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琴,放下不必要的「裝飾」,找到「對」的聲音

重拾小提琴的這將近一年期間,我幾乎在每一堂課裡,都被老師要求: 觀照自己的身體。

其實,他不完全是這樣說的,而是以更具體的方式來表達。

Untitled

第一步: 找到那個「對」的聲音

有時是說: 「感覺一下你的肩膀,有放鬆嗎?」或是,直接用手指點點我的肩膀,做為一個提醒。有時候,則是把我的手肘略為往上提,問我,「現在拉拉看,聲音是不是不一樣?」

每一個姿勢,都在影響音色,都在決定,我是否拉得輕鬆、拉得開、還是拉得緊繃,一直到最近的一堂課,他都還是在對我說: 「在每一次練琴之前,先感覺一下,這裡」,他點點我的右上背處,「你感覺得到弦嗎?」

右上背要怎麼感覺得到弦? 這不是我可以用文字來描述的感受,因為我自己,也還在學習感受,原本不懂得感受的部分。

可見啊,放鬆與感覺身體這條功課,幾乎是一條無止盡的行旅,就像人生一樣,我也許正在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然而,始終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而且一定會一直忘記,但是如果在緊繃的那一瞬間有去覺察到,就是個觀照身心的開始。

而我的提琴老師,總是要我,在所有的拉琴動作之前,先感受自己的姿勢,並找出讓音色最好的方式。緊繃的身體,和放鬆的身體,拉出來的音色,是不一樣的。練習的第一步,不是急著趕快把一首曲子拉出來,而是回到根本,先找出,「對的聲音」。

拉琴也許有所謂的標準基本姿勢,但是每個人的身體和手指結構都不一樣,到頭來,也許真的就是在基本的姿勢之餘,從了解自己的身體開始,實驗,感受,觀照,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拉琴。

Untitled

放掉「抖音」,放下所有不必要的裝飾

拉過琴,或是聽過小提琴演奏的人都知道,抖音這個動作,是小提琴音樂中常聽到的技巧之一。剛開始重拾琴,我也是無意識地就抖音,結果老師馬上說: 「先不要抖音,因為抖音,要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抖,抖音就像女人的首飾一樣,太過多就是多餘的了。」

老師這句話,讓我忍不住笑出來,覺得「完全不思考就抖音的我」,大概真像是個全身戴滿首飾搖來搖去,發出吵雜的聲響,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戴這些首飾的女人一樣啊!

老師也說,我現在拉琴「先不要動」。雖然身體自然的晃動也是一種詮釋,但是我應該要先確認,自己是在用「正確的身體部位和方式」拉琴,而不是藉助一部分身體的力量,當它不是真正被需要的時候。

我似乎正在學習,由「繁」入「簡」,重新從「根本」開始,最後才把真正適合自己的「裝飾」加進來。

他也教我表現的道理,「你要去想,從弓的哪裡開始拉,是最適合的。」

重拾提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一直在教我「思考」、「觀察」、「感受」這件事,而不是只是拉譜上的音符、不是無源由的擺動身體、也不是沒有目的的抖音。在還沒有學會有意識的做決定之前,不如全部都去掉: 不用擺動,不要抖音,也不用馬上開始拉琴。先回到根本,思考為什麼,觀察自己的身體動作如何影響琴的音色,感受人與琴之間的互動,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Untitled

發現自己的錯誤,是好事

有趣的是,在拉上次他給我的的第一、第三、第五把位之間轉換的作業時,其中一個地方我音沒拉準,當時我馬上露出哎喲喂呀做錯事小孩的表情,老師居然說,你知道那個表情是什麼意思嗎? 「就是沒拉準的意思啊!」我說。

「老師看到學生這表情是很高興的,表示你自己有聽到。」

「當然會聽到自己沒拉準啊!」我說。

「不不不,我們也是會看到學生完全沒拉準還一模一樣的表情從頭拉到尾的,這樣才不好,自己都沒意識到啊!」

因為沒有拉準,因為哎喲喂呀的表情,反而被「稱讚」了,因為有發現錯誤是好事,有發現錯誤,才會思考如何去修正,一切的改變,都從那個「發現錯誤」的點開始。

所以,發現自己拉錯了、做錯事了、或是小孩拉錯、做錯,都鼓鼓掌吧,那是學習成長的開始。

老師的每一個提點,都好確實。結果一堂課上完後,我完全沒有上次第一堂課上完時的下顎因夾琴而有點痛的現象,身體也很放鬆,非常舒服,心裡,滿滿的感謝和感動。

Untitled

學琴,不用是一件緊張的事

這次重拾提琴,我也發現到一個與小時候學琴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芬蘭的老師,非常喜歡鼓勵學生,不會疾言厲色,而是在輕鬆的鼓勵氛圍下教學。

我早已不記得小時候學琴的詳細光景,只記得,學琴,從來不會跟好玩沾上邊,總是強調技巧的練習,而這個小提琴的重拾課程,哪怕今天只是第二堂,我一直在學到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包括對自我身體的觀察與體會,對於音色表現上的選擇,包括抖不抖音的選擇,弓從哪裡開始拉的選擇,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要那樣,這些,其實真的很重要。

老師也說,「你們中文天生就是音樂性強的語言,所以中文母語,對音準的敏感度應該會更高。」不知道這是不是開玩笑,但好像有理呢,這一點,是否也讓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感覺特別幸福? 至少我是的。

接著我們又花了十分鐘,決定接下去每週上課的時間,共十堂,都排好了,我邊收琴,邊跟老師道謝,他好客氣,跟我說「不用客氣,其實我也要謝謝你,你程度很好,我只是從旁提點幫忙糾正一些小地方,教你對我來說也是享受。」

「你真的有指導到我此刻需要的地方,而且我也放鬆多了。」
「很高興聽到學生這樣的回饋啊,這是我的教學祕密,哈哈哈,因為我最早開始是自學小提琴,硬拉的結果,後來得練習全部放掉,把緊的地方都放掉重新來,我很清楚該怎麼樣放鬆、再開始。」

然後他說,「你會來拉我們的學生管弦樂團吧?」「當然好啊!」我說。學生樂團正好今天開練,老師把時刻表都給我,要我大概三月時去加入,四月就可以一起表演了,將在我們城市的音樂廳,表演給全城四年級的小學生們聽。

真好玩,我當然要參加,「我們樂團能有你來加入太好了!」老師這麼說。

滿滿的豐收,身心都是。

誰會想到呢?

原以為只是一趟重拾小提琴技巧的練習,滿心想著要把荒廢的技術找回來,結果卻同時成為觀照身心的人生行旅,我得先學會放鬆,才能拉好琴,這些,是多麼棒的功課啊!

還有一件很巧的事情是,阿雷的小提琴課,剛好在我之前,銜接的剛剛好,雖然是不同的老師,但是我們也因此,一週不用跑音樂學校兩次,方便多了,正如我願,但怎麼會這麼巧呢,只能說,是上天的安排,一切在對的時刻,落在對的地方,遇見對的人,當心對了,就都對了。

Untitled

相關文章:

重拾小提琴的第一堂課: 學習放鬆

緣起- 居住芬蘭十五年後的重拾音樂之路
練習的意義: 孩子學琴帶來的啟示

 

赫爾辛基新兒童醫院,以兒童的權利出發設計 (New Children’s Hospital)

今秋正式啟用的赫爾辛基新兒童醫院,以自然為設計主題,樓層名稱也從「海岸」到「森林」再到「太空」,海洋與島嶼的主題貫穿其間,牆上並有芬蘭孩童都愛的姆米畫作。

水族生態專家設計的大型水族箱,減輕孩子對看病的恐懼,孩子還可以把自己畫的魚兒,掃描進數位媒體牆裡看魚游泳,所有活動與空間規畫,都以「孩子的權利」為出發點。

_MS_2420_HDR

_MS_9162_HDR_主大廳的媒體牆

_MS_9137_HDR_其中一個看病前的等候區

醫院並結合數位科技改善流程,兒童掛號時,可選擇虛擬化身(avatar),例如兔子、咖啡杯、車子、馬鈴薯、紅蘿蔔等,並跟著它走進正確的候診室,自動定位系統追蹤孩童和醫護人員的位置,以即時分配人力。每個住院孩童都可用平板電腦與家長或朋友聯絡,還有人工智慧協助監測早產兒的狀況。

_MS_9523_HDR_主大廳的自動掛號機

_MS_8997_HDR_等候區

所有設計階段都邀請兒童與家庭參與,並體貼孩童需求。

比方名設計師Paola Suhonen便與設計博物館共同邀請孩子設計病童衣服,家長可在沙發床過夜陪伴病童,多元化的遊戲區包括室內玩沙玩水和音樂藝術區,並有幼教老師和照護人員引導活動,因住院而無法上學的病童,醫院也會安排教學服務,孩童還可以調整房間的燈光顏色與色調,所有設計都旨在從一點一滴的細節中,給予孩子更多的舒適與安全感。

_MS_8902_HDR_病房,家人可以睡旁邊的沙發床

_MS_9147_HDR_就診區的走廊

新醫院的背後,有來自上百萬芬蘭人的參與募款,結合公家款項,才完成這個真正屬於兒童的醫院,並得到今年的Finlandia Prize for Architcture建築獎。

文字: 凃翠珊 Tsui-Shan Tu
圖片來源: Matti Snellman, HUS
*本文原刊登於Shopping Design雜誌2018年11月份

後記:

在這篇稿件刊出後,我也正好因為工作的關係,實地參觀了這間新兒童醫院,必須說,這真的是個從空間到數位服務設計,都讓人非常驚艷的地方。

負責醫院整體數位服務設計規畫的醫師Pekka告訴我們,他們刻意把所有靠窗的房間都安排給兒童病房,對兒童而言,這裡不像是傳統的醫院,反而像是舒服的旅館。

他也說,醫院的空間雖然美麗,但是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數位服務流程設計,如何用數位服務,讓醫院更能即時了解人力安排的狀況,得以用妥善的方式調度安排,同時也讓兒童擁有更多自主決定並影響環境的權利。

醫護人員名牌上結合定位系統科技,也讓每一個住院的兒童所分配到的平板電腦上,都會自動顯示,哪些醫師曾經來過房間檢查病童狀況,也可以讓家長更安心,並在需要詢問時,很清楚的知道該找哪位醫師。

醫院也運用聲音來創造安撫人心的情境,不同的電梯裡會有不同的聲音效果,兒童最愛的水族箱附近也同樣有特殊的音效設計。

這樣體貼兒童與家庭的醫院,所有的細節都是從人性出發的設計,也讓人在參觀過後深深地被感動。

_MS_9082_HDR_開刀麻醉手術前的等候區

重拾小提琴的第一堂課: 學習放鬆

五月時曾跟大家分享過,看著阿雷學琴學到自己也手癢的媽媽,終於在放下小提琴的數個十年後,重新拾起它。

成年人學琴,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像我這種重拾者,通常心態都跟年輕的孩童們不一樣: 我們動機十足,在時間永遠不夠用的中年人生中,從這裡那裡努力地擠蹭出時間來,學琴、練琴、上班、帶小孩。

於是,學琴應該是認真有餘,卻有可能過於「緊張」而不自知。

「緊張感」,不見得是因為拉琴本身,更多的,是一種「凡事都想努力求好」的心態,表現在身體上。

Suviranta

我的第一堂課是這樣開始的。

哦,其實從還沒有上課前就開始了。

上課前一兩週,我三不五時就拿出封在櫃子裡不知道多少年的提琴,卻怎麼拉都不順,琴怎麼夾都不舒服,拉沒十分鐘就覺得累,卻還是抱著個莫名的信念:

我要在上第一堂課之前,就先抓回一點點感覺,基礎拉高一點,進步比較快,錢會花得比較值得。

瞧,這應該是典型的成人學琴心態: 我好不容易擠出時間學琴、湊出費用交學費、一定要有最高的效益,人還沒開始拉琴,已經對自己有一定的期待與要求。

結果,第一堂上課,我自己都感覺得到,身心有多緊張。

老師一開始,像是帶著成年人複習基本課程一樣,從頭開始教,從如何拿弓,如何夾琴開始。

這沒有什麼好緊張的啊,可是我卻覺得,身體好緊張,肌肉好僵硬,不是擔心什麼,當然也沒有什麼讓我害怕,也許一部分是重拾的興奮感,另一部分是想要証明我已經會拉琴的表現感,還有一部分,可能來自小學學琴壓力留下的「痕跡」: 光上課就已經開始緊張了。

身體很誠實地把這樣的情緒反映在琴聲裡,光聽琴音也知道我在緊張,就像是回到小學時代一樣,拉琴時可能因為考試或比賽或老師會兇之類的理由,會有一種求表現的壓力,雖然時空轉換,早就沒有什麼真正的「壓力」了,身體還是不自覺地,記住那個感覺,在數十年後的重拾小提琴第一堂課裡,表現出來。

老師開玩笑的說,「不是我讓你緊張的吧,我不會咬人喔」,我笑了。

這也才明白,難怪我拉沒兩下就覺得累,是我自己讓自己累,跟小提琴本身其實沒有關係。

我給老師看,自己從台灣帶來的練習曲琴譜,結果老師說,「這個先放一邊,以後再練,我們從基本的開始複習。」

他帶我去從櫃子裡拿了幾本小提琴二重奏的譜,打開其中一首,我們一起拉沒五秒鐘,他就說這個對你太簡單,換一首。第二首,其實還是很簡單,第一次視譜就直接拉到尾,但是我一直到後來才理解,其實,這樣輕鬆的開始,正好適合我!

因為簡單,所以我不用求表現,也不用給重拾提琴的身體太高的期望,而重拾提琴的第一課,其實是放鬆。

小時候拉琴的時候,我最喜歡合奏,數十年沒有拉琴也沒有與任何人合奏的我,在第一堂課上,與老師合奏了幾首簡單的小曲,雖然課堂只有短短的半小時,我卻覺得收穫豐實,體會自己的身體容易緊張的這一點,是最大的收穫。

我忍不住在下課時向老師道謝,感謝他重新引導我拉起小提琴,結果,老師竟然說:

「你知道嗎,老師最重要的工作,是讓我們自己完全沒有用。其實,是要讓學生自己懂得練。」

最後他還補了一句:

「其實你已經拉得很好了,我給你的建議是: 練習放鬆。」

「拉得很好」,自然是鼓勵的話語,但是「練習放鬆」,卻是再真實不過的提醒。

我後來想著,「放鬆」,也許其實正是成人學琴著最重要的功課。

我們總在人生的淬鍊衝撞之間、在家庭與工作的拉扯之間、為自己的夢想人生努力的奮鬥之間,練就了一身可以戰鬥用的盔甲,卻常不知道怎麼放鬆,有時候,光是可以察覺自己的緊張或緊繃,就已經是一大進步。

仔細想想,嬰兒時期的孩童總是最為柔軟,從身到心都是,隨著我們逐漸長大,身心都逐漸「硬」了起來,無論做什麼事情,追求什麼東西,都很可能是「努力」與 「拼勁」有餘,卻忘了鬆緊是一體兩面,必須要有平衡,學習放鬆,這不只是習琴的第一步,其實也是人生中每日的功課。

此時此刻感覺一下自己的肩膀,是否正無意識地聳起來呢?

每天,三不五時停下來幾秒鐘,感受一下自己的肩膀,放鬆,再放鬆,也許,就會在生活中,在琴聲中,有很多新的感受。

如果在習琴的人,在拉出第一個音之前,先感覺一下,左肩有沒有聳起來,右肩有沒有聳起來,如果有的話,先放下去,鬆開來,再拉出那個音,一切都會不同。

也許,人生的一切,唯有當它在「鬆」的狀態時,才會是最有彈性的、最剛好的、最自然的,只是,我們都忘了而已。

在練琴時學習放鬆,豈止是練琴的學習,也是人生的學習啊。

在這第一堂課結束後,我回家寫下這段話:

「我隱隱地覺得,重拾小提琴之路,又會為我的芬蘭生活,開展出另一種不同的面向。這一次,我會緊緊把握,好好「放鬆的」練琴!」

「2018年1月12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全新開始,在中斷二十餘年後重拾小提琴,竟讓我覺得與自己更靠近。看看2018年的年底,我可以進步到哪裡,自己,與琴。」

轉眼,2018已經接近年底了,結果呢? 我真的堅持到現在,還在持續不斷地練琴,也不斷地與自己更靠近,至於放鬆嘛? 嗯,還在學習中,這,又是接下來,要慢慢分享給大家的故事了。

相關文章:
緣起- 居住芬蘭十五年後的重拾音樂之路
練習的意義: 孩子學琴帶來的啟示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