵站的擁擠人潮,與地鐵旁邊廣告看板的對比照片,「這是個與我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差別很大的地方,看,人這麼多,但是很多廣告與商業創意,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而產生。」
最後,一個研究亞洲各國創新力的學者,把南韓、新加坡、台灣的個別案例拿來做比較,最後的結論竟是:「在創新上,我最欣賞的、也最值得我們參考的,就是台灣!」
我聽了,與有榮焉之餘,著實也嚇了一跳。
以創新聞名的芬蘭,竟然對台灣的創新有了興趣?
「沒有哪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在附加價值的生產,與研發所需的投資上,平衡性的發展。」
「台灣的創業家活動,比其它地區都發達。」他這麼說。
這研討會,就這樣以台灣為句點結束,在我心裡留下陣陣漣漪。
我思考著,為什麼,我們朝著北歐而來,熱愛他們的設計,而芬蘭人的前瞻者則望向東方,熱烈地討論著,亞洲的創新與設計。
也許,正因為北歐與亞洲,處於不同的兩極,於是各取所需,正好互補不足。
越不同,越互相吸引。
忙亂的亞洲人,嚮往北歐國家人們與自然相平衡的生活,與反映這種生活哲學的設計觀。
身處在北歐的芬蘭人,則為亞洲豐沛的能量與多樣性的文化元素,深深著迷,眼界大開。
來自台灣,身在芬蘭的我,一方面不斷吸取北歐設計的靈感與養份,另一方面,我也感覺到,自己來自的地方,那創意與文化的元素,正隱隱的流動,蓄勢待發。
也許,這正是我在研討會中,一直興奮不已的原因。
如果東西兩方正在互相吸取能量以補不足,那我們在喜歡北歐設計之餘,究竟能從其中學些什麼?
如果說,北歐設計的哲學,在於帶著設計的眼光和心,去創造生活中一切平凡事物,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目光轉回自己的土地上,重新用設計與嶄新的眼光,來看生活中每一個元素?
我想,台灣可運用的文化元素之豐富沒有人會否認,重點不是沒有,而是會不會去運用,去重新創造。每一個,我們以為破舊、以為過時、以為平常、以為沒什麼了 不起的事物,一旦跳出來,用新的眼光和想法來看它、創造它,就是一番新風景。從傳統、到文化、到飲食、到出版,我一直相信,台灣的創意產業,在華人的世界 裡,仍然具有優勢,是不是該趕快趁競爭力還沒有流失之前,緊緊地把握機會,勇於創造,讓它發光?
真正的重點,不在於北歐的極簡美麗設計品,而是,一顆懂得設計的心,與會看到創意的眼睛。
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前進的方向,生活中何事不設計?好好包裝,珍珠奶茶可也是好設計。
用設計的心去生活,去創造,這是北歐設計,教會我的一件事。
照片:芬蘭設計中心一景 (作者攝)
相關文章:
相關類別:
歐迎加入北歐四季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更多生活思考


If you enjoyed this post, please consider to leave a comment or subscribe to the feed and get future articles delivered to your feed reader.
Comments
Hi
您好
因為要去參觀Alvar Aalto在Barbican的展覽
找尋相關資料時,無意間發現這個好天地
本身也是設計工作者
是知道台灣有許多元素可以發揮在設計上
但是遇到飯碗與理想時,常常會因現實所屈服
或許這是藉口
但實際提案時,往往有內容的設計是被冷落的
也或許是本身功力不夠,需要好好檢討
深深覺得如有一個夠大市場
才能孕育出量與質均備的設計
只是一番牢騷
感謝您的用心與分享
文章的結語說到:「用設計的心去生活,去創造,這是北歐設計,教會我的一件事。」這讓我想起四月初在北美館剛結束的那場「亂,有秩序」的生活美學設計聯展。
這場展覽總計展出25個台灣年輕設計人的作品,並由北歐櫥窗協辦網路票選活動。最後獲得第一名的作品是:「辦桌 辦桌」桌巾。
它的得票數高達502票,是壓倒性地獲得網友的支持。我投它一票時,不斷拍案叫絕──這位設計者把一個平凡、甚至庸俗到不行的流水席桌巾,改變得這麼有趣味、時尚感,而且還利用鬆緊帶的設計,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如果說要提名一個「從生活貼身觀察、回歸生活應用」的絕妙作品,我會再投它一票!
◎延伸閱讀:「亂,有秩序」生活美學設計聯展
echotpe,
謝謝你的分享!我也很喜歡這個辦桌作品,真的很有新意,而且也正是我欣賞的思考方式!還會再慢慢欣賞其它的作品。。:)
小杜白雲,
我想,設計品的力量只有在人使用它時才發生,有的人只要當下的安慰,有的人或許會因為擁有這樣的感動,而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如果只是一時的風潮而買下,就真的只是點綴。
欣賞別人的設計品,也許是個開端,還是要從台灣自己的豐富中,學著發展出適合台灣的設計,這才是北歐設計對台灣來說,更有意義的一面。
至於生活,雖然整個社會雖然不簡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也真的很大,但人,應該還是在某種程度下,可以做自己的選擇吧。
北歐設計真的很迷人,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從生活角度去思考,
這的確是很棒的設計概念,也著實迷人。
真的希望亞洲,甚至是台灣,真如文中所提,
將設計領域上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