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September, 2017

《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新書讀後感+抽獎活動

九月初,收到遠流出版社的來信,希望能邀請介紹這本新書《我想過北歐式生活》給我的讀者。 近年來大概丹麥溫馨生活Hygge風在世界大盛行,之前也曾推薦過類似的書籍,因此原本我一開始並沒有太高的興緻,直到仔細翻讀了一次這本書後,倒是改觀了,感覺這位作者實在很認真可愛,她的筆觸幽默,閱讀廣泛,對北歐式的生活梳理有一些細膩的人文思考之處,加上在飲食界工作的專業背景,讓這本書多出不少北歐式食譜供讀者參考。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她雖然來自挪威,但其實居住倫敦,書中很多段落,都讓人看見「北歐式生活」,其實並不需要「人在北歐」也能實踐。 北歐式生活,其實是一種選擇與態度 在收到書稿的同時,我其實也在個人生活中,經歷到一種「人在北歐」,卻「生活的不太北歐」的狀態。 到底什麼是北歐式生活? 在大多數人的想像中,應該是一種: 親近大自然、閒適自在、工作與生活平衡、不會太過忙碌、家居佈置簡潔的樣子? 然而此刻的我,居住在北歐十數載,過的卻是有此以來的工作生涯中,最忙碌的一段時光。 因為我的工作性質,需要處理國際媒體事務和來芬蘭的參訪,經常加班、也常常覺得生活與工作不夠平衡,而且不只是我,誰說北歐人都絕對不加班? 那是一種只看到多數表面的想像與簡化。 以我的公司來說,加班的還不止我一個,多的是同事或專家們,會因為工作進度的需求,在三更半夜或周末回覆電子郵件,跟我從前所體驗的、所聽說的「北歐人晚上和周末不會工作」,完全不相同。 說穿了,還是要看工作性質、公司性質、組織性質而異。我也曾經在芬蘭做過幾個,「晚上和周末絕對不用加班的工作」,但這個正好不是。 有些工作性質,就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彈性」,才能處理好與國際交流的相關事務,同樣的,一些「專家級的人士」,既是為自己的專長領域負責,也就不見得會固守所謂的「工時限制」。 然而,我們畢竟確實地受到北歐&芬蘭勞工法規的保障,也確實有著一種尊重人性的彈性工作文化,因此我必須強調的是,這些「加班」和「假期時間回覆郵件」的現象,多是出於一種「自我的要求與選擇」,並非老闆或公司硬性規定。此外,即使我常常「加班」,那些所謂的「加班」時數,通通是可以另外放假補回來的。 從北歐人的日常工作現實面「滾了一圈」後再跳出來看,我絕對不會說,北歐人的生活,就「一定是某種樣子」,但是我們的確可以說,那是一種出自內在價值觀與心態的選擇,哪怕外在環境有所限制,透過價值上的選擇,一樣可以過出某種「你心目中的北歐式生活」。 在繁忙的大城市中,實現北歐式生活 比方住在倫敦的作者本人,僅管此刻居住的地方,不再像小時候的挪威一樣到處是森林,而她也曾在工作的繁忙中讓自己失衡過(就跟我現在的狀態其實有點像),然而她會覺察到這一點、重新把自己整理起來,重新養成出門運動的習慣: 大城市附近沒有森林?就去城市的公園; 天氣不好? 穿好適當的衣服一樣可以跑步; 沒地方運動? 換一條路多走路散步也是運動。 我喜歡她在書中說的: 把運動的習慣當做是股票組合的遊戲,一旦決定要這麼做,就一定找得到各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結合起來的不同方式去實踐。 對照到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想要花園卻沒有,就先從買植物回來照顧開始; 工作太忙太累,就從明天開始,固定去公司咖啡座休息一下看看報; 生活的限制,其實正是考驗我們的價值觀,與創意的時候。 北歐人的一切,從設計到生活習慣,都與大自然四季的變化習習相關。四季變化看似美好,嚴寒的冬季其實也充滿限制與考驗,然而,許多創意和突破,卻也正從環境的考驗而生。 如果說北歐式生活,是一種心態與選擇,那麼我想,可以學習在生活中實踐的,是多去親近在地的大自然,從中去體會跟土地之間的感情與關係,就會在其中長出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哪怕生活的樣子看起來「不北歐」,但本來也就「不需要是」,如果真心欣賞北歐,那麼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價值觀上的相通相契,而不是表面上的模仿。一如作者在倫敦大都會中,努力過著她心中的「北歐式生活」一樣,重點不是形式,而是一種選擇。 北歐式的生活價值選擇? 如果生活是一種價值上的選擇,那什麼是北歐式的選擇? 作者在書中提及的,除了一切都來自與大自然的深刻關係外,還有北歐人熱愛運動的習慣,那不只是國際獎牌得到幾個,也不是患得患失的、所有運動都必須冠上國家認同的標籤,而是一種隨意自在的、從尊重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身體所出發的真實。 作者也提到一種回到根本的手作精神。 手作精神,其實在北歐也正在復興當中,編織重新成為年輕一代的嗜好,採野菜漿果也開始更為流行起來,好像所有老祖母年代的知識,現在才被挖出來重新當寶。 然而,沒有野菜野莓可以採、沒有時間沒有花園種菜、沒有時間手作…怎麼辦呢? 我正好前兩週讀了一本關於由瑞典人寫的「自給自足」生活之書。作者寫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現代社會聽來很不可思議,沒有自己的田地更是難以完全實現,但是誰說,生活中的一切一定要非黑即白,沒有百分之百實現的可能就只能放棄? 沒有野莓可採,一樣可以去鄉間認識在地的野菜可食用植物; 沒有花園種菜,就買幾個綠意盎然又好照顧的盆栽和香草,不僅好聞好食,室內就是一幅新的生機風景; 沒有時間手作? 假日也可以作果醬、烤麵包、甚至只是為自己沖上一杯精心調製的熱可可,也是手作精神啊! 北歐式的生活,我越來越覺得,是來自一種在「不得不的限制中,選擇簡單、選擇創造美好」的價值觀。長長嚴冬,在北歐本來是種限制,卻讓北國人更懂得用燭光營造美好氛圍,也讓北國設計更加實用精簡,更讓手工精神得以發揮。 一般人總嚮往「北歐式生活」的美好,殊不見得此種生活來自背後曾有的限制,限制讓開花結果成為可能,而如今工商業社會繁忙的生活,真的也不只是在「北歐以外的國家」才有,一如前述,北歐當地人也深受起挑戰 (記得我在開頭說的,自己人在芬蘭,還是有工作和生活,目前無法完全平衡的問題吧?!)。 傳統的採莓採菇嗜好,其實實踐的人口有減少的現象,年輕一代的芬蘭人,許多早就忘了古早時代的工藝,而需要重新「復興」、「學習」。因此,當人們可能羨慕著「北歐式生活」時,現代的北歐人,可也正在重新學習「老祖母一代的生活、與自然更親近的生活、更多自給自足的可能、更多手作學習的機會」。 這個世界,無論是北歐還是其它地方,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他鄉」,一切都是比較級,而且,取乎於心的選擇,和生活中的實踐。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後,與自己的心相呼應的感受。 想過「北歐式生活」嗎? 先從理解它開始,然後無論你人在何地,在限制中都可以做選擇,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選擇,生活,就會變得不一樣。 新書抽獎活動: 時間: 周二9月26日上午起至周六9月30日晚間23:59為止 獎品: 《我想過北歐式生活》書籍一本,共會抽出三位幸運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