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September, 2015

推薦好書- 被禁止的事 | 與其只說「不可以」,不如一起思考「為什麼」!

今天要向各位朋友推薦一本很棒的好書: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我和本書的作者羅怡君,因為正好有共同的朋友,讓我很幸運地有緣拜讀她的第一本書刺蝟媽媽和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當時閱讀她的文章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覺得她真是思緒敏捷清楚又非常認真,雖然我們未曾謀面,然而透過網路無國界的交流,我也三不五時得以在網上閱讀她精彩的文字與認真的教養體現。 以書與文字會友,我們就這樣從素不相識,成為臉書上的「筆友」,這回特別感謝怡君跨海送我這個筆友一本她的新作,拜讀之後,除了繼續讚嘆她的思考能力外,也非常佩服她,總是能從生活中的小細節中,一步又一步地引導孩子一起思考,對於孩子每一個關於「為什麼不可以」的疑問,她從不敷衍帶過,而是認真地跟孩子一起想,有時孩子直覺性的回答,甚至更直指問題的核心,也讓成人有所學習。 對我而言,看著書中這對母女一個又一個的思考與互相學習的過程,真是讓人佩服又深具啟發。 相較之下,我在這方面算是個「懶媽」,對於家中這個四歲多快滿五歲的皮蛋男孩,別說是跟他一起思考「為什麼不可以」了,我只覺得自己用「不可以」的次數根本是與日俱增。我很佩服怡君在養育孩子時對思考的堅持、與引導孩子、和孩子共同討論的耐心,這些都是我遠遠不及的,而這本書,正好適時給我一個提醒。雖然我在日復一日的育兒生活中,還是很難完全不說「不可以」,至少我開始一邊說一邊開始想到她在書中思考著的那些生活大小事,突然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啟發。 其實,別說年幼的孩子了,只要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人一旦開始逐漸獨立,越長越大,許多別人說的「不可以」都會逐漸失去真實的意義,唯有真實了解思辨「為什麼不可以」,我們才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認同的價值觀與答案。 而這本書,就是這樣既「小」也「大」,從在家裡、關於自己的事出發,到在學校、在生活周圍發生的事,再到在電視裡看到的事。 為什麼大人可以,孩子不行? 老師沒說不行,就可以做嗎?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錯的嗎? 對不起之後,一定要沒關係嗎? 不想跟他玩,就是霸凌嗎? 不想讓別人難過,如何說不? 這些,都是書中的舉例,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大事,都是思考的起點。不止是被禁止的事,也包括該鼓勵的事,還包括更多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常規」,仔細想來,裡頭都有很多的問號,而這些,都是孩子會問「為什麼」的事。 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會那樣。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反映出一個大世界,在與孩子一同探討的過程中,不僅更了解孩子,其實也在建構孩子的社會價值觀與世界觀。父母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每當孩子問我「為什麼」時,其實都在重新給我機會,再次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命的道理。 我開始體會,與其只是常常說「不可以」,或許該多跟孩子一起思考「為什麼」。 而書的一開始,就讓我很感動。 怡君在自序「社會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幸福」中說:「因為你,我決定成為全世界最自私的人。我想要你快樂,所以你身旁的人不能悲傷… 我希望你能放心地相信別人,不需要小心拿捏分寸,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你才會一點也不覺得孤單。一切都是因為你,要你好,就要別人一起好。… 」 讀著讀著做媽的我眼眶就含淚了,全書讀到最後,看到她努力地和孩子一起思考著這兩年來讓社會不太平靜的新聞和議題,讀到她在鼓勵孩子的正義勇氣和教孩子自我保護之間的平衡拿捏與掙扎,無一不是現代父母每日要面臨的課題,而怡君在每一則新聞背後,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用深愛孩子的心,不厭其煩地讓孩子從小就慢慢建立自已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 我確實也跟著相信,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就是從小讓孩子慢慢成為為一個懂得付出、關心社會、又能尊重自己、勇敢獨立思考的個體。 因為只有大家好,世界好,我們才會一起好。連一個孩子對環境都有影響力,更別說是我們成人,沒有一根小草的力量應該被忽視,很多時候,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我們更該從自己做起,從心到行動,不去忽視每一個正面的力量。 而我除了欣賞書中的思辯外,也最感動於其中所蘊含的這份正面力量,這是來自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深厚又清晰,正透過這樣一本書,想像漣漪一樣地不斷延伸到這個社會。 有興趣的朋友,去翻翻這本書吧,思考的啟發,正面的力量,都在這本用心又精彩的好書裡!  


田園夢續集: 夢想實現在「轉彎處」

初夏時曾與大家分享過,這個夏天,我和阿雷多了一個新嗜好: 到菜園裡種菜。 幾個月來,這個種菜的過程不斷地讓我思考夢想這件事。 種菜的源由,是因為我有個田園夢: 希望能擁有自己的一個小屋,和一片花園。每次帶孩子回婆家,看他在婆家花園裡恣意玩上一整天,多麼希望我們自己家也有這樣一片花園,讓他可以天天在土地上打滾玩耍,在自然中長大。 看起來雖不是很驚人的夢想,然而我們礙於現實,到目前還無法實現擁有,因此每當看到能幸運擁有自己一片花園的朋友,多少有些羨慕。 然而就在初夏時,我突然醒悟,人生中很多事,與其羨慕,不如想辦法,換一種方式去實現它。無法擁有自己的花園,那麼去租一片田園,趁夏天時享受田園之樂,也算是用另一種方式實現夢想啊?! 心動不如行動,我馬上去向市政府租了一塊菜園! 芬蘭每個大城小鎮,幾乎都有一些菜園出租,租金不貴,我們租的菜園,這個夏天只要13歐元(500台幣不到),政府會在夏初時先幫忙整地,整好後我們就可以去種菜。 跟孩子學習,換個角度看事情 之前也在文章中跟大家提過: 第一次去菜園,我就傻住了! 雖然政府有整過地,但是這塊地正好是黏土土質,一旦下雨遇溼乾燥後,泥土就全部變成又大又硬的「黏土石頭」,我們仍然要自己想辦法重新把「石頭」鏟小才能種菜,就連菜園老將們都對我們搖搖頭說: 「這塊地確實難搞啊!」 那怎麼辦呢?我無助的求救,「不怎麼辦,種子灑下去就對了!」他們開玩笑地說。 從來沒從事過園藝,一開始的我真的就是個慌亂的新手,還得面對超級難整理的土地,理想與現實中的差距確實不小,後來我體會到,老手們說的沒錯,很多事情就是不見得能夠如心所願,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我們只能盡可能的去做。 僅管我鏟地鏟沒兩下就對這塊地有種絕望的感覺,然而阿雷卻在旁邊跟我說: 「媽媽,這裡太好玩了啦! 我們可不可以每天都來玩?!」,他光是坐在地上玩泥土,拔雜草就很開心了,三不五時還拿起我的耙子跟著一起耙土! 我這才提醒自己: 租菜園的目的,本來就不是非收成不可啊,我想要的,不就是讓他有一片空間,自由自在地玩泥土和大地聯結嗎? 其實,我們已經在實現夢想了呢!  從整難整的地開始,我想我整個夏天,都在自己的菜園中,不斷地咀嚼「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一邊在租來的菜園裡種菜,一邊在心裡想著,這跟我想要的「自己有一片花園」有什麼不一樣? 依稀記得年輕時讀過的一本書裡,有這麼一句話: 「沒有人承諾你一片玫瑰花園」。擁有一片花園雖美好,但付出和努力也是必要的,如今面對菜園也是一樣,付出並享受其中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事! 同時,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跟著我一起更認識大自然,和人生中一些不得不的「限制」。 後來我學老手們,另外買一些花園用土,在要種東西的地方加用這些品質好的土,慢慢地,這塊難種的地,也逐漸被整得有模有樣了起來。自己看了也很有成就感,比較上圖和下圖,天壤之別,真的是我們努力後的成果啊! 我突然發現,這個「天壤之別」的過程,如果我真的一開始就如願地擁有花園,我根本沒有機會體會到,也就沒有機會學習這樣的功課! 菜園裡的生命課 從去年起,我就常帶著阿雷去森林裡採野菜,野菜其實也是「雜草的一種」,今夏在菜園中,我們一樣找到很多野菜,讓媽媽我特別有成就感的是,阿雷常常比我先發現! 他會指著剛冒出頭不久的「雜草」說: 「媽媽你看這是蕁麻葉!」而媽媽我,也驚喜地在菜園中找到一直很想要吃吃看的「野生三色菫」,學習辨認它們的葉片,在「除雜草」時「手下留情」。 我們母子都在菜園中,開始「重新認識」各種植物: 原來馬鈴薯的葉子長這樣,原來洋蔥東倒西歪時表示它快要成熟,原來玉米是這樣來的,原來櫛瓜、黃瓜是這種長法,原來…原來… 每一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都在菜園中有了更完整的生命軌跡,從此以後,吃櫛瓜、黃瓜、玉米,感覺再也不會相同,那是一種與土地連結更深的富實。   從照顧菜園中,養成對自然與農人的敬意  多了一個菜園,自己也像是多了一個小孩。 每天,我都覺得自己像是個「看天色行事」的業餘農人,想出門玩幾天,也得先觀察一下天氣,會不會下雨,需不需要請鄰居幫忙澆水,如果是連續大晴天,甚至可能得放棄出門計畫,好確保我那些需要水份的櫛瓜、蕃茄等作物可以得到灌溉。如果知道暴風雨即將來臨,哪怕在一天忙碌的行程後有多疲累,我還是無論如何會騎車到菜園裡,趁風雨襲來前採收一些花朵作物,或是為較嬌弱的作物蓋上薄布做為屏障。 因為珍惜自己親手種下的每一株植物,我從來沒有如此關心天氣,有了親自力行的體會後,我打從心底感謝農夫,因為我終於知道他們有多辛苦,要為土地投注多少的心力與愛,如果因為天災人禍而喪失辛苦種下的作物,會有多傷心多難過。 原本以為租一塊菜園,是給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沒想到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深深地被教育了。 從種子到收成,就是孩子最好的自然教育課  這一個多月來,作物們開始到了可以逐一收成的季節,阿雷也開始在我們的菜園裡,採下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小黃瓜、櫛瓜、豆子、馬鈴薯! 他也跟著我一起,天天從菜園裡採無農藥的生菜回家,讓「從產地到餐桌」成為具體的日常生活實踐。 每一種作物的成長,都為我們母子帶來無限驚奇。阿雷總會在菜園裡邊逛邊驚呼: 「哇媽媽你看玉米已經長這麼高,你有比它高嗎?」(當然沒有啊) 「哇櫛瓜好大喔,我可以採它嗎?!」(可以啊!) 「哇媽媽你看,這裡有蕁麻葉!」(阿雷好厲害啊,媽媽都沒發現就被你找到了!) 每天,菜園裡都提供他各式各樣「哇」的驚奇。他常常興奮地對我說: 「媽媽,我們把這裡當作是我們家的花園好不好?」光是這句話就讓我覺得租個菜園真是值得了!! 「當然好,這裡就是我們家的花園啊!」 原來,菜園不是「夢想替代品」,它就是另一個「夢想」 有一回和好朋友聊天,聊到我們共同的夢想: 擁有一片自己的花園讓孩子可以在其中長大。「有花園你就不用去租菜園囉!」好友這麼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