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ugust, 2005

芬蘭高中無年級制,中國也借鏡

自1982年起,芬蘭就開始在一些高中實驗「無年級制」,到1993年正式在全國高中實行,從此高中裡再也沒有分年級,也沒有固定的班級,每個學生都可以獨立地選擇並安排自己想學習的課程,獲取足夠的課程數後即可畢業。 鑑 於芬蘭基礎教育在PISA評量中的亮眼表現,從2001年起,大陸教育部與北京教育局的官員學者們也開始與芬蘭互動頻繁,除了簽訂高中合作計劃,加強雙方 學生與文化上的交流之外,芬蘭以課程為導向的高中教育模式,也成為大陸新的高中教育改革借鏡的對象,光是今年就有將近5百名大陸高中校長計劃前來芬蘭觀 摩。究竟芬蘭的「無年級制」高中,如何實施,又有何特色? 學生擁有課程選擇權 芬蘭的「無年級制」是以課程為導向,在十幾個科 目下把課程分為三類:必修課程、專門課程、和應用課程,同一科目下還分出許多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課可供選擇,連必修課程也不例外,因此一個學校開出上百 堂不同的課也不奇怪。學生必須修到至少75個課程才能畢業,其中應包括47至52個必修課程、10個專門課程、和其它應用課程。 專門課程指 的是學生自己從必修課程中,選擇有興趣的部分進階學習;應用課程的選擇則更為廣泛,可以繼續專精專門課程,也可以選擇學校提供的選修課程,甚至其它教育機 構提供的課程。每一個課程包括38堂課,而一個學年裡則分成5到6個學習段落,每一個學習段落裡學生都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4至6個課程集中學習,並在學 習段落的最後一週進行考試。 某些課學生甚至可以選擇以自修、寫報告的方式代替上課,這樣的做法,除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外,也讓他們提早熟悉高等教育的學習模式。 選 擇權既交給學生,修習高中所需花的時間,也就因人而異,從2年到4年不等。選擇上的自由,不只跨越傳統的班級及年級界線,還可以跨校。教育法令中強調教育 機構之間應資源共享合作,所以當學生需要時,也可到別的學校或教學機構去修一部分的課程。教育局也鼓勵高中與技術學校合作,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某職業領域, 並更有能力決定未來的進階學習,有的學生甚至選擇完成「雙文憑」,同時取得高中文憑與技職學校的証書。 有特殊專長及需求的學生,也有機會申 請使用高等教育的設施,例如到大學聽課,或使用大學的實驗室,彈性之大,為的就是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別興趣與需求。僅管有13%的高中生認為,他們的學校 與其它機構合作管道不足,但是對於「無年級制」高中的整體滿意度,在調查中仍然偏高。 無年級制的反對聲音 無年級制讓學生的學習能從自我的興趣及能力出發,並練習自我負責和獨立,然而,反對的聲音也同樣存在: 有學者指出,給予學生各種選擇性的高中,同時也可能給予學生錯誤的訊息,好像人生中充滿著各種美好的選擇,隨時都可以挑選更好的;然而,很多課程雖然不有趣也不容易,卻是教育中必學的知識。 此外,在沒有班級也無年級的高中裡,年輕人便少了與同輩相處的經驗,原本學校是提供群育的場所,這樣的制度則減少了提供群育的環境。 另 外,從9年基礎教育的分班分級制,到高中的無班無年級制,對15、16歲的年輕人來說,是個不小的轉變,等於讓高中生擁有成年大學生的選擇自由,然而,他 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做這些選擇,則因人而異。當樂於學習的學生享受多樣選擇時,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則可能更感到無所適從失去方向,此種現象尤其以男學生 為多。 而學生們在申請高中時就必須要做決定,接下來的幾年中打算學習哪幾種語言、修較進階的數學課程還是短期基礎數學課程;對於將來想讀工 科的學生,進階的、較長期的數學課程當然比較有利,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是否已經了解自己未來的走向,則是一個問號。因此,教育工作者提醒,當選擇的自由 往年齡下層移動時,輔導的角色就必須更向下紮根,落實在基礎教育裡,讓學生了解,他們做的每一個選擇對未來可能的影響及限制。 整體而言,這 個制度受到肯定,但長期的挑戰也不少,例如如何使學生在這樣的系統裡也學到群育與社交能力、減少學生在班級及人數變動下的不確定感、讓有學習危機的學生不 被邊緣化、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不特意挑輕鬆的課過關、減少害羞學生可能有的孤離感與挫折等等。教師們輔導學生的能力在這樣的系統中更被強調,然而沒有固定 的班級,也使其較不易深入了解學生。 目前大陸的高中教育改革,雖然還未進行到如芬蘭一樣的無年級制,但新的學分制,已經朝這個方向跨了一大 步,後續發展自有待專家評估。而1990年代起移民逐漸增加的芬蘭本土,在過去的幾年來則強調,應持續加強與非西方國家移民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畢竟強調 個人自由的高中教育模式並不是所有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都能了解的。 僅管任何制度皆有優劣,芬蘭將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做為學習最重要前提、並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理念,相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也積極地影響了學生的成長與表現,這一點,倒值得做為參考。 本文原刋登於台灣立報芬蘭傳真專欄2005.8.7


赫爾辛基2005-第十屆世界田徑錦標賽&觀後感

2005年世界體壇最大盛事- 第十屆世界田徑錦標賽,昨天在赫爾辛基熱鬧的開幕。來自世界208個國家的3000多個選手與代表、3000多位媒體人員、3000多位志工,與兩萬多名 觀眾,一起在赫城市中心的奧林匹克運動場展開這年度盛事。我雖然不是個體育迷,倒也或多或少從這連日來上揚的氣氛,感染了點興奮的心情。 (本圖來自主辦單位IAAF網頁http://www.iaaf.org/WCH05/news/Kind=2/newsId=27782.html) 這美麗的奧林匹克體育館,曾在1952年舉辦奧運會。我自己與它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多年前的某個秋冬,當時的我第一次旅遊到赫爾辛基,在白雪茫茫中尋找體育場附近的青年旅館,方向感奇差的我,不斷走錯路,在冷冬與白雪籠罩之下,只覺得體育場真大,我的腳酸得要死,當然也看不出體育場美在何處,直到這次的田徑錦標賽,才發現這在陽光下閃耀的體育場的確蠻美的。 1983年的第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也是在赫爾辛基舉辦。二十多年過去,第十屆比賽再次回到它開始的地方,自是意義非凡,除了正式比賽外,整個田徑錦標賽期間,每天都有以過去各屆主辦國為主題的菜餚上桌、和過去九屆比賽的相關人物、事件、資料等的紀念搜集。 既不是體育迷,我跟著「慶祝」盛事的方式,當然就是坐在電視機前看開幕儀式了。一整天晴朗舒適陽光普照的好天氣,到了晚上十點多卻突然下起大雨,標準的北 歐無厘頭式天氣,可也讓淋雨的選手們好好領教到了。看著各國選手們一一舉旗進場,很多小國僅管只有一人代表參賽,選手代表自己國家的那一份驕傲卻同樣讓人尊敬,看不到台灣,卻也讓人感慨。 開幕式的餘興節目裡,除了芬蘭演員化身的「X博士」穿越時光機,和各國音樂代表和體育選手一同回顧過去的比賽外,好幾個芬蘭最著名的樂團也特別在這個機會 向全世界的觀眾「外銷」芬蘭音樂:如在歐洲相當紅的Nightwish、Apocalyptica、和Värttinä。此外,娶了芬蘭老婆的挪威歌手Geir Ronning,幾個月前代表芬蘭挑戰歐洲歌唱大賽雖然失利,昨天卻也得到機會向全世界四千萬的觀眾高歌,其實我覺得他的歌聲真的很不錯,也非常真誠。 最感人的一幕(可能該說是對芬蘭觀眾而言最感人的一幕),就是當曾獲得三次奧運田徑獎牌、現為芬蘭國會議員的Lasse Viren,舉著芬蘭國旗光榮繞場一周的時刻了。 芬蘭雖然是小國,體育卻一直是國家盛事,也許這是因為,在三四零年代國運最艱苦的時候,芬蘭運動健將不斷在奧運中創下佳績,因此體育不只是體育,也是國家民族自信心建立的一個重要基點,而芬蘭舉辦世界運動比賽也總不落人後。 在西貝流士的芬蘭頌之後,煙火四起,傾盆大雨好像也不減觀眾的興緻,大多數的觀眾都在雨中留到深夜一點儀式結束後才離去,因為「好的節目值得等待」。讓我驚喜的是,螢幕上的煙火一起,我就聽到窗外傳來煙火聲,其實我們並不住在市中心,隔著十幾公里的距離,中間還有森林,能聽到現場的煙火,讓人感覺更「身臨其境」了。 看芬蘭人向世界發聲的同時,也忍不住想到台灣。芬蘭不過五百萬人口,赫爾辛基在世界標準而言,也只是個小城市,今年赫爾辛基辦了這場世界級盛事之後,明年歐盟25個會員國與亞洲十三個國家代表也將在赫爾辛基舉行Asem歐亞高峰會議,我想這些對一般人民國際觀是有影響的,人們會感覺到,世界就在自己的腳下,什麼時候,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機會,讓世界也來到我們的島上? 台灣固然因為政治的敏感關係,而喪失許多參與的機會,但是人民和媒體有沒有體會到,自己也離世界越來越遠了呢?有多少人真的關心,除了美國、日本、大陸、和幾個較大的國家、利益、貿易夥伴外,世界,到底正在發生什麼?當台灣因為政治的因素, 而被阻絕在世界之外時,人民是試著努力朝外看出去,還是朝內把門關起來? 這是在看赫爾辛基體育盛事之餘,心裡一點小小的感慨。