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ne, 2014

《尋找天堂:北極圈裡的難民營》讀後感: 一個關於相遇的故事

一片世界邊陲最美的淨土,一個尋找天堂的台灣女孩,105個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難民,這是一個關於他們彼此相遇的故事: 《尋找天堂- 北極圈裡的難民營》 這本書,跟所有我見過的北歐題材書籍不太一樣,它不談教育、藝術、文化,也不是綜談某個北歐國家的社會觀察,雖然就某種程度上算是旅遊書,記錄旅人眼中的觀察與心中的體悟,然而當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挪威北端的一片島嶼上,這傳說中的人間天堂鮮為被台灣人所了解的另一面,就在作者那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的觀察與敏銳的心靈體會中,流露了出來。 這本書,寫的是年輕台灣女孩與挪威難民營的相遇,也充滿了從難民這個議題延伸出的許多社會思考,然而,對我而言,這更是一個,關於「相遇」的故事。 人與人,在公車上相遇,在仙人旅舍相遇,在天堂裡的難民營相遇,在離別的港口,再一次的相遇,在每一個相遇的瞬間,都迴避不了,與內在的真實自己相遇。 作者在一個又一個的相遇之間,不斷地反問著她所觀察到的天堂、她所理解到的社會規則、以及她的內心裡, 那些不斷出現的真實聲音。 讀著書的同時,我感覺到一種熟悉與親切感,因為,我也去過那人們口中的「天堂」-羅浮敦群島。 甚至,我也很巧地住過同一間仙人旅舍。 不同的是,我不是去尋找天堂,而是與先生兩人,開著車邊度假邊探險,在不一樣的自然景觀中度過一周愉快的假期。 我們也未在仙人旅舍久留,只是在那裡暫住一兩夜即離開。 當然,我們也沒有發現島上竟有個難民營。 同樣是旅行,可以因為旅人的視角、出發的目的、和步伐的速度,而有極大的不同。 甚至,羅浮敦群島那動人心魄的景緻,美則美已,卻從未在我心中留下天堂的印象。 也許是因為,我去的時候是夏天,遊人正盛,而我心目中的天堂,似乎可以更寧靜一些。 然而,隨著作者的文字,重遊她曾經尋找的天堂,我竟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 覺得她筆下的世界,對我而言,既熟悉又不熟悉,既不同又似曾相識。 熟悉的,是場景。 不熟悉的,是她在天堂的每一段相遇。我沒有在仙人旅舍中,成為老旅客,也從來沒有走進任何一個難民營,與來自世界不同角落、有著辛酸過去的人,產生心靈上的交會與撞擊。 然而,所有的不熟悉中,又帶著許多的相似感。 因為,她在每一個相遇的當下,是如此如實地記錄下心中的悸動和思考,關於人與人之間,也關於自己。閱讀著她的「相遇」,我的心中也閃過許多的浮光掠影,想起自己在北國的十幾年來,許許多多的「相遇」,那些曾經用不同的方式觸動我心,卻從來沒有被我認真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相遇」。 我想起初次來到芬蘭的年輕自己,與這個新國度的清新「相遇」,因為完全不設限,完全地開放自己,讓我在短短的一個半月間,交到可以相知一生的好朋友,而且,甚至不只一位。 我想起初次踏上丹麥留學、卻無處可住的自己,如果不是一位初相遇的冰島tutor為我據理力爭,為我在場堅持四五個小時直到最後一刻,我不會在抵達的同日,就順利被分配到便宜又方便的學生宿舍。 我想起初次踏上巴黎的自己,如果不是在拖著行李過馬路時,與一個迎面而來的非洲移民眼神交會,如果不是他善意地轉身,問我是否需要協助,那我永遠不會在一屋難求的巴黎,順利地馬上找到兩個月的住所。 十幾年的北國生活,許多個不同的住處,數不清的相遇故事,有些我從未有機會寫下,有些在網上連載了一陣子,卻又在人生中不停的搬遷、不停地展開下一段故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終止對前一段故事的書寫。從國家到國家,城市到城市,有些人,我永遠不可能再遇見,然而,我這才發現,哪怕無法一段段寫下,但那些人與那些事,都停留在我的腦海某處,沒有真正被遺忘,因為,正是這些「相遇」,構成了我的人生,我的青春。 一如作者在書中問仙人: 如果記事的筆記本,掉到海底或是掉到水中溼了,使文字再也無法辨識該怎麼辦? 仙人指指側腦,「但是妳有妳的記憶」。 是的,都會記得的,因為這些相遇,我們才成為現在的自己。 我猜想,這也許也是作者,最後決定寫下這個故事的動力之一,當「相遇」打從心底撼動了我們,也從此改變了我們。 作者走到挪威北端,以旅人的角色去尋找天堂,身為芬蘭的移民,就某方面來說,我也算是來「尋找天堂」,因著婚姻重返此地,在新的國度,尋找建立自己生活中的「天堂」。 多年來的工作中,我也不斷地遇見,跟我一樣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角落的人們,在這裡落腳生根,在這裡重新定義自己,甚至在長居了許多年之後,連「根」的定義,也許都得重新界定。異鄉不再是外國,家鄉也永遠不會完全是記憶中的家鄉。 我也看見,不同膚色的人,確實因著深淺而有著不同的「待遇」,哪怕是在所謂的「人間天堂」-北歐各國,也是如此。 我想起在丹麥念書時,班上從非洲國家來的同學,一提起丹麥人,總有一肚子的苦悶要訴,只要是還有自己的國家能回去的人,沒有一個人在畢業後,會有興趣留在「如天堂般的丹麥」。「離開許多人心目中的天堂」,是他們打從來到丹麥的第一天,就已經設定好的目標。 我也想起,居住芬蘭這許多年間遇過的一些朋友,同樣都是移民,同樣都在芬蘭生根,然而對一部分的人來說,膚色越深,就意味著找工作可能沒有那麼容易。這不是千篇一律的現象,當然有個別的例外,然而我始終覺得,這多多少少也是人們不見得願意明說甚至承認的事實。 算是種族歧視嗎? 不一定。 因為心胸不夠開放? 一部分是。 也或許,大多數人們就是很自然地,比較容易與自己文化習慣相近的人共處,容易從表面的印象或心底的成見來定義他人,從而影響了許多社交與工作上的選擇。 北歐很好,但這裡也不是完美之地。 於是,回到作者在最後所提的問題: 天堂在哪裡? 我沒有答案,但也許,人世間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天堂, 然而只要你願意,每個當下也都可以是天堂。 此時此刻的這個世界,也許難有真正的公平存在,然而,人生中所謂的公平,也不一定是我們所想像的樣子。 也許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生命功課,有的看似起頭容易些,有的困難了點,然而接下來會是什麼樣的路途,如何才會走到自己的天堂,永遠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也許,當你閱讀起這本書,你也會隨著作者的提問,更接近內心的自己,也許,你會找到關於天堂的答案。 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別忘了珍惜與認真體會,那每一個當下的相遇,因為每個相遇,都可以是一場奇蹟,帶你撞見更真實的自己,更接近心目中的那個天堂。 本文照片,都是我六年前去羅浮敦群島旅行時所拍攝。勿經許可,請勿轉用。 推薦閱讀書籍:  《尋找天堂- 北極圈裡的難民營》 […]


三歲五至七個月記事 – 叛逆期來了

又到了兩三個月幫小孩作一次記錄的時候。總結一句,我家這孩子的叛逆期正式來了!  聽說小孩每半年會有一段叛逆期,我家這位兩歲多時還沒那麼明顯,現在三歲半,真的很不喜歡「聽話」,不過,媽媽我也常常提醒自己,這是這段時期的正常現象,小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總需要這麼一段時期,刻意的反抗家中最大的「權威」-媽媽,讓他逐漸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在森林邊,遇見芬蘭小學的藝術課

我們在芬蘭的家附近,有一段森林小徑,我們常帶著孩子到那裡去散步。 有一天早上,我帶著孩子,和兩位來訪的香港朋友,到森林裡去「觀察青蛙蛋和小蝌蚪」時,三不五時看到附近小學的孩子們,從我們身邊經過。 「蒲公英花這樣夠不夠啊?」 「應該可以吧,不然去那裡再採一些…還要多撿幾根樹枝…」小學生們的身影在林中穿梭著、互相交談討論著,似乎在忙著些什麼。 我邊帶小孩、邊回答朋友的問題、邊看著這些來來去去的身影,心想,也許是小學的戶外生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