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ugust, 2009

芬蘭式的奢華? 生活中的奢華?

「芬蘭式奢華」,是讓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都更美好的用心,是設計者投入其中的心力與時間,是想像中的使用者,在使用物品時感覺到的那份,舒服與愉悅的心情。 這個夏天,芬蘭設計中心的展場裡,以「奢華 2009」(luxury 2009)為主題,呈現芬蘭設計師的作品,同時也試圖重新思考、詮釋,奢華的意義。 「奢華,越來越與以下這些觀念相連結:個人的選擇、需要花時間完成的傳統手工藝、自然環保的材料、以及新的科技應用。是設計師和手工製作者、以及他們的設計製作過程,讓產品獨特並且被渴望。」 這是芬蘭設計,今年夏天對於「奢華」的詮釋。「奢華」跳脫物品本身的框架,成為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被自由詮釋的可能。而好的設計品本身,就是一種「奢華」。 我很快地走過簡單佈置的展場,大部分的作品其實從前就已經看過,只是用另一種概念、另一種主題,重新連結呈現,卻也因此,刺激人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作品、與人的生活連結。 Summer Romance, designed by Chao-Hsian Kuo (郭昭賢), Lapponia Jewelry


生活短記錄: 北歐四季的moo MiniCards

最近,各種照片印刷的相關產品,真是越來越多了。這一陣子,不少朋友在玩新推出的點點印,前幾個月,則是看到大家在玩hypo ticket,而我自己,雖然都很有興趣,卻都一直在旁觀,不是抽不出時間「玩」,就是很想玩卻慢半拍,到了人家「活動」結束後才發現:哦~原來還有這麼個玩意兒。這些網上印刷產品的老前輩之一:moo MiniCards,也是早在兩三年前就看很多部落格友們印來玩,我自己則是「遲」到今年七月初,回台灣度假的前一週,才想到:我也來做一盒吧! 一盒100張的moo MiniCards,已經在幾週前的台灣之旅中發掉50張,再不幫自己「生平第一盒」moo MiniCards作紀錄,就沒機會了。雖然說moo MiniCards這個「老」產品已經很多人用過,我發現不知道的人也還是很多,回台灣時就有許多位Taipeimac的朋友們,好奇的問我這麼「迷你」的「名片」怎麼來的,就很快的,為自己的第一盒moo MiniCards做個紀錄:


歐亞之間的快速航線:Via 赫爾辛基

這幾年來回台灣,每逢有朋友問起,從北歐怎麼搭機回台灣?我總會說:坐芬蘭航空直飛亞洲各大城市,只要8-10個小時,再轉機回台灣。聽到的朋友總是很吃驚:「沒想到芬蘭居然這麼近?!」 其實從地球儀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從赫爾辛基飛越俄國和中國的上空,正是歐洲北部飛亞洲最短的距離,赫爾辛基這幾年來,也成為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快速航線站。「亞洲與歐洲之間快速的轉機站」,是赫爾辛基這個城市,正在為自己建立的新定位。 城市就跟人一樣,總是需要認清自己,並找到自己的獨特與優勢,赫爾辛基「認清自己」的過程暫且容後再提,當芬蘭航空(Finnair)從赫爾辛基出發的亞洲航線不斷增加時,對於欲前來北歐旅遊或商務旅行的朋友,最具體的就是:來北歐不用繞道巴黎或是阿姆斯特丹轉機,可以搭芬蘭航空,從香港、東京、大阪、名古屋、漢城、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直飛赫爾辛基。從上海到赫爾辛基,9.5小時,從漢城到赫爾辛基,10小時(回程會因為順風,各再減一小時)。這樣的航線,就是我過去幾年來,返鄉的方式。 Picture Source: www.viahelsinki.com


在一條河流的四季裡,讀蔣勳《美的曙光》

離開台灣前,收到有鹿文化寄來的蔣勳老師新作《美的曙光》,邀請我在部落格中做介紹與推薦。 我?推薦蔣勳老師的書?把時光倒推回二十年,孩提少年時代的自己,若是知道會有這樣的機緣,必然會因此而驚呼吧?因為最早在「藝術與美學」的思考上啟蒙我的人,就是蔣勳老師。 猶記年輕時初讀蔣勳老師寫的《美的沉思》,便深感於心,書看完了,弄丟了,又跑去再買了一本。而後,去藝術有聲大學聽蔣勳老師的演講,再到近兩三年讀過的《天地有大美》與《孤獨六講》,從美的啟發,讀到生命的沉思。一年半前幸運得到時報開卷好書獎時,同屆的得獎者中,蔣勳老師《孤獨六講》的影像,讓我看著看著就莫名的眼眶溼潤,彷彿在其中體會到人生不得不的孤獨,與其中蘊藏的深刻美感。 原本以為,已經看過好幾本蔣老師的書的我,只會帶著「欣賞」的心情看這本《美的曙光》, 沒想到一開始翻閱,這本書就不斷帶給我新的感動,不斷讓我停下來思考,因為這本「談美」的書,對我個人而言,其實更像是一本「生命之書」,帶人回到生命的最初、文明的最初,重新感受所有「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包括人的自身。


城市隨記(二): 上海

如果說,我總是難免用歸鄉的心感受著台北,那麼對於上海,我就只是個置身事外、不帶感情的旅人。其實,連「旅人」都談不上,只是個匆匆的過客。 跟台北說再見後,我走進上海一周,其中只有兩個整天,人在上海,其它時間,總是忙著啟程,到另一個城市去;或是窩在家裡,洗去旅途中人擠人的氣味。 在上海「窩在家裡」,因為我確實是窩在「友人的家裡」。大學好友,慷慨的將公寓「讓出來」給我們睡,自己跑去借睡鄰居的公寓,也因此讓我們在上海一個美好的地段-靜安區,有了一個禮拜的「家」。 不知是否因為,我總是更喜歡當個「住下來的人」,勝過做個「旅人」,於是,在上海如此短暫的時間裡,我也沒有很努力的逛她的十里繁華、嘗她的萬國滋味、走她的洋街老巷、或是攝她的所有風采。大部分的時候,我更享受走出門,到「家」的對面買豆漿當早餐,感覺台灣和上海的豆漿店有什麼不同;每每結束外城行旅回到「家」時,也「懶得」拖著疲累的身子前往搜尋琳瑯滿目的美食餐廳,甘願在「自家」附近繞啊繞,看看一般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就好,吃一回早就吃過的上海台式餐廳「鹿港小鎮」也覺得滿意。 結果就是:名為旅了一周的上海,其實只去石庫門走一會、新天地坐一會、浦東與外灘逛一會,如此而已,還沒來得及看清她,就到了該離開她的時候,卻也不覺得有什麼可惜,反正有從城市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些樂趣,這樣,我就覺得可以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所以,先寫在前面,這篇文不是什麼上海風情的全記錄,相反的,一般該記的我大概都沒記,至多又只是我個人的心情隨記與淺上海印象罷了。


城市隨記(一): 台北

我想,得以在城市與城市之間不斷移動,應該算是一種幸運,然而,當我開始定居他鄉時,不斷的來回移動,大概也成了一種宿命… 過去的幾週來,我在不同的城市間遊移,從芬蘭到台北到上海蘇杭,再回到赫爾辛基及我居住的城市。 每一次在這樣的移動中,我都覺得心的速度,追不上身體移動的速度。飛行,讓我得以在十個小時之間,從上海的清晨來到芬蘭的午後,人在寂靜無人的芬蘭公路上隨車飛馳時,心卻感覺還停留在前一天的亞洲鬧市。 剛回台北時,會為著街上一堆摩托車而吃驚並且不敢過大馬路,剛回芬蘭時,則對四下無人的街道感覺疑惑,原本熟悉平凡的小鎮,在方才歸來的台灣女子眼中,瞬間有如被遺棄的空城。 人總是先抵達,心總是追不上。心思於是就停留在某種時空轉換的恍惚中,只想很快先留下幾筆經過城市的浮光掠影,然而又心知肚明:城市只是旅途畫布的背景,我真正記得的,只是當時心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