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October, 2017

【月亮的另一面】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

多年來,我在自己的部落格與書中,分享了不少芬蘭生活、教育、與設計,讓我感動的地方。目的,從來就不是要讚揚「芬蘭有多好」,「國外月亮」也真的沒有比較圓,我一直覺得,如果我的分享以正面的居多,那純是來自於自己的心與生活、環境的對話。因為喜歡發掘生活中的美善,因此分享出來的,自然多是讓人感覺美好和有共鳴與感動的事物。 僅管如此,這並不表示,芬蘭的一切都「很好」、「很完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國家也是。 今天就來分享「月亮的另一面」,一個芬蘭不太讓人羨慕、讓芬蘭家長們心頭糾結之處: 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 芬蘭學校的空氣問題: 「黴菌學校」 芬蘭有全世界最潔淨的空氣與大自然,然而「建築內部的空氣」,卻問題重重。 今天正好在報上看到,我們小鎮上其中一所學校,最近正面臨嚴重的室內空氣問題。學校的一部分結構可能滋生黴菌,有些學生因此有過敏症狀,家長已帶回家自學,有些學生因為過敏症狀,被安排到其它學校或幼兒園的臨時空間上課,目前沒有症狀的學生,則留在原校的特定空間上課。 家長們自然對這樣的臨時解決方式有很多不滿之處,覺得不是對每個孩子都公平,聽說也正在醞釀是否要發起罷校運動。 其實,兩天前我才在另一份報紙上,看到一個芬蘭西部小鎮的學校,正因為室內空氣和黴菌問題,引發家長抗議與罷校,也是有家長毅然決然把孩子帶回家自學。 讓人難過的是,這些並不是特例,而是這幾年在芬蘭各地不斷爆出的現象: 學校空氣品質不佳,潛在或實質的黴菌問題讓人頭痛。 乾淨的芬蘭,怎麼會有黴菌學校? 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時,完全無法理解的地方。 芬蘭的室外空氣,的確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潔淨,然而建築內部的空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黴菌學校 」,指的是學校建築,因為空氣不夠流通、建築結構上的錯誤、或維護上的不當、建材使用的選擇…等諸多因素造成溼氣在室內排不出去,從而影響牆面結構、滋生黴菌、或造成室內空氣品質惡化的結果。 「黴菌學校」或室內空氣品質有問題的學校,不見得是發生在年久失修的建築裡,也同樣可以發生才新建兩三年的學校、辦公大樓、住家,聽來讓人莞爾,卻都是真實的故事。 在室內外溫度相差大的芬蘭,窗戶都常用了三層來保溫隔絕,然而如果建築材料、空氣流通、維護上沒有同樣做好配套,就增加了空氣問題的可能性。 我曾住過的另一個西部小鎮,就曾有剛蓋好沒幾年的公家機關,因為黴菌問題而不得不遷址裝修; 我從前的辦公室舊址,也曾因為室內空氣問題而讓我們退租,改去租全新的辦公大樓; 朋友中也很不巧地有人,在買了重新裝修的屋子數年後,才發現是黴菌屋。 僅管問題不只存在於學校,但是學校畢竟是讓孩子們成長的地方,空氣品質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和免疫力,也因此讓做家長的更是在意並且不得不關注。 根據其中一份統計,三分之二的芬蘭學校,有室內空氣的問題,五分之一的芬蘭學校,是「黴菌學校 」,聽了是不是很嚇人? 統計準不準確,我不敢說,但「黴菌學校 」、或是其它「室內空氣品質有問題的學校」,在芬蘭確實是眾所週知。有些學校不得不整個拆除重建,有的學校必須將學生暫時移往他處上課,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 室內空氣問題的部分成因 也許大家會覺得很難想像,芬蘭這麼乾燥的地方,怎麼會有建築的黴菌問題呢? 這一點也讓我狐疑很久,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是簡單歸類一下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節約能源,卻設計&維護不當: 芬蘭建築過去幾十年來,強調節約能源,因此特別加強了隔離空氣的部分。以具體的經驗來描述,比方我老公小時候上學時,下課時間,教室窗戶是完全打開來透氣的,然而現在的學校,窗戶都不開了,而是用空氣流通系統來引流乾淨空氣入內,並排出室內空氣。系統本身只要學校放假,就會因為節省能源與經費而不運作,如果系統本身又有維護不當之處,就更容易有問題。 -建材的選擇與建造過程有問題: 在興建學校時,如果因為預算而選擇較差的材質,或是在建造時,隔離的材質選的不夠適當,都可能增加未來室內空氣變差的風險,如果再加上建造時可能發生的錯誤,就更容易出問題了 因此,吊詭的是,芬蘭老一點的房子,也就是那些古早年代、沒有特別強調用結構和建材來「節約能源」的房子,只是單純用傳統建材、傳統工法建造的房子,反而都比較「健康」,有問題的,大都是用新建材、強調節約能源的房子。 也因此,每次我與老公討論,買獨棟房子時該注意的事項時,他總說: 「最好是找老一點的房子、而且中間沒有裝修過。」因為中間裝修越多,越無法保証裝修時使用的材質是否適當、工程是否夠好,無形中增加很多無法控制的因素,並增加黴菌滋生的可能性。 未來學校,原木屋建築?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一些芬蘭的原木屋公司 (log house),開始興建一些完全用原木製造的幼兒園、甚至全芬蘭也有那麼一間學校是用原木做的,因為原木是最好最健康的建材,可以確保室內空氣清新,且不太可能會滋生黴菌問題。 然而,這樣的原木屋幼兒園或是學校,在芬蘭仍是非常少數。蓋好的原木屋幼兒園數量還很少,有的還只在準備興建階段,而原木屋學校,到目前為止可能只有一間。 看到現代化又健康的原木幼兒園或是學校,真的會覺得心嚮往之,但仔細追究背後的源由,其實是因為全芬蘭實在太多學校有空氣問題了,為了「解決問題」,原木屋公司就想出這麼個「好生意」。好是好,但畢竟是較貴的建材,大多數城市其實不見得願意、或是有能力花費這樣的經費,因此,要用原木來解決芬蘭學校的室內空氣問題,恐怕也不是短期間做得到的。 芬蘭家長的心頭憂 這件事到底在芬蘭家長的心頭上有多重呢? 隨便舉個例子: 一個月前我們回阿雷的幼兒園參加節慶時,一個家長頭一句話就是問我們: 「阿雷現在的學校,空氣品質怎麼樣?」 還有一個家長,買了一棟裝修如新的住屋,卻在兩年前發現是「黴菌屋」,不只孩子有過敏症狀,全家都不得不另外租屋而住,聽了都讓人心疼。現在她最關心的事,就是「孩子已經容易過敏了,這所城市到底哪所學校確定空氣品質良好?」為了一年後即將上學的孩子,她願意特別為了學校而搬遷到附近的住處,可惜沒有人能夠保証一切。 阿雷今年上小學前的家長說明會,也是一開始就向家長們報告「本校的室內空氣品質狀況」。校長說:「目前有問題的是室內運動廳的空氣,大廳空氣品質不好,因此要關閉整修半年,但是至少不像xxx校那麼嚴重,需要整個拆除重建。」 當下聽了心中忍不住苦笑,室內空氣品質成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條件了,但也慶幸,「好在」沒那麼差。 我心裡最近因此也很感慨,因為我們這間城市,一間全城聲譽最好的學校,一年前因為室內空氣的問題太過嚴重,整個學校決定拆光重建,因此孩子們都得暫時換到別的學校讀書,兩三年沒有自己的校園。 另一個非常適合有孩子家庭居住的理想社區,原本也是我們考慮會想未來入住的地點,最近正好就因為前述爆發的黴菌風波,也讓我們打消了未來可能搬往那個社區的念頭。 阿雷目前就讀的學校算是「還好」,「只有」運動空間有空氣品質問題,所以會暫時關閉數個月,等修整好了才讓孩子進入,至少阿雷目前的教室是沒問題的。不過也因為這樣,學校特別通知家長們把孩子的保暖衣都準備好,因為「秋天大部分的運動課都會在外面上」。 […]


芬蘭用「四歲閱讀評量」,幫助每一個需要的孩子

幾年前在PISA測驗中,芬蘭孩子的閱讀能力常居世界之冠,雖然近年來因為各種因素,芬蘭風光不再,然而我還是會從生活中感受到,芬蘭人對閱讀的重視,生活中有許多鼓勵閱讀的大環境,比方密集的圖書館網絡、和各式各樣的閱讀俱樂部等。 原以為自己已經經對芬蘭塑造閱讀環境的各層面有一定的了解了,沒想到一封來自市政府的信,又讓我多了一層認識。 當時我家阿雷剛滿四歲,市政府寄來一封信,告訴我們,已經為他預約了指定的日期和時間,將會有一位特殊教育的老師,到幼兒園與他做一對一的「閱讀預備能力」評量! 收到信的當下,我有點驚訝,因為無論是阿雷的幼兒園,或是旁觀其它朋友的幼兒園,都只是讓孩子多運動、自由玩耍,並且常常自己動手做的各項活動,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特別教認字的教學內容。如果沒有教認字,那麼到底什麼是「閱讀預備能力」評量,又為什麼要做呢? 讀了信之後我才理解,這個評量並不是測試孩子認不認識字母,而是用兩分鐘的時間,評量孩子「閱讀的預備能力」,是否已有同年紀孩子的平均水準。除了測驗孩子之外,家長也需要填寫資料,包括家族或自己本身,小時候是否曾有某種程度的閱讀障礙等,作為評量的輔助參考。


生命之旅: 近鄉情怯的那一天

上週一,我搭了三個多小時的火車,回到以前住的芬蘭西部城市塞納約基Seinäjoki。 那一天,正好我的前老闆有一個慶祝會,我藉由參加慶祝會、祝賀前老闆為名回去,其實也是想回去看看,六七年不見的老同事們。 還有一個另外的動機,是我自己,有點想念那段時光,想重回舊地,回以前的「工作環境」去看看大家,敘敘舊,也重溫當年的心情。 那是一種「回家」的心情,又有那麼一點「近鄉情怯」。 當年我的工作合約,正好在放育嬰假前結束,原本說好育嬰假結束後,再回去討論看看有沒有新的工作機會,在小鎮三年的人脈累積也開始開花結果,感覺有不同的機會正在冒出來,結果孩子出生不久,就因為先生的工作變動,而舉家搬遷到首都附近,連正式的再見也沒說,我就離開了。這幾年來,其實我們三不五時回老公老家時,會經過這個城市,但還真是沒有機會在平日回辦公室看看大家,因此,這是六七年來的第一次。 走進慶祝會的大廳,我一眼就看見幾個前同事坐在那裡,我大概像是從「另一個時空」走進來的旅人,走過去擁抱一下,坐下來話家常。感覺既遠又近,但重新見面真的開心。 人潮陸陸續續地進來。看到了幾個熟悉的面孔。慶祝會在溫暖的致詞、戲劇和音樂表演中進行著。最後,前老闆用她兒時的照片,一張又一張地對來賓們說她人生的故事,如何從一個鄉間長大的小女孩,在一路不斷進修學習的路上,走到這裡,被芬蘭總統頒發了一個榮譽名號,算是某種程度的「教育界的終身成就認可」,而前老闆本身不斷精進學習的精神,也的確是一個好的示範。 我喜歡聽人的故事,從前共事時我還不是完全知道老闆的這些故事,能夠聽到這些分享,看到一個人如何走到今天這裡,是很有趣的體驗。 之後,我和前同事們喝著咖啡、吃著蛋糕,我聽他們話家常,談公事,交換情報,思緒飄回六七年前,好像不久之前,我也還坐在這裡,是大家的一份子。 我感受到自己這幾年的成長,也懷想起當年的氛圍。此地的景致人物,大抵都還是相同,然而時光已經走過,僅管我不再是這個團隊的一部分,但我心中,永遠感謝他們曾經張開雙臂接納我。 與同事們擁抱告別後,我慢慢地離開辦公室,往我們的舊家走去。 那是一棟離小河不遠的公寓,旁邊就是南博籐省份的手工藝中心,以前我總是這樣,天天沿著小河森林,走路去上班。15分鐘的路,正好是一種緩慢生活的步調。看著前同事們好整以暇地享受咖啡閒聊時光,對如今工作步調很快的我,幾乎是一種奢侈。 這一天下來,我心裡頗多感觸。 很多事情改變了,也有很多事情不變。 此時此刻的這個城市,不再有我的「家」,也沒有我的「位置」,然而我還是那個我。同事向別人介紹我的時候,第一句話還是「翠珊寫過好幾本芬蘭的書喔!」,接著就是問我,「你還是天天都會拍照嗎?」 是的,我還是天天拍照,還是那個喜歡寫作的我。 這一點,大概無論搬遷到哪裡,都不會真正改變。 沒有說出口的是,我其實還真想念當年緩慢而平衡的生活,但是我心裡也很清楚,如今我的工作,似乎比起當年又有更多發揮的空間。當年的工作已經很有趣,是南博籐區的區域發展與國際化,合作的夥伴都是區域省份的重要單位,現在的工作,則是向國際行銷芬蘭,合作的夥伴都成了國家級的單位,同樣是要溝通協調、與國際化相關的工作,既類似,卻又不同,然而沒有前一步,我大概也不見得有機會走到這一步。 一切,都是相關的,那條人生的線,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將如何牽引我們。 而我想,我的前同事們,也許永遠不會真正理解,我此行特地遠道而來的最大理由: 對一個「異鄉人」來說,當年他們如此接納我成為一份子,對我的人生,具有多大的意義。 從一個「外國人」、「移民」,變成一個可以實際參與地方城市發展、多方面發展工作能力的人,我一直打從心底感謝,小城市的每一個人,曾經給我的各種機會。 我的前老闆同事和合作夥伴,讓我在一個小小的鎮上受到肯定,也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定位,哪怕離開多年,也在家育兒多年,曾經在那裡累積的一切與信心,都讓我後來的路,走得更穩更好。 光是這一點,就讓我永遠懷念並感謝。 然而我也清楚的知道,過去的那一段,已經結束。 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但是現在的我,也展開了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機會,和有好視野的工作。我也很喜歡目前居住的南方小鎮,並且真心覺得,能擁有現在的工作與生活,也是一種幸運。 我無法真正比較,更喜歡哪一種生活,或哪一個地方。 當年一個前同事,早早看懂了我,還記得她曾經對我說: 「翠珊,無論你住在哪裡,我想都是那個城市的幸運,因為妳總是會去感受每個地方的好。」 是啊,今天和前同事見面時,我也是一直說著本地的好,步調慢又平衡,公司離家近好方便,前同事反倒是看著我開玩笑說:「這裡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坐火車很快就可以駛離。」天知道我這天坐著火車駛回來的時候是有多興奮。 其實,一切都是互相的,城市的人接納我,給我機會,而我,則珍惜每一個曾經與我有緣相會的城市,真心喜歡每一個住過的小鎮,用滿心的正向能量不斷交流,生命,則持續有著豐美的流動。 再見了我親愛的小鎮塞納約基。 偶爾,我還是會回來這裡看看妳。 那段時光,我永遠記在心裡。 也許哪一天,我們有機會再次重聚,也說不定? 過去已逝,未來不可追,只有現在,當下的每一天,才是真實。 於是我搭車回到自己目前居住的南方小城,感懷之餘也有一份踏實的心情,我會把記憶收著,把握當下的緊實幸福,繼續在芬蘭,勇敢地向前走。 生命自然會告訴我,下一站,是什麼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